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 部编版语文配套阅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 部编版语文配套阅读文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使的失误
①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惨死在车轮底下。
②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③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④天使鄙夷地看了这个主人一眼,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谁上天堂。”
⑤主人失望地问:“哦,那么什么比赛呢?”
⑥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⑦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
⑧天使恍然大悟:原来,这条导盲犬多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⑨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⑩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走着,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夷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1)第④、?段中天使“鄙夷”的内容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第⑩段中盲人和狗都是“慢吞吞地走着”?
(3)结合全文,说说你认为天使的失误在哪里?并谈谈你的启发。
【答案】(1)天使认为盲人用各种伎俩好让自己去天堂。
(2)狗陪伴了盲人多年,盲人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狗则是忠实于自己的主人,心甘情愿地陪着主人走。
(3)围绕“猜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鄙视”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第四段中的“鄙视”是因为天使认为盲人想自己进入天堂,所以瞧不起他;第十一段的“鄙视”是因为天使认为盲人想再一次欺骗他的导盲犬,自己跑入天堂,更加瞧不起他。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文中的“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可知,盲人和导盲犬慢吞吞的走着的原因是盲人想和自己的导盲犬多呆一会儿。狗则是因为忠诚成为了习惯,心甘情愿地陪着主人慢慢走。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盲人在只有一个名额能进入天堂的时候,毅然地把机会让给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导盲犬,导盲犬选择了始终和主人在一起,即便是在地狱,他们的灵魂都是善良的,但是天使却无端的猜忌别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善良的灵魂堕入地狱。启发可以围绕“不要无端的猜忌别人”出发,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天使认为盲人用各种伎俩好让自己去天堂。
⑵狗陪伴了盲人多年,盲人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狗则是忠实于自己的主人,心甘情愿地陪着主人走。
⑶天使却无端的猜忌别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善良的灵魂堕入地狱。启发可以围绕“不要无端的猜忌别人”出发,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要求考生熟度文章,理解文意,结合文段的的内容和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的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情节等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归纳要准确。
2.现代文阅读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中石油所占比例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油膏、橡胶、合成纤维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在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如古生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石油不是聚集在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开采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④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2)选文①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选文②段加点词“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
(4)资料链接:
201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对此,结合本文,请你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
【答案】(1)生成;聚集。
(2)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3)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①少乘(开)车,多步行。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④少用橡胶产品。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五段中的“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一句概括性语句分析,选文2—4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生成和聚集。具体来说2、3段写石油的生成,第4段写石油的聚集。
(2)读“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这句话可知,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本段的观点句,即“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说明文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准确性,一个是逻辑性。“至少”本义:表示最小的限度。语境义:说明这是最短的时间。如果去掉,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时间就是200万年。说法绝对,不实事求是。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4)要求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的在考查学生深入生活的能力。节约石油资源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如可发明节约石油的国家专利新技术的新技术,平时少乘车,多步行,少用橡胶产品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二、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七、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故答案为:⑴生成;聚集
