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

2023-03-2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

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

22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小兵张嘎》电视《红楼梦》《儒林外史》。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相应的文字边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①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①“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无礼”,活脱脱的泼辣相。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交流讨论,学生只有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
点拨的要点:
(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等。
(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言,都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如:“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监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等。
三、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小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学生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顽皮、机敏以、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王熙凤: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发现生对原著完全不了解,另一方面对课文读得太少,导致学生对人物的感悟出现了如此大的偏差。今后在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学生对课文的环境、背景做适当的了解。
23﹡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的人叫“剃刀陈”……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也可用自己的话说,也可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5、选择最有兴趣,认为写的最好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三、悟语言,体会韵味:
1、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独特的感觉。
2、在头脑中想象“刷子李”的形象,刷墙时的样子。把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2、摘录精彩的语句。
板书设计:
23﹡刷子李
一……就……
技艺高超但……立时……天衣无缝平平整整
如同……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24﹡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前段时间老师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在一家电器商店选电冰箱,当她向服务员咨询时,却遭到白眼。后来这个老奶奶到旁边的一家百货商店去为她的儿女买了两台电冰箱,先前那家商店的服务员看到后瞠目结舌,不后悔莫及。
听了这件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2.嗯,刚才孩子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3)从他们俩的态度,你体会到他们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2.汇报讨论结果,相机理解重点语句。
(1)“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2)“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马克?吐温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3)“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3.请孩子们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四、总结写作特点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作业:
1.看《百万英磅》全文。
2.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人物描写。
板书设计:
24﹡金钱的魔力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教学反思:
教写人记事的文章时,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直接切入文章的关键,即人物刻画及写作的主旨,学习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以评价人物为目的,指导学生透过情节,透过文字渲染,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同时,收获作者写人的方法。
口语交际七讲人物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讲人物故事,能把话说明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同时力求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听众。
课前准备:故事录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我们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及故事中接触了很多文学人物,说说哪些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人物的故事。
二、试说故事:
1、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轻声地说说他的故事。
2、请三位同学来说故事。
3、课堂评议,随机归纳:(1)说话是不是大声响亮;(2)故事的事不是有头有尾;(3)故事的经过交待是不是清楚。
三、再说故事:
1、根据上面讨论的标准,再次自由练习说故事。
2、把故事说给同桌听,互相评议,提出改进的意见,反复练习。
四、说好故事:
1、听故事录音,想想哪些地方说得比自己好。
2、课堂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随机归纳:
(1)语言要口语化。口语化是故事语言的特点。
(2)掌握好语气和语调。讲故事的人要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不是这样,语调平淡,再好的故事也吸引不住人。
(3)处理好语速和节奏。讲故事,要快慢适度。太慢,听的人不耐烦;太快,听的人把握不了故事内容。要节奏鲜明,让人听起来清晰、连贯、悦耳。
(4)富有感染力。运用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姿态、动作、表情等,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
3、练习把自己的故事讲的形象生动,吸引听众。
4、举行讲故事比赛,由全班学生进行评判。
习作七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目标:
1、回忆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回忆生活中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人物,激活形象:
1、回忆本组课文中的几个人物,说说他们的特点。
2、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人也给你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
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说清:
(1)这个人是谁?
(2)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3、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呢?仔细回忆这个人的一些情况,比如做过的事,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闭上眼睛,让人物在你的头脑里动起来,像放电影一样。
4、说说回忆起来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说得过程中,教师可以追问一些关键的细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清晰人物形象和特点。但是不要把学生头脑中的人物概念化,而是要典型的形象的语言和行动。比如:他的习惯动作是什么?他在这样的时刻说了什么?他的手怎么放的……
二、快速作文,固定形象:
1、读读本组课文中的一些人物描写的片断,简单的说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想想准备怎样来描写自己头脑中的人物。
3、课堂交流:抓住人物的那些方面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用具体的描写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写得更好。
4、学生作文,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典型讲评,修改作文:
1、选择典型的作文。
教师在巡回的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要迅速判断学生作文中的普遍问题是什么,并选择带有这些问题的作文作为讲评的例文。
2、课堂评议。
评议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说说例文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把整篇例文都读完,再请学生评议;也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学生评议。
评议的重点是人物的特点是不是突出,如果不突出,原因在哪里?怎么改?
一般包括这些方面:
(1)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面面俱到,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用一般文字集中介绍,又可以穿插在人物做事的全过程中多次描写,力求用较少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和个性等特点,给人以鲜活之感。
(2)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腔,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要辅以恰当的动作、神态、姿势、语气或情绪,这样写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3)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活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4)写人还要有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借助一两件典型、新颖的事例来表现。
3、学生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互相评价,互相修改:
1、把写好的作文给同学看,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

