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

2023-03-19 高考作文 类别:素材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

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

陶渊明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二)写陶渊明的对联。昔我曾眠三径菊;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三)重点人物素材陶渊明在各种话题中的灵活应用
上帝的账单: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穷则独善其身: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镜: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他们各有所爱的“镜”,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然而选择“低劣镜”的人亦有之,“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吴王面前为越国求情,是奸臣,是越国的叛徒;“张昌宗恐太后—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是小人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国贼。然人各有“志”,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镜子品格的选择。
走近陶渊明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题记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著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页,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环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响又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倒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宁静,和谐。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无愧于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
现在您的生活已经很接近于您的理想了:在这个远离尘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劳作,自得其乐,又有香菊清酒于您相伴,那高洁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吗?祥和幽静,纤尘不染。那诠释情怀的酒不也是您的最爱吗?与生和谐,远离凡尘。伴着它们,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说您的归宿就是归隐,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乐的老人,您一生无憾。因为您的心界即是幽静的,高洁的,政事的污浊必定无法搅扰您的生之和谐。
面对南山,您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淡泊的心态。您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自己心境的了解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您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生活闲适,而不必“心为行役”,自然游目骋怀,参透自然。
您告诉我,在污浊社会也不能随波逐流;您告诉我,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您告诉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诉我,“真”,永生不灭……
仿佛是灵魂回到内心,我猛地惊醒,窗外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而我心中,却多了几分坦然,几分宁静……
隐者颂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评析:这两篇文章分别侧重从“清高”和“淡泊”的角度,歌颂和怀念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又有哪个话题不能运用陶渊明这个材料呢?象苏轼、陶渊明这样的大家,在话题作文中,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素材。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

1、人物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诗人、辞赋家。名潜,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二、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求
前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刻标杆, 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1 ,被称颂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宗师”,是古今大贤的典范, 高风亮节的象征。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就其人格或诗品进行论述,容易忽略陶渊明在人生道路上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探求过程,这是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精力的人生探索。像他说的“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他看中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价值,而对身后之事,不是很关注。其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被称为“浔阳三隐”之一,可是相比之下当时的陶渊明依然不如后世声名那样的熠熠生辉,原因正是后人对其人格诗品的大加论述,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士人榜样的位置,却不甚了解这个过着悠然田园生活的诗人那颗追求不已的心,以及在追求中所作出的痛苦抉择。陶渊明追求的是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不论是治世还是修身,都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尽管仕途上的无所作为让陶渊明愤懑不已,诗人的猛志理想无法实现,可是他终究走出了一条让后来士人无比崇慕的道路,也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为后来的失意士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堡垒 2 。
