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一种人生境界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种人生境界作文 文案:
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人有时也是自私、虚荣并且贪图享受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自私的同时又伤害了他人或国家。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去争名夺利,不要在金钱、美色的利诱下迷失方向,不要在纸醉金迷中失去自我。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基本际准。
融人社会生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走出社会生活,又能正确地看待世界,看清人生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是相当不易的。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景仰。他品尝了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顺利的艰辛,但他仍然融人生活,忧国忧民,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很了不起的。
屈原的人生也让人感动。他与陶渊明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以死守节,投江自尽了,因为他执著于国家的忧患,以此明志。其实他已陷于深深的忧虑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是一种“入其内”却不能“出其外”的愤慨与失望。他那以死来解脱人世悲苦的行为,给千秋万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启迪,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英国记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照片反映的是一只专吃死尸的兀鹫目光贪婪地盯着一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的苏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吃掉她。照片引起人们很大争议,人们质问迪克里·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连家人也不能够理解他,最后他绝望地自杀了,时年只有33岁。他陷入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这个问题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出乎其外”,只能留下一个悲剧让人思考。
无论是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诱惑都会很多,苦难的经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的,不是陷入困苦之中而迷失自我、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是要清醒地把握自己,跳到生活之外去欣赏生活、去反思生活。如果这样,你也许可以像陶渊明、屈原等一样获得更多的生活认识,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人生境界。
一种人生境界作文 文案:
(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中一段广泛传颂的精妙文字。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二十世纪非常杰出的人文科学大师,他创立的意境说美学体系,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独领风骚,也是领先于当时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伟大学术成果。他的名着《人间词话》,至今仍是学习研究美学的经典读本。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的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找到这个规律是可贵的,但能寻到这个规律的人,世上不会只有王国维一人。不少学者认为,外国人尼采在谈到通向智慧之路时,指出要经过三个阶段: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具体语言不同,却与王国维之卓见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以为,王国维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洞悉了这个规律之后,未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析,而是极其自然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三篇古典诗词里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谈到笫一阶段时,他引用了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二阶段则引用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三阶段,引用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的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大量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的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使得此三境界之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浓郁的艺术氛围,别人难以复制和摹仿,这才是王国维最了不起的地方!
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大师,人生三境界说确实鹤立鸡群,登上了高峰,对确立他在美学界的泰斗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知识渊博,晓古通今,学贯中西。但有时也会百密一疏,出现差错。王国维熟读唐宋诗词,写作时大量引用诗词中名句名段,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引文上的错误。即以上述引语来看,也有两处错字:第三境中引用辛弃疾《青玉案》时,“蓦然回首”误写为“回头蓦见”;“那人却在”误写“那人正在”。虽是引文小疵,但作为学者大家,严谨态度有时也会打点折扣,此可谓人无完人。
最令人扼腕的,是王国维不幸的结局。他虽然从理论上通晓做事业乃至做人都要不怕艰难,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奋斗,最终必赢得光明与成功。但在实际处世做人之时,最后居然违拗了自己发现并倡导的成功理论与创新精神,在生活里遇到不顺心、不理解的社会风潮与动荡时,禁不住精神上的压力,在五十岁那年投湖自尽,令众人震惊而痛心不已。
看来,自己创立了科学新颖的学说理论,却不能从自己的行动上去实践验证,反而反其道行之,这真是大学问家莫大的悲剧。王国维的短促一生昭告我们,创立新的学说是可贵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去实践。一旦理论与实践脱节,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人在遇到厄难时,不应动摇退缩,而应衣带渐宽终不悔,唯有如此,才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瑰丽的希望与辉煌,引导我们更加坚定乐观地生活下去,奋斗下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二)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着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三)
清朝词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了人生三境,王国维引用古代三位大词人的词来比喻人生,他说:古今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就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
其实此三境界在今天看来,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你看第一境界:多少的青年向往着外面的精彩的世界,为了美好的生活,将火热的目光投向了远方繁华暄闹的都市.于是终于下定决心,离乡背井,外出寻找梦想。
第二境界说明了现实是多么地残酷。到达陌生的城市,听着不懂的语言,身上的钱越来越少,人也渐渐消瘦,为了工作人都憔悴了,整日奔波于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有时相信街边贴的招工广告,被骗,被骂,被人羞辱。终于身无分文,到达人生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家里的父母好久没有接到外出打工的儿女的消息,于是出来这个城市找他,一条条的街道马路上都被亲人那焦急的目光扫描过,可总是没有那熟悉的身影与面容。终于,疲惫的父母相互扶持,准备踏上回家的路,却于繁华都市的街灯下,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回头一看,刚才经过的蓬头垢面的坐在路边的流浪汉,正是他们的至亲骨肉!
