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

2023-03-1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部《论语》虽只有几万字,记录的是古代先贤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但是在中国教育史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了当代教育中有关教育教学、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创新等思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回到原点,才能着力创新。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当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论语》的教学思想
(一)重视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论语先进》篇中子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意在鼓励学生曾点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被他人思想所左右。这句话只是《先进》篇中“吾与点也”故事的一部分,真实地再现了孔子的教学课堂,将问答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在交流中加以引导等特质都体现了出来,是一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齐提高的启发式教学课的范本。除有少量篇幅记载之外,论语多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充分展现出了师生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摆脱了当代教学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的格局。
(二)鼓励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论语述而》篇中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想搞明白而得不到答案的激愤心情,所谓“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所悟而表达不出来的急迫样子。意思就是在学生很想弄明白的时候去指点他,在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清楚的时候去启发他。孔夫子意在告诉我们教学时恰当的时刻去指点、启发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也就是说,教化学生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要调动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不到他想求而未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是孔子在教化学生时坚守的启发诱导的原则。
(三)注重宽松自由学习环境营造
《孔子里仁》篇中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人情操陶冶的重要性,也曾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强调的是外在环境对人品格塑造的影响作用。孔夫子不但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更提供宽松、兼容并蓄、具有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才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大前提,更是实现教育繁荣发展的根基。
(四)对权威不轻信,不盲从
《论语为政》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其大意是颜回对待老师所教授的东西,并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股脑儿全吸收,而是在家中进行不断消化,对教授的知识重新进行校正、充实、拓展。而“亦足以发”就是学生在已经接受的知识上进行自我发挥,自我引发,不断探索,主动思考,真正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不盲从权威,用批判的思维来对待所学,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孔子的这些教育核心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演绎得以证实。
(五)勇于实践,绝知学问要躬行
《论语述而》篇中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知有得。”孔子现身说法告诉人们在言与行的问题上,言是比较容易的,用行动来实践则是不容易的,以此强调实践的难度和重要性。同样,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再次强调君子要“敏于行”,即在实践中勤奋敏捷。孔子还说过,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认为,古代的君子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躬之不逮”,自己的行动赶不上。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下,其得意门生子路也对实践、躬行有了自己的认知。
二、《论语》的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大力推行创新创业“导师制”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体现在开设通识课程上,学校更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教学,师生缺乏互动,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此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各自分开,并未很好地融会贯通,仍然是“两张皮”教学。创业教育应该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离开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借鉴孔子加强师生互动的思想,大力推行创新创业“导师制”,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师制”弥补了专业学习和创业学习相分离的不足,在本专业导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导师制”还符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开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培养其独立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调动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和能动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高校创业率不足1%,与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20%-30%的创业率相差甚远。当前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他们多为家中独生子女,性格取向趋于敏感脆弱,依赖性强,任性自私,适应能力差,缺少合作精神,缺乏团队意识,且考虑问题过于感性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急于求成、功利性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率低,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所以,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和能动性势在必行。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高校应该借鉴孔子在教育中提到的“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等思想,继续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活动,教师则要适时点拨学生,循循善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力,最终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主动性。
(三)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意味着失败的概率比较高,而当前的文化里我们非常害怕失败。我们崇拜成功,鄙视失败,也害怕失败。这种“害怕失败”的思想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的推动,同时也阻碍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创新发展之路。
孔子注重对宽松自由学习环境的营造,认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宽松的文化氛围有益于培养个性化人才,避免人才的同质化。同质化是阻碍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大拦路虎,抑制了高校活力和个性发展因子的产生。鼓励冒险、不怕失败、个性自由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而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各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四)学会质疑,用批判思维思考
目前,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乐观,这表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精神和发散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势,求异思维明显偏弱。但是这种状况并不能说明我国大学生天生潜能弱、资质差,而是与我国长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有关。
孔子在《为政篇》中肯定了颜回做学问时的批判思维,强调了质疑精神的难能可贵。创新来源于批判,这与孔子所倡导的批判、质疑精神相吻合。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传统行业正在以裂变的速度接受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时代要发展,创新创业更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具有发散精神。而这正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忽视的一环,在大学生教育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有“疑”,才能心存“问”,带着疑问才能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一切创新的源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学生批判,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创新思维,开创基业。
(五)重视实践,建立高校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
现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整体的上层设计,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依旧沿用应试教育的老路,主要以讲授加试卷考核为主,学生还是被动式接受理论知识,上课记笔记,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有悖于高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的初衷。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实践的重要性,也承认了实践的难度性。鉴于此,我国高校应该建立高校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充分的实践经验,是学生后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应采用新的方法,如对网络实践模拟教学和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真正提高其实践能力。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5.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6.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7.重视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总之,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是上,代代相传,光照千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开掘与阐发其中包含的合理性、普遍性的价值意义,继承和弘扬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改革与创新我们的课程教学,含英咀华读《论语》,求真务实抓教育,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完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 浅谈论语中的教学思想文案: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2、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
3、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苛政猛于虎《论语》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论语》
6、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论语》
7、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论语》
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论语》
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10、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论语》
1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论语》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论语》
1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论语》
15、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孔子《论语》
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论语》
17、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论语》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20、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论语》
2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论语》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3、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论语》
2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论语》
25、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孔子《论语》
26、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吗?——孔子《论语》
27、“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论语》
28、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2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
30、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论语》
3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3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
3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3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5、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36、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论语》
3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38、\"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论语》\"
3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40、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论语》
41、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4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4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44、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
45、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46、“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
47、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论语》
48、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论语》
4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论语》
50、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
51、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
52、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论语》
5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论语》
54、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5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论语》
56、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论语》
57、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论语》
58、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论语》
5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
6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
6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论语》
6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63、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64、仁以为己任。《论语》
6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66、仁者寿《论语》
6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论语》
68、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论语》
6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论语》
7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论语》
72、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论语》
7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论语》\"
74、诗三百,思无邪。《论语》
7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论语》\"
76、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其取。——孔子《论语》
77、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孔子《论语》
78、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论语》
79、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论语》
80、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焉。——孔子《论语》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论语》教学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最新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