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 )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兴宁三年) ,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他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这个时期晋宋易代,各个地方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民不聊生。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是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没落。在有晋一代,士族门阀制度愈发严格,一个人能否出仕,能否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他的家族背景。而对与家族已经没落的陶渊明来说,能够在社会上混入上层的统治阶层是具有相当的难度。魏晋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儒家已经不再一统天下,政治的严酷让玄学清谈愈发严重,更多士人不再关心国家社稷,抱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生活,缺乏真诚。佛学的兴盛,让更多的人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希望在一种宁静中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情形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明白物质生活的重要,可是更重视精神上的修养。陶渊明用他的真诚诠释生活,去追求进取,这种真诚也在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1 出仕与归隐的生命探索
出仕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在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在那个君君臣臣的社会里,能够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可是在那个乱世,政治的残酷性让一大批人不再留恋仕途,宁愿在无为的生活中度过一生。正是在这个社会转变的时期,进取的清议思想转向的无为的清谈,使得一些知识分子萌生远离尘世的想法,进而向隐居生活靠拢。陶渊明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接受这样的思想熏陶,不免也有高幍出世的想法。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用世思想还是在其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不断的徘徊,那是追求过程中的一种煎熬,对诗人的一种磨难。陶渊明的仕隐生涯就是这种对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懈追求,仕,侧重于社会价值的追求;隐,归源于个体内在的意愿 3 。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陶渊明真诚的生存状态,在那样的社会中,诗人一直在用这种真诚生活,用心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彭泽县令,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出仕与归隐中不断的徘徊,两种思想的交错让诗人取舍不定:一边是大济苍生的猛志理想,一边是政治腐败、门阀制度严格的黑暗现实,在痛苦的抉择中,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不断的碰撞中,诗人最终选择了退出那些无谓的争斗,离开官场去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出仕与归隐是早期的陶渊明内心中的挣扎与探求:出仕是实现自己济苍生的最初梦想的途径,这是一种昂扬的姿态,是实现自己社会理想追求的必经之路;归隐则是在同社会现实的碰撞后的无奈之举,却也是诗人精神另一层面的升华,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陶渊明对自己不断认识的过程,不断探索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彷徨挣扎,都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那是他一生奋斗的不朽灵魂。
1.1 出仕:一生不休的猛志情怀
在魏晋那个社会混乱、道家玄学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还是在自小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立下了经世纬国的政治抱负。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是属于少年老成型之人物。有智慧、有理想,亦有定见。有大志、责任心强,能自尊、自重,性情温厚,爱人以德。喜闲静,能沉着,偶而狂捐。不多言,谨慎小心,质性自然,淡泊名利。人品崇高,刚直不阿。孝顺双亲,友爱弟妹。不适世俗气习,性喜接触丘山。少学琴书,涵养高趣,勤勉攻书,文章不群 4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所形成的思想品行深刻的影响着诗人的人生。他在 饮酒 中说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说明年少的他就很少交友交游,志向则是 诗 书 等儒家经典中的治世方略。在 荣木 一诗中提到:“先师遗训,余岂云坠。”提到了儒家的祖师孔子的教导,表明自己不敢忘怀那些教导,希望能有一天能有机会实现抱负。为此, 他起为参军, 又做桓玄官吏, 再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等, 在时断时续、前后跨越十三年的仕途生活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尝试。
陶渊明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猛志”,以儒家“兼济天下”为核心,来要求自己,他的雄心壮志,在老年时曾有回忆“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其五)而且也为了寻求人生道路,曾游历社会“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 )在自己的努力下,陶渊明终于有了一次出仕的机会。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出任江州祭酒,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可是第一次的仕途,陶渊明没有在任多少时间,很快就辞职归乡了。在后来写的诗中,陶渊明回忆到: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 十九)
这是陶渊明在十几年后对自己第一次出仕情况的描述,谈到自己为什么出仕,“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也谈到为什么很快就辞职而去,“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在这里我们看到陶渊明说自己是如何的不愿意去做官,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而逼不得已,而面对黑暗的官场,使他又很快归隐乡田。沈约在 宋书·陶潜传 中的记载: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这段文字,在萧统的 陶渊明传 以及 南史 晋书 中都有出现,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假象,似乎陶渊明去做官就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而为之。当时的陶渊明是贫苦的,家里生活困顿,但是还不至于让诗人为了生计去面对黑暗的官场,去接受外在的束缚,这是与质性自然的诗人相违背的。
我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要走上仕途,家贫固然是一个原因所在。但是却不能忽略了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积极进取正是理所应当的表现。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苍生谋利益,实现自己人生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更是士人深层次的追求。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诗文中看到这些,“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咏贫士七首·五 )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咏贫士七首·四 ),可见物质生活上的贫与富不是他出仕与否的决定因素。做官更不是为了贪图舒适的生活,从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和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及 杂诗 等诗集中,可看出其笔下的行役生活苦多于甜,异常艰辛,不但“巽坎难与期”(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 , 而且“路遐无由缘”、“惆怅念常餐”( 杂诗 ) 。这种四处奔波的生活,时常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变得艰辛。另外,受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影响,也会变得分外危险。