⑵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⑶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示例:①少乘(开)车,多步行。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④少用橡胶产品。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举例子的作用答题格式为: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首先要理解问题,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注意提出的建议要切实可行。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①“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B)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我记忆中奶奶所做的事。
春夏秋冬糊纸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下划线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①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②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同样的内容,标点变化后,语气也会发生变化。请你品读第⑥段画线的语句①,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深意。
【答案】(1)补花、洗菜;扫院子;在灯下学习
(2)①我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
②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春、夏、秋、冬这几个部分,看每个部分都写了奶奶所做的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第④段写的是奶奶补花;第⑤段写的是奶奶扫院子,第⑥段写奶奶在灯下学习。
(2)“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表示一个由下往上的动作。结合语境分析,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吃饭的时候我也不下来,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就从树上把饭接过来,因此这个词语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②“终于”,最终,结合语境分析,奶奶拿着报纸向我请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说明我对奶奶的不理解。因此,“终于”说明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结合语境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奶奶拿着报纸向我请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听了之后,立刻不语,我意思到了不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奶奶,于是用陈述的语气喊奶奶,于是想求得奶奶的原谅,但奶奶不吭声,又用感叹的语气喊了一声,但奶奶还不理我,又用哀求的语气喊了一声。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围绕老海棠树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几件事,表达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对奶奶深沉的怀念之情。据此可知,这篇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故答案为:⑴补花、洗菜;扫院子;在灯下学习
⑵①我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②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⑶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⑷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⑷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陡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的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拐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昏眼花;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在哭泣,正奇怪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夕阳落山了,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哭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 部编版语文配套阅读文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瑶池马湖
川湄
①看图片,马湖不是一泓水,是一块碧玉;看镜头,马湖不是一块凝脂似的琥珀,而是烟雾苍茫的一方静水。
②抵达四川凉山马湖边三面环山的小镇,车子停在马湖朋友家院子里的时候,我还没有窥见马湖的一丝眼神,而灵魂深处的马湖已是呼之欲出,光芒万丈了。
③马湖在我心上沉睡已久。走过万水千山,我终于将拥有一个真切动人的马湖。
④马湖湖面开阔,整体上随两岸的山而逶迤流转。太阳下,它有静水深流的碧波之纯净;晨昏间,它有浓情蜜意的云雾之丰满。马湖的湖光山色,日夜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这是我的心、我的眼、我的皮肤所触摸的马湖。对于美丽的马湖,除了感受内心潜滋暗长的爱,除了耽于爱而消磨的时光,还有什么好说?
⑤在马湖广大湖面和森林里,一个人的幸福是无法言传的,到处都是美景。
⑥山外的人爱马湖,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机缘,你只需要怀着所有的幻想,来到马湖边,看马湖它湖水变幻,看马湖人悠然消夏。在湖水里游得尽兴了,爬上岸来,你会被招呼进林中空地喝酒吃肉。朋友的彝人大家族,男女老少几十人围坐在烤炉边,烧烤玉米、土豆、鸡肉、羊肉和牛肉。这时候,手机音乐响起来,彝族火把节的音乐,原生态的《留客歌》,在马湖如同夏日蝉声,随时会破空而来。
⑦马湖多情的湖水、幽暗的森林、美丽的朝霞和浓雾,并不见得比马湖边上的人情更让我留恋。也许这样对比是没有道理的,自然而然来到我心里的想法,我不能主观地用任何生活哲学去抹掉它。感情生活中有一切的生活哲学。在马湖这令我失去常规意识的超然出尘之地,我有一些很自我的私藏,比如马湖特产舌尖上的美味“西施莼”。
⑧马湖不用语言,用它的纯美告诉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这种大自然所暗示给我们的生活:无畏的生命,在无尽地生长。马湖有天籁种种:流水潺潺,夏蝉如歌,鸟鸣啾啾,友人絮语。像山风吹动野草一般,马湖森林和湖水中交响乐一般丰厚的夏之声响,把我心里久久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轻轻地唤醒。
⑨马湖的清凉之光,马湖藏着蘑菇之类奇珍的森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似乎拂掉了天地间的尘埃。我可以像白马一样纵身跃入马湖,让马湖的清波,冲刷掉眼里的尘埃,也带走心上的尘埃。马湖三日,我去过三次海滨浴场,经历过两场马湖的洗礼,纵情畅游于马湖的无忧之水。
⑩马湖给了我遗忘的能力,遗忘我对于尘世幸福的渴求,遗忘求而不得的痛苦。得到太多的人,才会渴求更多,过分渴求幸福是不对的。失去太多的人,又会产生恐惧,而恐惧又会使我们失去更多,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宠辱皆忘,这四个字,应该就是智慧者的处世之道。忘我,这两个字,则应该是最高智慧者的处世之道。
?一帖水墨路三千,马湖归来不看湖。
(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2日)
(1)本文主要写了有关马湖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说:“马湖森林和湖水中交响乐一般丰厚的夏之声响”能“把我心里久久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轻轻地唤醒”?
(3)本文是以作者对马湖的情感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恰当的内容?