七(上)二单元讲学稿
第二单元秋日撷英
单元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注意字词句的积累和应用,能正确识记、熟练应用。
2.能了解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体裁,作者、出处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3.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二、能力目标
1.“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2.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
三、德育目标
热爱自然,懂得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情趣大异。
山行(2课时)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导语设计:
2.作者作品:
杜牧,代著名诗人。“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杜牧认为文
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
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
俊爽为人所称道。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学生自读、范读;
2.小组互读、评读,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探究词义:
【山行】(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什么在远处伸展)
【寒山】季节的山【径】狭窄的。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处。
【坐】。【爱】的意思。
【红于】。
3.学生说读:用散文化的语言说说诗意。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
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
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学生品读、齐读: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
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
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
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
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
和烘托。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
这句诗?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二月鲜
花意味着新生勃发,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
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
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就迥异于一般悲秋之调,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
生机。
(3)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
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顿悟
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他的灵感“实录”。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当堂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越调]天净沙秋思(2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蕴涵的意境。
(三)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导语设计:
2.作者作品
马致远(1250一1321),代戏曲作家、家。有“曲状元”
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
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一生都过着漂泊生活而郁郁不志,在
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3.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主要形
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曲和词体式相近,标题由名和组成。马致远
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学生自读,读出节奏。
2.学生范读,读出情感。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感。最后
一句是散句,要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3.小组评读,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探究词义:
【西风】常指。
【断肠】肝肠断裂,形容。
【斑斑】形容斑点很多。文中指的状态。
【古道】古道:文中指。今天“古道热肠”指。
3.学生说读:想象画面,说说诗意,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标题。
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
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游子的眼前
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
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
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学生品读、齐读:
1.本曲前三行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昏鸦
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依。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透露出游子对温馨的家园
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反衬出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
2.拟一个小标题概括这三句诗的画面:
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
穿着整首曲的情思:“天涯”二字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
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情于物,通过对深秋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人的凄苦愁楚。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1.《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与明亮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形成
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
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
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游子归宿无
处,小桥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色彩鲜明对照。
2.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
悲寂的意境。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语言精炼,富有特色。
3.比较阅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马致远的之所以
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
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其他三
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
其他三首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
2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
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
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
4.古诗词中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好处】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
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完全相反的意象形成对照,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
学作用。
5.古诗词中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崔灏《黄鹤楼》)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当堂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赏析品味法,比较法(换词、移位等)。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导语设计:
2.作家作品简介:
刘禹锡,代诗人。他的仿民歌《》,别开生面,影响很大。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学生自读、范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2.学生译读:理解诗意,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学生探究: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是玉关情。”
F.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
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的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
的气势。鹤是孤单的,但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
的寂寥一扫而空。“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
体,画意与诗情相得益彰。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学生品读、齐读:读懂诗意
2.学生精读,试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篇目相同点不同点《山行》都写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秋词》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天净沙秋思》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同: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
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
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
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1..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
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
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
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
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2.我国古代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1.必做:当堂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选作: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采桑子·重阳(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3.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对比其他秋景诗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
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导语设计:
2.学生自读、范读,读出节奏。
3.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
4.在我国古代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
“老人节”,有插茱萸辟邪、吃重阳糕、、的习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学生研读:
1.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
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
2.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岁岁年年,都有重阳,古
人每逢重阳,花酒空愁,满怀岑寂。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横扫千古。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
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
豪迈旷放的情怀。
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这个“劲”字,力度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
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学生品读、齐读:读懂诗意
2.学生精读,读中悟情
①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
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
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
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A.押韵,
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
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
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
“万里霜”就是“万里秋”,天朗气清,满山彩霞,遍野云锦,这瑰丽的
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因此,“寥廓江天万里霜”,不仅写出了秋天开阔的景象。而且画出
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的革命情怀。
3.探讨意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1.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
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2.对比古诗词中秋景的名句,领悟意境有何不同。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充满革命
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3,古来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习俗,填写下列名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1.诵读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
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2.积累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
比较·探究登高(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导语设计:
2.学生自读,读准语音、语调,把握节奏、重音
3.杜甫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或“”。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学生研读: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六种景物:风、、、渚、、。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冷,但更主要是的冷;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
哀猿,猿的叫声;飞鸟,深秋之鸟,可以是一只的鸟,可以是一
只的鸟,可以是一只的鸟。
3.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在感慨什么?
两种景物、互相对比、衬托,由景及人,诗人看到落叶飘零,
想到自己已到了生命晚秋。“落木萧萧”是有之感,“不尽长江”则
是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
4.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一悲:漂泊无依。客居他乡。二悲:孤独无助。独自登台。

