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弘扬朱熹文化作文 弘扬朱熹文化手抄报内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弘扬朱熹文化作文 弘扬朱熹文化手抄报内容文案:
朱熹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经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创新。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作者是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享年103岁高龄的蔡尚思教授。1988,时年83岁的他参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活动时吟诵了这首诗。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科学评价孔子朱子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确实,孔子朱子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最大影响的两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孔子逝世1500年之后,朱子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忠实继承、创新发展孔子思想,把中华文化推进到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学习朱子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远祖在山东,与孔孟是同乡。后迁居徽州。祖上本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118,朱熹父亲朱松中了进士,1123被任命为建州政和县尉。由于家境窘迫,朱家将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抵押,一家八口,举家迁到福建政和。朱熹祖父朱森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其子孙则世代居闽。
1128年,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因为主张抗金受到秦桧迫害。不久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监税。朱松家人则仍寄居在尤溪郑安道家。1130,朱熹出生于美丽的福建尤溪。
朱熹早慧。他幼年时就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朱松指着天对他说:“这就是天”。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为何物?”何为天?天之上为何物?这个问题,整整陪伴朱子一生,成为他终身探索的哲学命题。
福建尤溪建瓯,风光优美、民风淳厚。在这里,朱熹度过幸福的少年时光。朱松对他启蒙教育,精心培养,使他养成刻苦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养成少年儒者的良好品行。这两地都留下朱熹刻苦读书的许多故事,也留下他与小伙伴嬉戏沙洲,默然画卦的美丽传说。1143,小小年纪的朱熹生活发生重大转折。主战派的父亲目睹国家危难,日夜忧心,竟一病不起。朱松临逝世前,写信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刘子羽,把14岁聪慧懂事的儿子朱熹托付给他。抗金名将、一代英豪刘子羽与朱松志同道合,都忠心护国、反对求和。此时的刘子羽也因反对和议而于1142年被罢官回五夫里。朱松对朱熹寄予莫大希望,含泪让朱熹前往五夫,投奔刘子羽,拜“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为师。刘子羽不负朱松的临终托付,在五夫里建造了新房子,让朱家母子居住求学。朱熹在五夫认真读书,成了家。十九岁考中进士。
朱熹从政时间不长。所谓“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六日”。朱熹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这是朱熹第一次为官。他把“视民如伤”匾悬挂在同安县署大堂之上。他大力发展同安教育。作为有理论素养的政治家,年轻朱熹把从政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朱熹最具特色的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也是在同安开始形成。在同安,他深入田间村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事办事过程,对所接触到的事物追根究底。这样的从政实践,使朱熹获得许多真知。他感悟到了解事物须正心诚意,体验事物时须了解事物原貌,顺从事物自身的规律。在任上就要为百姓多办事。在以后的任内,朱熹都坚持这样执政风格,受到各地百姓衷心爱戴。他后来在武夷山创立“五夫社仓”被誉为民间救济事业的创举。三年同安从政经历构成他的格物致知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基础。朱熹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真德秀把朱熹从政准则概括为“律己以亷、抚民以仁、存心以公、为事以勤”四事箴。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人自归仰,如众星拱北辰。”据记载,朱熹入仕后被朝廷委以实职达17次,但朱熹到岗任职的有同安县主簿、江西南康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漳洲知府、潭州知府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和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共6次、约9年时间。
朱熹同安任期满回故里,便致力学术研究和讲学。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他辞而不就。此后四十年,朱熹矢志不渝,安于艰苦贫穷的讲学著书生活。
朱熹二十四岁拜李侗为师。李侗是对朱熹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朱熹多次向李侗问学。李侗一再嘱咐他要在“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
朱子属历史上读书最多、领悟力最强的学者。他一生都在读书、著书。历史上流传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要求读书应该按照知识内在次序和规律,逐步学习掌握,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心细心,反复思考、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则强调读书须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并见之行动,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对照检验书本知识。他要求抓紧时间读书,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朱熹一生勤于讲学、诲人不倦。他创建和修复了许多书院,建立的第一所书院是寒泉精舍,修复的第一所著名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到南宋已是断垣残壁,朱熹出任江西南康军的郡守,上庐山访求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组织重建书院。他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对中国书院教育发展的产生很大影响。朱熹晚年出知潭州时,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他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到学院授徒讲学。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它们都因朱熹而名扬天下。