心驰神往---急切盼望---________---心里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被唤醒---________---无比崇敬与留恋。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5)最后一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1)马湖多情的湖水、幽暗的森林、美丽的朝霞和浓雾,马湖的各种天籁,马湖人的热情等。
(2)马湖中的流水声和马湖森林中的蝉鸣、鸟声、山风吹动的树木的声音,如天籁一般,组成了一场交响乐,让作者内心十分舒畅与惬意,在此时,作者沉寂在纯净柔美的自然之音里,完全忘记了内心的烦恼与忧愁,将压抑的心灵释放了出来。
(3)潜滋暗长的爱;拂掉了内心的尘埃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湖比作碧玉与琥珀,突出了马湖的清澈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马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5)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在内容上,点出马湖在作者心中极高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马湖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④段“马湖湖面开阔,整体上随两岸的山而逶迤流转。太阳下,它有静水深流的碧波之纯净;晨昏间,它有浓情蜜意的云雾之丰满”,初到马湖所看到湖水的风光,第6自然段是在写马湖人在马湖水边生活的场景。⑦段“马湖多情的湖水、幽暗的森林、美丽的朝霞和浓雾,并不见得比马湖边上的人情更让我留恋”,⑧段“马湖有天籁种种:流水潺潺,夏蝉如歌,鸟鸣啾啾,友人絮语”,描写了马湖的各种声响。(2)“马湖森林和湖水中交响乐一般丰厚的夏之声响”,交响乐指前文“马湖有天籁种种:流水潺潺,夏蝉如歌,鸟鸣啾啾,友人絮语”。这是一种理想的纯美,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唤醒了作者内心的安宁祥和,淳朴和欢乐,与自然融为一体。
(3)本题依据作者对马湖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段“灵魂深处的马湖已是呼之欲出,光芒万丈了”作者对马湖心驰神往,③段“走过万水千山,我终于将拥有一个真切动人的马湖。”这是对马湖的急切盼望;④段“对于美丽的马湖,除了感受内心潜滋暗长的爱,除了耽于爱而消磨的时光,还有什么好说?”这是见到马湖后内心潜滋暗长的爱;⑧段“马湖森林和湖水中交响乐一般丰厚的夏之声响,把我心里久久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轻轻地唤醒。”通过描写马湖的各种风光心里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被唤醒;⑨段“马湖的清凉之光,马湖藏着蘑菇之类奇珍的森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似乎拂掉了天地间的尘埃,冲刷掉眼里的尘埃,也带走心上的尘埃。”马湖的清凉之光和森林拂调内心尘埃,最后怀着无限留恋离开马湖。
(4)“看图片,马湖不是一泓水,是一块碧玉;看镜头,马湖不是一块凝脂似的琥珀,而是烟雾苍茫的一方静水。”“不是……是;不是……而是”两个比喻词构成比喻修辞手法,把马湖比作碧玉和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湖水的清澈干净透亮,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马湖的热爱和赞赏的情感。
(5)在结构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与题目“瑶池马湖”照应;在内容上:马湖归来不看湖,表达了马湖给作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作者对马湖的深切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故答案为:⑴马湖多情的湖水、幽暗的森林、美丽的朝霞和浓雾,马湖的各种天籁,马湖人的热情等。
⑵马湖中的流水声和马湖森林中的蝉鸣、鸟声、山风吹动的树木的声音,如天籁一般,组成了一场交响乐,让作者内心十分舒畅与惬意,在此时,作者沉寂在纯净柔美的自然之音里,完全忘记了内心的烦恼与忧愁,将压抑的心灵释放了出来。
⑶潜滋暗长的爱;拂掉了内心的尘埃
