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说课材料作文 部编二下看图写话四说课材料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说课材料作文 部编二下看图写话四说课材料文案:
本课借助“任务型”教学通过听、说、玩、演、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即所谓的Learning by doing \/playing \/acting \/singing 。同时,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并且,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 A部分
第三课时。
A. Let’s make 通过做动物手影,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A. Let’s play 本部分学习一首短小活泼的歌曲,使学生巩固所学词汇。
2、教材简要分析:本教材的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语言任务,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表演中学。
3、下面,我分析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英语课程目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结合这一目标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目标
(1) 通过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巩固所学词汇,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2) 学唱歌曲:Old Macdonald
通过以上知识技能目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观察和创新能力,以及初步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策略目标
(1) 通过各种视听、说、唱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创造力。
(2) 精心设计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互评,创造自由、平等的生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彼此认可和信任,彼此接纳和支持,逐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展示和互评,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公正评价他人的能力。
(3) 通过做动物手影,以及动手动脑的游戏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创设大量的情景,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对所学内容能主动练习与实践,从而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能激发他们兴趣和创造意识的情境,自由创编歌曲,真正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合作,能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选材新颖独特,不附平庸,一扫迂俗之气,令人耳目一新。
说课材料作文 部编二下看图写话四说课材料文案:
海滨小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应重在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从文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好看,因此,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观赏为主,运用为辅,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赏海边美景,激起他们对大海的憧憬之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文通过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五、说教法。
1.观赏法:本课目标既是观赏为主,那样教学教程中,我将观赏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进课堂开始,带领学生观赏海边风光的图片,到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整堂课让学生在美的画面与语言中去感受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提问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以激起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与信心,接着“顺承”“深化”,带出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逐个击破。希望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
3.练习法:本课纵然是观赏为主,运用为辅,但也不能疏忽运用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仿写练习。运用练习法以突破难点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引导、点拔和培养。对照教法和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环境中阅读课文,培养了他们收集、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七、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借助相关图片,教师简单介绍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引领学生对教材独立探究。通过合作交流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三)范读课文,质疑明标。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懂的内容。听之后用简单的话说说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的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四)学习第一至三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乃教学之宗旨也。作为授课者,应在读上下功夫,以读代讲,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得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在这部分课文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主要方法,采用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学完这部分课文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读,找地点,标景物;读,抓特点,体会美;读,有感情,读出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习第四至六段。
在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感受小城的美丽、整洁,领略作者地点转换的写作方法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于是,学生的朗读自然就会带上感情色彩。同时,我还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一次最自然的思想教育。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课文小结是全文的点睛之处,通过小结我使学生更深刻懂得海滨小城是美丽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六)作业练习,丰富知识。
1.课件循环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赏,是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课文第一部分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这部分突出景物色彩的描写,文中描绘的景物色彩斑斓:有蓝色、棕色、银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海滨的美丽。课文第二部分写小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更加突显小城的美丽。
2.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片断。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特点写具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采用对应式的板书,便于体现出海滨小城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温馨提示
以下内容因上传原因而重复添加,并无他意,望谅解。使用时可直接忽视或删除,给您带来不便,抱歉!
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里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洞庭湖中的君山。)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
(3)作者云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辉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读出惊讶或赞叹之情。)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小结,升华感情。
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2.教师小结:这首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五、结合积累,拓展延伸。
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
2.小组学生回忆交流。
3.小组代表朗诵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课件出示,朗读积累: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说课材料作文 部编二下看图写话四说课材料文案:
部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说课稿
说教材
《不会叫的狗》作者罗大里以新奇的想象,讲述了一条不会叫的狗学叫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想象故事的结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继续听老师讲完故事的结局对比自己的预测异同。原文的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给学生的人生成长做出不同的启示。教学中教师要呵护那些烂漫的童心,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尊重学生对故事的多元理解。
说学情:
学生已有的经验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课中接触到预测的方法,对边阅读边预测有一定的经验。学生现实状态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流利自主阅读课文,并乐于对结局进行预测。一部分学生能够说出预测的依据,
学生对课文结局的预测有多种可能。
学生存在困难:
学生在“有依据地预测并将自己预测的结局与原文结局进行比较”方面还不能熟练掌握,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思考辨别他人的预测是否合理”。
说教学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做到预测有一定的依据。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4.能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
说教学重难点:
1.复习运用预测的方法,对故事的结局进行预测,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2.小组交流图书,以一人念,其他人预测的方式猜测接下来的故事内容,产生阅读兴趣,走进罗大里的故事世界。
说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留意过小狗的叫声吗?狗在什么情况下会叫?那如果他不会叫,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意大利儿童文学作
家罗大里的一篇童话作品《不会叫的狗》,看看这只不会叫的小狗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谈话引入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1.师:有多少同学已经按照老师要求预习课文了,请举手让老师了解一下。
2.师:现在请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了解课文内容。
3.请学生拿出预习单,和老师交流核对答案。(预习单内容后附)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读音,学生开小火车拼读一遍,没叫到的学生边读边核对自己的学习单正确与否,再请全班把词语读一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的练习题,指名学生读一读。
(3)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女生读第一段,明确小狗一开始的处境;男生读第二个内容,明确小狗学叫的原因。
【设计意图】用简洁快速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把握学情,既复习了生字识记,也抓住关键文段,提取了关键信息。
(三)了解文章内容,预测故事结局1.师:所以,当别人告诉小狗不会叫是一种缺陷的时候,小狗才决定学习叫。那么请问:这只不会叫的狗跟谁学过叫?它学得怎样?有什么遭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1)不会叫的狗第一次跟谁学叫?它的叫声是怎样的?小狗学习认真吗?