朱熹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深刻总结历代教育经验,认为教育应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目标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圣贤坯璞”。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任务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强调自学为主,辅以老师教导,主张开展切磋交流,在自学、教导、切磋交流中提高。
朱熹继承周敦颐、张载、二程,融汇释道,构建了“致广大、尽精微”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最高核心范畴是“理”。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本源。气是理的表象,有发展变化的能动性。理是事物的规律。社会伦理也是理的表现。
朱熹深化孔子“仁”的认识。他提出,“仁乃天地生物之心”,仁是自然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和源泉。自然的本质是“仁”,是宇宙意志的根源,是生命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朱熹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本性和特性。自然万物都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潜力,根本的原因是天理本身含有“仁”的基因和要素。这种基因和要素决定了自然万物呈现出发展变化的不同状态。人从自然中走来,人的生命也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基因和要素。由“天地生物之心”所规定的万物之间的发展变化,构成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朱子一生致力于对经典的重新诠释。朱子对孔子儒家经典《五经》和重要文化典籍作深入研究,编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形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使之成为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文化经典。
从历史看,孔子总结了夏商周到春秋的文化,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家文化的冲击,朱熹融汇重建儒学的基础和体系。这是极为庞大而复杂的文化工程。原先的《五经》不包括《论语》和《孟子》。《论语》在汉代不过是小学的教材。而《孟子》在北宋之前也是不受重视,甚至连经书都不算。朱熹认真研究《五经》,认为《周易》主要是卜辞,是占卜之书。《礼记》是礼仪制度的汇编;《尚书》与《春秋》属于记载历史的书;而《诗经》则是诗歌总汇。《五经》内容丰富而且庞杂,表达的意义不够集中、明确,无法形成足以与佛教道教抗衡的思想理论体系。
朱熹重新选定文本。他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合并为《四书》。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深入细致研究《四书》。他将《大学》区分为经和传,在注释时广泛吸收了汉唐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在文本研究时发现《大学》仅有载“格物致知”字样,但没有解释。他认为流传原本丢了“释格物致知义”,补进“即物穷理”等134字,使《大学》逻辑通顺,文气贯通,意义完整,也使“格物致知”成为新儒家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南。他还明确把《大学》作为《四书》首篇。他认为《大学》确定的“三纲领、八条目”,明确提出儒学的宗旨和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修身与学习的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的产生,使中华文化有了新经典。有力的突出孔子和孔子思想,维护和巩固了孔子思想的主导地位。
朱熹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经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创新。朱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朱子结交的朋友也是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人。朱熹的诗文受到后人喜爱和追捧。朱熹认为,文皆从道流出。文从心里流出,强调文道合一,文道同源。他提倡文艺创作宜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形象称之为“通身下水”他一生创作各类散文游记等2777篇,创作诗词1167首。
朱熹不仅实现了理论的时代化,还致力于理论的大众化普及化。他注重理论普及化读本的编写,重视民俗改造和社会礼仪的重建。著名的《朱子家训》字字珠玑,提出为人处事一系列规则。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手书了“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晚年,早已名满天下的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耿直清廉的他对朝政多有批评,使平庸的宁宗不满。宁宗以干预朝政的罪名,把他逐出朝廷。朝廷一些守旧平庸的官员容不得朱熹的清廉正直,容不得朱熹的创新理论。他们恶意编造种种谎言,攻击朱熹的学说为“伪学”。他和他的学生弟子受到残酷迫害。这在历史上称“庆元党禁”。1200,朱熹在建阳考亭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作为治学极为严谨的学者,朱熹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创新理论、真理的光辉总是抵挡不住的。作为民间学者的朱熹,他的思想逐渐被社会接受。1209,这场历时十年学术迫害的“党禁”终于平反。宋朝廷赐诣朱熹曰“文”尊为朱文公。理宗肯定朱熹思想“有补于治道”,“历万世而无弊”。1212,朱熹《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被颁发太学遵行。明朝以《四书》为科举取士之书。1455、1523,先后赐建安(今福建建瓯)、婺源的朱熹后裔为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同时推行祭朱制度,同祭孔一样,每年春秋两季。1712,康熙下诏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熹牌位进入大成殿。康熙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亲书“学达性天”匾额赐予武夷山紫阳书院。
孔庙是中华民族文化圣殿,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功能。进入孔庙的,都是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自春秋以来,从祀孔庙者152人。其中孔子弟子77人;生于宋朝之前者31人,之后者44人。在宋朝之后44人中,福建13人。他们是: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干、蔡沈、陈淳、真德秀、蔡清、黄道周、李纲、胡安国,如果加上朱熹父亲朱松、蔡沈父亲蔡元定,则有15位福建学者进入孔庙。同时朱熹是春秋以来,唯一列入十哲,进入大成殿的圣人,显示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的独特的崇高地位。
