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君子之度作文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君子之度作文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文案:
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
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
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
梅,欺霜傲雪,凌寒而放。
古人谓之为四君子,合而观之,皆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是以世人将其喻为君子,取其不趋俗,不媚世之风骨。
所以君子之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持,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迈,是“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孤傲。
做事,要有君子之风。只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成功时得意骄矜,失意时怨天尤人。要有自己的主见,做自己的主人。古人云:“君子合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就是教人们在吸收别人意见时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比尔·盖茨哈佛中途退学,为许多人所不解,以为他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然而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他开创的事业令所有人仰望羡慕。他没有像哈佛大学里的那些学子一样努力地学习,然后一步步走在常规的路上,他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不为世俗的眼光所左右,却开辟自己的天空,他成功了。纵观中外成功人士,只有让自己的思想凌驾于众人之上,方可开辟天地。
做人要有君子之风。古人云:“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有自己的人品,不媚俗,不趋俗。古往来,那些默默无闻者大多是随波逐流,所以历史的烟云湮没了他们。留名千古的必是那些特立独行与世俗背道而弛的人,细数历史的烟云,你会发现魏晋的风骨,竹林七贤的不羁,五柳先生的隐逸,你会发现汉唐的高风,李白的潇洒,你还会明白宋代的气节,苏轼的大江东去,清照的梧桐冷雨,稼秆的挑灯看剑,你还会找到明清的不俗,板桥的洒脱,曹雪芹的悲歌。唯有以君子之风的卓尔不群,方能尽显名士风流。
君子之风是不趋俗不媚世的行为,是一种孤洁傲岸的境界。真名士自风流,唯有用超拔的思想方能达到君子之风的境界。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识时务为识时务,但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丧失了自我那是一种悲哀!
君子之风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凌驾于万物之上,真正做到远离人云亦云,远离世俗是非,让我心做主!
君子之度作文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文案:
第六课君子之风
引人入胜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课前预案]……
一、文言知识
(一)正字音
孙以出之(xùn)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之(gōng)虎豹之鞟(kuò)
(二)通假字
1.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谦逊。)
2.女奚不曰(“女”通“汝”,你。)
3.知者不惑(“知”通“智”,智慧。)
4.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与”通“欤”,语气词。)
(三)一词多义
①志于道,据于德(正道)
②夫子自道也(说)
道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⑤任重而道远(道路)
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主张,思想)
①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诚信)
信
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确实)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任,相信)
④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副词,诚然)
①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庸俗浅薄)
鄙
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③子路性鄙,好勇力(粗野)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轻视)
①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质
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本质)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底子)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副词,刚刚)
①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②礼以行之(介词,按照)
以
③孙以出之(介词,用)
④有杀身以成仁(目的连词,来)
⑤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于“而”)
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介词,把)
而
①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转这关系)
③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关系)
为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作为)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语气助词,呢)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吃)
不义而富且贵(守道义)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以……为枕)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为乐)
耻恶衣恶食者(以……为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使……弯曲)
(五)古今异义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六)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
2.状语后置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3.主谓倒装句
贤哉,回也!
4.省略句
未足与议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七)成语积累
1.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2.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3.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4.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5.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6.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7.安贫乐道: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8.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9.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二、预习思考
1.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儒家是怎么看待“义”和“利”的?
请你思考:
【答案】(1)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2)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
2.阅读6.11、7.16、7.19、6.23章,说说“乐”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乐”?
请你思考:
【答案】(1)“乐”是什么?他所讲的“乐”并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满足。所以虽然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他还是“乐”。孔丘认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都有适当的安排。这就为一个人布置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孔丘的“道”。
(2)怎样才能获得“乐”?孔丘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这种精神境界。经常在这种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称为“仁”,孔丘把“乐以忘忧”作为他自己的一项成就。他一生到处碰钉子,应该说是处于忧患之中,但他还是“乐以忘忧”。他是“忘忧”,并不是强制他自己勉强地不变。“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忘忧的一种表现。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里说:“安身立命之地”,对于人生的重要。
……[课堂学案]……
一、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阅读8.7章,思考:曾子论述士求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
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
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
2.孔子非常重视“义”,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提示】孔子认为“义”是一个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要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来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义”是原则性问题,谦逊是方法问题,信是结果问题。另外,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3.孔子为什么高度评价颜回?
【提示】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位安贫乐道的君子,非常形象,粗疏的饭食,简陋的住处,别人难以忍受这种生活境遇,而颜回胸怀大志,孜孜以求,并且表现得自得其乐,这正是孔子主张安贫乐道的最好体现。
(二)细节探究
1.阅读7.16和7.19章,思考: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提示】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提示】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⑴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⑵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⑶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3.你还知道哪些安贫乐道的例子?他们快乐的本源在哪里?
【提示】陶渊明、刘禹锡等。快乐的本源在于精神家园的固守。
4.在孔子看来,对富贵钱财的态度应该怎样?
