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及适用主题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及适用主题文案:
高考临近了,许多教师和考生都在为考场作文的写作准备素材,但是又常常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一是方向模糊,一是范围太大,怎么办?不断有考生留言询问,我想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XX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高考作文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XX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XX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人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XX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2.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整段引用的如XX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而全篇引用的。XX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
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做文都很讲究章法。每一首(篇)诗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这一点。XX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篇作文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三、模仿古诗文语言出彩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关口.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地体现出个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XX年南京考生的《赤兔之死》,XX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XX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
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显示出了作者个性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以及较好的驾御语言的功力。当然,文言文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未必值得提倡和鼓励.本节内容只是为考生提供一种参考。要知道.这些优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内容充实”,这些才是它们获得成功的关键.而非仅仅是浅易的文言。
四、改写古诗文内容出彩
好的古典诗文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简而意丰。能够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唤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能让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许的诗意。当然。改写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XX年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就是采用这种写法获得成功的。这篇高考作文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XX年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活用”古典文学资源,根据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对《孔雀东南飞》大胆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编”,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中国式离婚”.体现出了考生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洞察。
实际上。以上四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妙用古诗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这四种。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来。
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及适用主题文案: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5.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 周恩来
7.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江泽民
8.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9.失去祖国的人,犹如丧家之犬。
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及适用主题文案:
3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3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4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绅
4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华罗庚
42.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徐特立
4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44.懒惰是一切罪恶的源泉。——马卡连科
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及适用主题文案:
作文素材积累,写法.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高考作文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素材的科学选用不可轻视,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选用的素材往往也是不太理想的,因为就作文而言,没有东西写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通过盘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用的素材有以下来源:
来源之一,语文课本。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认真揣摩语文课本里的范文,自然会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请看一考生 捻亮点点心灯 片段:
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
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才情飞扬,然而穷困潦倒的他最终也只得“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生命原本只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点滴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他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最终成了北宋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
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
这个片段就成功地化用和引用了柳永的词句,这些词句均来源于课本。可见,从语文课本里挖掘素材,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来源之二,社会生活。对我们来说,最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和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一沙一石,一分一秒,得到的素材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请看一考生 绿色生活 片段:
村里总是大片大片绿色的田野,淹没了在田间埋头干活的男人。谁的庄稼种得好,谁的玉米长得快,谁的棉花受了虫灾,晚上去谁家喝酒,谁的水壶没水了,拿起谁的就往下灌。日暮的时候,蹲在田埂上抽着烟,落日的余晖洒遍整片望不到尽头的绿色,一年年的收成便从烟卷里一圈圈地冒了出来。
这位考生写的就是身边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字里行间充溢着淡淡的人间烟火味,颇有沈从文 边城 的味道。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了考生太多的幸福和温暖,也给了考生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考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写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就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
来源之三,名人故事。多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了解名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把握名人的人生轨迹,评价典型的事件,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请看一考生 偶然之处诗意花开 片段:
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偶然之时发现了青霉素。而“有心栽花”苦苦研究的葡萄球菌却与他无缘。青霉素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弗莱明也被誉为“青霉素之父”。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候,得来全不费功夫。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只要不懈努力,偶然中必然有诗意花开的美丽景象。
考生经常写到的名人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有当今走红的影视明星、体坛健将、劳动模范、高考状元等。他们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认真挖掘,就不愁没有素材。
来源之四,美文时文。精读相当数量的美文时文,先成竹于胸,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写起文章来,笔下自然会流出心灵的清泉。请看一考生 与你为邻 片段:
大海啊,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变得勤劳质朴;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学会了自力更生;与你为邻,你的儿女生活得幸福快乐。你从远古走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你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一切生灵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你?我想借用一位作家的几句话来表达我的满腔热情:
大海,请听我说/请一直蔚蓝/因为我在看着你∥请一直歌唱/因为我在听着你∥请一直幸福/因为我在想着你……
