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

2023-03-1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者爱人”,孔子从人和物的关系出发,发现和肯定了人的地位,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仁”。“仁”的基本涵义概括起来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善关系、对待家族成员以及外人的友善关系,统治者对待子民的君民关系等。孔子在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①这是尊长爱幼之仁;《论语卫灵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友善待人之仁;“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②(《荀子大略》)这是爱人贵民之仁。这些涵义要求人们要常怀友爱、宽容和助人之心,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权利的原则和归宿。
(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它不但强调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的民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礼记礼运》③篇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这说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论语为政》)他告诫统治者“为政在人”,治理好国家,人是关键。民本思想以其特有的精神对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以人为本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智慧所在。
(三)“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
儒家的“内圣外王”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以“仁”和“礼”为内核的思想。“内圣”是指个人通过自身的内在修养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个人的政治目标,即把自身经过修养得来的道德风尚惠及社会的外在表现。“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庄子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便开始用“内圣外王”阐释儒学。儒家以“修己”为起点,以“治人”为终点,在孔子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这两者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内圣外王”思想对我们塑造优秀人格以及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现实世界的存有本来就是由痛苦和灾难交织相伴的,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知的将来。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儒家思想并没有消极指引人们去逃避现实,而是从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出发,主张人们积极进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地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易经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④这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点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二、儒家思想对培养警察职业素质的现代价值
(一)“以人为本”,立足为人民服务
因为智慧思想的支撑,儒家思想文化中到处都充满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首先要肯定人的价值,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这体现了孔子眼中人的地位。人比物贵,重人轻物的人本思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有智慧的统治者的治国之本。其次,“以人为本”的另一层涵义是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在《孟子尽心下》中也说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早就看到百姓的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利害关系,看到当政者对人民的依赖。荀子也有同样的见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再次体现了对人民作用的重视。警察作为直接管理社会的执法人员,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把人民放在突出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将这种思想常存于心中,察民心,体民情,顺民心,就能够在公安工作中得到人民的支持,一旦拥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公安工作也就能够顺利地展开了。“以人为本”的一个隐藏涵义就是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十分丰富,孔子提出“和为贵”的主张,孟子则为人们描绘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社会。儒家倡导的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和谐的理想社会。如果人民警察在执法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重视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社会公正原则,尊重弱势人群的基本要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和人民交往时能够像孔子一样“温、良、恭、俭、让”,就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和谐的警民关系也就不难实现。
(二)“内圣外王”,提升警察职业道德素质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对警察的职业道德实行了详细的规范,要求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要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于律己、文明执勤,这不但是人民警察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人民警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孔子所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百姓”(《论语宪问》)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正如孔子说的“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满足自己也要满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怀。在孔子心中的“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谈政治无不谈到道德,只有良好的道德才能给政治以准确指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要求政治家首先要是道德家,“为政以德”才能为天下人爱戴,进而稳定民心,巩固统治。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管理理念,他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篱篓上》)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就是由“内圣”到“外王”的过程。所以,在培养警察职业素质时必须把警察职业道德放在重要的地位,只有“修己”才能“治人”,只有切实提升人民警察的道德素质,才能避免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因道德缺陷而犯错,才能搞好警民关系,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道德的范畴十分广泛。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规范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忠”、“诚”、“廉”。儒家思想中“忠恕”的原意是竭力尽心,《论语公冶长》中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学而》上也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一个“忠”字要求人们要孝忠,要忠诚待人,要忠于从事的正义事业。人民警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忠恕”立身,忠于中国共产党,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公安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业。“诚”是指诚实、守信。《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言而有信是儒家提倡相互关系的准则,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是人民警察应具备的美德,在公安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确保不发生冤假错案,答应百姓的事情一定要如实做到,不欺骗、不隐瞒实情。“廉”是指人品行的方正刚直,儒家赋予了“廉政”深刻的内涵,主张以“廉”修身,要做到为官清正廉洁,明廉耻。《周礼天宫》从六个方面阐述“廉”的内涵:“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儒家把“廉”列为治国之纲,他们认为“廉为政本”、“廉为官宝”,从而形成以廉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所以,人民警察在提升自身素质时理应以“廉”字修身,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待工作要毫不懈怠,兢兢业业,公正无私,能够明辨是非,公正执法,在其位谋其政。在这种准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出以廉为本的警察之德。
(三)“克己复礼”,坚持依法行政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是最主要的礼学倡导者,他的礼学思想是对“礼”内涵的创造性发挥。孔子对“礼”的思想本质这样解释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不但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用孔子在《论语》中的具体解释就是“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恢复周朝的礼。子曰:“先进干礼乐,野人也;后进干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孔子果断地选择了“从先进”。在现实中,通过约束、培养和调整自我,使言行符合“礼”,在现代社会,“礼”就是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孟子篱篓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民警察的一言一行都要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要坚持依法行政,力求让“礼”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逾越底线。人民警察在增强以“礼”为准则的内心规范时要做到严于律己,时刻反省,这就是儒家思想中提到的“慎独”和“内省”。《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宋史詹体仁传》:“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当个人独居的时候,要克制自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防止有违道德的欲望和行为发生,这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象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古人尚可如此反省自己,今人就更应该时刻扪心自问,今天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违背道德,违反法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民警察的工作任务虽然繁忙,但是在工作之余一定不要忘记时刻反省自己,“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在自我锻炼和改造中完善自己。
(四)学、思、行并重,提升执法水平
