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

2023-03-17 高二作文 类别:议论文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

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

从《伶官传序》看议论文的写作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的散文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又十分严密。下面谈谈《伶官传序》对我们写作议论文的启示。
第一,严密的论证结构
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这符合我们常说的议论文中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一目了然。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无懈可击。非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是不能达此佳境的。所以,《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
第二,巧妙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是常见的论证方法,能将二者结合也不
足为怪,但能用同一个人的事例例证且正反对比是非有绝世的写作水平不能做到的,难怪连“三苏”都出自他的门下。本文第二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矢志复仇的事例。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第三段继续以庄宗为例,简写其失天下的惨状,并阐发议论。这样同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之巨大不能不引起读者强烈的反思,下面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不言而喻了。
第三、准确的剪裁
文章在事例的叙述上并非不假思索,而是删繁就简。如写庄宗全盛时期的情况,只选取他征战中对父亲遗留的“三矢”的处理情况。至于其衰落时的惨状,只用了一句“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发断襟,何其哀也!”文中未提及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但至此正反对比的效果已经达到。
第四、凝练的语言
在叙事上,只用了“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即概括出庄宗矢志负仇的形象。这些准确的字词,决不可能是不经过缜密思考的。在议论上,“呜呼!”一词,直指主题,发人深省,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八个字即时抒情又是议论,言简意赅余味无穷。清代刘熙载:“凡作一篇文,其用意具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本文可谓“约之为一言”的佳作。
讲解这篇文章时,若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出其文的奇妙和高超,启发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事例的选取、语言等多方面地向《伶官传序》学习。学生在写作时,既有模仿,又有创新,才可以尽快地提高。如果我们能从文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可以作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明代文学家茅坤以“此等文章,千年绝调”来赞誉《伶官传序》。我想对它的学习不应仅仅是文言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写作手法的借鉴。写作的内容无所不在,对于写作的教学也不应仅仅限于作文课堂,对古典文学名篇的赏析,应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

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唐庄宗盛衰有因,对于伶人的溺爱,是他走上了灭亡的道路的主要原因。不得不说,玩物丧志,致使许多君王失去了作为君王的霸气,更失去了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所得来的国家社稷。
其实严格地说来,“玩物”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玩物”并非不可,生活是需要情趣的,并不只需一心一意地工作、学习。适当地调节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就只是一个无法享受生活乐趣、不会欣赏美好事物的机器。学生不也是要“劳逸结合”吗?正确的、适度的爱好某个事物,不仅有益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更可以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的效率。
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适度的”爱好。若沉溺于并不十分正确的“个人喜好”,那么发展下去必将“丧志”。如唐庄宗,溺爱伶人,封伶人为官,却不去封赏忠勇之士。沉溺于“忽微”,最终玩于伶人之手,而至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君王的盛衰,国家的兴亡,常毁于君王的“玩物”之兴浓。而我们同学中也有一些人沉溺于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中,不仅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更使家庭矛盾四起。如此看来“玩物”过度,以致“丧志”,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许自我们出生,命运就早已安排好,但又有谁说命运是不会被人改变的呢?如若我们勇于挑战命运,积极向上,那么生活将会日新月异。但如若我们玩物丧志,那么纵使有怎样的天赋也无法改变走向破败的结局。爱而不溺,智勇才不会被所溺所困。

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一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以史为鉴,用后唐庄宗李存勖逸豫亡身之理告诫当朝统治者居安思危,不要重蹈覆辙。但细细品味,我不禁对“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产生了怀疑。“智”即有才智、有谋略,它是治国的前提;“勇”即有勇气,有胆识,它是安邦的基础。智勇双全者,在我看来,已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而欧阳修却说“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此,我确实不敢苟同。试想,倘若一个人真的有勇有谋,他必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定能判断出该不该沉溺于某种事物。如果一个人最终“困于所溺”,他又怎能称得上“智勇”之人呢?他顶多算是个有勇无智,或者有智无勇,甚至根本无智无勇的人而已。后唐庄宗李存勖为完成父亲遗志,纵横沙场,最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可谓有勇。就因为所宠爱的伶人周匝为梁人所得就灭梁入汴,也可称得上有勇吧!为了周匝的一句话而封陈俊、储德源为刺史,置共取天下的英雄豪杰于不顾,这也是“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毫无“智”可言。他不考虑失民心的后果,失天下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勇无智”。南唐后主李煜有满腹才情,留下了一篇篇缠绵悱恻的经典之作,可称得上有智。他最终亡身也是因为他所钟爱的词——一首《虞美人》了结了他的生命。可他是“智勇”之人吗?敌人来袭时他的惊慌失措足以见证他的无勇。他最终亡国是必然的,因为他“有智无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这种愚蠢的游戏足以表明他的不智。他暴戾的政策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只有不智的人才有这种可笑的行为。危险真正袭来时他的束手无策正是他无勇的明证,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中是必然的,与褒姒无关,只因为他自己“无智无勇”。真正的“智勇者”有胆识,有谋略,不会落到“困于所溺”的结局。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该喜爱什么,该憎恨什么,这样才不会因盲目的喜好而“身死人手”,唐太宗、汉武帝等人正是如此。所以,我不能完全认同欧阳修的“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之所以“困于所溺”不在于别人,只在于他自己并非“智勇”之人!尽管欧阳修的这句评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但我认为说“智勇多困于所溺”不太明智。我要说,智勇少困于所溺,智勇鲜困于所溺!

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 从伶官传序谈议论文写作文案:

《伶官传序》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纵观古往今来国家之所以衰败,哀亡,不就是因为“逸豫”二字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的扔进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的跃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觉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用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以致于葬身锅底。由此我想到了,在这方面,人不也是如此吗?
唐明皇李隆基的登基之路走的很艰难,单凭武后的力量就足以将他推向毁灭的深渊,但他并没有畏惧这些。他在万分险恶的局势之下披荆斩棘,一路奋斗,最后他终于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让李家人掌握了实权,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得到了天下。在位期间,仍不忘前时之苦,努力的经营着大唐江山,他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使唐朝成为了当时的主宰,邻国纷纷前来“取经”。虽然唐明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晚年时的所作所为却毁了他的一切。他变的昏庸奢侈,宠信奸臣,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将他的统治击垮,那些所谓过去的成就全都付之一炬了。
当时的唐明皇有没有想到亡国的原因呢?如果他在晚年时,不宠信奸臣,仍能保持在他建业时的那种英明神武,那结果还会是这样吗?
后唐庄宗不也是这样的吗?在父亲将要死的时候,赐予了庄宗三支箭,要庄宗帮他完成自己还没有做完的事。之后,当庄宗起兵时,他背着父亲留给自己的三支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长途跋涉中他坚持下来最终他成功了。庄宗提着敌人的头颅去拜祭自己的父亲,告诉他父亲他成功了。然而他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就在一夜之间,他的荣耀,他的努力,他所付出的都不复存在了。这不就是安于享乐,宠幸伶人的后果吗?低潮时,想着厚积薄发;成功时,却忘了潜藏的祸患,这不就是他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吗?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如果当初庄宗不宠幸伶人,不安于享乐的话,结果还会是这样吗?如果在庄宗成功后,仍能保持以往的警惕之心,吃苦耐劳,多重用有志之士,那他成功的路或许会走得更远。
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总结前人的经验,安乐时要想到困苦祸患,切记,逸豫亡身,自然之理也。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从《伶官传序》看写作》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