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

2023-03-2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
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俸: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通“疲”,疲劳。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
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本:根本。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鄙:见识短浅。)
4.豪:收天下之豪杰。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诈、谄(chǎn)、谲(jué)
1.鲠(gěng):直爽,正直。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回隐:回避,隐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韩非子?五蠹(d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虽有:即使有。勿怪:不足为奇。)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木强:性格质直倔强。)
4.矜、仁矜:矜,慎重,庄重。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如《汉书?冯参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5.悫(què):悫,诚实,谨慎。
如《史记?孝文本纪》: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6.刚:刚强、坚强。
如《论语?公冶长》:吾未见刚者。
7.毅:意志坚定,果断。
如《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弘:广大,宽广。)
8.恺(kǎi)悌:亦作“岂弟”,或作“恺弟”。平易近人。
如《后汉书?贾逵传》:性恺悌。
9.鲠切:刚正率直。
如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一:弹劾中黄门,鲠切无所避。”
如《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1.奸:邪恶,狡诈。
如《商君书?农战》:不可巧取(官爵),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
12.佞(nìng):善辩,巧言谄媚。
如《论衡?答佞》:何必为侫以取富贵。
13.诈:欺骗。
如《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
14.谄(chǎn):巴结,奉承。
如《荀子?修身》:谄谀我者,吾贼也。(谀:阿谀奉承。)
15.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如《论语?宪问》:齐桓公正而不谲。
补充
勤:努力,尽力。“勤王”,为王事辛劳。
恭:恭敬,谦逊有礼。
循吏: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孤高,不趋时。
切:恳切,率直。介:操守,志节;独特,不合群。
矜:夸耀;骄傲自满;庄重;同情。
五、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贪、淫、靡
1.行: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如《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3.节:气节,节操。
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时穷:困难的时候。)
4.清(廉):清正廉洁。5.贪:贪婪。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
6.淫:荒淫。
靡:奢侈,浪费。
六、表敬重的:恭、敬、重、尊
1.恭:恭敬,谦逊有礼。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相国年老,素恭谨。(相国:官名,指萧何。)
2.敬:尊敬,尊重。
如《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注意:“恭”和“敬”是同义词。“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
3.重:敬重。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睹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睹:看见。)
4.尊:尊重。
如《史记?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
七、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诬
1.中(zhòng):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如《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
2.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如《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残贼:残害。加累:以罪恶累害别人。)
3.诬:捏造罪状陷害人。
如《宋史?秦桧传》:其顽钝无耻者,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
八、表赞扬的:多、嘉、誉、与、许、叹
1.多:称赞。
如《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嘉:赞美,嘉奖。
如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誉:称赞,赞美。4.与:赞许。
如《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5.许:赞许,赞同。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6.叹:赞叹,赞许。
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权:孙权。齐肃:整齐严肃。)
九、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怨、患、疾
1.恶(wù):讨厌,不喜欢。
如《大学》:故好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厌:讨厌,厌恶。
如《史记?主父偃传》:诸公宾客多厌之。
3.憎:恨,厌恶。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4.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与“褒”相对。
如茅盾《雨天杂写之一》:秦始与汉武并称,而今褒汉武而贬秦始。
5.怨:怨恨,仇恨。
如《史记?秦本纪》:缪(miào)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憎恶,讨厌,厌恶。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7.疾:恨,憎恶。
如《宋史?樊知古传》:吾疾贫富不均。
十、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过:责备。
如《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责:责备,责罚。
如《史记?殷本纪》:悔过自责。
3.咎:责怪,责备。4.诛:责备,谴责。
如李陵《重报苏武书》:汉厚诛陵以不死。
5.让:责备,责怪。
如李陵《左传?僖公五年》:寺人披请求进见,公使让之。
6.谴:责备。
如《战国策?东周策》:太卜谴之曰。
7.尤:指责,归罪。
如《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8.折:指责。
如《三国志?魏书?傅嘏(gǔ)传》:季布面折其短。
十一、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容:宽容,容忍。
如《史记?汲黯传》:不能容人之过。
2.贷:宽恕,宽容。
如《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
3.恕:宽恕,原谅。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4.宽:宽宏,度量大。
如《汉书?吴王刘濞传》: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王日益横。(横:蛮横,残暴。)
十二、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乐:快乐,高兴。
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欣(然):喜悦,高兴。然,……的样子。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乃:于是、然后。衡:通“横”。)
3.悦(说):高兴,愉快。
如《史记?吴起传》:吴起不悦。
十三、表哀怒的:怒、愤、忿恚(huì)、涕泣、切厉、罹(lí)、诟、恼
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愤:愤怒。
如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
3.忿恚(huì):恼怒,发怒。
如《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副词,故意。忿恚:使……发怒,恼怒。尉:官名,都尉。)