一种人生境界作文 文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意语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境界比喻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三段名言分别引自宋词大家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之名篇,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众生,此生成大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自己早已愈不惑之年。
然则病后再读此文,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03年首次收到病危通知的时候,病房正位于医院8楼,彼时心内百感交集,望着从医院回家的路,似乎有着咫尺天涯的预感。
一切来的太突然,昨夜西风凋碧树,那是自己才35岁啊,西风何以如此薄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冷静下来,才知道一切唯有直面,为了家人为了时年8岁的儿子,不去想最终的结果,起码需要自己有一份坚韧和执着。
?(几天前,我市又有一个重病患者跳-楼了)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真是所有人梦想的最高境界,恋爱中的人自是喜不自禁,目标即将实现的人更加踌躇满志。
对于生病的人,倘能完全摆脱病体,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真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数日前,当我们所处的这个中部省会城市和其他两个城市莫名其妙的成为国内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后,面对电视里侃侃而谈的市长,又一次被幸福的市民们为究竟什么是最幸福斗起了嘴。
或许,每个人心内的目标都会有所不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妻子五子登科,人所处境遇,或许决定了那一时的追求-----生病以前,我自己敢说不追求这些吗?岁月,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身体是1,其它的都是0;没有了1,再多的0,又有神马意义?或许,这才是我用生命感悟到的第三重境界。
-----------------华丽丽的分割线------------------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原本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人生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人生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近体诗词似乎都有点朦胧感,让人在哪种特定的情况之下都能在其中找到契合的一面,正有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同感。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借用诗词总结,更加凸显这一优势。
王国维,近代大家,集美学、哲学、文学于一体,知识不可谓不广博,经历不可谓不出色,眼界不可谓不开阔,这样的大家阅尽千般之后,选用了上述三句诗词作为人生三境界的情景表述,不可谓不是智慧的浮现。
读书的时候就知道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总结,当时也有当时的感想,当然当时感悟的范畴还是比较校最近再翻出来重新看一看,有了新的领会。
当一个人的见识和眼界达到必定层面,变的非常开阔之后,才干俯瞰人生百态,从世事中抽取共性,能够客观的分析,断定,并区分出不同的性质、阶段、境界。
这个共性就是点点滴滴的想法,想法加以提炼,形成系统,这便是思想,思想总结出来那便是智慧的结晶,智慧的绽放那就是思想的火花被点燃,有智慧的人确定是有思想的。
从这种认知上看,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产生也应属此过程。
他的人生三境界的总结更是一种智慧的绽放。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词是一篇闺怨之作,全词深沉凄婉的抒发了闺中人对离人的相思之情。
因秋夜西风凋碧树,产生了美人迟暮之感,既而独自走上高楼,眺望远方。
用一颈字,着力刻画了闺中人孤苦无援的心境。
天涯路,似乎又暗示了前途的多舛和迷茫,却又不乏希望。
年轻人很是迷茫,茫茫然无处寄托,孤单困苦的孤寂愁绪总是难以摆脱,这种情感体现在多方面,工作方面,生活方面,婚恋方面都是如此。
有所求而不知所求是甚?有所求而不知所求几何?这种没有目标甚至没有前进方向的状态,或有目标但太遥远,难以企及的状态,和宏大的各方面压力交错之下形成了这种孤寂寥寥的愁绪,且无处排遣,心智上的迷茫和心态上的孤单这样的一种状态,总会经历,是属于第一境界这一阶段。
王国维先生把这一思绪称为人生的第一境,是继承了词作中登高临远,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之意。
也隐喻人生须有远大理想,清晰目标,以及非凡的忍耐力和自制力。
读之颇有点世途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味道。
朝圣之路固然前途未卜,但能登临高楼,领略寂寞西风,也非全无亮色。
这也是人生第一步在迷茫中不断探索的写照。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王国维全词感情浓烈,态度坚决。
用洒脱的笔调表达了词人对理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一个终不悔,是柳永的有感之言,里面有他的骨气,也有他的感情,可谓见情见性。
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
