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

2023-03-22 高二作文 类别:素材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

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

西奥多·德莱塞,男,出生于1871年,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还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的作品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诚实、大胆、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而《美国悲剧》则是德莱赛成就最高的作品,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西奥多·德莱赛于1871年8月27生在印第安纳州的特雷乌特。父亲是个编织工,信奉天主教,为了逃避兵役,南北战争前从德国移居美国,住在俄亥俄,与当地一位孟诺教派的没文化的农家女成亲,生下了13个子女,德莱赛排行倒数第三。其父约翰勤奋而严厉,他办的毛纺厂不慎起火,自己受伤,经济陷入困境,情绪不好,对子女粗暴。其母则待人亲切,疼爱子女,德莱赛从母亲的身上学到了对别人的同情心,其父顽强的精神则使他在困境和失败面前鼓起勇气奋然前行。
德莱赛的童年生活很穷苦,家里人多,经济拮据。他的兄弟姐妹有的酗酒有的遇到不幸的婚姻,唯有一位哥哥保尔独闯江湖卖艺,成为了流行歌曲作家,为他树立了榜样,家中的种种苦难后来都被他写进小说。德莱赛15岁便自己谋生,他初次独自来到了芝加哥,先后在餐馆和五金公司干粗活,尽管如此,他是被这个充满兴奋和刺激的大城市生活所吸引。
1889年,他在一位好心的中学老师慷慨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念书,无奈次年即辍学,到芝加哥某地产公司和家具公司当收帐员,整日挨门逐户去敛钱。他先后做过饭店洗碗伙计,洗衣房工人,火车站验票员、家具店伙计等工作。这些经历使他接触到下层社会各种人物和阴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的创作中的悲剧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
1892年,德莱塞进入了报界,开始记者生涯,先后在芝加哥《环球报》、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和《共和报》任职。
1895年,德莱塞寓居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
1900年,德莱塞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据说,他从未想到写小说,这是他的好友阿瑟·亨利促成的。这部小说因被指控“有破坏性”而长期被禁止发行,但一些散发出去的赠阅本却引起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的注意。
1911年出版了《嘉莉妹妹》的姊妹篇《珍妮姑娘》,这篇小说是以他父母和兄弟姐姐的辛酸遭遇为蓝本写的,但因为主人公珍妮在诸多事情上违背了当时的道德伦理准则,如未婚生子、做人情妇等,所以仍然激起了很大的争议。
1912年和1914年分别发表的《欲望三部曲》的前两部《金融家》和《巨人》,对当时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奠定了德莱塞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1915年出版了《天才》,这是德莱塞自己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
1915年,德莱塞到故乡特雷霍特旧地重游,追忆往事,搜集素材,为创作小说作准备,1919年开始动笔,1925年,发表了以真实的犯罪案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由波尼与莱弗赖特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立即轰动美国。这部作品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得了新的成就,该作品使他享誉世界。
20世纪30年代初德莱赛发表了优秀的政论集《悲剧的美国》。这是他多年来和工人群众紧密结合的结果,是他创作的一大成就。
1927年,德莱塞访问了苏联,1941年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44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奖。1945年8月,74岁高龄的德莱塞加入了以福斯特为首的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28日病逝。
在他去世后的1946年和1947年,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堡垒》和《斯多噶》(《欲望三部曲》的第三部)分别出版。
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风格
德莱赛的作品充满长句,对细节有着极大的关注。由于他的作品探讨社会地位及人们对物欲的追求,他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细节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另一方面,这使得他的作品(特别是嘉莉妹妹)对于一些人来说很难阅读。他是倡导新的意识形态的作家之一。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越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德莱赛并不以他的风格著称,而是他作品的现实性,他笔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以及他对美国生活的看法使他闻名。
德莱赛作品的艺术特色:广阔的社会画面,丰富曲折的情节,深入细致的心理描述,不同情景的对比手法及独具个性的语言统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有些批评家认为:谈论德莱赛的艺术风格是荒唐的,甚至有人断言他无风格可言。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德莱赛的艺术风格平易朴实,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实的描绘人物的外表和动作,用词简介准确,细节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德莱赛常常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衬托人物的不同命运和生活。他重视生活的积累,书中不难发现他亲友的影子。他重视全书的总体结构,使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有时比较松散或带有离题的议论,但总起来看仍显得雄浑有力,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西奥多·德莱塞的人物评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揭开了一个新时期。这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二十年间,群星灿烂,异彩纷呈,显现出空前繁荣的壮观。当时,西奥多·德莱塞异军突起,驰骋文坛,独领风骚;他既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是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写了新的美国城市生活,厥功奇伟。
他拥有许多忠实的追随者,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同时代人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等名家都在内,他们正在他的周围茁壮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青睐。这个新秀群落不断地推出力作,使二三十年代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成果的时期,他们中间,诸如辛克莱·路易斯(1885—1951)和多斯·帕索斯(1896—1970)等名家无不深知德莱塞为他们创作开辟了道路。
此时刚开始文学生涯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甚至誉称德莱塞是当代美国的最伟大的人物。1930年路易斯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庄严仪式上的答词中,还向全世界昭示了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伟绩。作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美国作家,路易斯认为德莱塞才是荣膺该奖的更佳人选,说:“德莱塞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遭人忌恨,但跟任何别的美国作家相比,他总是独辟蹊径,勇往直前,在美国小说领域里,为从维多利亚时期和豪威尔斯式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忠实、大胆和生活的激情扫清了道路。没有他披荆斩棘地开拓的功绩,我怀疑我们中间有哪一位——除非他甘心情愿去坐牢——敢把生活、美和恐怖通通描绘出来。”
因此,美国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且把他跟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
德莱塞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在于突破了美国文学中“高雅”传统,他的创作道路表明了现实主义在美国的成熟。

