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

2023-03-1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石壕吏
xx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
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
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
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答: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答: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阅读练习三: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独与xx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
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有xx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xx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
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
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
老妇说: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
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10)
课题:石壕吏课型:新授课单元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师:那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你们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大家知道吏和妇是对话的过程,但文章没有写吏的问话,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啊。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吏有可能会问了什么?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令人怜悯的,饱受苦难的老妇人是令人同情的,然而老妇人的诉说打动了官吏吗?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点评:面对这个各个比文采,各个拼新意,突然来了个没有导入的还多少不适应。按部就班,一步步的来,学生读得不是很投入,不过到也能全神贯注的听。对于一些关键性的理解大部分都是老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学生品出来的,使得缺少课堂生成。
这节课朴实的就像田地里的稻穗;这节课朴素的就像百花中的狗尾巴花。我觉得扎实有效,又觉得听起来没什么意思,这就是矛盾吧。
石壕吏
淄博市淄州区商家镇中学刘帅
一、课前情景交流
师生就龙口特点、小学学过的诗词做了简短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把心思收到学习上,为课堂做好准备,等待上课。
二、导入
没有。
三、授课
(一)自由朗读课文,明确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准备。
2、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视频的声音不是很大)
3、齐读。
4、教师评价:三男邺城戍。学生再次齐读。
(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1、学生自由翻译。注意屏幕的红色部分。
2、师生共同解释红色字词。
吏:差吏走:逃跑啼:哭泣男:儿子存者:还活着的人室:家里惟:只备晨炊:准备早晨饭
3、再次细读,发现不懂的字词交流。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学生翻译上述句子及加点的字词。
5、齐读加深理解。
(三)人物
1、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生活怎样。一生回答:十分悲苦艰难的生活。教师评价:不细致,看看到底怎样的悲苦。
教师示例:有吏夜捉人——差役们夜里到处捉人当兵,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手段的狡猾和残忍,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日夜都得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2、学生仿照示例,在文本中寻找。
一生回答:出入无完裙
如闻泣幽咽哭泣的是谁?老翁、儿媳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事实,是不是只敲他们的门,战争带给千家万户的苦难。
3、再读课文
板书:
高超的技巧生活的悲苦

深切的同情战争的残酷
(四合作探究)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杜甫不写官吏的逼问,而是将老妇人诉说不幸的那些话集中起来写有何好处?
再次齐读。
当时担任化州参军的杜甫,杜甫为何没有在老妇人被带走的时候出面说几句话呢?
提示:细读第一页课本的注释4,结合唐军在战争中的不利处境思考这个问题。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分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语:
托尔斯泰说“战争请孩子和老人走开”,然而任何时期的战争往往会在妇女、儿童及老人的啼哭中开始和结束。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千多年前的石壕村,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板书(石壕吏,杜甫)
授课:
1、引入新课
1、我想修改这首诗歌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你们能理解老师的做法吗?
生:理解,是因为题目与内容不符,题为《石壕吏》然而诗歌却以老妇人的致词作为主体。
2、这种做法有道理吗?
1)有道理
2)无道理,尽管诗中详写老妇前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
2、从诗歌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声威,此后他就转到“幕后”对老妇则用了明写,把他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官吏逼出来的。所以对差役这一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板书)所以陆时雍称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而作者留下的大量的空白则需要我们根据老妇人的致词来填充。
1、请同学们快读,老妇人致词这几句诗歌,你读懂了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夜晚有差役捉人,老妇人陈述家中的悲惨遭遇,希望博得同情,最终无奈只有自请应战。
2、那么如果请你在原文中找到一个字来概括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呢?(苦)我想再擅自加上一个字,他们遭遇不但痛苦而且悲惨,所以我想可以拓展为(悲苦)。
3、那么老妇人的“悲苦”遭遇表现在哪里?你能在原文中快速找出其中一方面吗?(原文即可)
例:“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请同桌还原对话。
4、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多么残酷的战争,那么以我们对诗歌的了解这应该是唐朝的哪一次战争(安史之乱),这次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它给百姓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你尝试着在诗中找到原句吧?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A.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景象。蒲友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
B.公元758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了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C.“捉人”“夜”等字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D.“老翁。。。出门看”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
2)残酷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还远不止这些,同学们在诗歌中发现战争还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痛苦?“室中。。。有孙。。。无完裙”
战争除了带给百姓无尽的苦痛之外,直接导致了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板书),我在此处发现一处矛盾不知有哪位英雄与我所见略同呢?
有版本说“有孙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官吏是要她出来的。(通过师生对话还原当时的场景)
3)事情似乎就此陷入僵局,丁是一定要抓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老妇,你心中会怎么想,有何打算?
