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

2023-03-17 高三作文 类别:读后感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

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灵魂。只有将《大学》中的智慧发掘,揭示,聚焦,引申,连绵,方能一睹其目不暇接的古今智慧胜景。
可是我们又不禁疑问,薄薄几页文字,是怎么样将灵魂变得充实饱满呢?其中的智慧,便是这令人感到陌生的“絜矩”二字。
“絜”通“洁”含义为“修整”“矩”即曲尺,引申为“法度”“絜矩”是儒家用来象征道德上、伦理上的规范的。它是对人心的导引,“絜矩”之,使“其身”正。这是从根本上的一种彻底的修身、彻底的追究、彻底的治理,是对人性的“根寻”与人性的“根治”
明代张居正曾这样比喻:“此如匠人制器般,度之以矩,而无有不方。”匠人要制造方正的器物,就要用方矩来度量,必定不达到方正的标准决不罢休。一个人也要先懂得方正的标准,才能正确的管理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而这个“标准”就是这里所说的“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最重要的内涵是让人修养身心,以放飞心灵,启发智慧。《大学》有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人心不正有五种弊病:愤怒、恐惧、好乐、忧患,心不在焉。有所愤怒,便会丧失理智,需要纠正端正;有所恐惧与好乐,心为恐惧与好乐所累,需要纠正端正。思想不集中,心神不安定,目耳口舌便会均失其职,就是心不正,需要纠正端正。
那么如何正其心呢?诸葛亮已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他指出:“君子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君子虽担忧但不恐惧,虽喜悦而不欣喜。这就在于调其度、适其正、得其中。人生漫漫,所遇之事再巨再大,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有多种选择,不能因一件事儿耗尽全部精力而无暇顾及他事。而卧龙先生最经典的便是这“喜怒”的“絜矩”之道:不应当去喜那些不必喜、不该喜、不可喜、不能喜的食物,同样不应当去怒那些不必怒、不该怒、不可怒、不能怒的人和物。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经历“七日不食”然而“天下歌之”等到解困反位,却“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乃遣使者刘敬重奉千金,以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刘邦在关键时刻“制怒”使汉王朝初期得到了稳定发展。可见循“喜怒”的“絜矩”之道,方能正其心,成就一番大事业。
作为一门大智慧,“絜矩”之道还教会我们怎样在“情”与“理”之间做出决断,纠偏校辟以更好的应对纷繁万事。
人有五辟,即五种“偏辟”使人身不修,需要匡正。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常常任情于好恶,不能省察。人们对待卑贱、恶劣的人容易产生厌恶,对其全盘否定,决然抛弃,这是不理性的。我们需要循“絜矩”之道,以是者是,以非者非,辩证的看待问题;人们对尊者、敬者、长者容易产生敬畏,一味听从,但敬畏也要有个度,要按理而行;人们对待自己亲爱的人常常不能客观地对待感情而导致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但我们要时刻记住,亲情友情固然亲密,但不能一味任亲,还要适当的规劝、教育、批评和惩罚才行。隋炀帝杨坚临崩前,关于遗诏废立之事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始终铭记着先祖这国家利益校正的偏之辟,隋的后代们开创了富强的新朝代,在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情易陷于一偏,因此“絜矩”之道对人的处世辨理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是群居动物,独善其身还远远不够,身处社会之中,我们还要知道与人交往的准则,才能使身边的关系更加融洽。古人云:“千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性、情,并以此去度量,体会,研究,推论,驾驭他人的心、情、理,这就是“絜”其“度量”的深层含义。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古代的圣明君主,能够治理好偌大的四海之内的民众,就在于其能以己度人,使自己的所操之术远远超过自己的视听闻见,从而四海大治,天下大平。君王如此,普通人也如此,以己度人,架起人们心灵的桥梁,让人们之间有真正的感情的沟通。这便是“絜矩”之道在人与人交往中的应用。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为什么所的得例子都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呢?答案很简单,《大学》本就是一本为君主治理国家而着的书籍,而我认为,其中的一些思想,尤其是这“絜矩”之道除了适用于除君主外还适于很多人,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大家都亲身经历了全国性金融危机的况味,如果透视其真实原因,那就是人心的贪欲。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最为严重时,美国政府曾向美国国际集团援助了1.65亿美元,这本是其度过金融危机的“救命”的钱,然而就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股东们都不忘大捞一笔,将这1.65亿分发给了高级管理层。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贪欲,体现了“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凸显了以“絜矩”之道提高企业高管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的重要性。
“絜矩”之道就远而言关系到掌握国家命脉的经济,就近而言则关系到新一代道德的培养。复旦大学投毒案震惊了每一位国人,人们在惋惜之余都在追寻其中的缘由。究其根源,就是黄洋的室友“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因为生活上与学业上的琐事而产生愤怒情绪实在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他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明白这是一件不该怒的事情,最后让愤怒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大堤。殊不知那只伸向饮水机的手,最终会将他推入黑暗的深渊。正确使用“絜矩”之道,方能纠弊病,正偏辟,让新一代拥有更为高尚的品德。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文学中更是有很多包含智慧的至理之作,这是中华民族崇尚和平、谦顺温存的内在动力。只有把无数的“絜矩”之道推行到现在社会,推出过门,推向世界,才能让人们在这片大地上更为顺畅的呼吸,才能让更多的灵魂诗意地飞翔。