4.涕泣:哭泣,流泪。
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5.切厉:严厉。
如《后汉书?窦武传》: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戒:告诫,警告。)
6.罹(lí):忧患,苦难。
如《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7.诟:怒骂,辱骂。
如《左传?哀公八年》:曹人诟之。(曹人: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十四、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后写作“谘”)
1.谓:告诉,对……说。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谓田鸠曰。
2.诏:告诉,告诫。
如《庄子?盗跖》: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3.诰gào:告诉。
如《尚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伊尹:人名。申:再,重。)
4.告:告诉。
如《庄子?庚桑楚》:吾固告汝曰。(固:本来。)
注意:告,诰,诏。“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精悍:精锐强劲。)
6.白:告诉,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
7.陈:陈述。
如《史记?韩非传》: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8.对:回答,应答。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赵惠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9.语(yù):告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弗:不。)
10.谕:告诉,使人知道。
如《汉书?张骞传》: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致:送达。赐:赏赐的财物。指:通“旨”,意图。)
11.喻:告诉,使人知道。
如《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
注意:谕,喻。二字古代通用,后来逐渐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喻”,在告诉的意义上用“谕”。
12.晓:告知。
如《汉书?元后传》:未晓大将军。
13.辩:辩论,申辩。
如《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4.问:问,询问,与“答”相对。
如《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
15.谢:道歉;推辞;辞别;告诉。
如《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徐:缓慢。谢:道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欲徙王赵:要把代王迁到赵国去做王。代:国名。边:边疆。谢:推辞。)
如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挥手谢公卿。(谢:辞别。)
16.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如刘禹锡《天论》: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天说:指柳宗元《天说》。)
17.诘:责问,追问。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士庄伯不能诘。(士庄伯:人名。)
18.诉:诉说,诉苦;告状;诽谤。
如白居易《琵琶行》:似诉平生不得志。(诉:诉说。)
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数廷诉嘉。(诉:告状。)
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诉公于晋侯。(诉:诽谤。公:鲁公。)
19.咨(后写作“谘”):商议,咨询。
如诸葛亮《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十五、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谤、谏
1.说:劝说,说服。
如《史记?项羽本纪》: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劝:劝说,劝告。
如韩愈《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3.规:规劝,谏诤。
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宁以他事规我。
4.讽:用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
如《韩非子?八经》:故使之讽。
5.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如《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之。
6.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如《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竭力。)
十六、表害怕的:畏、惧、惮、骇、遽(jù)
1.畏、惧、惮:害怕,恐惧,畏惧。
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如蒲松龄《狼》:屠惧,投以骨。2.骇:害怕,吃惊,惊骇。
如《左传?定公十年》:齐师至矣,郈人大骇。(郈:古地名,在今山东东平县。)
3.遽(jù):恐惧。
如《世说新语?雅量》:孙、王诸人色并遽。(色:脸色。并:一起。)
十七、表揭发的:劾、讦(jié)、揭
1.劾:检举揭发罪状。
如《汉书?楚元王传》:吏劾更生铸伪黄金。(更生:人名。)
2.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如《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3.揭:显露,公布,揭发。
十八、表违背的:牾(wǔ)、忤、逆、倍(背)
1.牾(wǔ)、忤:违逆,冒犯,触犯。
如《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四年》: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如《求谏》: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2.逆:抵触,违背,不顺。
如《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3.倍(背):违背,背叛,反叛。
如《史记?楚世家》:倍齐而合秦。
十九、表告别的:辞、别、谢
1.辞:告别。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
2.别:离别,告别。
如《孔雀东南飞》:自君别我后。
3.谢:辞别,离开。
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二十、表拜访的:造、过、访、顾、谒(见)
1.造:拜访。2.过、访、顾:探望,拜访。
如《明史?忠义传?许琰》: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
如《宋史?曹谷》:欲徒步访两苏。
如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谒(见):拜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上至,相国谒。(上:指刘邦。)
二十一、表朝见的:朝、觐
1.朝: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如《明史?太祖纪二》:是月,天下府州官来朝。
2.觐:朝见(君主)。
如《谷梁传?僖公五年》: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微:衰弱。享:进献。)
二十二、表暗中的:阴、间(jiàn)、密
1.阴:暗中,暗地里。
如《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2.间(jiàn):秘密地,悄悄地。
如《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客将军:原籍不在某国而任该国将军。)
3.密:秘密,隐密。
如《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二十三、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1.去:离开。
如《聊斋志异?狼》:一狼径去。
2.迁、徙:迁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其民于临洮。
如班固《苏武传》:徙武北海。
二十四、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幸
1.如:到,往。2.过:走过,经过。
如《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入。
3.诣、往:去,到……去。
如《百喻经?入海取沉水》: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如《史记?项羽本纪》: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4.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
二十五、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匿
