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

2023-03-1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

作文教学策略不计其数,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学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上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求真求诚”的个性品质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和前提。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教育的实质始终是育人而非教术。叶老说过:“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现的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叶老的忠告可谓“一针见血”,因而,我们在作文中不能只着眼于技能的传授,必须时刻把整个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写出想要所说之话,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力求在“真”字上下功夫,把“立诚”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纯真的本色,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老认为,这就是创新。他说:“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雷同,或且有意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该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所以我们只须问有没有话要说,不要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这样,其“文字的生命是作者给与的,终究是一种独创的东西。”分析叶老的话,要做到这点,就要有这样两层意思:一、写作的材料必须真实,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二、写作态度要端正,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忠于自己、忠于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理性的思考,体验琐碎而平凡的生活,深刻理解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社会价值倾向,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深刻的关注,积淀为一种历史和生命意识,内化升华为人的品格。而这良好的个性品格正是创造力结构的内核。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学生的思想正处在最活跃、最敏捷的阶段,而处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教师该怎样点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首先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吐。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境,鼓励他们谈生活、谈人生,积极引导他们真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不鼓励说空话,说现成的话,不在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让他们在作文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而这个良好的个性的基本点便是敢于讲真话、抒真情,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用纯朴真挚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激情和感受。这也正是提高作文技巧的途径。因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真话质朴,质朴中蕴含着技巧。
二.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常听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可写。”因而又称作文为“榨文”。果真是没什么可写的?学生的生活果真是单调乏味?我想,这中间大有研究。同一篇作文,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出,有的人写不出,这中间抛开写作技巧外,我认为根本点在于学生缺少做生活主人的态度。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对周围的人与事熟视无睹,对外界的“风声、雨声”充耳不闻,平时不观察,不积累,作文时自然成为“无米之炊”了。因而,要写好作文,帮助学生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应成为当务之急。
要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就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中学生渴望独立,追求新颖奇巧,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带领他们捕捉时代潮流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社会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美、审美,揭露“丑”,审丑,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激发起他们生活的愿望,使他们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积极的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然后整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寻找感受的亮点,把它真实地表露出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积累越多,打开时便越流畅,怎样沟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作文的视野?一方面,固然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充实的路,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索、多体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多媒体获取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更广泛地积累生活。积累的东西多了,写的时候,拿起来也就方便,作文时也就自然不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了。另外,还要指导学生生活不能为作文而生活,而应该为生活而作文,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修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充实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写出有激情的文章,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三.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作文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指导,应充分尊重写作的主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独立的积极的思维自由地进行表达,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去怎样选材、怎样提炼、怎样组织。各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各异。要做到这点,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抓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这个“我”越独特,其文章就会越新。中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育他们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新的观点、新的构思、新的句式、新的词语,首先要持尊重的态度,肯定的态度,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优劣,决定取舍,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叶老对此是肯定的,他说:“在教育来学的人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生活积累少是一个方面,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在作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获得创造性作文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就要在求同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材,去想问题。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是多样性的。
1.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观点并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在作文指导中把这些列出来,指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对学生的作文的创新将大有裨益。
2.鼓励学生积极争论。中学生敢于讲真话,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提炼的观点肯定各异,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争辩,说出自己的理由,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争辩,激发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思维。
3.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在一个大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是写好作文的动力。
文章以情动人,“文如其人”,只有充满生活激情的人,才能写出充满生活激情的文。情感哪里来?在生活中培养。叶老说“人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因而,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带着激情去生活,带着新的感受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他内心是这样想的,行动上又是这样做的,那么作文时一旦打开生活体验的闸门,其内心的感情便汹涌于笔端。这是一个方面。
培养学生写作的激情的另一个方面,我觉得应当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作文无满分,也很少有不及格,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作文成果的一种变相不肯定。中学生应当做什么样文,每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尺度。如:设三个标准作为一次作文的要求:敢于讲真话、不做作是一个标准;立意新是一个标准;书写工整是一个标准。那么其余就可不计,单看这三个,看学生有没有做到,做到的就肯定,就该得满分,因为学生本次作文就只有这三个要求。这样才能使整个作文的全程训练有一个明确的序列性,也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写好后也不知能得多少分,觉得每次写与不写一个样了。作文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果,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进一步唤起他们说出心里话的愿望。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

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教师遇到的许多困惑都直接牵扯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但是,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当前,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有些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我们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做法:比如,有时我们在教学中力争使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我们则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在各小组间转悠。然而:怎样让我们的课堂里不光有热闹的活动,还会有教学的时效性呢?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余文森教授主讲的《课堂教学》本着“从一线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宗旨,围绕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五个主题,从案例与理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为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遇到的困惑提供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专题讲座中余教授问题抓得准、案例生动、切入点低、观点鲜明、阐述简明。通过这一课程的培训,让我真正明白了课堂教学的真谛。现在谈谈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1.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是的,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准确地说应该是最高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精彩!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观念的发展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这就意味着课堂并不是老师在课前的预设所能够支配的。课堂教学应以预设为基础,从而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备课时不但要备祥案,还要备学生,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为了有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加紧锤炼自身吧。
