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黄山之品作文 黄山1品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黄山之品作文 黄山1品文案:
“一品黄山,名扬天下。”久闻黄山大名,今年暑假得以亲见,幸何如之!
黄山是世界级的地质公园,位列五岳,以秀美闻名。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优美篇章,其景色不容置喙。然我的黄山之旅确有情趣,感觉如饮名茶,苦涩之后的甘冽留香唇间齿际,让我兴奋到现在。
站在黄山的白鹅岭上,极目远眺,四周诸峰绵延起伏,若隐若现,山间淡淡的云雾其色如蓝其软如纱,不由你不吟上几句,况且还有那微风拂颊,禽音入耳呢
光明顶
看过了形如仙桃的飞来石,还没有从远古的神话中走出来,光明顶已经到了。这里是《倚天屠龙记》的外景拍摄地,张无忌很快跳进了我的脑子。导游说,除了正在施工尚未开放的莲花峰外,这里也算是黄山最高的地方。
光明顶实际上是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但可以将天都峰、炼丹峰、莲花峰、玉屏峰、鳌鱼峰尽收眼底,我们住宿的汤口镇车辆如蚁,楼盘点点,真是别有情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泰山的胸襟我这时也体会到了。
一线天
鳌鱼峰是行进途中最得意的部分,它因外形奇特而得名。“你们看,那是不是一只很大的乌龟?”经导游指点,我们看清了这只乌龟和它背脊上的大鱼,后面还有下的几只蛋呢。那几只圆形的石头呀,太神奇了。
“龟头”下面,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可能很多人都想领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一线天”的体验,游人如过江之鲫。我们几乎是挤着通过的,所以并不感到山道有多么难走,不过必须低头看着底下的台阶,一步一步的往前挪,不然,就会踩上别人的脚后跟。等我们挤到前面休息的地方,“一线天”也就走完了,游人也稀疏下来了。我觉得四肢酸痛,口燥舌干,就学着许多人靠着石壁休息。回望来路,只见大大小小的人头在高高低低的攒动,像一条蜿蜒飘动的带子飘拂在山岭之间。
百步云梯
“百步”曰此路程不远,“云梯”则说山路陡峭,有如爬云,黄山的“险”在这里得到诠释。人虽然不多,但行进的速度不是很快,游客需要把手搭上石阶,真正返回到爬行时代,真是有趣。又爬了百米,欣赏到了“久仰”的迎客松。它矗立高冈,枝叶舒展,伸向远方,像在说“远来都是客,坐下喝杯茶。”黄山的盛情,在这里落实。
整个游程12公里,这是我生平步行最远的路,而且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真可谓苦不堪言,然而登山的收获又让我感到苦得很值——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奇趣的享受会让我这一生都忘不了。黄山这杯茶,我算是用心品过了。
黄山之品作文 黄山1品文案:
怪石、奇松、云海、温泉是黄山四绝。其中一绝,松,它是以奇闻名于世。
松树,之美——是以千姿百态来向我们展示它的风彩的。黄山的松,有的像撑开的巨伞,有的斜斜地伸出树枝,好像在热情地邀请你游览黄山,还有的像站得笔直的哨兵,守卫着山头……这些松把黄山装点的美而生机勃勃。
黄山的松树不但美的千姿百态,而且奇。
黄山松的奇,在于不是生长在泥土里,而是生长在峭壁断崖、岩石缝隙中。这真叫绝,它们竟然生长在没有泥土的石缝中,它们周围全都是光秃秃的岩石,没有一株草、一朵花的陪伴。如此恶劣的生长环境,它竟能生存下来,我不仅产生了三个疑问:黄三松怎么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没有泥土的供给,它怎么吸收养分?它的脚下没有泥土的保护,只有坚硬的岩石,时常要经受狂风骤雨,它怎么站得稳?
原来,黄山松的根系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分解出来,为己所用。为了能立于岩石之上,吸收更多的养分,它努力地把根往岩石里面伸,因此,它的根比树干长几倍,甚至几十倍。雨、雪为它提供水分,落叶为它提供养分,黄山松就在贫瘠的岩缝中活下来了!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就拼命地朝有阳光的地方长,为了抗击风雪,它把它的叶子变得又粗又短。一棵不到三米的黄山松,往往已长了几百年。
看到这儿,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黄山松竟然能长得如此此生机勃勃,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
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一阵大风把一颗松树种子吹到黄山的岩石缝隙里,它喝了点雨水,便挤破了外壳,生长了起来。它,把脚使劲往岩石里伸,把头使劲往外伸,经过了不知多少天的努力,它终天伸出了岩石缝隙。
它现在已经是一株小松苗了,它扭了扭身子,沐浴着阳光。可惜,好景不长,一场雷雨袭来。“轰隆隆!轰隆隆!”又是一阵电闪雷鸣,它被闪电击中了,只觉得身上生疼生疼的,没等它清醒过来,一阵豆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脑地打过来。但是,有一种力量在它的身上支撑着,它没有被屈服,而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经过了这一次考验后,这一株小松苗变得更坚强了。
有一天,它头顶上的几块岩石松了,滚了下来。你们一定以为它要完蛋了吧?不!它挺下来了,岩石压在了它的背上,尽管岩石压断了它几根枝,但它把根扎得更深了。
啊!多么顽强的生命呀!