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湖比作碧玉与琥珀,突出了马湖的清澈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马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⑸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在内容上,点出马湖在作者心中极高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马湖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结合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段意识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的对文章脉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对文章段落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的运用,注意按照体积结合句子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回答。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一般说来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山中红叶
①这些年来,我对红叶有了一些感情,原因可能是年过半百,自然会对秋日里饱经风霜的艳红,产生些许感慨,从而留恋其中。打开电脑就会情不自禁去搜寻红叶的图片,去寻找那一片片红透半山的安然。
②前几日,随同事去了一个山村,那是一个有红叶的山村,撩起我藏匿心中的红叶。于是,我在下午时分,独自去了附近的山坡。走在铺满红叶的山路上,远处的山峰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喜庆的红装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澎湃。近处的红叶一团团、一簇簇,像一片火海,燃烧着一望无涯。这深浅不一的红叶火海,交相映衬,深红的比火红的玫瑰热烈,浅红的比深红的牡丹贵气。看那山顶的仙雾,还有汹涌的林海,悦耳的鸟语,这一切如梦如幻。随风摇曳的红叶,如满天的彩霞,层层叠叠,遍地金红。红叶轻扬,飘飘洒洒,有如蓬莱仙岛,亦如天上瑶池。连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葱葱,色彩斑斓,一片片,一簇簇,其中那占了半山的艳红,一直红到山的尽头。此刻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妙诗句。
③我拾起两片红叶,一片通体光亮,饱满无瑕。另一片的叶缘有一小块灰斑,除此以外却更加鲜红。我说不上哪片更好,直觉中,万物都不会是完美的,那片饱满无瑕的叶子,色彩比不上另一片的艳丽。因此,也觉得是美中不足,就好像人生,人人都希望追求完美,可谁能真正的完美无瑕。红叶在风中摇曳,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那一片片红叶融合在群山之中,展现出饱经秋霜后成熟的魅力。那一抹生命的血红,让我感觉到这一切的不完美也尽在完美之中。两片红叶捏在手中,突然感觉自己被一片红霞簇拥着,这才觉察到刚刚的眼眸尽望山岭,而自己身处的山林更是红叶满山,正应了苏轼的那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④小时候经常到山里去看那满山红叶,心里喜欢那一片片红彤彤的风景,曾拾得无瑕的叶子夹在书中。在红叶林中流连,却从未细细地品味她的深沉,也不解她深藏于红色中的内涵,一次次错过对她的理解,从而失去了许多陶冶的机会。如今想想,如果早对红叶有所感悟,或许她的稳重、她的内敛会让我受用一生。人总是后天才悟出些道理。
⑤时光如梭,还不等真正悟出这红叶的内涵,夕阳已经托起红霞染红了西边天际,金色的余辉照亮了山中红叶,片片红叶泛起耀眼的金光,在秋风中舞动,掀起阵阵火红的波浪,在夕阳下绚丽夺目。此刻,我已陶醉在梦幻般的仙境中。看金光闪烁,听红涛飒飒,夕阳下的红叶更加壮美。似乎世间万物以各自不同的形态,表现着自己的真实。当枫叶悟透了春夏秋冬,便在秋天选择了火红。
⑥人的品质,也许会受红叶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融进了红叶精神。从红叶中能领悟一些内涵。在这短暂的夕阳下,我看到了她的热情;她的执着;还有她对生命不舍不弃的追求。从一树到每树,从一处到每处,渐渐汇聚成了火红。成千上万的红叶随风飘舞,在天地间尽情地展示生命的纯真。
(1)本文以红叶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请仿照示例根据全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年过半百,恋红叶——偶至山中,________红叶——对比叶片,________红叶——夕阳西下,赞红叶
(2)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①走在铺满红叶的山路上,远处的山峰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喜庆的红装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澎湃。(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②随风摇曳的红叶,如满天的彩霞,层层叠叠,遍地金红。红叶轻扬,飘飘洒洒,有如蓬莱仙岛,亦如天上瑶池。连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葱葱,色彩斑斓,一片片,一簇簇,其中那占了半山的艳红,一直红到山的尽头。(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3)第④段中写作者小时候经常看满山红叶有什么作用?
(4)第③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不完美”与“完美”是否矛盾?为什么?
