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文案: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煳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背景: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字词: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练习题:
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抵御,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适宜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看见。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文案:
春秋时,晏婴和穰苴是齐国的两位名臣,分别担任相国和大司马要职,主持政务和军务。一天,齐景公在宫中喝酒时忽感无聊,吩咐侍从拿着酒具,要到晏婴家去接着喝酒。
晏婴接到通报,马上穿着朝服,手拿笏牌站在门外,等候齐景公的到来。齐景公还未下车,晏婴就迎上去问道:“诸侯得无有故乎?国家得无有故乎?”当齐景公说明来意后,晏婴说:“安国家定诸侯的事,臣请谋之。至于陪您喝酒的事,您左右有的是人,臣不敢与闻。”齐景公讨了个没趣,只好吩咐改到穰苴家去。不料到门口一看,这位大司马穿盔戴甲,手执长矛,见面就问:“诸侯得无有兵乎?大臣得无有叛者乎?”当齐景公说只是想喝几杯时,被穰苴以与晏婴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各国诸侯听说这件事后,各自警觉,绝不敢轻易与齐国为敌,因为他们知道齐国有两个擎天大柱。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文案:
虚词“之”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邹忌讽齐王纳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则汉室之隆《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春冬之时《三峡》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醉翁亭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
擅齐之强《读孟尝君传》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晋室之乱《祖逖》
睿素无北伐之志《祖逖》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善鼓琴》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伯牙善鼓琴》
(二)代词
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曹刿论战》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登轼而望之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故克之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扁鹊《扁鹊见蔡桓公》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他,指客人《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他,指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暮寝而思之代词,指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欲报之于陛陛下(代词,代先帝的殊遇)《出师表》
悉以咨之(代词,他们)《出师表》
先帝称之曰能(代词,他,代向宠)《出师表》
愿陛下亲之信之(代词,他们)《出师表》
如鸣佩环,心乐之代词,它《小石潭记》
乃记之而去代词,它,代小石潭的景物《小石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代词,指各个山峰《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代词,它,指醉翁亭《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这种乐趣;代词,指这种乐趣;《醉翁亭记》
士以故归之代词,他,指孟尝君《读孟尝君传》
弗之怠代词,它,指抄书这件事《送东阳马生序》
走送之代词,它,指书《送东阳马生序》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代词,代军队《祖逖》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陈涉世家》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代词,它,指这件事《陈涉世家》
令辱之代词,他,指吴广《陈涉世家》
陈胜佐之代词,他,指吴广《陈涉世家》
皆下之代词,它们,指各县《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它,指起义这件事《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代词,他们,指各郡县长官《陈涉世家》
人皆有之代词,它《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道之人《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代词,他,指乞人《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指万钟的俸禄《鱼我所欲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代词,它《鱼我所欲也》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代词,它《鱼我所欲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鱼我所欲也》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这件事《桃花源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桃花源记》
具答之代词,他们,指桃源里的人《桃花源记》
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桃花源记》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代词,它,指船舱《核舟记》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代词,它,指窗《核舟记》
石青糁之。代词,它,指刻的字《核舟记》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代词,它,指左脚《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它,指核舟《核舟记》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三里的小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代词,它,指三里的小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代词,它,指“城高池深”的大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亲戚畔之代词,他,指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下顺之代词,他,指施行仁政的君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它,指“板印书籍”。《活板》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它,指铁板《活板》
持就火炀之,代词,它,指铁板《活板》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代词,它,指印版《活板》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代词,它,指字印(模)《活板》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代词,它,指字印(模)《活板》
不以木为之者代词,它,指字印(模)《活板》
以手拂之代词,它,指字印(模)《活板》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代词,它,指伯牙所念《伯牙善鼓琴》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代词,它,指琴《伯牙善鼓琴》
(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读孟尝君传》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之听夫《伯牙善鼓琴》
(四)动词,到、往
寡助之至动词,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助之至动词,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到……去《陈涉世家》
(五)音节助词,无意义
公将鼓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陈涉世家》
(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陋室铭》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文案:
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守,i舶口此(陈述)
说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③不辞劳苦(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
复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①自杀未遂(成功),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面对)
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示假设)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纵横)
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才,刚刚)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美好)
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
④王曰:“善。”(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
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
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18.③目似瞑,意暇甚(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
①少时,一狼径去(表示时间很短)
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读shoo,年龄小)
①何异断斯织乎(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特别的,特殊的)
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
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急速)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
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仅仅,只)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24见②曹刿请见(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现)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
④是谁之过与(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6.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
④数罟不入湾池(读c,密)
①百发百中(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①非我也,兵也(兵器)
兵②穷早黩武(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④草木皆兵(兵士)
①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劝学》,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31.绝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ang,竭力,勉强)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35.闻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过秦论》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失、丢失)
40·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读duo,计算)
41.度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读du6,揣度)
《鸿门宴》
①万事如意(顺、随)
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往)
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起)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43.举③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全,杀尽)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44.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45.意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意料,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兰亭集序》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46.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
47.期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
48.致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招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49.临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临风,迎着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50.次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归去来兮辞》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引导)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称引,引用)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坐上战车)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53.乘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就着)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54.叫缀嚣缥,岩笔肭竹削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堂田虏谰田律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①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弃掷的珍宝)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l⑤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⑦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⑧顷之,烟炎张天(补足音节,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
①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3.既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夕M总也”(V岫i,介词,向,对)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vvei,介词,替)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vvei,介词,为了)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V岫i,,Pr~l,因为)
4.为⑤吾属今为之虏矣(vvei,介词,被)
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动词,作为)
⑦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酗口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
⑨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句末语气词,呢)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
圃I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5.㈤{③寿毕,请以剑舞,.围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L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词邀活田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