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

为人处世,怎样做才算是得当,孔子的言论,在千年之后仍闪着智慧的光芒。“乡人之善好之,不善者恶之。”这是孔子始终奉行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把握好尺度,才是最美的。
世间万物,都有把无形的标尺在衡量,也许是别人的眼光,也许是故事的结局,就像投篮与射门的力度,任何事情,合适的尺度才是最重要的。
一部经典,一本智慧,《论语》中总是不乏让人受益的语言。做事过了的师与不及的商,于小道浅学则止,致则恐泥的子夏,德之贼的“乡愿”,都在重复述说着一个道理:不偏不倚,把握好尺度,才是最美的。
雅特兰黛的创始人克劳德女士在开始创业的初期,曾一度为如何提高自己香水的销量而绞尽脑汁。后来她让营业员把香水瓶旋开一点。一个智慧的灵光,让顾客在拿起瓶子时总能沾上一点香味,常常有人走后还能味道若有若无的想起,于是再度折回购买。露与藏,克劳德掌握了尺度。再香的酒也怕巷子太深,因为尺度,亚特兰黛的香味弥散全国,因为把握尺度的英明,克劳德为自己的成功,添上了助燃剂。
如今南非的热情已点燃世,呜呜祖拉的嗡嗡作响已被人们所熟悉。世界杯的小组赛上,有一场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葡萄牙七比零大胜朝鲜,事后有人评说朝鲜的失败在于他们与对手打起了对攻。因为攻守之间,只有合适的,才是最美的。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把握尺度,需要智慧,也需要成熟。黄遵宪在外交上的含忍,把握好了尺度,于是大获成功。人们的不知适可而止,打破了“潇洒哥”原本平静的日子,于副局长评价周扬在冬奥会上的获奖感言,过分的“官话”顿时激起民愤。
我们需要有审时度势的眼睛,如何才是最好,便是尺度的智慧。是孔子眼中的德之贼,又或是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还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之人,全在于自己,在于对尺度的把握。

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絜矩之道作文 絜矩之道怎么读文案:

《菜根谭》原文:“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知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对于那种权势名利,荣华富贵,当然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渴望得到的权力和金钱地位的目的,甚至于挺而走险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地去谋取私利,但是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垂手可得的。可是,在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充满了诱惑,充满了金钱欲望,如今精神生活对人们来说,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是以物质基础替代了精神境界,所以说“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的人并不多见了,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又由于接触事物的观念,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以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有的人就产生了某种欲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用尽了心机……其实,权力地位、荣华富贵毕竟是身外之物,也只是一时的利益而已,因为当一个人的人生走到了尽头的时候,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权力地位也同样远离你而去了,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带走所有的一切,过去的一切对你来说也只是过眼云烟,随风而逝,那么一切也都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能够不接近这些所谓的权力地位、香车宝马、荣华富贵,那才是一个人最为廉洁清白的,也是坦荡无私,心安理得的。如果有的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得到了金钱和权力,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如果他们的品格是高尚的,而不是采取和利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成功,而是由于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劳动,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愿望和利益,那么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清白廉洁的,即使他们拥有了权利和地位,那也必然心安理得,因为只有真心的付出,才会有获得的收获,所以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他们正当的权利。但是,如果有的人,为了得到荣华富贵,地位和权利,他们采取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甚至用尽了各种计谋或者是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栽赃陷害,无所不用,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得到了金钱和地位,荣华富贵,这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所以即使他们得到了地位和金钱,拥有了荣华富贵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心理也不会坦然受之的,毕竟不是正大光明取得的,更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而取得的,所以他们的心理也会有很大的压力,毕竟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为,他们怎么可能泰然处之呢?所以要做一个正人君子,我们就应该“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这才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而不是由于他们自己知道了某种权术和计谋,就利用这种手段去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作为,不仅不是高尚的行为,而是最卑鄙的也是最可耻的行为。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就要“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远离势利纷华,尤其是那种所谓的机巧,就更要远离那种所谓的权术和计谋,运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这才是一个真正“出污泥而不染”而又光明磊落的人,所以说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引以为戒的……(作者:竹窗梦语)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絜矩之道》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絜矩之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絜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