借助时文美文对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优化自己的语言,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把目光投向了时文美文,从优秀的考场作文中就能看到考生可贵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因为读书是永恒的主题。
来源之五,时事热点。平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思考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再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写出的文章就大气。一考生在 难题 里这样写:
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海湾闯了大祸。我感到那源源不断涌出的石油就像一股股冒着热气的血液,正从人类的胸口源源不断地流出。那些披着“油衣”的海鸟,孤寂地趴在海岸上,它们的表情,我看不清,但我知道,它们的内心一定有巨大的悲怆、无比的愤懑和对人类的绝望。石油的泄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抛给人类越来越多的难题。近期,佛罗里达州沿岸已被确认有石油入侵。阳光包围,海浪抚摸的这一片乐园,会不会变成黑乎乎的一片?我们都希望不会。
另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地球一小时,低碳,限塑令,汶川、海地和智利地震等热点素材在考场上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
来源之六,历史事件。读史,悟史,在作文中定格历史的瞬间,就能增加作文的厚重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请看一考生 在生命弯道绽放光彩 片段:
凤凰浴火方能重生,幼蛹破茧才能成蝶。苏武在漫天飞雪中坚守信念,绽放人生的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誓言铭刻在心;黄沙漫漫,他与孤冢为伴,放眼远望,将“高官厚禄”的引诱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把毡毛草皮连同沸腾的热血一起咽下。他用睿智,将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佳话;他用勇气,将北海的羊群定格成一段千古的传奇。
荆轲刺秦、焚书坑儒、安史之乱、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经典历史事件,具有永恒的价值。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并提炼出符合文章主旨的经验教训,也是考生喜欢的一种写法。
尽管考场环境特殊,考生作文素材涉及的领域还是如此广阔,考生作文素材折射的文化积淀还是如此深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是作文备考的制高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啊,如果没有积累,作文素材运用中自然而然就会碰触以下雷区:
雷区之一,低幼化。思想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选择的也是一些简单的素材,不能引导读者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例如有文章写助人为乐,就选一位老奶奶摔伤了,一个小朋友送她去医院的素材。好像这老奶奶没摔伤,就没办法表现助人为乐的主题,像这样的素材,是作文败笔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多深的思想性。也有文章写太阳公公月亮姐姐(不是不能写,小学生经常写),这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认识不太吻合吧!还有文章对素材的处理过于简单,既没有自己的见解,又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有人戏称为一个故事两句感叹。
雷区之二,套板化。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老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没有一丁点儿的个性和创造,充其量只是复制和粘贴,这样的作文有多大的价值呢?朱光潜曾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它们是“套语”“滥调”……是“套版反应”……“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尤其是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如果常常以老面孔出现,就不容易抓读者的眼球了。
最后,来谈谈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应试技巧问题。
技巧之一,顺手牵羊法。名言警句类素材,最适合引用。既可以表明观点,又可以证明观点。引用素材的关键是准确,要准确识记,要准确理解。请看一考生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片段:
在一篇名为 降低飞翔的高度 的文章中读到了下面的文字:
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潺潺而歌,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
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迎风摇摆,给春天增添些许的色彩。
如果不能崔嵬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成一枚石砾,与日月同辉,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
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现象,这篇文章就引用了 降低飞翔的高度 里的文字,很好地论证了“降低飞翔的高度,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观点。
技巧之二,画龙点睛法。如果说引述素材是画龙,那么对素材的点评就是点睛。点评,要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既要写出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要切合素材的核心。请看一考生 换个角度会很美 片段:
(第1自然段)从同一扇窗向外看,有人看到的是墙下污浊的淤泥,有人看到的是天上灿烂的繁星。有时,换个角度会很美。
(第2自然段)1848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淘金大军蜂拥而来,可是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有人灵机一动,在河上做起了摆渡生意,不过几年,他便成了一支船队的老板。面对金矿,多数人眼里看到的只是金子;而那位聪明的摆渡者,却站在另一个角度,在汹涌的波涛中看到了“淘金”的机会。换个角度,思常人所不能思,想常人所不能想,你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第2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就是对素材恰到好处的点评,既切合素材的核心,又呼应了开头。
技巧之三,一线穿珠法。作文时往往要用到好几则素材,这就要围绕一个中心,对这几则素材,进行合理剪辑,使之更好地为中心服务。请看一考生 选择 片段:
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立即放弃了国外优越生活的“鱼”,追逐中国航天事业的“鼠”,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季羡林一生研究学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光环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任继俞曾请人给自己刻下了“不敢从心所欲”的印章,以此勉励自己专心研究学问。甚至连生日聚会都不允许办,只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视安逸生活为粪土,毕生追逐自己钟爱的事业。
李灵在如花的年龄,放弃了享受物质生活的“鱼”,追求当乡村教师这只“鼠”,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这位最美丽的80后乡村女校长,放飞自己心灵的“猫”,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这里就选择了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李灵这四个人物正确选择的材料,来论证“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理想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中心。
技巧之四,改编翻新法。考生积累的素材,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要把这些素材用到作文中,必须经过加工提炼,常见的加工提炼的方法有:变换角度,压缩素材,虚构素材等。请看一考生 深深浅浅 片段:
我是一本书,一本很古老的书。他是我的第一位主人,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每天,他都会用拂尘轻轻掸去我身上的灰尘,然后取出书签,把我放在同样一尘不染的桌面上,静静地读。我的成就感就在这一刻被释放到最大。我和他互相看着,他的手指轻轻划过每一个跳跃在我周身的文字,细腻,绵长。我知道,他是在用心解读着我的每一桩心事。没有秘密被看穿的尴尬,只有觅到知音的欢欣。看着他眉头紧锁,我知道这是他读不懂我的心事而苦恼;看着他嘴角微扬,我知道这是他参透了我的内心而欣喜。他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重新阅读,他都会惊喜地发现之前不曾察觉的奥秘。在他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把自己的内涵也挥洒得淋漓精致。我享受着被他欣赏的日子,直到他再也无法拿起我。
这段文字对“深阅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我(古书)”的角度行文,很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因为第一人称“我”能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独特感。典型的素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最容易以老面孔出现,这就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提炼。别人直接引用,你间接引用;别人用第三人称,你用第一人称;别人顺叙,你插叙;别人直录,你虚构。在角度的变换中,就能看出作者创造性思考的痕迹。
作文时,素材往往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据行文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压缩,把素材和文章中心最吻合的部分保留下来,其余的删掉。“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 三百篇,大底(“底”通“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就是压缩了司马迁 报任安书 里的文字,经常被用来佐证“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等观点。
“仲卿,你看这湖水,清灵透彻,清清淡淡,却能幸福地与这巨石相守相伴。我总觉得有些不安,总觉得自己像那远处飘摇的蒲苇,没有依靠,孤孤单单。我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你选择我,难道不后悔吗?”兰芝抬起头看着仲卿,她的双眸如同这湖水一样,深邃中泛着一丝光芒。 这是一学生 魂断定情湖 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对话、神态、语言描写,虚构了兰芝的素材,使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美丽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的积累》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作文素材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