即使如此,作者有时还是“怀役不遑寐”(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赴职途中的兴奋之情难道仅仅因为月夜之美吗?不是,那是对自己即将展现宏伟抱负前景的一种期待 5 。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五柳先生传 ),利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且他觉得“进德修业,将以及时”( 读史述九章 ) ,以求“丈夫志四海”( 杂诗 )。在第一次做官期间所做的 命子 的诗中表现了陶渊明的仕途追求: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整首诗的前半部分追思先人的功绩,从远古时代的陶唐,历经战国、两汉、直到晋朝这么多朝代,陶氏先贤在给后人一个榜样,那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辅佐君王,安邦天下。其后提出对儿子的希望,从侧面反映了陶渊明对建功立业的渴求,一个受儒教思想熏陶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的一腔热情。他渴望受到重用,能够辅佐贤君,干一番事业,实现社会理想,而他要济苍生,就必须要出仕。他的追求就是能够像祖辈一样,在建下奇功伟绩之后,做到“临宠不惊”、“慎终如始”,能够“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命子 ) 。
第一次的仕宦经历并没有打消掉陶渊明走仕途经济路线的理想,只是在那个乱世,不能找到一个能够很好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诗人依然憧憬理想的实现。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陶渊明在仕宦之途奔波,向着儒家所倡导的经世济国理想努力。陶渊明反复出仕的行为,是他心中涌动的积极、乐观的进取之情的表现,是他在大江南北为贤君大展宏图的美好心愿,是他对大济苍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陶渊明决不仅仅是一个品格高尚的隐士,他的壮怀激烈、他的愤世嫉俗也在他的诗中体现的出来,正像鲁迅说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6 。对于仕途的追求,并不是一种追求贪图享乐的感觉,诗人是真的想为这个混乱的社会带来一片安宁,用自己的宏伟抱负让社会远离争斗,远离黑暗。
归隐后的陶渊明也并没有彻底忘记这个令他爱恨不休的社会,他的隐逸是身隐而心未隐,并自觉以文学为业, 是以诗人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方式上的转移 7 。来看陶渊明在宋武帝永初二年是写的 述酒 一诗: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芈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这首诗写在刘裕篡晋建宋之后,虽然陶渊明在这个时期一直隐身田园,但是并非对社会一无所知,他那颗真诚的心不会真的隔绝社会。陶渊明对篡权之事深恶痛绝,因为陶渊明是一个接受过儒家传统教育而且能够固守穷节的士人。这首诗也是陶渊明少有的论及当时政事的诗文,诗中愤懑情绪充裕其中,纷乱的政治让诗人内心极其痛苦,篡权让社会再次进入了黑暗,对诗人来说,其追求的理想社会再次陷入无望之中。而这次事件也让陶渊明内心的伤痛不断的加深,也让他的诗中有一种愤慨之气,鲁迅先生说过:“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8 。在陶渊明的 读山海经 十三首中借用山海经中的神仙怪诞故事,托意寓言抒写悲愤不平的感慨胸怀。像“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读山海经 其九)中的夸父,“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其十)中的精卫、刑天,他们都有着宏大的志愿,也有着为实现这个愿望顽强不息和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陶渊明是那么的崇敬这样的英雄人物,他希望社会中出现这样的仁人志士,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努力,恢复社会的良好秩序。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赞美,体现陶渊明的个人追求,看得出对自己少年心志始终不能忘怀的情愫,也表现出了长期以来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
总之,陶渊明在对待自己的理想面前始终如一,不断地探索,尽管社会现实的黑暗让诗人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但是诗人却没有忘怀,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陶渊明对自己的猛志理想一直都没能忘怀,那是诗人最初的梦想,也是他为之探索一生的命题。
1.2 追求自我本真的质性自然
陶渊明的思想是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9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的一个思考,质性自然的陶渊明从官场退出的时刻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去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渊明先后经历过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为彭泽县令。陶渊明经历过了五次出仕之后,终于决定不再为官。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陶渊明毅然辞别官场,和官场永别,此后再不出仕。 晋书 记载: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这其中体现出来诗人刚正不阿的一面,不愿因为生活来压低自己的身份,对官场的那一套作风深恶痛绝,在其后所写 归去来兮辞 中表达了自己与现实官场的格格不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不愿意让自己的心被一种形式所困扰,对自己十多年辗转官场的生涯感到痛心,现实是与自己的理想是那样的遥远,与自己的性格是那样的不相容,在这篇辞的序中陶渊明说道: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诗人在这时说出了自己的性格,质性自然,不愿意让现实束缚自己。刚刚做了县令几日,就有归家的念想,可见当时的官场是很不合陶渊明的口味的:“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 )在这里陶渊明已经对以后的仕途经济不报任何幻想了,尽管诗人心中对家对国依然是如此的关怀,可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偐等疏 ),自己的性格是无法在官场中呆下去的。在之后他也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他的不但表现了自己的立场,也表明了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深度认识,萧统 陶渊明传 记载: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孔子有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陶渊明终于认清了自己与现实的不同,自己不可能对这个社会有大的实际贡献,在这个朝代变换朝夕之间的世界来说,再谈论那些经世纬国的远大理想已经没有意义。陶渊明再也不愿为那些权贵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年华,他已经厌倦了这个被争权夺利异化的世界,他要为自己建造一座精神家园,那里恬静自然,也有诗人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在那个世界,陶渊明与自然之间已经没有了距离,哪怕是一层薄薄的审美距离也已消失无迹 10 。