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

第2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懂得生命的意义来自对生活的付出,来自与他人的分担和分享,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能够理解生命意义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生命得到滋养,不断充盈自己的生命。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切他人的生命。甘于生命的平凡,也乐于创造生命的伟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验生命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她是一名普通的舞蹈老师,曾有一份热爱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场大地震,夺去了她深爱的女儿和跳舞的双腿,她经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挫折,重新站上人生精彩的舞台,她就是廖智。在地震中失去双腿却依然坚强起舞的“最美舞者”廖智老师讲述了自己对梦想的坚持,她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双腿,痛苦不已,却为了重新起舞、顽强生活的梦想,忍耐身心疼痛,十天学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
(1)如果廖智活下来了,却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她将会变得怎样?
(2)廖智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贫乏与充盈
1.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猎人、猎狗和兔子的故事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着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话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过它的?”“它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常常问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呢?你对自己的学习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呢?
(1)猎狗和兔子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你觉得谁的做法值得学习?为什么?
教师总结: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2.寒假快到了,你想怎么过呢?
生A:每天都睡到中午才起来。
生B:每天都通宵打游戏。
这类同学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样的生命是贫乏的。
生C:寒假干些什么呢?在犹豫不决中,寒假已经过去了……
这类同学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这样的生命也是贫乏的。
教师总结: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一点点充盈起来。
目标导学二:冷漠与关切
1.生命拒绝冷漠
(一)生命拒绝冷漠
35岁女子地铁口晕倒死亡50分钟无人急救:2014年,深圳IBM公司一名年仅35岁的女项目经理梁娅突然倒在了深圳地铁站出口的台阶上,有7位市民从旁边经过,有的看了看就走了。一直无人救援,事发近50分钟后,被赶去现场的120急救人员认定为已经死亡。50分钟的等待,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漫长,但是,对于一个身处危险,急需救助的人来说,50分钟的等待时间,足以决定生死。
这50分钟对于梁娅来说,是多么煎熬,她多么希望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冷漠地走过。
(1)路人的冷漠带来了什么后果?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生命拒绝冷漠。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
2.共同营造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墙上的咖啡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附近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在我们旁边那张桌子坐下。
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这时,又进来两个人,点了3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墙上。他们喝了两杯,付了3杯的钱,然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在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
几天后,我们又有机会来这家咖啡店,当我们正在享受咖啡时,进来一个人。来者的衣着与这家咖啡店的档次和氛围都极不协调。
一看就是个穷人。他坐下来,看看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他端上咖啡。
那人喝完咖啡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扔进了纸篓。此时,真相大白,当地居民对穷人的尊重让我们感动。
咖啡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享受任何美好的东西时,也许我们都应该想到别人,有些人也喜欢这样的东西,却无力支付。
再说说那位服务生,他在为那个穷人服务时一直面带笑容。而那位穷人,他进来时无须不顾尊严,讨要一杯咖啡,他只需看墙上。
我记住了那面墙,它反映了小镇居民的慷慨和对别人的关爱。
(1)你会点一杯咖啡贴在墙上么?为什么?
(2)传递生命的温暖,你愿意为此做些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
目标导学三:平凡与伟大
1.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1)了解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理解生命。
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奋斗,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教师总结: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平凡人能创造伟大吗?
身边的故事:2016年11月28日早上,河南省驻马店市一2岁女童头被卡在2楼防盗窗上,身体悬在半空中,孩子的哭声惊动了正在对面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5位农民工翻过两堵近3米高的围墙,搭成人梯将小女孩托举,直到孩子被救,这几名农民工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托举哥”,其感人事迹在寒冷冬日里传递着阵阵温暖。
教师讲述: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展示相人物图片。
教师小结: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让生命充盈,传递温暖,创造伟大。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更加绚丽。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与生命观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为学生成长进步,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品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做到了以情导行,知行统一。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的认知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在探究中完善自我的生命教育。

第七组教案作文 文案:

《太阳是大家的精读课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太阳是大家的》年班3年级授课人时间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会认“彤、陪”两个生字,会写“彤、陪”等四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全诗,并进行背诵。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友爱。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难点引领学生理解诗歌含义.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学过程1.标明重点句2.归纳主要内容3.总结中心感悟4.迁移拓展写法指导(归纳写法、分点总结作用)课前附案-、激趣导入1、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说一条谜语,大家来猜,好不好?“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抬头看天空。”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出示“太阳”图)3、有人说太阳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有人说太阳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还有人说太阳是个辛勤的园丁。在诗人眼中,太阳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人薛卫民的一篇关于太阳的诗歌。(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赶紧拿起手中的课本,自由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都读通顺后再停下来。2、这么美的诗你喜欢吗?把最喜欢的那个小节大声地读给你的同桌听。3、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很高兴。让大家也来分享你喜欢的小节吧。谁来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听。4、喜欢不同小节的同学各选一名代表轮读,读完后请同学自我评价,教师相机给予指导。(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达到读得正确、流利。再指名读,逐节检查朗读情况,为下面有重点地学习生字词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让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把自已当成学习的主人。)5、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6、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诗句中蕴含的意思。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看谁识字快,方法好,学会后,同桌互相考考。2、谁能把自己好的识字方法与大家交流?(指名汇报)3、(课件出示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在书写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4、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书写要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5、教师有意识的挑选几份学生书写作品进行展示。板书设计体现写法总结25.太阳是大家的
《太阳是大家的》精读课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题《太阳是大家的》年班3年级授课人时间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续写第二小节。2.品读重点诗句、词语,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3.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体会各国儿童要团结友爱,懂得全世界人民是一家。重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加以朗读感悟并背诵,续写第二小节。难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太阳是大家的”情感。教具学具教学过程2.标明重点句2.归纳主要内容3.总结中心感悟4.迁移拓展写法指导(归纳写法、分点总结作用)课前附案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第25课,引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谁自信地来说一说,你上一节课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在课件上出示诗歌第一节的内容。2、温故知新,美美读第一节齐读诗歌第一节。二、品词品句,精读感悟,尝试创作(学习第二小节)过渡语:太阳不仅带给我们美丽的景色,还为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的第2小节,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太阳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1、读后交流:太阳都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随机板书:小朋友小树鲜花(课件出示第二节的1、2句)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用词美:这几句诗中有几个字用得特别好,谁发现了?(洒、拔)为什么?①我可不可以把“洒”换成“照”、“泼”……?学生谈体会,可用动作来表现“洒”出示课件,感受花儿开放的氛围。有了太阳的金光,鲜花才开得更美更香;有了阳光普照大地,鲜花才更加艳丽芬芳,指名读:请你加上动作读好这一句吧!②用上“洒”,果然诗歌读起来就美了,那“拔”呢?聪明的孩子,是真的拔吗?你是怎么理解的?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体出示课件,在阳光的照射下,树木长高的情景。原来是阳光使小树茁壮成长,长得快的意思。指名带上动作读好这一句③男女生分角色,并加上动作读好诗歌第二节的这两句。④想象一下,我们就是鲜花和小树,面对着太阳,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我想说____。⑤学习诗歌这是这样,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表现。让我们带上想象的翅膀继续学习,太阳走过花丛,走过小树旁,接下来,太阳去哪儿了?(课件出示3、4句)在海边玩耍的你,心情怎么样?请你带上快乐的心情读读这句话。3、感悟创作美,尝试创作①感悟拟人修辞手法的美老师有一个发现,太阳是人吗?写太阳怎么用这个“她”?(课件中突出显示“她”字)是不是作者用错了?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发言你真会读书,知道这是拟人的写法,作者把太阳当作人来写。(课件出示第2节)②这一节诗写得可真生动,太阳仿佛成了自然万物的妈妈,在一旁静静地守护着我们,带给我们温暖,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再次带上自己的体会投入地来读好吗?分组比赛读第2节③尝试创作表达同学们,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课件突出显示省略号)“省略号”在这儿表示什么?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吧!要求把太阳当作人来写,你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学生尝试创作表达。三、深情诵读,以读代讲,领会情感(学习第三、四小节)过渡语:太阳忙碌了一天,她会和我们一样也进入甜美的梦乡吗?她会去哪儿?去干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小声读一读诗歌的第3、4小节。边读边想,她又去哪儿了,去干什么了?(课件出示诗歌的第3、4小节)1、指名读第3小节。2、指导朗读:谁注意到第三小节中的第一个标点符号,它是!(课件中突出显示感叹号)太阳就要落了,她就要走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那你就把这个“感叹号”所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来吧!指名读第1句。还有摇着大脑袋的?(课件:问号左右摇摆)指名读第2句。3、再读第3小节:能读出了两个标点符号表达的意思,真棒!谁完整的来读好第3小节?指名读第3小节。4、她要去别的国家干什么?谁愿意读读第4小节?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得轻,读得慢5、同学们,我们知道在别的国家里也有?(指着板书)引读:太阳在别的国家里,也把金光往_____,也把小树往____;她也会陪着别的国家的小朋友____,看他们____。太阳不仅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别的国家的,所以说____(师指课题,齐读课题)6、(课件展示:书中插图,背景音乐《七色光》)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今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太阳是属于地球上的万物的,她把关怀充满每一个心灵花园,时间可以证明,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地球上的人们:整个第二小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一天中太阳做了哪些好事。在阳光的照射下,“鲜花”开得更艳,“小树”长得更高,大地充满了生机,在阳光的沐浴下,小朋友们愉快的成长。把太阳当做孩子、小树、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省略号在这里说明,太阳还在许许多多其他的地方无私的为大家服务,带给大家快乐的生活。“走向另外的国家”呼应课文题目,说明太阳是大家的板书设计体现写法总结25、太阳是大家的鲜花洒照小树拔小朋友陪看
教学反思: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第七组教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第七组教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七组教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第七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