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

2023-03-2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

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
1)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
2)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3)a.客观性—对象、过程和结果
4)b.系统性—科学研究本身的连续性、系统性、科学研究结果的系统性
c.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内容
3)教育研究: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想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4)研究的特殊性(特征):
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5)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a.教育研究起源于教育实践
b.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c.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研究的动力
d.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
●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计划(主要工作)
选题: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注意点)
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总结(主要工作)
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基础研究(着重于形成创造性构想的)、应用研究(着重于实际应用的)、开发研究(着重于成果推广的)----《大概了解定义》
?基础研究:
涵义:学术研究,就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以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为目的。
基础研究分为:
a.纯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活动的内在本质的规律,而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言,往往只有抽象的经典的指导意义。
b.定向基础理论研究:对教育科学的基础原理加以推论或引申,提出适合具体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与原理,为解决教育内部某些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研究:
涵义: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其具有具体化、实用化两个特点。
应用研究可分为:
●开拓性研究:在前人没有工作过的研究领域从事具体实用目的的研究活动。
●扩展性研究:在已经考托的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活动。
?开发研究:
涵义: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上对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推广以扩大其影响价值研究。
其主要作用:
●桥梁作用
●转化作用
●反馈作用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a)涵义:主要用蚊子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旨在理解、阐释所研究的现象,并不强调在开始研究时队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假设。
b)传统的定性研究:以哲学为基础,注重思辨、逻辑推理,根据个人主观经验,用演绎的方法队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偏向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一集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发。
c)定性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法、个案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定量研究:主要用数字和变量来描述现象。与定向研究相比,它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更关心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因果效应,更强调通过数据的展现说明研究结果。
最典型的定量研究当数教育实验,问卷调查则往往兼具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特征。
3)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研究包含着认识客观事物状况和找出改变客观事物方法两方面)
?描述性研究: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第二章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
第一节
1.课题:是从研究方向锁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具体研究项目。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研究方向,二是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2.教育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
●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
●来源于对已有教育理论的怀疑
●来源于队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第二节
对教育研究选题的评价:(p17)
1.研究是否有意义
(了解)---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异议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所选择的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课题的学术价值—所选择的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2.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资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等。
?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机,那么,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比较合适?这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3.研究是否有创新
4.问题是否具体明确
第三节选题策略
1.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2.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题
3.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有关的课题
4.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第四节研究方案设计
1)教育研究方案的涵义:
研究方案也称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研究计划,是研究的施工蓝图和工作计划。它是对某一研究课题从提出课题、实施课题到全面完成课题这一动态过程的系统、具体的设计规划。教育研究方案就是对某一教育课题研究的动态过程的具体规划。
2)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及写作要求(内语须看p21-25)
1.课题依据;
2.课题研究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第三章文献检索与综述
第一节文献及其作用
1、文献的原意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泛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有时也指其中的知识或信息。其特点是把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保存下来,并用以交流、传递。
2、文献的类型:
⑴按文献的社会属性来分,可分为政治文献,军事文献,经济文献,教育文献等。
⑵按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⑶按记录形态来分,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网络型。
3、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⑴、文献的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作用。
⑵、文献的成果查新作用。
⑶、文献的理论证据作用。
第二节教育文献的收集
1、我国教育文件信息源p36(了解)
2、收集教育文献的原则,方法,途径。
原则: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策略性,预见性,持久性
方法和途径:采购,现场收集,检索,复制,下载,索取。
第三节教育文献检索
1、文献检索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检索特定的文献信息,这是最基本的检索,包括书目检索,篇名检索,篇目检索。二是检索特定的专题资料。
3、文献检索工具p39(了解)
4、⑴教育类图书的检索途径与方法:分类途径,书名途径,著者途径,主体途径,关键词途径,序词途径。人们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顺查法,即由远及近,顺年查找直到现在。倒查法,即由近而远的逆时间顺序向后查找。分段法,即划定一段时间,查找这段时间内的文献。追溯法,以作者附在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为基础进行追踪查找。
5、教育类报刊的检索途径跟方法:
1中文教育报刊名称的检索