【提示】作为人,对富贵钱财的态度应该是:可以追求,但不能以自己的信仰和节操去换取,这就是孔子多次强调的“非文不取”。不义之财应该视如浮云,浮云虽空,或可为大自然增一景;不义之财,越重则日后所受惩罚越大,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你如何看待文与质的关系?
【提示】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未免粗野)。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未免虚浮)。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君子:文质兼美,表里如一。)
君子是一个人最高的道德品质追求。他并不以某个人的言行为唯一准则。事实上,只要我们着眼于当下,在品德与才能方面,全面而科学地要求自己、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人。那么,“我”就已经是一个“君子”了。
(三)思维碰撞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提示】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2.孔子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
【提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四)熟读成诵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拓展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大丈夫之志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探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帽子
B.富贵不能淫淫:放纵
C.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志向和操守
D.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3.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答: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点拨】以上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解释和古今异义词的区分。实词的解释应结合上下文语境,“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中的“冠”应为动词,行冠礼。古今异义词的辨识要求有一定的文言底蕴和敏感度,经过辨别,不难区分。第3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提炼,第4题考查翻译。参考译文如下: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答案】1.A(冠:行冠礼)
2.D(A.古义:指成年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B.古义:你家,指女子的婆家;今义:女方的家。C.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4.(1)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2)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1.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2.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4.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
【答案】1.D(其他三项概括有信息缺漏)
2.D(答非所问)
3.B(说法绝对)
4.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佳作T型台]……
举手投足之间
(2008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
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
请原谅我这样直白地问你。你身上破旧的衣衫,我没有看见;你足下锃亮的鞋履,我不曾注意。我只想知道,昨天你施舍给乞儿的那一枚硬币是不是在下蹲后轻轻放入他的破碗;今天你鼓鼓的皮包中,有没有为楼下流浪的猫咪准备一捧米粒。
我想知道,你站在这个喧闹而又寂寥的世间,是高贵地弯下腰,还是卑微地仰着头。弯下腰,伸出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恭顺的姿势,却又是人性高贵的君子一个多么温暖的手势。
我和许多人、和你一样,被汶川一震震碎许多奢华的念想。电视里反反复复地播放,志愿者们穿行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或木然痴然的小脸。
君子之度作文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文案: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缺乏修养的小人往往目中无人,内心却患得患失,生怕别人胜过自己。然而,有修养的君子总保持舒坦平易的心情,懂得欣赏他人的光芒。试问,你是愿意当吝啬掌声的小人,还是愿意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学会为他人喝彩呢?
答案显然是后者。
聚集富商名流的慈善晚宴中,巴菲特捐献了300万美元,比尔·盖茨更是捐出了800万美元,然而,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因为一句“慈善不是钱,而是心”获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拥有庞大家产、处于上流社会的的富商名人们可以给一个贫穷的女孩掌声,能真诚地为她喝彩呢?因为他们被小露西的爱心打动,他们懂得欣赏小露西的纯真善良,他们知道,为他人喝彩,从不用去在意身份和地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识渊博的孔子尚且要欣赏他人,并在欣赏中取长补短,何况是我们呢?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为美国大片喝彩,为日漫喝彩,为韩国电视剧喝彩,此时在为他人喝彩的我们是否想到了取长补短呢?为他人喝彩,并不应该只是一时兴起拍拍手掌,你需要明白你为什么为他喝彩,他好在哪里,我如何能像他一样好,这才是为他人喝彩的真谛。
盲目吹捧他人,并不是在为他人喝彩。假如一个女人在男人被上司批评后盲目吹捧他,将所有错误指向上司,那么这个男人就会越来越骄纵,直到被开除,他才意识到下一个工作有多难找。假如大臣们只会一味地吹捧他的帝王,那么这个帝王就永远听不到民心民意,做不出权衡利弊的决策,这个国家便很快要走向灭亡。假如家长总是盲目地吹捧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学不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任意妄为,最后酿成严重的后果,无法健康的成长。
可见,盲目吹捧他人带给别人更多的是伤害,要真正向一个人传递你的正能量,让别人做得更好,那么你就要学会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为他人喝彩。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在一篇报道中为一个小偷热烈喝彩:“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样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人,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一行都会大有成就的吧!”没想到,他20年前的一番喝彩改变了小偷的一生,让昔日的罪人步入正轨,颇有作为。回过头来细品林清玄的这番喝彩,句句透露着他真心实意的敬佩和由衷的劝谏。真正的喝彩就该如此,发自肺腑,为人周全。
一个点头,一次鼓掌,一番表达,都是喝彩。让我们学会为他人喝彩,让我们用喝彩丰富自己,照亮他人,让我们在喝彩与被喝彩中,踏上成为君子的旅程!
君子之度作文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文案: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2、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3、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4、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10、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14、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1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18、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9、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2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1、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22、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翻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3、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翻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2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2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26、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2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29、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翻译: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3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3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32、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33、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34、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35、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36、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翻译: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37、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38、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39、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40、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翻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4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42、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43、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4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45、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46、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47、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翻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48、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4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5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君子之度》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君子之度》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君子之度》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君子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