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洛桥晚望作文 洛桥晚望古诗带拼音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洛桥晚望作文 洛桥晚望古诗带拼音文案: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注释
①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②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③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译文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赏析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洛桥晚望作文 洛桥晚望古诗带拼音文案: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孤独忧郁的情感。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前两联均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2、结合景物描写,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
答:远赴边塞的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激愤抑郁的情感。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河流再到绵延天边的沙漠,十分讲究画面的层次感。另外画面的色彩也十分丰富,黄色的沙漠,橘红色的落日,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奇特壮观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景的喜爱之情。
3、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洛桥晚望作文 洛桥晚望古诗带拼音文案:
1、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2、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3、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4、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7、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
8、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9、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10、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13、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
14、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15、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16、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17、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9、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20、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
2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3、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24、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
25、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
26、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
27、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28、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29、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30、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31、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32、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33、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34、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35、流连狂乐恨景短。奈夕阳送晚。
36、耿湋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
37、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38、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39、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40、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41、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42、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4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4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45、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46、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47、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
4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9、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50、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51、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52、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53、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
54、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55、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56、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57、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
58、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
59、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0、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1、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62、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63、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64、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65、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66、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
67、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68、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69、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70、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71、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2、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3、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74、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洛桥晚望作文 洛桥晚望古诗带拼音文案: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