2外文教育报刊名称的检索
3篇名检索(具体方法:通过卡片索引检索,通过书本索引检索,通过文摘进行检索,通过各种教育刊物的总目录进行检索。)
第四节计算机检索
1、计算机文献检索的主要方式: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检索。
2、计算机检索的途径主要有:篇名检索,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分类号检索,刊号检索。计算机检索的主要步骤:p43(了解)
第五节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是阅读、思考大量文献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的过程的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
2、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标题、综述的主要问题、原因、目的、收集资料的范围、主题内容,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成就、各种看法、发展趋势、基本结论、附录、作者等。
3、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⑴标题。标题应是综述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能鲜明地表述该综述的主要问题,重点一目了然。
⑵提要。简单扼要地阐明该综述的主题内容,以及本综述所收集的资料的范围和来源。
⑶正文。是综述的主要部分,系统地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的观点、做法进行叙述,可以介绍各种不同观点、还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让读者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⑷结束语。是作者根据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综述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所作出的结论,也可以介绍尚待解决的问题、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⑸参考文献。一般来讲,要求逐一列出综述所引用、参考的文献,也可以在综述的过程中引用的时候标注文献出处。
4、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⑴定好题目。定题前要充分的考虑读者的需要,选取当前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充分考虑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学术性。
⑵选好资料。确定主题后,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检索途径和方式方法,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与主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⑶整理资料。要写好综述,必须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组织,做好文摘或有关卡片,加上标注,使杂乱无序的文献资料能够按照综述的需要,依次序进行排列。
⑷用好资料。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认真阅读跟研究,从中筛选可信度高,有一定深度、新意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⑸拟定提纲。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综述的提纲。
⑹认真撰写。撰写综述,要注意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运用,系统概括。
⑺审核修改。写完后要认真的审核,尽量避免或减少差错。
⑻标明出处。注意标明引用的各种原始资料,目的是为读者了解或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线索、信息,同时也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敬和肯定。
第四章教育经验总结
第一节教育经验总结概述
1、所谓的教育经验总结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对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这里所指的教育经验应该是先进的教育工作经验,而先进的教育工作经验应该满足以下标准:典型性,现实性,创新性,效益性,稳定性,适用性,发展性。
2、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①以已有经验作为研究内容。②保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③注重对教育经验的理性思考。④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3、教育经验总结从理论水平上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或者是三个层次,即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和理论性经验总结。
⑴具体经验总结是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某一具体专题活动的经验,主要撰写专题活动的目的、内容、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研究者的体会。
⑵一般经验总结是以具体经验为基础,将某一具体的教育事实扩大到对某一类教育现象的研究,从一事一议发展到对某一类教育活动原则和规律的认识,并从中概括出经验的一般形式。
⑶理论性经验总结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本质规律,把一般性的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原则和教育理论。
4、开展教育经验总结的意义:
①教育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②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③总结教育经验是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教育经验总结实施步骤
⑴确定总结对象
⑵制定总结计划
①明确任务要求②合理分工协作③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
⑶经验资料的积累、筛选、提炼
①教育经验事实的积累②教育经验事实的筛选③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
⑷教育经验总结的论证
⑸撰写经验总结报告
第三节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①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③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联系
④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⑤要有创新精神
第5章教育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所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通过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实际情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1节调查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个完整的调查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P78
1、准备阶段
1、确定调查研究课题
2、选择调查研究对象
3、草拟调查研究提纲
4、制定调查研究方案
5、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培训
2、调查阶段
3、研究阶段
1、整理资料
2、分析资料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推断结论
4、总结阶段
(1)概况调查报告
(2)专题调查报告
(3)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4)介绍新事物新方法的调查报告
(5)个案调查报告
第2节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将事先编制好的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填好后收回,以获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P83
1、问卷题目的类型
根据问题及回答形式,可将问卷题目分为开放式、封闭式和混合式三种。
1、开放式题目
开放式题目由回答者任意作答,不规定可能的答案,也称为无限制式题目。
开放式题目的优点:一是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回答者有自我表达的机会。二是可能得到一些研究者未曾考虑到的结果,利于探索性研究。
开放式题目的缺点:一是因回答者可以任意阐述见解,问卷得到的信息可能与研究课题无关。二是答案因人而异,难于整理和量化。三是回答者可能没有主见无法作答或不愿回答。
2、封闭式题目(能判断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常用形式:
(1)填空
(2)选择
(3)量表
(4)排序
封闭式题目的优点:一是答案规范,便于统计分析。二是容易回答,如果组织得当,回收率和有效答卷较高。
封闭式题目的缺点:一是有些回答者可能随便乱答。二是在可选答案中可能没有一个合回答者的意,而拒绝作答,成为缺失资料(数据)。
3、混合式题目(能判断)
2、问卷设计的策略p85
1、问卷收集的资料要易于处理、分析和解释。
2、要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问卷中的题目都是研究课题需要的。
3、设计的问卷要让被调查者愿意回答:一要简短,所需的答卷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二是让回答者易懂易答:三是尽量不要涉及禁忌话题(如果确有需要,对问题要适当处理,否则难以得到真实答案)
4、要合理安排问卷结构
5、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用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
3、问卷设计的程序(了解)p85
(1)根据研究目的需要收集哪些资料,提出哪些问题,测量哪些变量。
