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 文案: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陶渊明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化世人。
陶渊明,他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首先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泊。29岁时,他进入官场,但不久便“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处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不被世俗名利所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近而便拥有了富足而高雅的精神生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也因此,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中的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看,容易懂,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这些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官场中,他是一个失意的落魄士人;
在文学中,他是一个有气节的诗人;
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有高雅情趣懂得真快乐的人;
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心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
在他的诗中,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他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溶为一体。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
假若你想一个人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世俗的哀怨,没有官场的搏斗,没有思想的负担,只尽情地享受一切大自然的美,那是多么有诗意,多么自由啊!而陶渊明就喜欢这种感觉,他说:“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人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短暂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他的诗意人生让我想到:其实人不一定要繁华富贵,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只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奔去,每天带着自然赋于的微笑,每天感受自然就是幸福的。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 文案:
东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淡泊名利,放弃仕途,隐居田园,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生活。他的诗歌多以“田园”为主题,故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便是陶潜,字渊明。我们了解陶渊明,应该都是通过那首《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追求。
梁启超曾评价陶时说:“自然界是他恋爱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恰如其言,在陶渊明眼中,大自然是会为他带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般的心旷神怡。陶渊明在自然与这里中开辟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逸趣间达到一种和解。连最平凡枯燥的农村生活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了无穷的意味深长。
说起陶渊明的一生,也是波折不断的。陶渊明自幼家贫,接受的是儒学思想教育,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为远大抱负。然而身居官场数十载,陶才发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官场中的腐朽气氛格格不入。正逢那时又盛行老庄之学,陶后期又接受了隐逸之风思想的熏陶,于是便有了对淳朴、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造就了陶渊明最初“猛志溢四海”及后来“怡然有余乐”的双重性格。
苏轼曾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抠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闲之,归其真也。”陶渊明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中返璞归真,人贵在真,诗亦贵真,诗真乃源于人真。这或许便是陶诗经久不衰的缘故。我欣赏陶渊明。他既不迷恋世俗权贵,也不去追寻那种虚无缥缈的仙境。
他时刻保持一颗天真质朴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寻觅一种解脱,一种寄托,从而远离世间纷争,争名夺利的庸俗氛围,独享“乐天知命”的那分悠然。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 文案:
他——陶渊明,才华横溢、年少有志、爱国情深,却沦落到壮志难酬、归隐田居。他的命运似水,一波三折,最终他只选择追寻自己的快乐。“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后辈知识分子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的典范。当时的彭泽县令,虽不能让陶渊明过上奢华的生活,但却能让他不愁吃穿。再加上那时正值战乱,能够当上一名县令,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了!也许其他人会为了保住乌纱帽,去奉承别人。可陶渊明却一点都不动心,他宁愿饿肚子,都不愿阿谀奉承,还毅然辞官归隐田居。这种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也许他是纯粹为了让自己活得快乐吧!自从归隐田居后,他辛勤劳作,正所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管如此,都还是“草盛豆苗稀”,但他却依然热衷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他钟爱菊,而且差不多每一篇作品都会出现菊。他将这种淡淡的菊种在田园里,他便陶醉在这片平淡的花圃中。也许是菊这种平淡、高洁、质朴的品格把陶渊明深深吸引住了吧!赏菊,纯粹的快乐之道。他“好读书”,乃至如痴如迷,他也“常著文章自娱”,将田居生活的飘逸洒脱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惊叹不已!他还“性嗜酒”,而且许多佳作都是从酒中酝酿出来的!也许借酒消愁,就是他们这些文人寄寓情感的方式吧!但这酒岂不太神奇了!不仅能消愁,还能够酿就佳作,实在不错。我真想知道他喝的究竟是什么酒?随性生活,是他眼中纯粹的快乐。生活,在陶渊明眼中正如淡然的菊。是平淡,让他收获纯粹的快乐。想必,我们也该简化生活了,将平凡的美化作纯粹的快乐,让自己笑口常开!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 文案:
有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翻看陶渊明的首首归隐诗,总会觉得耕作、村庄、绿野、作诗、饮酒、采菊东篱、夕阳晚红交织成的图画,便是梦一般的生活。也许觉得它很美,心中便会生出向往之心。一个人,生活在一片幽清之地,听小桥流水,看“御园却被鸟衔出”,似乎闭上眼就能感觉到花儿在静静地开放,一切都很美妙。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一定会种一大片菊花,也来采采菊花,也要向黄莺学习乐曲,也要用竹子制成萧轻轻地吹奏。等到晚上,还要像小时候一样,睁大眼睛去数天空那永远数不完的星星。我踏着冰凉的小溪,行走在布满乡间野花的绿地上,手中捧着的是早起采下的新鲜的茶花,我要取一朵别在谢花纷纷的桃树上,让它别有一番风情。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我就可以无需再做成山的作业,轻松、愉悦、欢欣……那时的心情一定是所有的言语都无法形容的。每天,我住在用茅草搭成的小屋里,夜晚可以听到遍地的蛙鸣,嗅到荷花的香气。月光透过小小的窗子投射到我用竹子制成的躺椅上,哼着李太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也许我会想家,会想念我的电视,会想妈妈做的糖糕……也许我还会想到我的同位,真希望有一个人陪我说话,哪怕是一堆废话……也许我会想到没有背完的课文,没有解出的数学题……晚上很冷,也许半夜我就会被冻醒。要是在家里,妈妈一定会轻轻地给我掖好被子。还有我那乖乖的小狗一定会依偎在我的脚边让我取暖。是的,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我将会失去很多,包括家人、亲戚、朋友、伙伴,但我无怨无悔,因为那里有我最想要的那份清静,那份优雅,那份恬淡……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