1.步:行走,步行。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殊:特别。强:勉强。)
2.趋:快走。
如《论语?微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走: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驴》:虎大骇,远遁。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怀其璧,从径道亡。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说文》:匿,亡也。
二十六、表饥饱的:饱、饥、饿、馁、馑
1.饱:吃足,与“饥”相对。
如韩愈《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饥:饿,与“饱”相对。
如《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3.饿:严重的饥饿,因饥饿而病倒。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见灵辄饿,问其病。一般的“肚子饿”讲。
4.馁:饥饿。
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患:担忧。)
5.馑:饥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饥馑”连用。
如《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注意:“饥”“馑”。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二十七、表食物的:糗(qiǔ)、馔(zhuàn)、肴、膳、羞(馐)、蔬、果
1.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如《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饭、茹:吃;草:指野菜。)
2.馔: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美好的饮食。)
3.肴:熟的肉类食物。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膳:饭食。
如《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具太牢以为膳。
5.羞(馐):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6.蔬:蔬菜。
如《国语?鲁语上》: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果子,果实。
如《百喻经?尝庵婆罗果》:我此树果,悉皆美好者,无一恶者。
二十八、跟粮食有关的:粟(sù)、黍(shǔ)、禾、稷(jì)、谷、稻、菽、稼穑(sè)、耕耘、稔(rěn)、熟、刈、籴(dí)、粜(tiào)、廪(lǐn)、荒、欠收
1.粟:谷粒。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粮食的统称。
如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禾:谷子,稻子,泛指庄稼。
如李绅《锄禾》:锄禾日当午。
4.稷(jì):谷类。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菽:豆类。艺:种植。)
5.菽:豆类的总称。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艺:种植。)
注意:上古时“豆”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与“菽”的意义完全不同。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6.稼穑(sè):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如《汉书?高后纪赞》:天下晏然,民务稼穑。(晏然:安宁,安定。)
7.稔(rěn):庄稼成熟。
如《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
8.刈:割。
如白居易《观刈麦》
9.籴(dí):买进粮食。
粜(tiào):卖出粮食。
如《商君书?垦令》: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10.廪(lǐn):米仓。
如《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廩。(完:重新整修。)
11.荒:年成不好;凶年。
如《后汉书?鲍永传》: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丰穰:丰收。)
12.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庄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岁欠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
15.丰、饶(富足,多)
16.赡(富足,充足;供给)
二十九、表容器的:斛(hú)、斗、觞、樽
1.斛(hú):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2.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如《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觞:古代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4.樽:盛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三十、表死亡的:(驾)崩、薨(hōng)、卒、不禄、死、山陵崩、没(殁)、终、圆寂
1.崩、薨、卒、不禄、死: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诸葛亮《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
如《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如《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一样。)
2.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记?赵世家》: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指当时最高掌权者赵威后的死。)
3.没(殁):死,去世。
如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
如《战国策?韩策二》:父母既殁,兄弟无有。
4.终:指人死亡。
如《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
5.圆寂:指僧尼死。
三十一、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jī)、京、京畿
1.禁:皇帝居住的地方。注意:禁内(宫内);禁外(宫外);禁宫(宫殿);禁闼(宫门。借指皇宫。闼:门);禁省(警卫森严的皇宫)。
2.阙:朝廷;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
如《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魏,古代宫门上的楼台。)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虢(guó)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於中阙。
3.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如《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邦畿:以国都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维:语气词。止:居住。)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2011高考信息《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转自碧叶凝露)》。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

文言文常见字的含义
分享到
窗体底端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作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教师版文案:

常见文言多义词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ɡ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ɡ,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ɡ,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成语:惩前毖后)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4、将要。(今当远离)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a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2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3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文言文史传阅读高频词归类(48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