(2)综合考虑问题的性质、分析方法、答卷者的教育程度,确定题目类型
(3)草拟问卷的标语与指导语
(4)编写问卷题目
(5)问卷编辑
4、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问卷发放的主要方式有:
1、集中被调查者(如学生或教师),当场答卷并收回。回收率最高
2、派人送给被调查者(如学生、教师或家长),待填写完后收回。回收率也高
3、将问卷邮寄给被调查者,填好后再寄回。回收率不高
4、将问卷刊登在报刊上,鼓励读者做出回答并寄回。通常要跟抽奖挂钩,目的是提高回收率。
5、问卷法的优缺点
主要优点:(1)简便易行,容易控制。(2)所得资料便于整理和统计分析。(3)问卷上不记名,减少了回答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收集到真实的意见和建议。(4)问卷可以发至较大范围作调查。
主要缺点有:(1)问卷资料往往难于核实,调查质量不易保障。(2)有时难于预计问卷回收率,如果回收率太低,资料就失去了代表性。
6、选择题和量表题的编制
1、选择题的编制
首先,编制的题目应当不带倾向性,不含暗示。其次,当选项是按某个一句分成的类别时,要做到不重不漏。第三,要认真考虑选项的措辞。
2、量表题的编制(了解)p88
第三节访谈法
访谈调查就是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谈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1、访谈法的类型(特点、优缺点)p92
1、结构式访谈法
2、非结构式访谈
3、半结构式访谈
二、访谈要求
1、访问者应取得被访者的配合
2、访问者应举止文明,言语得当,态度诚恳
3、访问者应明确访谈的目的,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谈话围绕主题进行
4、谈话开始时,应将调查的目的告诉被访者,然后按预定的程序进行
5、访问者对所提的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应熟悉,能解释被访者的疑问
6、访问者对问题不启发、不暗示,对回答不评论、不表态
7、带上录音设备,在征得被访者同意后进行录音,可以收集完整的对话。对录音资料要及时整理
8、在调查报告中应用被访者的原话时,可以保留原来语气、方言以及不通顺的句子
三、访谈法的有缺点(理解)p93
第四节观察法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状态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思维过程。观察法是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人员呢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调查对象,记录观察结果。有效的观察,一是要有正确的观点作为指导;二是观察目的明确,而不同于平常人们无目的的随意看看;三是具备一定的关于所观察对象的基本知识;四是有计划地进行,事先要拟定观察提纲或观察表格;五是有有效的记录手段和分析方法。
1、观察法的类型(理解)p94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使用科学仪器
2、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
3、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系统设计或一定结构要求
4、时间取样观察和事件取样观察
根据对观察对象及其行为表现的取样方式
2、观察法的步骤(掌握)
(1)制订观察计划
(2)根据观察目的和人力、经费确定观察对象,包括范围和数量
(3)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4)进入观察环境
(5)观察和记录
3、观察记录表(了解)p96
4、观察技巧(了解)
1、选择合适的观察时间和场合
2、安排好观察顺序
3、减少观察误差
五、观察法的优缺点(掌握)
优点: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因而可以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在自然情况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现象作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缺点: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表面性或偶然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的观察会因视角不同或主观因素不同导致不同结果;由于是现场观察,或多或少会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活动,所以可能会被拒绝观察,是观察法中止。
第5节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以某个具体的单位(可以具体到一个人或一个现象)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具体状态和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现象。个案调查是个案研究的基础,它立足于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联系,侧重于就事论事,调查结果可为有类似情况的人和事提供参考。
1、典型调查p99
典型调查的定义(了解、判断)
优缺点(理解)
2、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的定义(理解、判断)
3、追踪调查
追踪调查的定义(理解、判断)
第6节抽样调查
1、简单随机抽样p100
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即从有限总体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样品,总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被选入样本。人们熟知的抽签、摇奖都属于简单随机抽样。
2、分层随机抽样
在下列几种情况,考虑将总体分层是合适的:(理解)
(1)需要总体的某些分类数据
(2)总体是由一些差别很大的子总体组成时,或者要测量的主要变量与子总体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分层样本较有代表性。
(3)总体中不同单位之间差异大而单位内部差异小时,分层可提高估计量的精确度
(4)为便于抽样而按行政单位或地理区域进行分层
3、整群抽样(看一下)p102
4、等距抽样
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将总体的个体排队,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抽取样品。
5、随机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了解)p103
6、准随机抽样(知道)
方法:(1)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子总体(群),在子总体内进行随机抽样
(2)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
(3)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
(4)样本是随便选取的
(5)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
第6章教育个案研究
第1节个案研究概述
1、个案研究的涵义
个案研究是通过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与认真细致的分析,来认识个案的现状或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的意义
1、个案研究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
4、个案研究是教育反思的重要手段
3、个案研究的特点(内容也要看)p121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研究过程的深入性
4、个案研究的局限性p123
个案研究一般只能揭示对象的类型特征
个案研究中的个案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需要研究对象的长期合作,部分研究对象的流失也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常常削弱
第2节个案研究的步骤(掌握)
1、认识个体,确立个案
2、个案的资料搜集
3、分析整理资料
4、个案的发展指导
5、追踪研究
6、撰写报告
第3节个案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选用)p128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谈话法
4、产品分析法
5、教育会诊法
实践:请按个案研究的实施步骤,采取个案追因法,拟定一个研究方案(掌握)
第七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第一节变量与变量种类P138
总体:统计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个体进行研究,被抽到的个体称为样品,样品的全体称为样本。
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个体之间在性质和数量上可以变化并可以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变量类型(会判断)P139
1.定类变量(亦称类别变量,是用数字表示个体在属性上的特征或类别上的不同的变量。)
2.定序变量(亦称等级变量,是用数字表示个体在某个有序状态中所处的位置。)
3.定距变量(亦称间距变量,是取值具有“距离”(间距)特征的变量。)

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2
9、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怎样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
(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过高与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高于发展个体现有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2)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首先要使活动本身的结构是清晰的;其次是依赖于一定次数的重复;还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这样,活动主体才能从具体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活动的程式和结构,进而内化为相应的思维结构。