古语有曰:“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并不是某一段时间的事,而是一生的追求。儒家在个人修养上非常重视“学”的地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说的是学习的重要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说的是学习的态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说的是学习的方法。“学”固然重要,但是“思”也同样不容忽视。《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话概况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当然,只“学”和“思”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札记杂记下》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只有“笃行之”才能检验出学的结果。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对人民警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警察应该掌握尽可能多的公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善于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公安工作中去。人民警察只有将学、思、行并重的方法融入在公安工作中,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涵养和水平,提升执法水平。
(五)积极入世,自强不息
人生在世,苦难和挫折本身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当灾难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要积极面对,奋发向上,努力消除灾难带来的痛苦。儒家认为,作为天地精华的人应该全面发挥天赋和潜能,树立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识。为了远大志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自强不息,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才能“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取向,对塑造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功不可没。当今社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自强不息的好警察,他们是爱岗敬业的忠诚卫士,是勇于奉献的人民公仆。他们有的牺牲了,有的残疾了,有的失去亲人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恒,他们在与命运抗争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强不息。这种崇高的精神是每一位人民警察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公安工作需要这样的警察,国家和人民更需要这样的爱国志士。
三、结语
儒家思想在培养人民警察职业素质上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在全面分析儒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能够与时俱进,时时为其注入先进的时代精神。人民警察要认真学习儒家思想之精髓,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警察软实力,以此来适合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

学习总结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学创始人——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术)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
同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正获得人心即赢得民众由衷地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时刻把民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一切为了民众,一切依靠民众,一切服务于民众。而这些都绝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空话、套话,不能只是将之作为标语口号,而应该并且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行动实践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表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此方是以诚信为本而行亲民之道。
(二)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颜渊)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境地者,如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群尤为关注。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最值得大力弘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团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为政以德
儒家认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从\"德治\"的方式说,儒家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张君主应以个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杀、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我们今天把\"以德治国\"作为社会立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这就要求应把德治作为社会主义政冶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当然,现在所说的德治最关建的首先应该并且必须是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但也需要汲取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这二者其实并无矛盾之处。如儒家强调\"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以此优良传统资源来思考现实,就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领导干部们必须正确树立权力观,真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公仆作为最根本的宗旨。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长征程中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如此大的变化势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人们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价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经得到了表达。
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宋儒朱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儒家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二)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似乎越来越没有国界,伴随而来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冲突。各国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注意经济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同中存异,异中求同,谋求发展。
儒家在历史上多次遇到过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其总的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并非华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独行,而是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儒、释、道\"三教并存\"。儒家从观察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层次和多侧面的,并非一种文化所能满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是儒学为主,而又多元互补,即使儒学内部也有各种派别的争论。儒家思想具有这样的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是以\"和而不同\"为理论依据的。
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的冲突、对抗。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于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承认差异和尊重多元,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替代\"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和理解歧异,逐渐走向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如果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抗,那就是\"同则不济\"了。我们认为\"和而不同\"就是要首先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其作为处理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将有助于消除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三)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在追求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相互之间情感的冷漠。因为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常常会激发起比以往更大的占有这些物质财富的贪欲。于是,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日益成为与他人、与群体毫无情感的冷漠的人。这就需要在价值取向上提倡超越物质利益,追求道德境界,超越自我,追求群体乃至人类的利益。在这方面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无疑是有益的。因为儒家认为当自我与他人、群体在利益上有矛盾时,只有以义即道德来制衡,才能化解矛盾。儒家的\"以义制利\"是调整义利关系的价值标准和协调人类社会价值取向的普遍性原则。重\"义\"与重\"利\"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种行为方式、两种价值取向。
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纪里构建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因为儒家所讲的义往往是与集体之利、他人之利相联系的,而利往往是指个人私利。与此相应,儒家主张\"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在社会生活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这对于消除损人利己,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也是有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们日益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奔波忙碌。但是人之为人,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其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按照儒家思想,后一方面更能体现人的特点。如果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就等于把自己降到动物的水平。因此,应当视不义的物质利益如浮云,追求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境界。
人作为社会的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其有理性、有道德、有社会规范,因而既要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又要完善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只有关心他人,承当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和衷共济,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现在对儒家思想乃至对孔子的重现,并不意味着要将孔子放回原来的圣坛上。而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服务现实。\"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 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在哪文案: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
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希望在写《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儒家思想对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