黄山松,我赞美你,你的意志力是那么坚强!黄山松,我钦佩你,你的生命是那么顽强。你是生命的强者,是生命的揩模。
黄山之品作文 黄山1品文案:
黄山有四绝,分别是温泉、奇松、怪石和云海。我虽然没去过黄山,但从牒片中看到过黄山的景色,看见了那千奇百怪的山峰: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双笋峰和九龙峰……
莲花峰是黄山风景区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776米)。站在莲花峰顶看云海,效果非常好。这时,你看到的是波澜壮阔,一望无边的云海,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辽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捧起一朵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
在黄山上,无论你站在哪个山峰上看到的云海都很迷人,而站在莲花峰顶看日出中的云海是最迷人的,早晨,太阳刚出来,云海火红一片;太阳再出来一点儿,这时朝霞漫天,连你也被映红了;太阳越升越高,在汹涌的云海上,放射出万道霞光,绚丽缤纷。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日出的过程很短暂,但又令人一生难忘。
透过云层往下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嶙峋的怪石。黄山奇石中有名的要算是飞来石。它竖立在山顶上,底下还有一条缝,像刚从天上飞来一样。飞来石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换一个角度从远处看,它又像是一个仙桃,所以人们又它叫“仙桃峰”;还有天都峰上的奇石——金鸡叫天都,在阳光的照射下,有像一只金色的大公鸡正站立在天都峰顶鸣叫着;另外还有猴子观海、仙人晒靴等等。
再往下看,就是苍翠欲滴的松树了。这些松树可稀奇了,黄山上没有泥土,它们就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石缝中,这可称得上是绝了。迎客松生长在玉屏楼的垂文殊洞口,树枝向内弯曲,好像主人张开手臂迎接客人一样。奇松中还有送客松、蒲团松、探海松、接引松、连理松、团结松、贴壁松、黑虎松、双龙松、凤凰松等等。每一棵松树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黄山山脚的情人谷中有让人留恋往返的、喷流不绝、清澈如玉、琼浆玉液般的温泉。这儿的温泉长年保持在四十二度左右,人们长期浸泡,对于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有绝好的疗效。据说成龙自己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在这儿拍摄的。
黄山中还有许多瀑布。百丈瀑是黄山三大瀑布之一。它位于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丈悬崖而得名。近处有百丈台,台上观瀑最佳,你站在上面就会看见巨大的悬崖上,瀑水奔流,直泻百米,犹如白绢长垂,真像大诗人李白所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呀!另外还有人字瀑、九龙瀑……
黄山是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自然文化遗产,但更是人间仙境,天上的花园。真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呀!
黄山之品作文 黄山1品文案:
此时在我眼前的就是我仰慕很久了的黄山了。眼前青褐色的石头上长满了许多像保护膜一样的青苔,而这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几乎满山都是。我顺着这些石头往上望,果然和我想象中的一样高大雄伟。厚厚的青苔一直往上蔓延,褐色的山体在青色的衬托下更显得灵动。我仰着头望那高耸入云的黄山,在一层朦胧的云雾包裹之上隐隐约约还能看见威严肃目的褐色。在这样一千多米高的山前,我瞬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很快我们就顺着人群坐上了缆车,几条粗粗的钢绳吊着一台小巧的缆车,就这样从山脚缓缓离开地面,缆车要快到目的地时,我们所处的高度已经超过了我刚才在山脚下看到的云雾,悄悄的探出头往下望,在我们脚下的景致早已不是地面的景物了,而一片幽深,白茫茫,神秘,完全看不到半点物体。厚厚的云雾在山腰自由的漂浮着,随心所欲。一会儿有几丝重叠在一起形成一条柔顺的丝带,一会儿有几缕附在山边的小植物上,一会儿多数云雾被风吹来,使空中露出一小片幽深,迷蒙的黑那样白中带有黑,充满了神秘,令人经不住想拨开云雾,一探究竟。
下了缆车,我们只能步行上山顶了。山路很窄也很陡,而一路上只有一条手指粗的铁链宫给登山者们。我们到之前刚好下过场雨,窄窄的山路上带过了许多湿漉漉的泥土,使本来就不平的台阶更加湿滑泥泞,拉着铁链扶着身边的石头,双脚稳稳地踩过好几下后,才小心谨慎的,跟前一个人走着。除了可以靠的山体之外,黄山的一切都特别的飘渺无感,我转头眺望远处,同样陡峭的山峰,感觉离它很近。可是当我的手在空中挥了几下,想要抓住些什么的时候,却发现它离我有多么远。除了微湿的空气,我什么也感觉不到,仿佛在我面前那样隽美雄伟的景象只是,一张场景布一样,转眼间就会消失不见。而我自己也可能只是在,做一场飘渺的梦而已。
再次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顶峰,我默不作声的继续往上爬着,因为我知道我早晚会登顶的。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黄山之品》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山之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黄山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