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华文化(2)作文 中华文化2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华文化(2)作文 中华文化200字文案:
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都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侍,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华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中华文明为何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时隔几千年仍然璀璨夺目而光辉不朽?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独具的领先世界的道德文明和生命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宇宙自然规律!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圆融和谐的文化!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有内涵,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具有洞察力;就是上善若水,把握大道,能圆融和谐一切;就是极其闪光的人格魅力,一身正气,具有凝聚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2)作文 中华文化200字文案: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图画;有宏伟的古代建筑,如:故宫、长城;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还有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我最喜欢的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阳节、五月节等等。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泪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了,纷纷划船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端午
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小孩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吃粽子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子已在流行。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竟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这让我感受到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倍感自豪。
中华文化(2)作文 中华文化200字文案: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很少能有国家与之比拟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应算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例如长城吧,不看内在,光是长度就让人为之震撼;在看看圆明园,不想原样,光看现在一些残园,也让尔等大吃一惊,——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
想想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上有了一些地位,而其中一部分是靠中国古文化所影响的,就像国人与外人交谈,内容大多是: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去长城参观参观,去长江黄河游览游览。谈到这些时,大多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但谁又曾想到如果一寐靠着先祖留下的一些财产而扬名,那中国迟早会再次落后,那这些财产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不免可以这样看,中国的古文化建筑让世界注意我国,那我们就应借势发展中国,展现中国。所以我们应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一次壮大中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结果。
再者从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来看,其中有一半是在写旧社会或中国历史的吧,仔细想来又有何太多意义,倒不如想想现在或未来,了解了解新时代——不是吗?
以上不过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中国,而不是妄自尊大,要求中国应怎样做。
中华文化(2)作文 中华文化200字文案: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
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我们的生活。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怎么过年?
二十三点灶腊,祭灶神;
二十四扫房子,丢百病;
二十五贴春联、贴窗花;
二十六置年货、沐浴洗衣;
二十七去杀鸡割肉磨豆腐;
二十八去插花,做年糕包粽子
二十九年夜辞,年饭、团圆、守夜、烧炮竹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一日初一拜年祝福。初一为鸡日,为扫帚生日,不能动扫帚,否则招致霉运。
?二日为犬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三日为猪日,不出门,不宴客。又叫“小年朝”,祭祀祖先和诸神,不能扫地、起火、打水。也有“初三开店门”。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四日为羊日,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接神”的习俗,不动刀、剪。
?五日为牛日,“破五”,财神的生日。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
?六日为马日,祭送穷神
?七日“人日”、“人胜节”、“七元”。如果天气晴朗,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这一天要吃芹菜、葱、蒜等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
怎么过年?
过春节
1、春节怎么过
2、春节的来历
3、春节的内涵
4、春节的意义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春节:从十二月二十三始—元宵节止辞旧迎新,祭祀、团圆、狂欢、社交娱乐
为什么要过年?
