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

2023-03-20 高三作文 类别:叙事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杭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
——引子
自阪泉之战(1)后已经过了一年。
又一个雨夜。他(2)左持青铜方盾,右持长柄巨斧,只身一人从南方天廷赶往中央天廷。夜雨滴落在他狰狞脸上,他在愤怒中慢慢走进沉思——
当蚩尤在前日决定要带兵反抗黄帝时,他自告奋勇提出奇袭,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而如今战事如何他无从知晓,蚩尤也生死未卜。而就在三个时辰以前,黄帝的使者将一个布袋扔进了部落的围墙,布袋里缓缓滚出了蚩尤的人头——他再也无法按捺住心中的愤怒,抄起干戚(3),趁着夜色偷偷地前往黄帝的宫殿——
又一阵冷风吹过,眼前黄帝的宫殿重新燃起了他的怒火……
……
“陛下,事已办妥。”使者向黄帝报告说。
“很好。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高坐在王位上的黄帝眯着眼说。偶尔的反抗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小骚动。
黄帝躺在食铁兽(4)的皮上,在胜利的喜悦中渐渐沉睡……
夹杂着血腥味的风将火把吹灭,冰冷的雨落在地上,分不清是鲜血还是雨水。殿外的骚动惊醒了梦中的黄帝。黄帝拿起剑,疾步走出殿外,只见一路杀来的他拿着巨斧,正怒目圆瞪。
他们都知多说无益,不然只显赘余。
黑云将天压低了万丈,低沉的雷声又将一片凉雨震落,几只昏鸦划破天际,预示着大战将至。
他握紧方盾,向着黄帝一声狂吼,举起千钧巨斧向黄帝劈去。
“轰隆!”
一声惊雷伴随着巨斧落下,殿前的大柱应声而倒。他意识到自己劈空,便猛地向后举起方盾,恰好挡住黄帝一剑。
天地间,雨中两个人影正拼杀激烈。
苦战。
他们从天上打到地下,从中央天廷打到常羊山下。
斧落在脚旁,剑砍在盾上。他腾空跃起,将巨斧举在头顶,挥出一片绚烂的光幕,又忽的极速落下,划出一道流光,似天边弯月从繁星间坠落而下,而老练的黄帝将长剑挥洒,斩断了激射而来的虹芒,化解了杀身之噩,宛如绚烂的银龙一般,要与劈下的雷霆连为一体。
剑斧碰撞的巨响震慑着山谷。
他此时就像一座吞着冰的火山——尽管愤怒不减,但持久的战斗带来的疲惫感还是使他变得些许迟钝。而久经沙场的黄帝却像一座燃着火的冰山——千万次的战斗早已使他麻木,而这次的对手竟能让他开始惧怕死亡。黄帝明白,必须尽快结束战斗,而手持干戚的他,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又一道闪电划过,给山谷带来一瞬间的光明,而紧跟而来的是强光后的短暂失明。背对着电光的黄帝看见他忽的紧锁眉头,便知道被电光闪到的他已经露出破绽。黄帝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寒冷的剑光迅速闪过,还不及他提盾,那一抹绯红便已从他的腹部喷涌而出!他碎步急退,举起巨斧即将开始反击,而腹部的剧痛使他稍有迟钝,又露出了破绽。白色的剑光再次冲天而起,剑在空中虚虚实实地挽了三个剑花,如毒蛇吐芯一般,直刺他的胸口。他什么也没看到,只是突然感觉胸口一痛,低头,一行殷红的血流下,他的胸上被划出两道口子。
黄帝知道此时重伤的他已经无力回天,便想就此收手,让他慢慢的死去。就在黄帝收剑时,怒火中烧的他奋起此生勇敢,向黄帝扔出巨斧,在空中划出寒光一闪!黄帝反应极快,本能的将身体向旁边一扑,躲过了致命一击,但当他回过神时,斧下自己的头发已被斩下一节。
此时居然他重新站起,拿起方盾,还要与黄帝进行大战。被震慑到的黄帝从惊讶中脱出神来,臂上猛地青筋凸起,眼中闪过冷光,拔剑向着他横扫而过——他反应不及,终是首级落地,项上烈血喷溅,直溅得对方满身血污。
黄帝望着一动不动倒在地上的他,终于长出一气,转身离开。
忽然,身后的动静使黄帝猛地回头,而眼前的景象更使黄帝心头一颤——雨中的他,缓慢的站起身,正在地上寻找着自己的头!
惊恐的黄帝担心他找到头后又会起身反抗自己,便拿起长剑,纵身跃向高空,然后用尽全力将常羊山劈成了两半,又把他的头踢入山谷,随后,山谷又合二为一,将他的头永远葬在常羊山中。
天者,颠也;刑者,戮也。
黄帝离开后,黑暗中的他意识到黄帝已经将头埋入山中。陷入暴怒的他竟从腹部的伤口中张开血盆大口,朝着天上怒吼;胸上的两道伤痕化作充满愤怒的双瞳,眼神直逼着灰暗的天空!他重新拿起巨斧,狂吼着向着黑云猛地一劈,竟劈出了一道伤口,日光如血般从伤口中缓缓流出,一道道光芒随即穿破云雾——
破晓。
“吾争天做帝,帝断吾首,吾便以脐为口,以乳为目,举斧刑天!”
注:(1)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炎帝被打败。
(2)刑天本无名,被斩首后才叫刑天。
(3)干戚,干,盾牌;戚,大斧。
(4)食铁兽:即熊猫,蚩尤的坐骑。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