那一抹生命的血红,让我感觉到这一切的不完美也尽在完美之中。
【答案】(1)赏;悟
(2)①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和红叶分别比喻成少女和红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和红叶组成的画面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该句运用层层叠叠、飘飘洒洒、郁郁葱葱、一片片、一簇簇等一系列叠词,形象地写出了红叶数量众多、姿态轻盈、色彩浓艳的特点,语言优美,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3)作者将小时候看红叶没有感悟与现在看红叶深有感悟进行对比,突出了眼前的红叶让自己感悟到了红叶沉稳和内敛的内涵,并借此抒发自己对小时候多次错过理解红叶机会的遗憾之情。
(4)不矛盾,因为“不完美”是就两片红叶的外在形象而言,指一片叶子虽饱满无暇但色彩却比不上另一片艳丽,另一片叶子虽然更加鲜红叶缘却有一小块灰斑;而“完美”是就红叶的内涵而言,指红叶在风中摇曳,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展现了成熟的魅力,生命无憾。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③段“我拾起两片红叶,一片通体光亮,饱满无瑕。另一片的叶缘有一小块灰斑,除此以外却更加鲜红。”对比红叶,欣赏各自的美,用一个“赏”;第⑤段“夕阳下的红叶更加壮美。……当枫叶悟透了春夏秋冬,便在秋天选择了火红。”可用一个“悟”字。
(2)根据题目要求来赏析。①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和红叶分别比喻成少女和红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和红叶组成的画面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情感是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②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层层叠叠”“飘飘洒洒”“郁郁葱葱”“片片”“簇簇”运用叠词,生动、细致地描绘红叶,使红叶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3)第④段先写小时候看红叶,只是在红叶林中流连,却从未细细地品味她的深沉,也不解她深藏于红色中的内涵;再写如今想想,感悟到红叶的稳重、内敛。前后对比,突出如今对红叶的感悟之深,对当时感悟不深深表遗憾。
(4)“不完美”是针对“那片饱满无瑕的叶子,色彩比不上另一片的艳丽。”“一片通体光亮,饱满无瑕。另一片的叶缘有一小块灰斑”来说的,指的是事物的外在不完美;“完美”是针对“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那一片片红叶融合在群山之中,展现出饱经秋霜后成熟的魅力。”来说的,指的是事物的内涵,所以说不矛盾。
故答案为:⑴赏;悟
⑵①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和红叶分别比喻成少女和红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和红叶组成的画面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该句运用层层叠叠、飘飘洒洒、郁郁葱葱、一片片、一簇簇等一系列叠词,形象地写出了红叶数量众多、姿态轻盈、色彩浓艳的特点,语言优美,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⑶作者将小时候看红叶没有感悟与现在看红叶深有感悟进行对比,突出了眼前的红叶让自己感悟到了红叶沉稳和内敛的内涵,并借此抒发自己对小时候多次错过理解红叶机会的遗憾之情。
⑷不矛盾,因为“不完美”是就两片红叶的外在形象而言,指一片叶子虽饱满无暇但色彩却比不上另一片艳丽,另一片叶子虽然更加鲜红叶缘却有一小块灰斑;而“完美”是就红叶的内涵而言,指红叶在风中摇曳,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展现了成熟的魅力,生命无憾。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注意结合第③段和第⑤段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所填写动词。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⑶本题考查语段作用,注意和前面语段内容分析对比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理解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淇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摸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⑧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1)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
(2)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划线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4)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答案】(1)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解析】【分析】(1)“异常明媚”不是写天气,而是写心情。结合“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可以看出原因是: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①判断。抓住“花木”“气候”等景物描绘,可判断是环境描写。②分析。描绘了此地环境的美丽和气候舒适,结合“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可判断这是为珍妮芙太太来此地定居的行为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①手法:“哭成了一个泪人”是夸张的手法,突出温斯莱特泪水的多。②作用:结合“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突出了温斯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本题明确思路:获奖感言;和珍妮芙太太有关;表达一种谢意。示范:今天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要感谢一位在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长辈,是她无声的关爱和无偿的付出,才让我有机会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将带着她的祝福一直努力下去,不辜负她。
故答案为:⑴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⑵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⑶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 部编版语文配套阅读文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
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渐渐地,习惯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善良和同情。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一小段话来描绘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3)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划线词语作简要赏析。
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母亲”的印象。
【答案】(1)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2)小斌真不懂事!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3)“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我的母亲,主要事件是母亲把我的烤白薯分给乞讨的小男孩,当我哭闹时,母亲就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2)结合语象分析,母亲因为可怜同情那个乞讨的小男孩而把我的烤白薯分给给他时,我先是把剩下的烤白薯扔到地上,然后又在地上撒泼,因为我当时也是一个孩子,也不懂事,母亲要想法哄住我,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软乎乎”形容软和,用在这里是形容“幸福”这个词,幸福本来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它是人的一种感觉,因此这个词语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结合文章母亲的动作、语言分析,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故答案为:⑴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⑵小斌真不懂事!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⑶“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⑷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揣摩并描述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鸡
老舍
①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跟,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个小疙瘩来。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负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了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下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的受不了。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⑤不论是在院子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现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咯咯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怕的东西,他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就放下,教他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雏鸡都吃饱了,象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在地上,鸡雏们有的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是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都要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为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文中第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根据⑤⑥⑦⑧段的主要内容,分析这四段在内容安排上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好处?
