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作文教学如何进行作文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设计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作文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设计文案: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引言: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回归自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别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加工。充分运用学生的潜在能量,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它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更是高得不能再高。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教学,,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找到作文起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更是表达情感的发源地。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他的生存土壤,学生在生活这个空间里才能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无穷的乐趣。进入高中后学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良好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欣赏生活。让学生去品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人文性;让学生去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全局性。”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鼓励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书写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学生在自己的展示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这样就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因为没有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汲取,正确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论。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人的思想中提取精华,从不同的观点去思考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时就要求学生站在正能量的角度去欣赏古今中外的事物,从更多的文学著作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作为有意识记忆的一些材料,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像老舍先生说过的,“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出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随手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这样坚持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以后再也不会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的现象发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将别人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转换。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就无限扩大。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品味成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知道一些写作的相关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才能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繁琐的作文知识简单化,清晰化。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运用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与“兴”时,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了 小芳 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及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就行讲述和利用,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学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是增色不少,学生当然愿意不断的尝试,教师此时就要将权力教给学生自己完成“兴”的知识,有的同学引入了 纤夫的爱 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有的学生引入高尔基的 海燕 虽是一篇写自由的诗,可是通篇没有自由的句子,只是通过海燕的一切来表述,学生尝试去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这样即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需求。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要学生喜欢,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完成,从而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每出色的完成一项作文教学任务,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作文不断的进行展览,学生之间互评,不同班级学生交流作文心得,让学生在肯定中表扬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才能使学生追求的更高,能力更强。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尝试,学生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他们每天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思维得到全面的拓展,学生们当然就会勤于笔耕,不断进步。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着,行进着,成熟着。
参考文献
1 作文研究 2012第11期.
2 语文教学研究 2010第7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作文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设计文案:
高中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要求: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闻作文而色变,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有时为了应付,就生拉硬扯,胡编乱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深感高中作文教学工作的艰辛与不易,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工作,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乐于写作文?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呼唤走进生活
所谓走进生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很多老师虽然在理论上也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的想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意无意的违背这种思想,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有的教师甚至完全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周末又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学生根本没时间也没机会享受到生活中的乐趣:春日郊外的追风戏蝶,夏日河边的游泳垂钓,秋日原野上的金黄灿烂,冬日里堆雪人、打雪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没有对生活的感受,没有现实生活激起的丰富情感,怎么能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呢?由此看来,学生对作文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不是不愿意写,而是没有什么可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这就要求老师要多花心思,为学生创造走进生活的机会。比如老师每学期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演讲、猜谜语、成语接龙等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感受美,积累生活经验。