(3)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主动创造是最富有发展性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尽管它自然出现的机遇不多,却是十分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有意识地去创设的。
(4)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无论活动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教育工作者都应引导活动主体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待结果,激发出主体新的更高水平的需求,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活动最坏的一种结果是没有结果、不了了之。在教育活动中最要防止的就是此类虎头蛇尾式的活动。
10、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学校教育应协调好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取得正向的一致,最大效度地发掘、利用或创造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有利因素。
(说明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大环境:学校环境;小环境:班级环境)
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各门学科加起来,还包括环境。)
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综合题
1、以慕课那个视频为例,分析互联网时代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理想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基本要素的变化。
答题要点:仔细阅读第一章第二节,从基本要素的角度回答。
(一)互联网时代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冲击。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人的因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生未必不如师,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应该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尽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前后相干的。
此外,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模糊化。
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互联网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教育。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课程、授课方式,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互联网的非歧视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并强调互联网这个工具,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互联网的应用将极大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法。传统体制下,教师的水平由学校评判。互联网时代,裁判主体变成了整个学习社会的学生。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将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形。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展示了全新的教育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在任何时间接受教育,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学习,任何有知识需求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教学交互。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在互联网中形成。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内容的扩展。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具体教育目标的不同,教育内容的组合十分丰富多彩。涉及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
学校教育内容更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更注意目的与内容之间的吻合,是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学校教育内容被教师、学生这一复合主体共同利用,是二者共同的客体;同时,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又分别与教学、学生组成复合客体。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内容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展。首先,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给教育带来新的知识内容。其次,互联网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内容共享。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库。资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学习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个人发展的多样化。
(三)互联网时代教育物资的革新。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传统意义上是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涉及更加广泛,如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微机实验室等,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教育没有了场地的限制。现在的大学可能由于教室、实验设备和学生宿舍等的限制无法容纳太多的学生,但是通过网络可以吸收大量的学生进行远程教育,从而满足更多的学生上大学的愿望,并提高教育质量。应该说网络教育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了更加宽阔的途径。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没有建校园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建教室,没有连接互联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学资源库就等同于学校没有老师。
教育媒体具有多种形式,从最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到图片、书面印刷物、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等等。它们的形式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活动的日趋普及化、个别化而越来越丰富多彩和综合化的。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冲击更大,有人甚至提出学校可以消亡,教师的职能可由教学机器代替。互联网融合了印刷媒体和模拟电子媒体的所有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把它们之间的界限完全打破,使得它们之间的差别变得模糊而不可辨认。
数字技术和以前所有的媒体之间的另一个差别还在于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它把延续了几千年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实现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把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地位相对化。
网上学校大量出现,远程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远程教学与虚拟课堂作为互联网络上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使每个联网的学生都能聆听到优秀教师的讲授,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见,网络教育极大地拓宽了人们接受教育的范围和途径,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教育辅助手段是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如录音机、计算机等等,与教学媒体的材料有密切关系。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2、现代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题要点:整个第三章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从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四个子系统分别与教育的作用、反作用、关系的性质这三个方面中提炼出题目的答案。
一、教育与人口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一)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人口的高增长必须要求扩大教育的规模。
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学制上,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
(二)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首先,是使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
其次,学龄人数的增加使班级人数也过多。