1、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说、礼仪、禁忌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博大的文化画卷。
2、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合力。
4、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
5、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春节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
北京四合院
一、民俗的相关概念
我国古代有关民俗的概念
《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王制》:“天子巡游,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礼从宜,事从俗
应劭《风俗通》序:“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风”成为《诗经》中的六义之一。
?从文献资料来看,民俗一词在中国大致经历了由“俗”——“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
?汉代,“风俗”一词通用。《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这是歌谣的研究已经具有民俗学的性质。到1927年广州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一词便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相关概念
?习俗: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俗:礼仪与习俗,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传统的礼俗内容有冠礼、生辰、婚姻、祭拜、座次、丧葬等
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基本上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取一致的态度)
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稻种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中国1999年版的《辞海》
西方对民俗的理解
1、1846年以前民俗的概念:
民间古俗、贱民古俗、古物、民族学、神话、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
2、1846年,“民俗”成为专门学科术语:
?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Thoms)创用。
?英文Folklore的意译:
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
3.现今国际学术界:
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民俗传承。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包括的要素
(1)主体:民间老百姓
(2)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民俗事象具有一定的模式性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精神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三、民俗的特征
(一)民俗的群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如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民俗是约定成俗的社会普遍传统的风尚和喜好,并被社会承认的社会现象。
民俗的群体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二)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一些民俗事象初始于个人,得到集体的响应和参与,而形成民俗。
例:据考,朱元璋建都南京,除夕令全城官民作春联,并亲为大臣陶安撰联。除夕挂春联的习俗大盛。
(三)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
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变得复杂和丰满,是集体加工的结果。
以春节为例:春节的流变就体现了集体性。
春节又称“过年”。
《说文》释年:“谷熟也”。
《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
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
表明:“年”为禾谷一熟;商以年为“祀”,表明“年”与每年一次的祭祀有关;甲骨文的“岁”为斧子砍断人的双脚,作牺牲状。
民俗的类型性
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
例:民间故事的类型性。
世界各地存在很多情节基本相同,形式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两兄弟型、灰姑娘型、蛇郎型、田螺姑娘型、狼外婆型、呆女婿型、巧女型、机智人物型、地主长工型……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
?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传播的拓展性;
世界各民族分别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了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结构都由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民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目前已经消失了的民俗文化事项,更应包括目前仍然存在的那一部分民俗文化事项。
传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
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
扩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
和民族渗透;
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
化和加工;
3.扩布方式的不同。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一旦形成,大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具有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同时,民俗生活又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体现着民俗的演进发展。
民俗的稳定性
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
例:春节:辞旧迎新
清明节:祭祖
端午节:驱瘟逐疫
中秋节:祭月
民俗的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1.语言和行为
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
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
例如: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
江南: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
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
3.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例:婚礼、丧葬。
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
例: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
原因:第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
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
?土家族过年:比除夕提前一天。原因:传说与一次战争有关,敌人进攻,无法在除夕这天过年,只好提前,从而成俗。
(四)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性:
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地域性
民族性和地域性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攘、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正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
原始性
?“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
四、民俗的发展
(1)原始民俗:商周前远古蒙昧,多巫术占卜、图腾文身和万物有灵。
(2)上古民俗:汉代前重鬼神、卜筮和占验,汉代形成较稳定的汉俗。
(3)中古民俗:隋至宋代生活情趣增强,封建文化和市民风俗确立。
(4)近代民俗:元至清代都市民俗繁盛,蒙、满、汉俗融合发展。
(5)现代民俗:辛亥革命后废除封建、移风易俗、逐步西化。
民俗的变迁
(1)民俗变迁的原因:
民俗社会内部发展;不同社会民俗文化的接触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
(2)民俗变迁的类型:
无意识变迁、有意识变迁
民俗的变迁
(3)民俗变迁的原因:
①发现和发明带来的民俗文化创新;
②民俗文化的传播扩散带来的互动、选择、采借和整合
③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改善带来的社会文化进步
④民俗文化长期互动、采借、适应带来的民俗文化涵化
⑤民俗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
⑥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社会革命和制度改良。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民俗的变迁
①发现和发明带来的民俗文化创新;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改善带来的社会文化进步;
2、政治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社会革命和制度改良。