著名学者钱穆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孙中山认为:“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
著名学者子安宣邦教授说:“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熹的哲学体系。毕竟东方哲学思想能够踏出海外,并且在国外为此特别举办研讨会的,至今也只有朱熹一人”。
英国科学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评价说:“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李约瑟在《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又说:“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还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朱熹(12世纪)曾建立起一个比(近代)欧洲任何思想都较接近于有机哲学的哲学体系”。
1999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授予武夷山为世界文化遗产,称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复兴的宏大工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主流是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努力实现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共同努力。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感情真挚,情意浓浓,似香醇美酒,令人不饮而醉。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弘扬朱熹文化作文 弘扬朱熹文化手抄报内容文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可丢弃的文明瑰宝。《朱子治家格言》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令我真切的感悟到。 ,体现在节俭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当你咀嚼着香喷喷的大米时,你可曾想过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在土地上耕耘的人们?他们的把一生奉献给了土地,为了秋天的收获在土地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却只得些并不高的报酬。每当想到这些,我都不禁为自己曾经的浪费汗颜 ,为习主席提倡,媒体大力宣传的“光盘行动”点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大家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家家将此句奉为家训,代代相传。即使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大家也时刻谨记。,节俭之美,体现在人们进餐用餐的举手投足之间。
“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先人教导我们,一丝一线的获得都是艰难的,我们要应该好好珍惜。当今的人们,即使身着华衣绸缎也会时刻牢记节俭之美。衣服小了就送给那些贫困的孩子或其他有困难的人。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通过一件件衣裳传递下去。节俭惜福,珍惜身边的寸缕已经成了中国人流淌在精神里的美。 体现在知足常乐,不盲目攀比。“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器具干净实用,瓦罐胜过了金子和美玉;吃饭适量并且注意营养精细,简单的蔬菜胜过美味的食品,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中国人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锅碗瓢盆,再怎么精美也只是用来盛饭菜的,干净完整就好;山珍海味,再怎么美味营养,身体所需要的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的,为了刚好的发展,我们需要比较,竞争,但并不是所有的比较,竞争,都是有益的。盲目的攀比, 将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灾难。南美洲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翠波鸟,让他们得以成名的是它们巨大的巢穴。翠波鸟体长仅五六厘米,可他们建造的巢穴比自己的身体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动物爱好者实验发现,当笼内的翠波鸟,仅有一只时,它只会建造一个能容身的巢穴。但是有两只以上的鸟,它们就会疯狂地扩大巢穴,直至比对方的巢穴大或者活活累死。这仅仅是因为他它们的攀比心理太强,容不下别人的巢穴比自己的好。生活中也是这样,不知多少人在攀比的路上不堪重负。前人也是有所感悟才将此记录下来以提醒后辈的。珍惜现在唾手可得东西吧,或许它将来不复存在。前人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时,不忘初心。
体现在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诚立身。从古至今不知多少守信的故事流传:《陈太丘与友期行》,《守信的宋庆龄》……上到皇室总统,下至乞丐平民,大大小小的美德故事陶冶着我们的性格品质。诚信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存在的顶天立地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
“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互帮互助的品德亦是这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论是我从未经历过得非典,还是几年前恣意横行的禽流感都曾人人自危,但不都过去了吗?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后人们不也重建起了家园吗?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小学时有一位姓雷的老师不幸得了癌症,家中的亲人——他的儿子也儿媳也无一幸免。他们一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大家在好几个学校里都举行了义务募捐活动。尽管每个人所能拿出的都不多,但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看着大家的捐款塞满募捐箱,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关爱,撑起了这个风雨垂危的家。带给了他们生的希望。或许未来我也会发生的同样的事。但我并不害怕这一天的到来,因为这个世界充满关爱。
我能够发觉,这些古典文学,,渐渐的淡出了国人的视野。但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你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丢失,要在个人世界的充盈中发扬光大!
