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注释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注释文案: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
7.仿佛:
8.才通人:
9.豁然开朗:
10.俨然:
11.属:
12..阡陌交通:。阡陌:。
13.相闻:。
14.外人:,下同。
15.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所以用来指。垂髫,,用来指。
16.要:通“”,。
17.绝境:。
18.无论:。“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9.具言:。
20.叹惋:。
21.便扶向路:。扶,。向,。
22.及郡下:。郡,指。
23.诣:。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
25.遂:。
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8.规:。
29.未果:。
30.寻:。
31.问津:。这里是的意思。津,。
短文两篇课下注释
1》选自《全唐文》卷六O八。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3》【有龙则灵】。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惟,。吾,,这里指。馨,,这里指。
2》【苔痕上阶绿,草舍入帘青】。
3》【鸿儒】。鸿,。儒,。
4》【白丁】。这里指。
5》【调素琴】调,,这里。素琴,。
6》【金经】指。
7》【丝竹】。这里指。
8》【案牍】。
9》【劳形】。形,。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1》【何陋之有】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12》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3》【藩】。
14》【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5》【李唐】指。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6》【淤泥】
17》【染】
1》【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这里指,妖,
2》【不蔓不枝】。
3》【亭亭净值】。亭亭,。植,。
4》【亵玩】。亵,
5》【焉】
6》【隐逸】指。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8》【君子】
9》【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0》【菊之爱】
11》【同予者何人】?
12》【宜乎众矣】。宜,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10.俨然:整齐的样子。
11.属:类。
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6.要:通“邀”,邀请。
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9.具言:详细地说出。
20.叹惋:感叹,惋惜。
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5.遂:终于。
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8.规:计划。
29.未果:没有实现。
30.寻:随即,不久。
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短文两篇课下注释
1》选自《全唐文》卷六O八。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了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敢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舍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舍青葱,影入帘里。
3》【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4》【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金经】指佛经。
7》【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8》【案牍】官府的公文。
9》【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1》【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12》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3》【藩】多。
14》【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5》【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6》【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7》【染】沾染(污垢)
1》【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亭亭净值】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4》【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5》【焉】助词
6》【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8》【君子】至品德高尚的人
9》【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0》【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2》【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注释文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全,都)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14、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1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都;讯:消息)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说自己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离)
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汉朝了。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邀请)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21、停数日,辞去。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2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沿着、顺着;向:原先;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延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2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到,特指导尊长那去)
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2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规:计划,打算)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闻津者。(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遂:终于;问津:问路,访求)
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出自本文的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不足为外人道、与世隔绝、别有洞天、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曲径通幽、不论魏晋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
妻子: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宁静平和,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注释文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若:好象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便:副词,就。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代来往的人。种作: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具:同“俱”,完全,详尽。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作饭,殷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要:同“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探问。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语云:告诉(他说。“语”后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为:对,向。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副词,已经,以后。便:就扶:沿着。向:原来的,先前的。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1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告。
及:到。诣:晋谒,拜见。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即:副词,立即,马上。志:标记。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桃花源记句子翻译考试版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译文: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1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桃花源记重点字词考试版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
..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异:。之:。
穷其林:。穷:。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若:。
5.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便:。舍:。才:。
6.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豁然:。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旷:。俨然:。属:。
8.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阡陌:。
鸡犬相闻:。
9.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种作:。
悉:。外人:。
10.黄发垂髫
..自乐。
....,并怡然
黄发垂髫:。怡然:。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具:。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要:。咸:。问讯:。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邑人:。
绝境:。间隔:。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乃:。无论:。
为具言:。叹惋:。
15.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延:。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语云:。为:。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既:。便:。扶:。向:。志:。
18.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及:。诣:。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即:。志:。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欣然:。规:。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未果:。寻:。
问津:。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1段:层意:
第二部分(2、3段:层意:
2段:段意:
3段:段意:
第三部分(4、5段:层意:
4段:段意:
5段:段意:
相关中考题汇编(仅供参看题型
(03北京中考题1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2俨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北京中考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
..的一项是
..不同
(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C.问讯间隔D.交通妻子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要:(2欣然规.往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翻译:(2便扶向路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门头沟区2007年统练一1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交通:;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2.加点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百废具.兴
D.前人之述备.矣
13.翻译划线的句子。(3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
14.选出对《桃花源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种说法(。(2分
A.本文最后写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未果”,更增强了这个虚幻故事的真实感。
B.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人人平等、自由、自食其力的社会。
C.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作者写到太守、南阳名士,说明作者并不存在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06长春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06苏州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全文结构分析(源自教参,仅供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4段: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5段:桃花源无法寻找。
(03北京中考题
11.答案:A12.答案:①顺(沿②整齐的样子
13.答案: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4.答案要点:①活动②穿戴③心情(照抄原句扣1分。
(07北京中考
10.答案:D11.答案:(1邀请(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共3分。共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每项1分
(门头沟区2007年11.(2分①交错相通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12.(2分D.13.(3分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悠闲,自得其乐。14.D(06年长春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06苏州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
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11
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注释文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
(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邀请其:他们的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21)停数日,辞去。
停:居住去:离开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回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告诉足:值得为:向,对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呀。”
(2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已经扶:沿着向:原来的志:动词,做标志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标上记号。
(2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到诣:拜见
渔人到了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2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立即,马上其:渔人志:遂: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原先所有权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之:这个消息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果: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访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没有人再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文章线索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的经历,对《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桃花源记课下注释》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课下注释》,希望对大家写《桃花源记课下注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