它学会了没有?这个叫声引发了一件什么事?(2)小狗在狐狸走开后,又遇见了谁?它的叫声是怎样的?小狗学会以后,遇到了什么麻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师生问答交流后,课件出示表格,预测三种结局
3.师:课文提供了三个结局,小狗分别有可能遇到母牛、农民或者是它的同类——狗,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预测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等会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
4.指名学生交流说一说故事的结局,最后老师提供作者写的三个结局,学生对比了解,看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原文的三种结局后附)
【设计意图】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用学过的预测方法预测结局,活学活用,也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课堂生成丰富多彩。
(四)读书交流:走进贾尼?罗大里的奇妙故事王国
1.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贾尼?罗大里,你认识这个作家吗?看看这本书,估计有不少同学看过吧(课件出示《洋葱头历险记》,请学生说一说)
2.师课件出示,并简介贾尼?罗大里。(介绍生平: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隐身小托尼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
3.别人对罗大里的评价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1)我永远只想很恭敬地对大人们说,去读读罗大里的书吧!不仅对孩子,也对大人。不要以为他的书只属于20世纪,他的书属于很多世纪。罗大里给生活的是大启蒙,给童年的是大教育,给生命的是大智慧。——童书阅读推广人梅子涵
(2)罗大里终其一生保有一对童稚的耳朵,加上一颗赤子之心、一双诗人之眼,使他能轻易地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鲜活地写出他们的梦想、希望和渴求,使他的作品总是那么逗孩子开心,连大人也为之深深着迷!——贾尼?罗大里名著《电话里的童话》译者亚比
4.师:看到这些评价,大家想不想知道罗大里的书里都写了些什么,那今天,老师请了8位小助手,他们将在小组里为大家朗读罗大里的作品,请你认真
听,也可以用上我们这个单元学的预测方法,猜猜故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5.小组长准备好自己的书,在小组里朗读故事,在某些时候停下来,让其他人猜猜后面可能发生什么。(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课文可以是引子,用课堂的读书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真正走进童话大师的世界,将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
(五)课堂总结
师:大家对我的助手介绍的书籍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的话,就请你课后也找一本罗大里的作品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预测依据预测结果
生活经验常识意料之外
阅读的乐趣故事内容情理之中
说课材料作文 部编二下看图写话四说课材料文案: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6.那只松鼠(说课稿)【新版】
6.《那只松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课《那只松鼠》。
一、说教材、说学情
教材和学生无疑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中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决定着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它们毋容置疑地成为了我们备课过程中所要考虑和分析的两大重要因素。如何利用好这两大资源,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备好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备课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研读教材和学生。
首先,我想说一说我对这篇教材的理解。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我”与一只松鼠的故事。我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在一次偶然中逮到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松鼠。可是,当发现被逮的松鼠变得绝望、抗拒、恐惧时,“我”改变了初衷,放掉了那只松鼠,而且还时常惦念它,甚至还会梦到它。叙述中,通过对松鼠心理的猜测,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流露出“我”和女儿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善良之举。这种仁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也有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情往事,耐人寻味。这也是我们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一颗种子。在写法方面,这篇课文细致的心理描写及倒叙的记叙方式都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从学段的划分上,他们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相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五、六学年的同学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做好承上这一基础的奠定工作,又要做好启下这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务。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切实的帮扶作用。
二、说设计理念
每一个教学预案的形成都应该有一定的理念作为指导。也就是说设计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前提,紧密结合教学预案,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及文本特点落实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框架设计之中。
设计本课的时候,课标中的那句话再一次跃然于我的脑海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设计中于多处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的过程中,达成情感共鸣,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创造有力条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预设的首要工作。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四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初步了解“倒叙”的记叙方式;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
3.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思想。
4.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认识“股、厦、褐”等11个生字,会写“续、股、秒”等12个生字。
在以上目标中确立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我们团队考虑了很多。先是参照了我编入《语文教学设计》中的那篇设计,将“揣摩‘我’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心灵美”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是再三斟酌之后又觉得似乎不太合适。特别是“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这一点。我们觉得这种感受应该存在于学生的个性体验之上。它应该是参差不齐的,绝对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而教学重点的确立应该是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让大多数同学受益的,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活动的一项内容。这样它才不会失去指导课堂方向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我们将“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定为这一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而这些能力又恰恰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又将“引导学生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确立为这一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所在。想要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关键点在于孩子们能否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预设中,我们在引导学进行各种方式阅读的基础上,除了在重点词句上做文章之外,还适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批文入境,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希望借此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界定,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计划用2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的教学活动预设及设计时的一些粗浅想法和大家交流。