3、宗教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人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无论是有生物,还是无生物,都存在着“灵魂”,并对每一种事物都作人格化的解释。这样就形成了各民族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神话。另一方面,他们又采取某种方式,对自然物产生崇拜,并进行祭祖活动。
4、地域的原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五、民俗学
1、定义
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与民俗学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历史学与民俗学
●民族学与民俗学
●民俗学与宗教学
中国民俗资料大都出现在如下典籍中
(1)历史书。如二十四史、各民族的《传记》
(2)政治书。如有些朝代的《十通》《会要》《会典》
(3)地理书。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清《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史方舆纪要》等
(4)各类地方史志、野史笔记等。
中国民俗资料大都出现在如下典籍中
(5)随笔。唐《艺文类聚》《初学记》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清《古今图书集成》
(6)语言学著作。《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7)先秦诸子著作。
(8)其他。如《诗经》《楚辞》《山海经》《淮南子》汉乐府诗、志怪小说、历代话本传奇等。
七、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
1.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
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
对民俗事项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
发展史。
3.民俗志
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4.民俗学史
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5.民俗学方法论
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
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七、民俗学学习的意义
?《尚书大传》:“见诸侯,问百年,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毛诗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橘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戒。”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八、民俗的功能
?《尚书大传》:见诸侯,问百年,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娱乐功能4、审美功能5、维系功能
1、教化功能
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教化无形而至德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ct)曾这样描述:
“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有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形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叟不可离开。”
2、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的规范性
民俗文化是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文化这种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家族:家规、家教、家法;
?村落:村规、村约;
?婚姻、丧葬、祭祀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
?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有大体的规范。
秩序定生文明
?民俗学专家通常把社会规范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而且认为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早期英国民俗学家斑尼曾说:“民俗包括民众的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上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
3、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包括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内容,又称为游艺民俗。
美就是合理存在的
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劳动号子,山歌、情歌,狂欢节)、宣泄(如哭葬、新婚“闹房”,非典期间,谣言的传播)、补偿(如祥林嫂捐门槛,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应者云集,上帝的光辉沐浴着小农受伤的心灵)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4、审美功能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神像、供品、年画、婚嫁用品等,从某些意义上说,都是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形式。民俗工艺与民间造物,包括民间建筑、服饰、民间工艺美术、工具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
5、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维系功能
?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
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
族凝聚力;
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制各种陋俗;
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九、民俗学的方法:调查方法,研究方法
搜集民俗资料的基本方法
?文献学方法
?田野作业法
?“田野工作方法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人类学者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直接体验三种实践方式获取民族资料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田野三角’。”
第二章信仰民俗
一、民俗信仰概念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民俗信仰又称“民俗精神’民俗心理,它涉及到包括信仰、巫术、禁忌、占卜、预兆等多方面的内容。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并不产于中国,而是始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
?1985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对民间信仰(popularreligion)作了如下定义:“民间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学者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民俗信仰包括三个方面:
1.信仰对象2.信仰媒介3.信仰表现方式
(一)信仰对象
1、灵魂
(1)人类相信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
常时:灵魂附在肉体上;
做梦、生病:灵魂暂时离开肉体;
人死:灵魂永远离开肉体,变成鬼或鬼魂。
(2)灵魂不仅人有,万物都有。
(3)万物有灵观念是产生泛神崇拜的基础。
一)灵魂崇拜
鬼灵崇拜、祖灵祟拜、善神崇拜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因为百姓都深信天公是至高无上,最具权威的神,无“相”足以显示,因此不敢随意雕塑他的神像,而以“天公炉”及“天公座”来象征。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玉皇诞”,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在民间信仰中,观音信仰是一种较为普遍信仰的对象。很多地方都有观世音的塑像。
寺庙里的千手观音
祖先神
?祖先崇拜是在鬼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鬼魂崇拜的一种。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祖先神由地位和历史作用决定的
祖先神的种类: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女始祖:汉族的女娲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满族的佛托妈妈……
男始祖:伏羲盘古……
祖先崇拜
?家祭
生辰、忌日祭
時節祭:除夕、春節、元宵、令節:端陽、中秋、重陽
墓祭:春節、清明、七月半、
祠祭:春秋二祭
清明祭祖
二)自然神
(1)自然崇拜
?对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有生命、有意志而且有威力的对象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
自然崇拜
1、天体: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神: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
4、有生物:
?动物:蛇神、蚕神、虫神、马王、牛王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中华文化(2)》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文化(2)》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华文化(2)》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