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

这是一场关于真正的美与丑的较量,这是一首唤醒我们认知真美的不朽诗章,这是一条净化心灵的光明路,这是我们值得一读的书——《巴黎圣母院》。
故事发生在1482年的格莱夫广场,我们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再一次成为了公认的丑王,他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他的坎坷的一生,他拥有着恐怖的外貌和身体的残疾,并且生母所抛弃,最终由教会中的副教主克洛德所扶养长大,却只能躲在阴暗角落当一位敲钟人。但是当他遇到美貌无比的爱斯梅拉达时,他沦陷了,忍不住靠近佳人却惊扰吓坏了她,最终卡西莫多还是选择将这份爱默默埋在心里,时刻保护着她。而文中的女主角爱斯梅拉达是一位不仅有着美貌还有着一颗仁心的人,她在乞丐王国中救下了落魄诗人甘果瓦,并成为他名义上的妻子;她在卡西莫多接受惩罚时不计前嫌为他送水,这些都体现出她的善良。
但是当单纯善良的她爱上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弗比斯时,注定这份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在反抗贪婪虚伪的弗比斯后,被诬陷刺杀,最终推上了行刑场,面对即将被绞死的命运。而年老丑陋的副教主克洛德也觊觎她的美貌,在爱斯梅拉达拒绝他后,无情的处死了她,卡西莫多在众多阻挠下,却只能带走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从此消失无踪。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但是却又不失那一点圆满以及那份神秘感,让卡西莫多最终能够陪在爱斯梅拉达的身边,陪她长眠。
我认为这本书便是想要反映当时那个所处的社会背景下,教会和统治者的贪婪和残忍,以及当时人们的麻木和冷漠,但是却不缺少真正善良的人去同这两股恶势力英勇斗争,读后感.用这种善良去反讽当时的宫廷和教会,从而体现出什么是真美,什么是真恶。雨果的这种写作方式和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我觉得这部作品显得很有韵味,文中有着不少的耐人寻味的地方,但是也不会是晦涩难懂,反而有那种”直白”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直白”让我觉得里面的人物更加生动以及让人物情感的以一种极自由真实的体现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的情况随处可见,也有不少人披着华丽的皮囊却做着魔鬼般的事情,所以内心的真美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来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得。蒙哥马利写的书-----《绿山墙的安妮》。这是一个关于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
安妮是一个长满雀斑,身体瘦小,爱幻想,还喋喋不休的女孩,她活泼乐观,想象力极为丰富。但她身世凄惨,出生后便父母双亡,成了一名孤儿。虽被邻居收养,可到了六岁,就被送去另一户人家家里看管孩子,不久,又被送进了孤儿院,最终辗转被卡斯伯特兄妹收养。
安妮的童年是悲惨的,但她并没有被这样的遭遇击垮,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当上了教师。这本该是多么可喜可贺的啊,可现实的不幸正冷酷地等待着她。第二天,收养她的马修就去世了,安妮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因此掉进绝望的深渊,而是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读到这里,我的心头为之一颤,不禁想到了自己……
那年,我才5岁,有一次走过琴行,听到那里传来阵阵动听悦耳的声音,情不自禁地停住了脚步。那美妙的音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拥有无穷的魅力,把我深深吸引了。我拉着爸爸、妈妈来到里边,迫不及待地坐上琴凳,提起双手,在琴键上胡乱一通摸。钢琴在我的摆弄下,发出了各种怪异的声音,我觉得更神奇了,便执拗着让妈妈帮我报钢琴班。妈妈犟不过我,只好同意。就那样,小小的我开启了漫长的学琴之路。
老师从最基础的开始教,一个节奏,一个音符,我都觉得新鲜,感到有趣,于是,学得也特别快,还每天都能坚持在钢琴前练习。
可是,一年又一年,我学的曲子逐渐变难,谱子从原先的几行,变成了几页。在考钢琴八级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尽管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弹着,可无论我怎么努力,总会有新的错误产生。望着这长达八页的乐曲,我有点望而却步。密密麻麻的音符,像无数只停在电线上的小鸟,像成群结队游泳的蝌蚪让我眼花缭乱。无数次,我的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放弃。
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长长地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道路终究会有些崎岖坎坷,但这些也都是你成长的见证,想要做好每一件事,那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听了妈妈的话,安妮浮现在我脑海,我感到无比惭愧。人不能只做温室里的花朵,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正视困难的决心,不要被他所控制和奴役。
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曾有的念头,开始认真地练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利通过了钢琴八级。当我捧着沉甸甸的考级证书给妈妈看时,她笑了,那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安妮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之事,我们也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生活充满阳光与乐趣!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 西奥多 德莱塞文案:

1770年12月16日,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波恩,同往日一样开始了它一天的生活:选侯(有资格被选为德国皇帝的侯爵)的宫邸里乐团在举行演奏会;剧院里、贵族的沙龙里回荡着歌声;这是一座音乐空气十分浓重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人们,在圣诞节前夕,则各自为着生计奔波劳碌着。
就在这一天,城里一位姓贝多芬的宫廷歌手家里,一个男孩子降生了。孩子很健壮,放开嗓门哭叫,似乎在向人间宣告他的到来。孩子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喜悦,孩子的祖父路德维希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高兴地对儿子约翰说:“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吧。”
为孙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没有想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居然会征服欧洲,征服世界,列入了世界大音乐家的行列,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贝多芬的祖父原为比利时人(也有为荷兰人的一种说法),20岁时来到波恩,此后就定居下来。他做过宫廷乐团的歌手,晚年当了乐团的乐长。为人豪爽,有个性,他算是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贝多芬的父亲约翰也在宫廷乐团里当歌手,是个平庸之辈,喜欢喝酒,每次喝醉回来便对妻子叫骂不休,弄得家里缺少和谐的气氛。贝多芬的母亲据说是出身名门,死了丈夫再嫁给约翰的。每天在贫穷与丈夫的折磨下,默默地操持家务,是个温和善良而又能干的女人。
毕竟是个音乐世家,也许是还有些遗传基因,刚刚呀呀学语的贝多芬就喜欢听琴。每当老祖父弹奏钢琴,他不哭也不闹,全神贯注地听,成了老路德维希的小“知音”。
好景不长,贝多芬刚刚过完3岁的生日,他的祖父因病逝世了,时为1773年12月24日。小贝多芬还不大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给他买吃的,给他弹琴,象往日那样疼爱他了。直到以后许多年,他提起祖父还是充满了崇敬,身边始终保留着他的一张照片。
祖父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约翰那点菲薄的薪金,尽管贝多芬的母亲拼命节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约翰也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30多岁的人,没有本事却能喝酒,越穷越喝,越喝越穷。有时他也想改变一下家庭经济的窘困,除了当宫廷乐师之外,去兼任家庭音乐教师来贴补家用。因为他的任性与酗酒,主顾们往往不敢用他。
贝多芬4岁那年,一天他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以少有的温和的声调对他说:“你今年4岁了,莫扎特象你这个年龄时就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今年才18岁已成为名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贝多芬怯生生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的态度很和善,已经使他很满足了。约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赌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他培养出一个神童到处演奏,钱就会源源而来。他把贝多芬当成了“摇钱树”。
从此贝多芬被关在屋子里,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弹奏。约翰充当儿子的教师。他脾气暴躁又过于急于求成,每天规定的功课多得小贝多芬不能胜任,稍不如意则打骂呵责。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亲,也恨这架老式钢琴,多羡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伙伴们啊。
有一天小贝多芬趁父亲不在家,央求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回来就练琴。”
妈妈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满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嘱小贝多芬:“去玩一会儿吧,千万别让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妈妈。”小贝多芬飞也似地跑了出去,象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谁知他刚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发现了,约翰大发脾气,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来。小贝多芬吓坏了,求助地望着妈妈。妈妈鼓足了勇气劝丈夫说:“约翰,孩子还小啊,才4岁……”
“你懂什么!我是音乐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约翰既固执又蛮横。
小贝多芬被迫又坐在钢琴前,眼泪一滴滴洒落在琴键上。
邻居们也看不下去,有时也当面劝约翰别这样对待孩子。他听也不听。一次半夜喝醉了回来,竟从床上把贝多芬喊起来练琴。
这种残酷的练琴,没有使贝多芬对音乐产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实属幸运,这也许是贝多芬的个性独特之处。
贝多芬8岁那年,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他在科隆音乐学校大厅,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标价每人1块金币。为了增加票房价值,调动听众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广告上把贝多芬说成6岁,以达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报纸上赫然刊登着“6岁儿童音乐演奏会”的消息。这次演奏还算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带着贝多芬四处旅行演出。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伙伴,没有童年的欢乐。他是孤独的。他时常偷偷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们在追逐戏嬉,小贝多芬多想跟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啊,跳啊。环境使他过早地成熟。一个10岁的孩子,坐在莱茵河边,对着缓缓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长大以后,这种沉思竟成了习惯。一生中他能够忍耐着寂寞、孤独,也许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础。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他撒娇弄乖的家庭条件,他只有从音乐里去寻求安慰。他爱莱茵河岸边的绿野、树上的鸟鸣、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些都能使他忘掉忧愁,得到慈父般的抚爱。
莱茵河庄严地流着,它给了贝多芬以音乐的天赋,也给了他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孤独。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希望在写《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西奥多·德莱塞简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