3.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由谁发明,一种教学用语伴随着一种教学模式开始蔓延起来。其内涵都离不开“喜欢”二字,如:“你喜欢怎么赌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喜欢背哪段就背哪段”……表面看来,都是为了实践“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的理念。其实,对于这一股“喜欢”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冷思考。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任务完成的,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互为表里。比如写字与识字相关,通过书写,既可以巩固识字,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喜欢汉字,既要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又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怎么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得象学啥就学啥呢?又如背诵,即使内化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体验情感、培养态度、自我构建的过程,或背全文,或背重点段,皆有教学的三维目标决定,怎么可以放任到想背哪就背哪呢?再说,那些该写而难写的字,该背而难背的段都被学生回避了,你所预设的目标能实现么?你的教学质量又如何体现呢?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教者不会不知道,之所以有如此一招,纯粹是为了作秀。
我认为,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要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我觉得余教授的这段话对三维目标关系诠释得非常精辟。
4.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是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就是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理论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图象和声音来进行思考的。”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因此,尤其是在小学的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很重要。
我国古代有个“伯牙学琴”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学的典范: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成连谱了《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此曲,虽然音调很准,但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气魄。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眼前只见“海水汹涌”、“山林杳冥”;耳边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响。伯牙面对大海,鼓琴而歌,十天后,成连来了,再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耸高而激荡,如江水奔腾无羁”。伯牙当初实在算不上“千里马”,学琴三年不成。但是成连用移情造性之术,催动了伯牙的艺术灵感,使之鼓琴放歌,对音乐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最终成为天下妙手。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激活孩子的能力,必须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比如:运用多媒体软件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亮丽的视觉效果有机的统一起来,寓教于乐,形成完美的课堂情境。
5.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里
小学生对教师怀有的特殊依赖感的心理咨询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教师说什么他们都听,这就是向师性的表现。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是独立性的表现。教师越是注意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越能得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爱戴,学生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向师性”;相反,教师越是压抑学生的“独立性”,越会造成学生背离教师,使“向师性”消失殆尽。
我想,老师的爱是处理好学生“独立性”和“向师性”的关键。
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师魂。要“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里”,具体表现为:一是热爱学生。既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也不出功利目的,而是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对学生的期望和热忱。在实际教育中,我们以“师爱”平常心对待学生。一段精彩的讲授,一个亲切的招呼,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关怀的手势,充满浓烈的爱生之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二是理解学生。即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学生,看到学生既有“向师性”的一面,又有“独立性”的一面。三是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把自己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对于自己的缺点,及时提醒和改正;对于有意见的学生心平气和,正确采纳。其次是尊重学生的感情,对感情脆弱的小学生,我们点滴保护,引导他们把对老师的感情移入到知觉和想象中去,进入教师的课程中去。最后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小学生自尊心强。平时,我们要鼓励他们自爱、自律、自重,做了错事勇于自责,开展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以激发积极性,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临沭县教研室:\"个体发展\"与\"互动关系\"
一、什么是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不是灌输、不是将教师头脑里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去。教学应当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师生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已知和探索未知。接受已知——知识\/真理,学习的要求是:掌握怎么来,是什么,有何用,向何处发展。探索未知——方法\/钥匙,学习的要求是:了解还有哪些,它有何用,何种途径,什么方法。
2.关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现在比较时尚的一种原则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确的原则应是“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教师是主导的话,学生做主体是不可能的,所以“主导主体论”是有缺陷的。当前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叫“互为主体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有道理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更强调互动性、更强调平等性。
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要围绕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性、随意性,所以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策略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性、随意性,所以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这两个主体的地位是互动交替,相互推进的。
3.关于减负问题
学业负担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减负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少人理解成“减负就等于减书包”,“减负就是减少作业题”,似乎“书包重就是负担重”,“题少了负担就轻了”,就好象一提要加强某一学科的教学就必须增加教学时间一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书包重就是负担重吗?题少了负担就轻了吗?不见得。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即使薄薄一张纸片对他来说也是不堪重负的,几道简单的练习题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负担。知识是不断发现、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知识在西方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享受。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无外乎如下几个方面:(1)学习内容;(2)学习动机;(3)认知水平;(4)教学方式;(3)学习方式。如此来看,减负的内涵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提高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减负的根本途径是改革课程——提高适应性,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实效性,改革评价的内容和策略——提高激励性。
二、新一轮课改的几个重要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而且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关键。
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因为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发生了变化:
(1)课程目标:从单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向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的目标转变;
(2)课程体系:从单纯以知识为中心,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方向转变;
(3)课程内容:从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向多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和基本能力的“五基”转变;
(4)课程评价:从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的事实评估,向以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过程与发展为标准的绩效评估转变。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进行教学的途径、程序和诀窍,教学形式就是指教学程序的结构、教学意图的呈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教学条件和教师本身的因素。
