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儒家思想总结作文 什么是儒家思想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儒家思想总结作文 什么是儒家思想文案:
学习总结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思想总结作文 什么是儒家思想文案: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者爱人”,孔子从人和物的关系出发,发现和肯定了人的地位,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仁”。“仁”的基本涵义概括起来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善关系、对待家族成员以及外人的友善关系,统治者对待子民的君民关系等。孔子在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①这是尊长爱幼之仁;《论语卫灵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友善待人之仁;“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②(《荀子大略》)这是爱人贵民之仁。这些涵义要求人们要常怀友爱、宽容和助人之心,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权利的原则和归宿。
(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它不但强调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的民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礼记礼运》③篇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这说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论语为政》)他告诫统治者“为政在人”,治理好国家,人是关键。民本思想以其特有的精神对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以人为本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智慧所在。
(三)“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
儒家的“内圣外王”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以“仁”和“礼”为内核的思想。“内圣”是指个人通过自身的内在修养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个人的政治目标,即把自身经过修养得来的道德风尚惠及社会的外在表现。“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庄子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便开始用“内圣外王”阐释儒学。儒家以“修己”为起点,以“治人”为终点,在孔子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这两者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内圣外王”思想对我们塑造优秀人格以及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现实世界的存有本来就是由痛苦和灾难交织相伴的,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知的将来。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儒家思想并没有消极指引人们去逃避现实,而是从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出发,主张人们积极进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地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易经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④这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点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二、儒家思想对培养警察职业素质的现代价值
(一)“以人为本”,立足为人民服务
因为智慧思想的支撑,儒家思想文化中到处都充满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首先要肯定人的价值,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这体现了孔子眼中人的地位。人比物贵,重人轻物的人本思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有智慧的统治者的治国之本。其次,“以人为本”的另一层涵义是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在《孟子尽心下》中也说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早就看到百姓的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利害关系,看到当政者对人民的依赖。荀子也有同样的见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再次体现了对人民作用的重视。警察作为直接管理社会的执法人员,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把人民放在突出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将这种思想常存于心中,察民心,体民情,顺民心,就能够在公安工作中得到人民的支持,一旦拥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公安工作也就能够顺利地展开了。“以人为本”的一个隐藏涵义就是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十分丰富,孔子提出“和为贵”的主张,孟子则为人们描绘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社会。儒家倡导的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和谐的理想社会。如果人民警察在执法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重视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社会公正原则,尊重弱势人群的基本要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和人民交往时能够像孔子一样“温、良、恭、俭、让”,就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和谐的警民关系也就不难实现。
(二)“内圣外王”,提升警察职业道德素质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对警察的职业道德实行了详细的规范,要求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要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于律己、文明执勤,这不但是人民警察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人民警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孔子所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百姓”(《论语宪问》)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正如孔子说的“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满足自己也要满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怀。在孔子心中的“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谈政治无不谈到道德,只有良好的道德才能给政治以准确指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要求政治家首先要是道德家,“为政以德”才能为天下人爱戴,进而稳定民心,巩固统治。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管理理念,他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篱篓上》)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就是由“内圣”到“外王”的过程。所以,在培养警察职业素质时必须把警察职业道德放在重要的地位,只有“修己”才能“治人”,只有切实提升人民警察的道德素质,才能避免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因道德缺陷而犯错,才能搞好警民关系,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道德的范畴十分广泛。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规范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忠”、“诚”、“廉”。儒家思想中“忠恕”的原意是竭力尽心,《论语公冶长》中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学而》上也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一个“忠”字要求人们要孝忠,要忠诚待人,要忠于从事的正义事业。人民警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忠恕”立身,忠于中国共产党,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公安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业。“诚”是指诚实、守信。《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言而有信是儒家提倡相互关系的准则,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是人民警察应具备的美德,在公安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确保不发生冤假错案,答应百姓的事情一定要如实做到,不欺骗、不隐瞒实情。“廉”是指人品行的方正刚直,儒家赋予了“廉政”深刻的内涵,主张以“廉”修身,要做到为官清正廉洁,明廉耻。《周礼天宫》从六个方面阐述“廉”的内涵:“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儒家把“廉”列为治国之纲,他们认为“廉为政本”、“廉为官宝”,从而形成以廉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所以,人民警察在提升自身素质时理应以“廉”字修身,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待工作要毫不懈怠,兢兢业业,公正无私,能够明辨是非,公正执法,在其位谋其政。在这种准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出以廉为本的警察之德。