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却仍驱行如故。骏马回到家中却浑身颤抖,草水不沾,待国马一番安慰--用鼻子亲近、同槽共食之后,骏马才恢复如初。
初看此文,很为骏马的野蛮和霸道气愤,更为国马的无能与懦弱不平。但是看到骏马的最后变化,又不禁为国马暗暗喝彩,为国马的宽容精神喝彩,为宽容所带来的和谐和喝彩。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宽容最终将使伤害你的人情愿意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席,接受自己良心的审判:骏马正是被国马宽容的心境所震动,而自责不已。这种无声的教育终将让良心未泯的伤害者受到正义的感召,走向正直的人生。“廉蔺相交”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校、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所吞并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为国家不计个人利害的宽大胸怀,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相交,使强秦虽拥重兵而不敢轻易举兵伐赵。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宽容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甚至逐步走向灭亡。国马宽容了骏马,二马从此后并驾齐驱,共同走向辉煌。“力拔山兮”的项羽,缺乏宽容,先是屡出奇计的陈平和善于用兵的韩信离他而去,最后连最亲近的“亚父”范增也被逼走,只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可见,只有真正拥有宽容,才不会四面树敌,陷于窘境。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下国马的做法:它的宽容使骏马自愧不已,接着又用宽容去安慰骏马,使之成为己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宽容别人,也是宽容了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拥有宽容吧!
国马和骏马的故事,理应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面镜子,反省自己,理解别人。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时下不是有“生意场上无父子”的说法吗?一旦有人金钱、地位、名誉等冲突时,有些人就会丢弃宽容,拾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刀,劈向对手。其实,这些人不懂得宽容的意义。宽容,是幽谷香兰,使人愈嗅愈香;是峻岩劲松,使人愈压愈坚。
当然,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看对象的宽容。宽容的对象必须是“骏马”而非“劣马”是一些良心未泯、幡然改过之人,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违法乱纪的恶人,决不能宽容。
古语说:有容乃大,能让为高。让我们拥有宽容的心灵吧。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上,你留下的是令人陶醉的瑰丽的风景。

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案:

天池[唐]杜甫
天池马不到,岚壁鸟才通。百顷青云杪,层波白石中。郁纡腾秀气,萧瑟浸寒空。直对巫山出,兼疑夏禹功。鱼龙开辟有,菱芡古今同。闻道奔雷黑,初看浴日红。飘零神女雨,断续楚王风。欲问支机石,如临献宝宫。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更是无人处,诛茅任薄躬。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共工怒触不周山》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