长期以来,中小学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和死板的问题,而且认为凭借一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尽管人们经常指责这种现象,也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独立人格的彰显,主体性的弘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全体学生,要坚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并注意挖掘。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是否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表扬与奖励时,要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成见,要能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纠正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那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1)知识结构的转变:适应知识结构的变化,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要学会应用新知识,要能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2)课堂控制方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的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教师应更多采用“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3)课堂常规经验的转变: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4)课程环境的转变:要由过去的确定性、指向性、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过度到教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力也明显地加大,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环境可以保证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实现,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要适应新课程角色的转变,适应新课程大势所趋。
(5)课程意识的转变:改变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缺乏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仅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应该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师生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教师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练自己想练的内容。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问题意识。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截然不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反映和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呼唤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互动式”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一个积极的调研过程进行教学,并着重于认真思考,向“现实生活”学习。
师生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是师生间交往的基本存在方式。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通过交往,建立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教师与学生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2)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3)课堂学习空间与学生的课堂外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
“开放式”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充分体现了形式的内在激励,加速了学生动力结构的发展过程。因为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尊重,在自由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他们可以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进行必要的沟通。作为独立人格,他们体会到了学习过程中思考的快乐、交往的快乐、运动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魅力。实现教学民主、形成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何谓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呢?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必要的选择。教师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
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搬运工”(把教参、教案搬到课堂)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儿童的眼光、学生的眼光看待儿童和学生。过去我们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他们,所以有了许多的看不惯和不理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应给以大胆的褒扬、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教学中,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要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能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学会主动探索的目的。
第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知识、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实际运动技能与能力;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利用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紧密结合,注重情感的投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个性品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应用,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
总之,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共同发挥与建构的过程,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新课程的既定目标。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就字面意义讲,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具体地说,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教学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呢?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指标的设计;学习者积极发展思考与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并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从而形成: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怎样做到真正有效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创设情境,从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把激情、启趣、蕴理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亲自去感受、去探索的欲望。要把教与学作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在条件和环境的允许下,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练自己想练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质疑”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内化为积极探索问题的动力,为创新开拓空间。要创造学生敢于质疑的宽松环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惊奇和生疑的时空,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他们于无疑处见疑,培养他们会思考、会质疑的能力。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包括: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的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重要变化就是淡化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大空间,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而真正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应使学生达到: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能力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的目标进行对照,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愿望。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让学生学习什么”和“让学生怎样学习”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对文化的认同,对学习的热爱,对研究的痴迷,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及科学文化素养。
有人形象的比喻:“人间有二部书,有字和无字,一本是间接经验,一本是直接经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同等重要。要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
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获取已有的,更重要的是获取未知的,需要探索知识与经验。在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学习越来越重要。学习需要全身心的参与,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活动,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支持和动力作用。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因此,要加强对学习规律的研究,创造出新的学习模式,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中,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五、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志
学生敢置疑、会置疑,课后有问题
学生自己有想法,能表达思想
学生充满自信,敢说话,不怕说错
教师对教材敢于调整、置疑
教师充满活力
师生关系和谐
课堂非常开放,教师不包办代替
课堂能让学生活动起来
在小组合作中,能很好调控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教学内容能与生活结合起来
关注每位学生,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学生学得轻松,压力不大
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
学生之间经常有问题争论
学生敢和教师开玩笑
下课了,学生围着教师,不想走开
如何理性地看待“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魏彬
学校让我讲一下个人对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的看法。现在大家都在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转变?二是怎样转变?如果我们对这两个问题没有思考过,就来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讨课,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课前我曾经问过蒋老师,这节《混合运算》上过吗?以前是怎样上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现在在这种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背景下又是怎么上的?在备课的时候你准备怎么上?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去体现教与学方式的?哪些转变了?哪些没有转变?转变有没有必要?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要思考的。
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追问自己:
“教与学”到底有哪些方式?