(3)品味欣赏。请你从修辞角度说说下面句子表达的妙处。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
(4)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蕴含的深意有哪些?
【答案】(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2)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3)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炫耀成绩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4)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一向讨厌母鸡”是“我”对母鸡的态度,引起了下文“母鸡令人讨厌的原因”的介绍,同时为表现其伟大的母爱做铺垫。从“一向讨厌母鸡”“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知,“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线索。
(2)“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写的是母鸡在白天的活动,“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写的是母鸡在夜里的活动,这是运用了时间顺序。这些语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全方位地表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也是“我”对母鸡态度转变的原因,情节连贯自然。
(3)阅读句子,“发了狂”“知道它的成绩”赋予母鸡以人的情感态度,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再现母鸡下蛋后的快乐与炫耀的样子;“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是夸张的修辞,以此来突出母鸡下蛋后叫声的巨大。
(4)文中的母鸡为了孩子可以变得勇敢,可以忍饥挨饿,可以任劳任怨,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作答时应该围绕“尊重、敬佩母亲”“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等几个角度来回答。
故答案为: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⑵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⑶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炫耀成绩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⑷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有关文章结构问题的考查。常用的文章线索有六种“人线、事线、地线、时线、物线、情线”等六种;
⑵本题考查记事顺序和概括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即可解答;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内容分析其内在含义。
3.阅读课内选段,完成题目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们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⑥段中“委屈”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
(3)第⑦段中母亲“变了主意”的原因是________
(4)阅读第⑧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又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
【答案】(1)田野的初春景致;渲染了春天生机初现气息,突出了我对生命的联想与感受
(2)不满足儿子走小路的想法
(3)母亲疼爱孙子,想要满足孙子的愿望
(4)表现母亲的虚弱和儿子的幼小,他们都需要照顾和保护的,突出了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所承担起的家庭责任,表现出他们既要尊老又要爱幼的特殊使命。
【解析】【分析】(1)考第一问根据“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可知描写的对象是“初春田野”的景象。第二问,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2)“委屈”的本义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想到“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所以决定听从母亲的写法,走大路。就只能“委屈”儿子,不能满足儿子走小路的想法。
(3)母亲原本想走大路可能是因为想要孙子想走小路,母亲想满足孙子的愿望,体现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她爱自己的孙子,宁可委屈自己。
(4)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写出母亲已老,需要照顾和保护;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写出儿子还小,也需要保护照顾。“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的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表明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突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故答案为:⑴田野的初春景;渲染了春天生机初现气息,突出了我对生命的联想与感受;
⑵不满足儿子走小路的想法;
⑶母亲疼爱孙子,想要满足孙子的愿望;
⑷表现母亲的虚弱和儿子的幼小,他们都需要照顾和保护的,突出了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所承担起的家庭责任,表现出他们既要尊老又要爱幼的特殊使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
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⑷散文阅读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也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的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了个枣大的疙瘩,自已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人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儿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已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窗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 部编版语文配套阅读文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吃野菜做的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冬天,寒风凛冽,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才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決背,仲由从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来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
仲由就这样坚持百里负米,直至父母相继过世。
后来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却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我宁可现在吃着野菜,也愿意为父母亲去负米,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1)孔子称赞仲由的孝心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请仔细阅读文本,说说仲由的孝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小王在读过本文后感慨颇深,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同学们认为语言不够简明。请你帮她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文字写下来。
古语说得好:“孝顺是至善,是人类多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品德。”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孝亲教老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孝亲敬老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在读《百里负米》的故事时,我的心里深受感动,懂得了要心存感思,及时尽孝,最后我号召大家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敬爱老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答案】(1)一方面,仲由坚持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二方面,父母死后,他常常怀念双亲,宁愿放弃现在富足的生活也想一直为父母负米。