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一境界过后,逐渐明了,有所求而知其所求,为其所求高低求索。
此阶段亦是在压力艰苦中交错前进,心有执念,虽难而未悔也!是其心智上明了和有目标、有动力的举动阶段。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将其作为人生的第二境,就取了其中的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和一种努力进娶顽强奋斗的过程。
王国维把这比作一种韧性,艰难困顿之时,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强压心中翻起的波澜,一苦作舟,在忍耐中求索,执着追求,纵使身瘦几许,也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
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词作寄托了词人政治失意后,虽寂寞幽独,却不慕繁华,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
其情含蓄委婉,寄托遥深。
辛词一贯的粗犷豪放,在此居然也化做了温婉之意。
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
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顺承下来,此为第三境界,感到,领会不到,有感到但不深入。
应当是人生大半,回想所望,所期所盼亦有所得。
迷茫数载,繁忙半生,寻找所求原已所得。
蓦然回想,是空落还是满足?原来一切竟然……王国维先生运用此句,意在取词的顿悟之意。
踏破铁鞋,捻断数须之后,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蓦然回首,豁然开阔,一切又复归自然,极具象征意义,也隐含着一种人生刻意无情绪,无意寻来化自然的深长情韵。
这一顿悟颇耐人寻味。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
人生的本质是体验中成长,目标设定后的过程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收获什么或多少,计算而不计较,所谓只求耕耘,莫问收获,才是快乐的智者境界。
看开就不会去执着结果的不变,就会少生烦恼这个副产品。
看开的人做的事,都是自利、利他乃至无我利他的事。
看开的人追求的都是过程中的成长。
看开的人由于没有了名利结果的包袱,反而在体验快乐的同时更易成功。
遇事多做内省是一大成功秘诀。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人生三境,开始时在迷茫中探索,既而在困顿中执着,最后在释然中顿悟。
第三境是对第一、第二境的否定,苦苦追寻,本以为已有所建树,但峰回路转,到头来发现,真理并不在执着的方向上,就在你的身旁,这一否定,是反璞归真,是真正的成功。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晚清名家,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一种人生境界作文 文案:
在芦苇铺就的河岸边,微风拂过,犹如万籁俱寂的雪地,寻求一种寂静的美;在一望无际的苍穹里,皎洁的月浮游于青云间,看清生活的平淡;在细雨绵绵的乡间竹屋,泡一杯香茗,细品岁月的静美。
这种享受,何尝不是人生的追求,享受自由、恬静,不正是人的本性所求吗?人的出生是源,拼命地奋斗追求的亦是源,这样是否是辛勤之后的徒劳呢?不是的。人缘于源又止于源,享受的是努力的过程,学会充实,学会奋斗。这也是一种寻源的方式。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它们源于自然,因自然的悠然而向荣,因自然的生机而奔流不息,而他们追求的源依然是自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追求的也是自由,这或许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万类霜天竞自由。”它们源于生命,因生命而有活力,追求的源便是自由。人生追求的也是自由,这或许是一种达观人生的态度。
人生来平平淡淡,一无所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刷,在经历了变迁的凡尘。积压了厚厚的脂肪,仍然在丰衣足食的时候,打着油腻的饱嗝,一句一句的抱怨世俗变迁,感叹人生的得失。这或许是对生活的讽刺,可这毕竟是真实的生活。人的出生就是源,因为有源,所以我们在发展,社会在发展。生活的种种得失也在滋生。佛曰:“人生有两大痛苦,一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人的一生会源于福又止于福。得到了害怕失去,失去了又会抱怨得不到。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一些多余的,又或是本就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就像那么一句歌词:“握不下的沙,放下也罢。”物欲丰富的当今,人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更是丰腴,人们总认为得到就是福,可是失去也并非一无所有。
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是赤裸裸的来,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挂上许多炫耀的资本而产生了对他人的歧视,可是走时却依旧是赤裸裸的去。在逝去的生命里,有得也有失,回忆起种种得失,是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人走过的,留下的终究会被风化,然后无声无息悄然离世。就像“真水无香”,源于无,又止于无。这或许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一种人生境界》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种人生境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