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你经常采用哪些方式?
哪些有必要转变?
哪些不需要转变?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思考过?
我查了一下资料,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关于学的方式,有哪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个定义,奥苏贝尔从学习结论的获得途径这个维度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
另外,我也查阅了福田区有关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相关文件和资料汇编,可以发现,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我们还可以得知,有的学校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单项灌输”的方式对立起来,而没有考虑到学习方式的不同维度的界定,他们认为新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
接下来看一看我们学校的转变工作方案,它里面特别强调’减负增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但又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做一个假定: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幸福,如果你班的平均分比同年级班级低8分,请问:你还有幸福感吗?我们抛开平均分、优秀率不谈,至少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怎么样一定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维度。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 对教学的几点认识是什么文案: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04-0216:15:00]作者:钱剑波编辑:studa20
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即“教学的科学”。有效教学的提出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即教养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原则。如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提到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历经5年时间研究后提出的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斯坦芬在《教学原理》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十大原则等。
综合这些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描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是目的。比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都是不规范的目标表述,因为这些表述都无法比较和评价。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
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次询问学生之后,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就把问题的答案呈现给学生。比如:
师:你们认为:为什么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学生沉默约1分钟。
师(提示):“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
学生再次沉默。师(有点不耐烦):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回答,老师把答案讲解给学生,让他们理解效果会更好。也有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形式太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认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介入,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养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米尔斯把合作学习定义为“成员各负其责,为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合作的有组织的小组活动”。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3.有效学习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
为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现代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但任何策略都是有针对性地,所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并如何在实施过程体现出其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在教学评价中,考察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获得该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规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把握了该教学策略的本质,发挥出最大功效是评价者需要关注的。
4.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珀金斯描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有关知识的问题。一是“懒汉知识”。这种知识存在着,却不起任何作用,除非为考试所用;第二种问题是幼稚知识。回到早期对问题的错误理解;第三种是与模式化知识有关。只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不了解使用这种常规做法的原因就是模式化知识的表现。这些知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又称为:脆弱知识综合症。有效教学就要分清这些“脆弱知识”与有价值知识的区别,促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我们当前许多的课堂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但是学生的思维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依然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比如一些阅读教学课中,师生所做的仅仅在寻找事实,并没有去探究意义。而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要采用“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不仅指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或者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只有促进深层理解的学习才能将学习所得进行内化,内化进自己的知识图式,内外成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括学生的内在发展。“在教学中并不仅仅传授源于人类知识文化诸领域的知识、技能、技巧,它同时也传递立场、自然观、社会观、人类生活的价值与目标,即世界观、政治的、道德的基本态度。”“我们并不能把教学单纯地视为教养的手段,它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教学视为教养、教育的过程时,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完满地实现教学过程的课题。”纽纳和佐藤正夫所讨论的教学的价值与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通的。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这就区别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关注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有着一些误解。他们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教育的内容,并人为的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往往把原本蕴涵于文本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板块来处理。在分析完课文后,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赞美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价值观的教育。当教学以传授学科内容,即以教养为根本任务时,它所授受的学习内容及目的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学习活动本身,实际上会产生教育的效果,这就是教学中的教育。
6.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容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结合当代教育思想的一个进步,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特征,重视教学中人的地位,关注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备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的内涵也随之而丰富,把教学看作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也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的关照不是靠说教体现的,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首先体现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学生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的理解,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学实施重教师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课堂上教师认真倾听、热情鼓励、友善指正,学生虚心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是互相尊重,共同促进的生命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真诚交流,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也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
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从有效教学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时需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激发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等无不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次有效教学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地位和角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引导、评价的角色。
有效教学的理念改变了我们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两种课堂评价观,“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着重在评价教师教得怎么样,评价的话语往往是:“这个教师课上得不错”,“这个教师上课水平不行”这是对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关注,把对课堂的评价变成对教师的表演水平的评价;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是以知识传输的状态和结果作为评价的重心,评价教的知识有没有教好。评价话语往往是:“这个教学内容有(没有)上好”,忽视了作为知识建构者是否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主动建构,还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是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常用话语是:“这堂课学生学得好不好”。不仅需要观察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主动改造教学环境,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需要,形成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还需观察和评价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否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堂课是否在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展开的等。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教学的几点认识》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对教学的几点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