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礼、仁、中道之辩作文 如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礼、仁、中道之辩作文 如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案:
穿越时空隧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成为现实。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仁、礼、中庸之道,这三个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不,是这三位先生,在四维空间中展开了一场令人深思的辩论,争辩谁才是儒学之核心。
“礼”身着周朝礼官服饰,缓缓走上前来。“女士们,先生们!(注重礼节之体现。)你们好!我并不是孔圣人的创造,而是先民的文化积淀。周公伊始,制礼作乐。我,就是社会制度!春秋纷争,礼崩乐坏,故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我才是一切的基础。‘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可见,我才是社会的根本!一言以弊之:我,理智,就是社会制度,是你们崇尚的孔圣人所崇尚的理想社会。我才是儒学真正的思想核心!”(总-分-总是礼之必循结构。)
精彩之发言,掌声兮雷动。“仁”可坐不住了,但仍不失风度地微笑着站起。她转动着水灵的眼睛,说道:“总所周知,我一向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我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具有的相互扶持的意义。故,至圣曰:‘仁者,爱人’,亚圣曰:‘施仁政者,而不王,未之有也。’而“礼”说的‘天下归仁焉’也正是我的论据。你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和方法,甚至到了20世纪,我们儒学还因为你的那些三纲五常,而受到牵连被批判,什么“打倒孔家店”其实都是你这个不懂与时俱进的“礼”惹的祸!而我,仁才是“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信手翻开《论语》,哪一页没有出现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仁”的长篇大论事例充分可信,令无数听众折服。但,“中道”先生已健步走来,他不紧不慢、一副不失公道的样子。“其实,关于我的辩证思想,才是真正的核心!我是夫子‘允执阕中‘的思想,我是先哲遗留的闪光!唐尧曾对舜说过:‘若执中,则天禄长存。’夫子认为,‘中行者’最佳,次为‘狂者’、‘狷者’;过犹不及,中庸为上;中道是和,持中乃要义也!狂者识过,狷者识不及,唯有刚柔相济的我,中道才是最完善的思辨方法,才是核心!”
仁、礼、中道三位先生的声音回荡在儒家思想的文化长廊中久久不肯散去。殊不知,隆礼、重仁、尚中道,本乃儒学三命题。核心之争,实为笑谈。
礼、仁、中道之辩作文 如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案:
自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以来,人经历了从猿人到进化成完整的个体,人的思想与阅历在不断的走向成熟,由此,从人的头脑中诞生了“礼”。这或许是实践与发展的问题,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人的大脑只不过是存在物质的加工厂,这样说来,“礼”只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实践与交流。自春秋战国起,孔子为“礼”做了深刻的诠释,人最高的就是把握“礼”,其间要有内在的“仁”,“仁”不发于心,则“礼”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虚文;失去了“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于乱。因此,“仁”与“礼”相辅相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阅历在不断地升高,但是人头脑中的“礼”却淡化了,只是拥有外在表现的“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表现,内心的“仁”不复存在了,导致了“礼”越来越变质了。拿一个比喻来说吧,就好像一个完整的人被分割成了两半,这样怎么还存在上身与下身的协调。自清朝被推翻至今,思想上的“礼”逐渐被演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贺礼,就是所谓的金钱。他们的“礼”就等于不复存在,只是把礼当作金钱来相互交换,这样何谈意义。我举个例子吧,你就拿农村的人来说吧,他们把礼当成黄金与支票间的相互交换,他们就把它总结成了四个字“礼尚往来”,不错礼尚往来固然重要,但它失去了“仁”,等于失去了重心。“行礼”就是他们之间的代名词,似乎是把“礼”铺上了金砖银瓦,交往联系全都是拿钱来衡量,你想这种礼就是用来表现的么?它还是人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规范么,等同于拿金砖来买关系,这种“礼”还有价值么。从古至今,古代帝王与将相把礼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即使在奴隶社会或是封建社会,而现在是建立在平等的社会之上,不能将“礼”用于金钱间的交换,“礼”是传承古代文明,是作为人的外在规范,要把握在思想上的“礼”,这不是封建意识,这是人类在发展与建立友好基础上的。如若没有用来与金钱间交换的“礼”,那么礼固然显得纯真,那么何来谈上层对下层人的压迫,因为金钱的礼取消了,只剩下友好与互助。
自战国至清末,任何一位帝王都传承了礼仪中的“孝”,所谓父为子纲,“孝”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及人民的内在素养,它也可以拢统的作为国家繁荣的必然结果,然而,“孝”也变得淡化了,它也变成了人与金钱间的交换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添上了污点,贞节牌坊不复存在了,不知道是什么物质驱使的,或许是钱,但没有“孝”,它只是一张空头的支票。因此,礼节中的孝是人的自身乃至整个国家的内在表现。
作为人类发展的同时,希望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要发自内心的,不要把它们建立在金砖和白银的基础之上,如若这样把金钱等同于行礼,那么它只是一张空头的支票,再无意义。
“礼”是人实践与认识的传承,希望不要将它淡化,将它当成金钱的罐子。
礼、仁、中道之辩作文 如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案:
礼为何物?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是规范行为的标准和要求?还是一种道德准则、精神风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礼”始终是诸子百家、仁人志士亘古不变的论题。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即指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孔子主张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以礼治天下。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礼”字贯穿古今,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变迁,“礼”不断在文化传承中积淀,被完善,继而被简化。因而许多人认为“礼”已不再是这个时代所追求之物。更多的情况,人们是曲解或者是狭义的理解了“礼”。“礼”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并不单单指那些代表着繁文缛节的仪式。当然我更愿意解释它为一种嵌在骨子里的风度。但凡是分辨一个人的种族、国家,我相信并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外表,更多的我们从他的谈吐举止中判断他的民族。因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的形成,便是在一个民族“礼”的熏陶之下形成的。这种风度的形成,也许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但它需要一种社会的主导风向,即一种社会的感染力。就像四五岁的孩童有时甚至比一个大人更懂得“礼”,因为幼儿园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温和而有礼的气息,孩子们稚嫩而透明的心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变得更加透明和灵动。一句“早上好”、一句“对不起”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用语。而一旦踏入社会,渐渐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淡忘“礼”的环境下,这些语言似乎成了一字千金的奢侈语。中华民族,这个数千年来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人民又在用什么去彰显这四个字?十一黄金周的堵车事件,暂且把过程中人们的争执、漫天怨声、破口大骂放在一旁,单单是高速公路上的一片狼藉,就让人不忍心驻足。堵了一个小时的车,就像是停下车不停丢了一个小时的垃圾,高速公路旁、绿化带里,各色各样的食品包装袋。难道车已经超载到这种地步,连一袋垃圾也放不下?难道只是无意的无心之失?不,正是这样一种无意才真正可怕,人为我亦为成为人们意识里一种潜在的可怕的习惯。我们往往总在最平常的小事中,暴露出最致命的弱点。“礼”是一种嵌在骨子里的风度,而当今的中国,当今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失了这样一种风度。在不该计较的时候争执,在无需动怒的时候拳脚相向,在最考验我们民族之“礼”的时候忘记了这个字。有时候,“礼”真的很简单,只是我们丢掉垃圾时的一个弯腰,我们公交车上的一个起身,只是我们面对外国友人的一个微笑。有时候,“礼”真的很重要,它是整个民族气概风度的体现,是整个民族道德文化的彰显。“礼”绝不是古书上的一堆繁体字,更不仅仅是老人传承的一项项繁文缛节,“礼”是一种社会风气,是我们嵌在骨子里的一种风度,一种令我们感到温和与善意的风度。
礼、仁、中道之辩作文 如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案:
经典国学作品:《礼记》名句及译文
礼记名句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
解读:修身养性,信守承诺,这就是好的品行。
言行合乎道义,这就是礼的本质。
礼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只要言语得体,落落大方,就够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读:只有学习之后,才能明白不足之处,受教之后,才知道知识上的贫乏。
越是善于学习的人,越是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只有不学习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已经很有学问了。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解读: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的富贵。
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他的人生才会更加有价值。
为国家作贡献不是上战场、当政客,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利国利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解读:大道通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就是人所共有的。
天下为公也是孙中山先生很欣赏的一句话,很多革命前辈就是为了天下人共享太平盛世而捐躯牺牲的,这是君子共有的信念。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解读:君主用人要用他的智慧,而摒弃他的奸诈;用他的勇气而摒弃他的急躁;用他的仁慈而摒弃他的贪欲。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优点,聪明的人善于运用别人的优点而不取别人的缺点。
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解读: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义礼。
一旦人不讲道义和礼节,唯利是图,就妄称为人了。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解读:父母有了过错,子女能劝谏但不要冒犯他们。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需要别人的提醒,但是身为子女,在提醒父母的时候要态度恭敬,不能过于尖锐刻薄,这是有违孝道的。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解读:只是让学生记忆背诵,这种人做不了老师。
要成为合格的老师,要懂得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解读:每天都能让自己进步的话,那就应该日日,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不停留在原地,而有所突破,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成长。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解读: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导致知识面狭窄,见识短浅。
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的人,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交流中获益匪浅。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多向他人请教,才能提高自己。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今天读了很多优秀的书,也知道了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们所具有的品质。
但是,这还不够,当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按照书中的那些观点去做,才知道对不对。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礼、仁、中道之辩》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礼、仁、中道之辩》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礼、仁、中道之辩》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礼、仁、中道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