陶渊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是从少年时就心怀高趣,陶渊明曾自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 与子俨等疏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 ),对自己的个性一向坦率,不加掩饰,他的好友颜延之在为他写的诔文中也提到“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逾见其默”( 陶征士诔 )。正是少年时期养成的性格,让他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能始终保持操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不能与庸吏们同流合污,因为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偐等疏 )。这种纯真刚直的品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愈见其可贵。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并非一个真的隐士,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尽管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辞官归乡,但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依然让陶渊明以固守气节要求自己。没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陶渊明不得不亲自耕种,可是他不是一个好的种地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三)。此时的陶渊明是贫苦的,但是“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贫”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物质生活的体现,安于贫困是一个道德的底线,陶渊明以这样的基本底线要求自己,遵循先师“忧道不优贫”的古训,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并在诗中赞颂了这些自古以来的贫士,像黔娄、袁安、荣启期: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屦,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 咏贫士其三 )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咏贫士其四 )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咏贫士其五 )
在这些诗中分明可以看见诗人那颗固守贫穷的坚定之心,衣食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品德节操却更加重要。品节是一个人能够立身于天地间的基本条件,所以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一点也不会让步。质性自然的陶渊明在最困苦的时候对于来自官场上的施舍,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连食物也不能同食,更何况带有施舍意味的呢。那些古代贤士成了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在晚年贫困挨饿的时候,陶渊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为人的准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以聊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 其二)
“安贫乐道”的 “道”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是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余英时曾在他的著作 士与中国文化 中论述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君主至上的封建社会里,古代士人总是在统治阶级的“徘优”和自己的“修身”两个角色之间徘徊,但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正面形象是以“修身”为基础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以“弘道”为生命追求的,但是外在条件的严酷,使许多的知识分子转向走“内圣”的路途,以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来作“道”的保证 11 。修身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必修的课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读书人渴望的生命历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陶渊明对于“道”的维护和坚持。
个性使然,对于志在守道以及深受魏晋以来个体自觉所影响的陶渊明,也是极端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体尊严的。所以陶渊明才会坚决不愿在混乱的官场中无望的坚持下去,宁愿在乡间做一个安静的耕者,去守护心灵间的安宁与纯真,这是对儒家“独善其身”和道家“不为物役”的融会贯通,构成了陶渊明独特的精神框架,使他既能遵守儒家所倡导的重视个人品节,又能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任真自然。
归隐之后,陶渊明虽然并没有能完全忘掉世俗的烦恼,但是他已经能够定下心来潜心修道。魏晋以来的玄学在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到了陶渊明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种静心的良药。陶渊明这个时期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描写了诗人退隐后的生活。在田园诗的描述内容中包含了诗人春游、登高、酌酒、读书、与朋友谈心、与家人团聚的悠闲等众多的内容,乡村生活得怡然自得。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描述生活场景,在这些质朴的语言下面是一颗追求自然本真的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