此外,每个家庭的子女增多,也会影响家庭的教育投资和生活水平,影响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和期望程度。
(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表现得最为充分,它不仅会产生眼前效应,而且会产生深远影响。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
3、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一)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人口自然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a.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b.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影响。
(2)人口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a.阶级社会中人口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b.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的影响上。c.人口职业结构中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d.人口的疏密度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形式。e.人口民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更为复杂。
(二)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首先,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可以促使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
4、教育与人口相互关系的性质
今日的人口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又是影响明日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因素之一。其中教育对明日人口质量的影响具有实质性、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与人口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越益鲜明起来的。由此可见,两者都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不仅在国家范围的总体上反映出来,也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学校。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包括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
(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成为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生产活动的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
然而,生产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现在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要求教育制度的结构能满足生产结构变化的需要和人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要求培养出富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要求教育内容反映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水平与趋势;要求教学方法、途径适应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些变化意味着教育需要实现转型性的变革,全面完成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
我国经济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立足于未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从民族素质上作出的保证。
(2)调整中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调整高教中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比例,调整办学规模、布局,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橄榄形结构为金字塔形结构。
(4)加速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
(5)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使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
(6)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过程必须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个体劳动者增强劳动能力主要是:
1、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保养和维修,减少损坏率。
3、提高再学习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技术所需的时间。
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
教育对生产中技术更新能起促进作用,还因为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再生产。
3、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
首先,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然而,“教育先行”主要是指各国政府平均支出的教育经费比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得快。这种先行本身反映的依然是生产的需要。
其次,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不承认教育的生产功能是不正确的,只强调教育的生产功能同样是不全面的。因此,当我们强调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二者的区别。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与可能去发展。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相反。
其二,如果教育超越或者落后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必须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
由于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都是永恒的社会活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历史的过程中则表现在丰富性和不同时态意义上不同方向的相关性:社会物质生产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物质生产未来的发展对教育发展提供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上,又为明日的物质生产创造着条件。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首先,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组织、领导,教育者培养与委任)
其二,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作用于教育。
其三,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手段还包括法律(国家意志)。
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影响其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其公民意识和行为。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二)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三)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所以,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同样要处理好长远利益服务和当前利益服务的关系。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应在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提高学校培养人的政治、文化素质等方面作更大的努力。
3、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首先,社会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而不是相反。这种决定作用可以表现为消极的限制,也可以表现为积极地创造条件、作出保证。因此,不仅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也应为教育发展服务。另外,政治对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表现为不能违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不能以政治代教育,也不能用政治的要求去代替排挤社会其他方面,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第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为哪个阶级、哪种政治服务。其作用程度大小取决于教育本身的成效。这种反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总之,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更为直接,但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它们相互作用,但不能相互取代,其位置也不能相互颠倒。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三层次来看:
