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江畔作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江畔作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文案:
当听到同学说要去参加烧烤的消息,还是挺开心的,这样的活动也好久没参加了。那美丽的钱塘江畔在我的感觉中更是烧烤的好去处。钱塘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由于河道在杭州附近曲折呈”之”形,故又名之江、曲江、浙江。钱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宁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缩影响潮头陡立,形成雄伟壮丽的“钱塘潮”,吸引大批游人。最大潮差达8.93米。所以想想看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烧烤一定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不要只是说那烧烤的美味,就是那一个过程也会让人感觉神往的。
七点的时候,我们到了钱塘江丁桥的那个出口处,步入江畔,眼前就感觉一片开阔,那晚风吹在身上,感觉一阵凉爽。今晚的月儿特别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谁在感叹,怀月是一件痛苦的事,月若无情,怎会与李白对饮,又来陪我喝酒?月若无情,怎会与东坡照无眠,又来照我无眠?圆月总会勾起人无限的思绪。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能够与三五好友知己一起烧烤,真是选对了时间,选对了地方,烧烤还没开始就让人先陶醉了。
一到江畔,我们地上放着一个破盆子,一个金属的架子,小小简易的烧烤工具就成了,各种食物一地放开,红红的炭火旺起来了,风儿吹来,架子上的食物散发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天气中,让人谗得流下了口水。特别是那个鱿鱼成了抢水货,一烤熟就让吃了个精光,其他的也一样香味熏人。吃着自己手烤的食物,喝着饮料,望着那月光下波光鳞鳞的江面,此时刻怎不感受人生的美好。那许许多多的不开心,许许多的烦恼,随着那江畔的风儿吹得无影无踪。
隐隐约约的一阵响声传来,伟哥真不愧是钱塘江畔出生的人,说是潮要来了,我们出去看了看也没感觉什么的。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那声音由远而近,起来越清晰了。就连我这个近视眼的,也仿佛看到了一条白线,象一张大网远远的在拉过来。不一会儿,刚刚还坐在边上等待看潮的女士,就忙着退回到护栏里面了,毕竟人在大自然的面前还是显得渺小的,它的威力是人无法抗衡的。果然是小心行得万年船,今天的潮水我也是好几年没看到了,汹涌的浪涛一下子冲到了上面,相信如果人还在那里,也一定是挺惊险的。说的夸张一点的,一定是跑得连鞋子都掉了,全然没有了美女的风度,简直就是狼狈极了,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那气势真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还好潮水过后,点点人头人数不少,也算是幸甚。
烧烤结束了,也要回家了。我们的高兴的环保意识还是挺不错的,把刚才的垃圾都收到了袋子里,一个美好的夜晚就这样结束了。也许那一天,我们还会有这里相聚,也会有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的队伍,品尝着美味的食品,欣赏着美丽的钱塘美景,享受人生的美好。
江畔作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文案:
诗词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个组诗。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但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使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个连串舌齿音的使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很多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江畔作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文案:
江畔作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文案: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江畔》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畔》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江畔》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