这首诗开篇便表明了陶渊明的兴趣爱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格让诗人很不适应官场的种种限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平淡自然,让人向往。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确实在早期行役诗就已经描述过,在出仕的旅途中他会:“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 长期的旅途生涯让陶渊明感慨“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于归林二首 )陶渊明甚至明确表示:“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圩,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在这些诗句中,陶渊明一再表明自己归田的坚定志向。而在真正归隐之后,陶渊明对农家宁静闲适生活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如 归园田居 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陶渊明参加劳动的真实场景,尽管地种的不好“草盛豆苗稀”,可是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那是一种欣然自得的感受。诗人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下地干活,直到露水打湿了衣衫,才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隐居后陶渊明的生活尽管很辛苦,为了生计每天早出晚归的,但是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那是一种摆脱外在役使的轻松状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在精神上的一种探索。不同于官场那个被异化的社会,田间的生活是那样的纯真、自然,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状态。
归隐后的陶渊明,对于躬耕的生活是很怡然自得的。尽管躬耕的劳苦,以及庄稼收成的不好让诗人时时面对一种困苦的局面,但是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其五)的状态,正是从纷乱的世界中解脱归来的诗人所需要的,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耕田生活的感受,像“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中谈到躬耕的辛苦,劳动的可贵,对自己辛苦的劳作没有任何的抗拒之情,并且说如果能够长期的在乡村耕作,那是非常的愿意的。陶渊明在自己的乡村生活中一直坚持的躬耕生活,这是诗人对“代耕本非望,所业在桑田”( 杂诗 其八)愿望的坚持,是对归隐的另一种表达,那个混乱的官场只能靠剥削人民才能存在,这是诗人所不齿的。美丽的乡间田园是自力更生的世界,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最大肯定,也是对自己理想的进一步探求。
2 桃花源—精神家园的寄托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一直坚持田园躬耕生活,由此也更加的了解到下层农民的疾苦。对比官场混乱与黑暗,陶渊明对这一片自然宁静的乡村产生了浓厚的依恋之情,对躬耕之事也大力支持,曾写过 劝农 一诗:“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写出了乡村农事的悠然自得,也写出了陶渊明对乡村的羡慕之情。这里也有着陶渊明想表达的对社会理想的希望,那种上古人民的“抱朴含真”。抱朴含真是陶渊明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而在崇尚自然的思想下,又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12 。而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退隐的诗人,在志向无法施展的时候,却在乡村田园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由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再加上陶渊明自幼养成的直率品质,以及经历过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辞官归田园的实践生活经历,产生了对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耕自食、真诚和谐相处、甚至无君无臣、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这是陶渊明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一种理想的人格体现,就是他的桃源梦境。
2.1 儒道两家的理想社会
晚年的陶渊明写下了 桃花源诗并记 这片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篇文章中,诗人给世人展现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这是诗人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寻找和探求的结果,这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的最后依托。在这个世界里,田园风光无限美好,人人和谐相处,没有现实社会的混乱杀戮与争权夺利。这个诗人所假想的美好社会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托。
老子和庄子都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过自己的理想社会:
临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德经 第六十七章)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马蹄 )
这是道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不论其思想如何,这样的社会毕竟是一个美好的存在状态。老庄不满现实,希望有一个比现实更理想的社会,他们为理想世界不懈努力的追求过,至少身体力行过。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民风淳朴,人人和谐共处,没有争权夺利,安宁得生活,这是他们向往的世界,和谐和睦。
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言偃讲话时提出过自己的社会理想图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
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理想,可以看出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 中所描绘的世界所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而桃花源的出现则是在陶渊明的深刻思考下,依据现实情况艺术加工而提出来的自己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潜心设计的桃花源,是诗人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是较高层次的猛志追求的体现。而在出仕与归隐之间,陶渊明用“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不懈探求人生意义,追求理想的光环。
品质——淡泊明志,清廉正直,自尊自爱
相关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 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
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 其四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素材作文 陶渊明素材作文素材文案: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陶渊明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二、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三、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四、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五、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陶渊明素材》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素材》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陶渊明素材》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