为落实目标中的前三项,我们在第一课时中设计有一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互动激趣,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第三环节:咬文嚼字,明情悟理。
第四环节:巧用板书,认识倒叙。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随说练笔。
第一环节:互动激趣,引入课题。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们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要尽量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怎么做取决于执教者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时间关系,我想直接和大家交流一下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在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这一部分,在学生已经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读文后汇报的过程中,相机抓住关键词“逮——放——念”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借助板书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咬文嚼字,明情悟理。
在第三环节的教学预设中,我们要重点解决第二个教学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这一环节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习“逮松鼠”。
(二)合作学习“放松鼠”。
(三)自主学习“念松鼠”。
先来说此一层次:
(一)引导学习“逮松鼠”。
这里首先安排一次默读。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逮松鼠的部分),边读边用横线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或词语,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逮松鼠的句子或词语,并将自己读这些词句时候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松鼠外貌、动作进行描写的相关语句来体会松鼠的可爱至极、活泼伶俐。再通过对“蹑手蹑脚、跑东窜西、瘫坐、喘着粗气”以及“……”的理解来体会“我”逮松鼠的不容易。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对上面所提到的重点词句及标点符号进行理解。同时巩固一些简单的解词方式。
在交流之后一定要给学生再次读书的机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在读中感悟,感悟后再读。以达到读、感相互作用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读促感,以感促读。最终达到阅读和理解的双丰收。
(二)合作学习“放松鼠”
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多么活泼伶俐,惹人喜爱的小松鼠呀!现在它已经属于你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处理它呢?这里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否则就达不到那种拉近的作用。文中的“我”是不是也像你们这样想、这样做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6、7自然段:和前面一样,用横线划出描写松鼠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体会“我”的心情。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然后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松鼠的内心情感以及“我”情感态度的变化。
比如,学生找到这句话:“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我们就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也不能动的“小俘虏”……。让孩子们到情境中去感受:你绝望的是什么?你抗拒的是什么?你乞求的又是什么呢?除了绝望、抗拒、乞求,还有别的情绪吗?你能体会乞求后面那串长长的省略号所饱含的深意吗?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我们赋予松鼠以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松鼠当时的各种情绪,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松鼠的这种情绪已经被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这又一次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理解“我”放松鼠的行为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来阅读这一段的时候相信效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再比如学生找到:“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猜一猜“我”当时的想法?那么孩子们多多少少都会进入作者的角色,去按摩“我”的内心感受。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通过“长叹一声、终于”理解“我”内心的矛盾,进而体会“我”的善良以及对小动物的关爱。
教学情境的创设贯穿整个这部分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在情境中阅读,在情节中理解,在情境中感悟。不仅完成了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还顺利突破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不仅收获了本课的相关知识,同时还习得了学习方法。可以说是既得到了鱼,又学到了打鱼的方法。对于会打鱼的人来说,只要给他渔具,那么打鱼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因此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当然,放手不等同于完全的撒手不管,我们还需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明确的方向,一个合适的目的地。才不会让孩子们的自学误入歧途。
所以,在第三个层次上,我们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念松鼠’”的部分(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念松鼠’”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解词,自己感悟。汇报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读书体验。
四、巧用板书,认识倒叙。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只求学生简单认识倒叙这种记叙方式,不求甚解。因此我没有采用过于繁琐的设计。
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松鼠的惦念,“我”才会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梦见那只松鼠。这正是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啊。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那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梦”松鼠呢?
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开头,也就是第1自然段。根据汇报,将“梦”字,板书在“逮”“放”“念”的前面,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提示,根据课文去了解倒叙的写作方式
五、拓展延伸,随说练笔。
抓住课后说话练习,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以小女孩的身份对爸爸说点什么。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下面的空白处。
写后指名交流。
这里只做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标注行训练,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记录自己所感所想的习惯,所以不求多多益善,但求精益求精。
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既明确了课题,又有文本结构及内容的体现,同时还诠释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精髓所在。】
第2课时
一、朗读回顾
二、落实字词
整个识字写字过程的设计依然遵循本课的设计理念,做到有扶有放,让学生在学会识认和书写本课生字的同时,还能习得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
三、迁移练习,拓展延伸
1.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议学生去阅读《小学生阅读资源》中的文章相关文章。
让孩子想读书,教孩子会读书我想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致力去完成的一项任务。
2.如果你和某个小动物之间也有这样耐人寻味的故事,老师希望你可以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也可以动手制作一张爱护小动物的标语和同学一起交流。
这里设计一处读写结合训练。目的在于能够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于《那只松鼠》一课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衷心感谢大家的聆听,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说课材料》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说课材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材料》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说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