点评:语言活泼,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事件的代表性较强。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弘扬朱熹文化作文 弘扬朱熹文化手抄报内容文案:
朱熹曾语“源头活水”的确,水是生命之本,是世界文化之源。世界文明源于大河文明,大河文明源于水。
古今多少文人都对水有着不同的评价。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曾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宋代唐庚也曾写道:“水不问汇井,要之贵活。”而老子、孔子、孟子这三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对水也都有着深刻精辟的理解,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上善若水”是老子对水的综合评价,其中也体现了老子“不争”而“利万物”的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对水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则《论语》流传千古,孔子凭借水流淌不息来喻时间逝去,劝阻弟子珍惜时间。而孟子作为孔子的学生,也对水有着不一样的赞赏之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同时倡导“以仁为本”,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因此得之,孟子十分在意民心民生,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王劝说民生重要,要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曾说:“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这句话便是后来成语“救民于水火”的出处。这句话是指百姓生活贫困,如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啊。
孟子同样也认为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中有言:“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还有,《孟子。告子上》也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这些言语都将人性之善、民心之仁与“水之就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孟子认为,水顺流而下,是水之本性,同样人本性善,民心也本归顺于仁政。
孟子对于水的言论有很多,大多用于阐述民心归顺。他也曾言,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顺应了水之道。《孟子。告子下》中的“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以及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录:“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这些记录都表明,大禹治水是顺应水的流向来达到目的,若智者也如大禹治水般懂得顺应万物本性,便也是个益处。孟子始终将水与民联系在一起,用水的哲理来传播自己“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的思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子将水视作自己思想的符号,以水之道,言民之本。在历史长河中,水奔腾复回,川流不息,最终孟子的身躯留给了当时那个时代,而其思想由水带给后代,流传千古。
弘扬朱熹文化作文 弘扬朱熹文化手抄报内容文案: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夷山“山、水、茶”的描绘。是啊,这“奇秀甲东南”,充盈着神秘的色彩。
武夷山风景区面积约七十平方千米,以秀水、奇峰、幽谷而享有极高美誉。可谓“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在这儿,我见到了最美的山峰,最清澈的溪流,最和谐的人文结合。
站在虎啸岩上,我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只见六曲溪北边的天游峰,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云雾缭绕在半山腰,仿佛在追赶着天游峰顶,可怎么追,也不及它高。云尾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让人有种飘飘欲仙的美妙感受,仿佛遨游于天宫琼阁,行走于白云之上,日月之巅,与神仙共享美食,共饮陈酿。置身与室外桃源,云海茫茫,群峰矗立,九曲蜿蜒,竹筏轻荡。那边的玉女峰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身披绿裙,头顶青冠,足蹬溪水,十分漂亮,让人流连忘返。
绵绵九曲,清波荡漾。九曲溪底,有不少小鱼在嬉戏。游人乘古朴竹筏顺流而下,溪水流过指尖,清凉透心,心旷神怡。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弘扬朱熹文化》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朱熹文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弘扬朱熹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