老妇:我不能让他们把儿媳抓走,否则小孙子就会饿死,怎么办呢?唉!只好我去应征了。所以诗中就出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这一幕了。
4、读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学在一方面为老妇人一家的悲苦遭遇唏嘘感叹的同时,对这件事的全程亲历者杜甫有什么想说的吗?
1)官吏为何不抓杜甫?
人家只是过路人,不承担赋税的责任,何况他是有些身份的。
2)杜甫一直没有出现是为什么?
a.在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歌中,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他并非客观叙事,而是在深刻广泛的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诗人时而因忧国伤时而泪流满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而痛斥贫富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而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但在《石壕吏》中诗人一句“暮投。。。”交代自己出场后便不再出现直到结尾才现身:“天明登前途。。。独与。。。”诗人始终没有站出来说话,这对于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杜甫是反常的。
B.那么诗人的这种反常心理依然留下了大段空白,是诗人怯懦了吗?不关心百姓了吗?
不是,诗人对百姓的关切和同情之心是永远不需要怀疑的,所以一个很可怕的事实便是:他对抓丁一事并不反对。你如何理解?
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因为战争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来说,诗人所述的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的这种精神的褒扬。
这一点在“三吏三别”其他诗篇中更有明显的表露,《新婚别》中新妇虽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这无疑不表现了诗人思想的矛盾,但也只能接受这种无奈的现实。
3、小结:
既然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思想上的矛盾,那么在诗歌中,他对官吏与老妇分别怀着怎样的情感?
原文:吏呼。。。。妇啼一何苦
诗歌固然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总结: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痛苦,道不完的灾难,尽管有许多人不认同“止戈为武”的解读,但是我们却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石壕吏》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诗歌教学不是很重视。因为考试时只考默写,只要理解主题,对名句意思理解了,能够理解性默写就可以了。所以重点就是让学生熟读、背诵、默写,大体上理解就好。本学期我就想要在诗歌教学上有点突破。所以,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首先重视了导入。我采用了引起学生思考的导入方法。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我想修改这首诗歌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你们能理解老师的做法吗?
生:理解,是因为题目与内容不符,题为《石壕吏》然而诗歌却以老妇人的致词作为主体。
3)然后继续追问,你认为这样有道理吗?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无道理的说:尽管诗中详写老妇前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
这样的导入,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利于下一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其次,诗歌语言简洁、凝炼,富有跳跃性,所以有很多空白,等待读者去回味。我在本诗中设了几个空白让学生去填充:
首先让学生想像“吏”是怎样“呼”的?“妇”是怎样“啼”的?
“师:同学们想像一下差役呼喊时的愤怒的样子。
生:他们拿刀比划着老妇,大声呵斥。
生:他们怒目圆睁,面目狰狞。
生:他们骂着:“老不死的。”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老妇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她穿的是破衣烂衫,手里拄着一根棍子。
生:她满脸泪痕,说话哽咽。
生:她浑身颤抖,勉强站立。
……
师:同学们用想像再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凄惨的夜晚,可怜的老妇在官差逼问下的惨状。
师:写老妇凄苦的目的是突出了官差的……
生:残暴。”
还在主体部分设置了想像问题:
“师:那你说这部分中老妇前致词是她一气呵成的还是被逼下说出来的?
生:应该是被逼问的。
师:怎样逼的?
生:刚开始叫喊:“你们家里的男人出来!”然后老妇人才说:“三男邺城戍……。”后来又说:“没有人了?那不有孩子在哭吗?”这时老妇才说:“惟有乳下孙,有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最后可能差役逼着说:没有男人就叫你儿媳去做火头军。老妇这才说自己愿意“急应河阳役。”
生:他应该说:“汝家有丁否?”“屋内似有人。”“汝媳可充军!”
生:笑。
师:(笑)看来你的文言修养不低呀?和古人对话都不用翻译了。”
用这两处想像使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为细致,对形象的理解更加透彻,也有利于理解老妇的苦难生活和差役的残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人物描写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最后,我跟随学生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水到渠成的提出了两个个共同的问题,学生还真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是“有吏夜捉人”?而不是“有吏来征兵”?为什么差役不抓杜甫?那为什么他不出来阻止?……学生只有投入地学习,认真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一个环节是谈收获,学生针对写法和主题来谈。谈得也很好,这一环节有助于学习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
作业布置:我是分层次布置的:必做的是翻译和背诵、默写。还留了两个作文任选其一:一个是扩写成记叙文。另一个有点难度和挑战性的是改编成戏剧。
总之,这一堂课的环节是我按诗歌特点精心设计的,学生在上课时兴趣很高,听讲认真,发言较踊跃,应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后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决心,这不仅是挑战自我,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虽然未来的教学之路任重道远,相信踏踏实实去做,总会有收获。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 石壕吏古诗文阅读文案: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念shu的第四声
10.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从:跟随,跟从
37.犹得:还能够
38.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的经历,对《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希望对大家写《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