(三)“克己复礼”,坚持依法行政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是最主要的礼学倡导者,他的礼学思想是对“礼”内涵的创造性发挥。孔子对“礼”的思想本质这样解释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不但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用孔子在《论语》中的具体解释就是“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恢复周朝的礼。子曰:“先进干礼乐,野人也;后进干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孔子果断地选择了“从先进”。在现实中,通过约束、培养和调整自我,使言行符合“礼”,在现代社会,“礼”就是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孟子篱篓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民警察的一言一行都要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要坚持依法行政,力求让“礼”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逾越底线。人民警察在增强以“礼”为准则的内心规范时要做到严于律己,时刻反省,这就是儒家思想中提到的“慎独”和“内省”。《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宋史詹体仁传》:“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当个人独居的时候,要克制自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防止有违道德的欲望和行为发生,这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象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古人尚可如此反省自己,今人就更应该时刻扪心自问,今天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违背道德,违反法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民警察的工作任务虽然繁忙,但是在工作之余一定不要忘记时刻反省自己,“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在自我锻炼和改造中完善自己。
(四)学、思、行并重,提升执法水平
古语有曰:“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并不是某一段时间的事,而是一生的追求。儒家在个人修养上非常重视“学”的地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说的是学习的重要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说的是学习的态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说的是学习的方法。“学”固然重要,但是“思”也同样不容忽视。《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话概况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当然,只“学”和“思”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札记杂记下》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只有“笃行之”才能检验出学的结果。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对人民警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警察应该掌握尽可能多的公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善于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公安工作中去。人民警察只有将学、思、行并重的方法融入在公安工作中,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涵养和水平,提升执法水平。
(五)积极入世,自强不息
人生在世,苦难和挫折本身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当灾难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要积极面对,奋发向上,努力消除灾难带来的痛苦。儒家认为,作为天地精华的人应该全面发挥天赋和潜能,树立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识。为了远大志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自强不息,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才能“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取向,对塑造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功不可没。当今社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自强不息的好警察,他们是爱岗敬业的忠诚卫士,是勇于奉献的人民公仆。他们有的牺牲了,有的残疾了,有的失去亲人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恒,他们在与命运抗争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强不息。这种崇高的精神是每一位人民警察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公安工作需要这样的警察,国家和人民更需要这样的爱国志士。
三、结语
儒家思想在培养人民警察职业素质上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在全面分析儒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能够与时俱进,时时为其注入先进的时代精神。人民警察要认真学习儒家思想之精髓,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警察软实力,以此来适合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儒家思想总结作文 什么是儒家思想文案:
儒家经典名言50句——入世境界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解析:禅定正义。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儒家思想总结作文 什么是儒家思想文案:
摘自宋一霖著《儒家精义:道》
人类未生,道在天地;人类既生,道在圣人;圣人已没,道在《六经》。
儒家经典是道的主要文字载体,学道必读经书。
宋一霖
儒经,孔子之世,修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汉存《五经》(《乐》亡佚),唐代“五经”成“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从宋代起在唐代九经的基础上又加了《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合称“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宋代又提出《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
儒家经籍浩如烟海,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列出的就有1773部、20427卷,势难一一穷尽。《十三经》是宋代以来儒家的主要经典,也是儒史以来最全的经典著作。战国时期大儒后圣荀子对儒家之道亦有颇多建树和新贡献,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前的古代历史影响极大。我们对儒家经典的介绍,主要就介绍《十三经》和《荀子》,为大家学习经典原著提供一个参考。
1、《周易》
一般称,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周公撰卦辞、爻卦,孔子作传,《周易》的形成历经漫长年代而由圣人制作。
《周易》主要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位和爻辞;
“传”,主要是阐释经文的文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十篇,其旨在于阐发经文大义。
《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书,用龟甲叫卜,用蓍草叫占,是远古国家遇到大事以决疑的手段。
《周易》的卦象、爻象又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的哲理,透过卦象、爻象的象征符号深究其变化哲理,弄懂经传中的精蕴内涵,对于认识世间事物的变化义理颇有帮助。
孔子晚年,十分喜欢《周易》,竹简系绳翻断了三次,并说“再给我数年时间,真能这样,我对于《周易》就能因应自如了”。
2、《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是上古君王的文告汇编,上古君王贤臣奉天命、理人事的言行记录。
《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上起尧舜,终至秦穆公。由于《尚书》翔实记录了上古历朝历代圣王、明君、贤臣的治政言行,凝结了上古治政智慧,故一直为后世儒者看重,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楷模典范。
尽管存在古文尚书(28篇)和今文《尚书》(伪古文《尚书》25篇)之争,但今文《尚书》的内容在其他儒经中也有记录,它尊奉的义理与古文《尚书》一脉相承,为儒者信奉并影响古史两千多年,所以世人仍把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合一的《尚书》视为儒家经典。
3、《诗经》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儒家思想总结》作文的经历,对《儒家思想总结》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儒家思想总结》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家思想总结》,希望对大家写《儒家思想总结》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