(2)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在读《百里负米》的故事时,深受感动,懂得了要心存感恩,及时尽孝。最后我号召大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解析】【分析】(1)阅读短文可知,本文主要叙述了两件仲由尽孝的事迹:一,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从百里外负米回家孝敬双亲;二,父母去世后,还感叹没有机会尽孝。据此作答。(2)“孝顺是至善,是人类多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品德。”冗长,可改为“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孝亲教老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孝亲敬老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的“孝亲敬老”重复,后两处可删去;“我的心里深受感动”中“的心里”可去掉;“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敬爱老人”与“孝亲敬老”意思重复,可去掉。据此修改整理。
故答案为:⑴一方面,仲由坚持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二方面,父母死后,他常常怀念双亲,宁愿放弃现在富足的生活也想一直为父母负米。
⑵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在读《百里负米》的故事时,深受感动,懂得了要心存感恩,及时尽孝。最后我号召大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主要叙述了两件仲由尽孝的事迹:一,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从百里外负米回家孝敬双亲;二,父母去世后,还感叹没有机会尽孝。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修改的能力。这段话“孝顺是至善,是人类多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品德。”冗长;“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孝亲教老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孝亲敬老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的“孝亲敬老”重复;“我的心里深受感动”中“的心里”可去掉。
2.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
?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B.;
C.历久弥新
D.无边无际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1)B
(2)D
(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故A错误。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故选B。
(2)D.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开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2)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3)品读第⑥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4)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
(5)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30字左右)
【答案】(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①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②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③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④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4)“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勇于反思的教师。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脉络,把人物和事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的作用,同时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5)××就像一朵蒲公英,总是绽放出灿烂的笑脸,她虽然成绩平平,但她微笑待人,她的乐观感染着我,让我情不自禁走近她,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解析】【分析】(1)“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是文章的标题,结合全文内容来看,它指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而“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是母亲的话,句中的“草”指的就是自然界生长的草,是母亲向我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这篇文章以母亲的话及“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来表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主旨,告诉读者:每一个人都像草一样,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结合全文来看,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草”,是像草一样不被人重视的学生,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各种草开的花,是为下文写像草一样的耳聋学生不被重视,最终“手工泥娃娃却获得特等奖”作铺垫,借花喻人,表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主题。
(3)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笑容”,比喻成“盛开的野菊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笑容的灿烂和阳光。表达了我对孩子的欣赏。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从中筛选出他“阳光的心态”的句子即可。
(4)第一问:结合“‘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分析得出: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结合“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得出:勇于反思。然后综述即可。第二问: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故事的所有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从“人物塑造”方面,“我”见证了“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耳聋学生”的形象;从“主题表达”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5)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注意比喻贴切合理,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与比喻存在关联,体现关怀意识。
故答案为:⑴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⑵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⑶①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②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③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④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⑷“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勇于反思的教师。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脉络,把人物和事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的作用,同时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⑸××就像一朵蒲公英,总是绽放出灿烂的笑脸,她虽然成绩平平,但她微笑待人,她的乐观感染着我,让我情不自禁走近她,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辨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区分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不同作用,结合其所处的语境去分析含义;
⑵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
⑶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从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找出描写“我”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的最熟悉的人,然后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对其进行评价即可。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精品】部编语文配套练习册现代文阅读答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