作文教学呼唤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抒真情,写真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的围墙,走出家庭的束缚,走进自然,捕捉生活中令心灵颤动的小浪花。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作文教学要重视素材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写作离不开阅读,引导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多读书,读好书,重视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重视课本知识的积累和课外知识的拓展。
重视语文课本的阅读,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很多名家名篇,让学生通过课本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妙笔生花的奇迹,积累素材。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多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多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吸纳其精华,并内化成自己的素养。我们可以这样假想:王安石不曾积累过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也不曾见过常建的“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写出“绿”字运用绝妙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看了很多书,积累了一定的素材,是不是就一定能厚积薄发,写出底蕴深厚的佳作?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却不能灵活运用,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两脚的书柜。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能仅仅关注于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读完一篇好文章,能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对人物的评价,对文章观点的看法等等,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明白读与写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有所触发,有感而发。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作文要有文化内涵,要有底蕴,而这底蕴源自深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知识背景。
三、文章不厌千回改,吹尽狂沙始成金——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修改
“文章不厌千回改,吹尽狂始成金”,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肯定会有毛病,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必须反复修改,真正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只“写”不“改”,总感觉修改是老师的事情,我们要纠正这种偏见,提倡作文以学生修改为主,教师修改为辅,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先示范,拿一篇作文进行全班共同修改,先通读全文,看文章内容与作文要求是否一致,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生动,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等。把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即“增”“删”“改”“换”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尝试着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点名同学朗读自己修改过的作文,让其他同学比较一下修改前后的区别,让学生体会自己修改作文的“妙手回春”的惊人效果。
教师要提醒学生主动修改作文,并为学生创造修改作文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作文,让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作文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设计文案: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老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甚至于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怎样使学生由无话可说到文思敏捷,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1、生活积累,细心观察,源头活水,取之不尽
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才会逐步拓宽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积累创作灵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的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学生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人和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对生活现象做认真思考,没有领会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把事物描写得精彩,需要细致地观察,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写出事物特征,也是很关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因此,作文指导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与感受,让他们在匆忙的行走中放慢脚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刍、回味。帮助他们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他们收录自己的生活并细细咂摸生活的细节,渐渐的,将视野打开,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
就拿走进、感受自然来说,学生或多或少都应有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与感受。进行《“感受自然”作文指导》,就是要唤醒他们生活的记忆,重新回到那时那地那片自然中去。因此,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漫话感受自然”,让学生静下心来,慢慢回想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走进自然之旅”,与同学交流,让那段生活的经历与记忆鲜活、明晰起来。这样的指导,落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上,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到原有的生活经历中,脑海中也就慢慢浮现出一些当时的情景来。如:杭州西湖游玩、丹霞山看日出、九寨沟之旅、远行西藏等。
2、从日记入手,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
写作材料,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书本中的命题,往往不是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叶圣陶曾指出:“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平时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时,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通过全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我曾多次带领学生观察景色变化,让自然美去创击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收获的季节来了,玉米长出老爷爷的胡须,天空又长高了许多,好像登梯子也摸不到,树叶一片一片落在地上告诉我们它要迎接雪花飘飘的冬天了。我爱秋天,爱这丰收的季节。”另有学生写的更为巧妙:“今天,我高兴地和老师来看雪。我将一小片落叶举在空中,只见雪宝宝们像小珍珠一样一粒一粒跑到上面排队。它们互相挤作取暖,不一会儿就融化了。这就是生活作文带给孩子们的感受,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日记中,活动、观察、参与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3、寻找表达路径
“新课标”关于学生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要求的提出,为作文指导明确了方向。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正如小林多喜二所说的一样:为了使主题变得生动,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取来的某一题材,它本身常常是一种“没有顺序”、“没有秩序”的东西。
《感受自然》一文的写作,就涉及到如何安排写作的顺序等问题。如有同学在描述荔香公园带给他的生机勃勃这种感受时,就考虑到了从苍翠茂盛的树木去表现,从人的活动去表现,从盛开的缤纷的花朵去表现,从欢快的鸟叫声中去表现,从天上飘动的风筝去表现,从层层叠叠的绿去表现……这么多角度可供选择,除了要考虑其材料的筛选、剪裁外,也应考虑写作的顺序与条理。于是,提醒学生打腹稿时,不单要筛选材料,也要理清思路,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详细来写,什么简略的写……这样,在脑海中将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后,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集中很清晰了。
4、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作文交流、展示,实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平台,为持续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提供了保障。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单元为单位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更没有形成写作序列,因此学生的写作以及教师的写作指导就显得有些散乱。并且,学生形成了“活动——写作”的作文习惯,文章的结构形式乃至写作内容都显出了雷同、单一的毛病,而对于命题作文则出现了审题不准、中心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总结教训之后,开始尝试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实际进行作文教学”,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写作指导上的不足。
对于作文教学,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在前进的路上,期待着有专家的引领,更期待着有写作系列指导类的丛书面世,期待着作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作文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设计文案:
对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建议
我们学校高段作文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社会活动,增强体验、积累素材,在教师指导下筛选材料、自由表达。 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引向社会、历史、生活,去探究自己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走向博大的社会文化,再现作文的原汁原味。在实施这一目标中发现作文教学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障碍
1、惧怕心理。孩子们有一种自然怕作文的心理。也有作文得了低分以后家人的反应等人为的因素造成他们身心的异常紧张。对他们而言写作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2、对抗心理。他们的作文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时,一些个性倔强的孩子产生了敌对情绪,常用乱涂乱写或逃避作文以示反抗。
3、应付心理。作文困难的学生由于作文成绩不佳,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只是苦涩滋味,而他们自己又无法提高作文成绩,产生被动应付的心理。
4、依赖心理。有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生活、学习依赖性很大,写作文不知从何入手,产生依赖家长或抄袭的心理。
二、作文教学一些误区
作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步入误区。主要表现在:1、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在作文课上,有的只重命题,而忽视内容的指导。例如,在活动后,让学生写响应的作文,只定题目或不定题目,由于所写的内容范围过宽,而学生又缺少写这类作文的经验,教师如不给予活动前、活动后必要的指导,学生自然难以下笔。2、作文指导缺少及时性与针对性,有时学生的语句表述不当,教师并未及时的指点和纠正。3、背诵或抄写他人的作文。考试临头,要求学生背作文的现象较普遍,以侥幸的心理等待着作文考试。4、缺少指导学生平时积累作文素材的环节。
三、建议
为了实现我们学校高段作文教学目标,克服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障碍,走出我校作文教学的误区,建议如下:
第一、我们老师应做有心人,注意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平时注意学生惧怕、对抗、应付和依赖等不良心理,给予试试的开导。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是 课标 对作文指导提出的明确要求。小学生往往把作文看成一种神秘而困难的作业。其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写作文无非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可见,作文指导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生活容易想清楚,对写的东西想清楚了,才可能较顺利地用书面语言写下来。因此,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是作文指导的重要原则。
作文困难的学生,总是感到没什么好写的。要让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到,人们的生活,如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所接触的人、物、事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学生开始学写作文时,可先让他们写日记。日记的素材乃是亲身所见所闻,直接体会。我们要从篇篇日记中了解学生生活的情境,他们接触什么人,喜欢做什么事,以及对人、物、事的认识和感受,再利用这些进一步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思路。
第二、作文指导要由“扶”到“放”。作文指导和其他语文训练一样,要由“扶” 到“放”。课上,学生得到示范指导,方能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和写作的方法,有助于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指导学生练说、练写,或者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审题、选材以及表达方法。经较详尽的指导后学生写出的作文毫无疑问是大同小异。为此,教师还要进一步使示范学习多样化。我们老师总是启发学生爱生活、多观察、多实践,如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后写出文章的,然后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文章;指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经常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组织班队活动等,之前实施指导观察,之后及时指导练写作文;指导学生学写生活日记等。由于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观察活动的多样化,写作实践的多样化,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库就会不断得到充实,当他们开动脑筋习作时,就会迸射出创造的火花。因此随着年级的递增,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有所创新的作文来。
第三、转变观念,提高作文训练的有效性。
写好一篇文章需要多方面的基础,因此,作文训练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作文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1、要以学生为本位。
2、要以阅读为基础。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如不切实的进行阅读教学,而孤立地抓作文训练是不可取的,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凡是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的,除从作文指导本身寻找原因外,还要检查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阅读“范文”,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指导学生留心作者是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明白的,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才能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周全考虑,个别指导。作文是一项综合性训练,与其他语文作业相比,带有更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切实提高习作指导的效果,我们老师要研究学生学写的过程。作前要掌握他们在审题、选材、表达诸方面的困难,尤其要了解那些作文水平低下的学生,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为此,我们老师应对学生要写的作文进行周全的考虑,如怎样审题,怎样去观察,怎样环绕中心选材;又如怎样用恰当的词语去描述等。其次还要针对习作的难点,重点写下具体指导语,甚至为部分学生写“下水文”。
第四、注重学生作文展示。
认同心理是最给力的。展示是一种认同。经常展示,会使学生外驱力转化成一种内驱力。哪怕文中的一句话,给予展示,会使星火燎原。愿我们为了学生写出好作文一起努力吧!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