第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
第二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层次是直接对教育中的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方式产生影响。
学校亚文化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教育者有意识选择的教育内容,属正规化的学校亚文化;一类是学校中实际存在着、并非教育者有意追求的、但起着教育影响的社会文化,属非正规化的学校亚文化。
2、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的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这是文化对学校教育影响的第一个、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方面。
(二)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三)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四)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五)社会文化又对学校教育产生多方面的间接影响。
(1)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哪一类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对人的培育。
2)教育对文化的第二个作用是普及。各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问题。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4、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受社会物质生产与政治决定,处于同一层次上。
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的内容,每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而教育活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活动的构成。因此,这两者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然而,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3、以手发抖的画家为例,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答题要点:整个第四章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从先天、后天、环境、现实性因素角度分析实例回答。
(一)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基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发展影响的性质与其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有关。
第三,遗传因素对人发展影响的程度还与发展具体机能的性质有关。
第四,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二)成熟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规律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从而也影响了人的心理发展的路线。然而,它并不绝对规定每一阶段发展的程度与速度,生理的成熟也不必然导致心理的成熟,更不意味着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同步性。心理成熟除了生理基础以外,还必须具备其他条件。因此,教育在“成熟”面前,既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也不是无可奈何的。
(三)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后天因素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式,表现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
其次,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四)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二,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第三,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教育者应正确认识大环境,改造小环境,使两者的作用方向趋于一致,减少对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利因素,提高积极因素的作用强度。
(五)现实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由此可见,活动是人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但影响的大小却是随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数理,目标与主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活动的成效等方面变化而变化的。

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

搞好考前复习,是教师招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前复习实质上就是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从而巩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无异于炒“冷饭”,掌握一些复习的策略和技巧是大有必要的。
一、克服心理疲劳
在考前复习阶段,常有一些考生朋友反映:自己想复习,也有时间学习,只是一拿起书本就犯困,并伴有厌倦、烦躁的情绪。这是复习迎考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样可以通过补充能量和休息恢复正常,它的消除主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为此,考生朋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许多考生朋友的经验教训表明,学习目的明确与否,学习的动力有多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极其巨大。
其次,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有伴有愉快、喜悦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抑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
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在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朋友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另外,如果交替学习各门课程仍不能消除心理疲劳,就应该考虑暂时停止学习。因为此时学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心理疲劳。这些时候,考生朋友不妨停止复习,或听听音乐、打打羽毛球,这样对于消除心理疲劳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掌握复习艺术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是考生朋友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1.形成知识结构
考前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设新的知识结构来帮助自己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复习时应使知识连点成线,联线成网。看书时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先写出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纲要,然后自己在认真思考、填写各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范围的联系和比较,然后再看书核对、小结或者选几个典型的实例,让自己充分展开思维,最后收拢知识点。
2.难点简明
某些章节内容在最近学习中没有完全攻克或隐含的难点,随着复习时相关信息量的增大,难点暴露得更为突出。考前复习中若不着力解决,就会给未来的考试留下隐患,这期间的难点再不能精读细列,而应把难点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3.疑点拓展深化
随着考前复习的深入,自己接触到的练习题多了,遇到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疑难点的问题也多了,复习中如何消除这些疑点也就显得很重要了。疑点的消除,一是拓宽知识面,消除知识间的“隔阂”,二是要深化知识点,澄清知识间的“是非”。疑点出自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一知半解,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则疑点自破。
4.重点内容联系具体事例
考前复习中,对重点再不能够“空对空”,而应立足于整个考纲,将一些凌乱的基本事实置于某一重点内容的指导之下。多侧面进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一举两得。
5.分析考点
招考试考查点的设置虽无一定的规律性,但考前复习中仍可以通过分析我们的培训提纲的考查点,总结出这些考查知识的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的规律,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考查点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分析考查点不是消极地应付自考,而应以知识点的原理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对考查点解题方法的应用也应是引导自己运用原理形成思路,理解性掌握解题技巧,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套题。
6.热点变形
招考试所考查的基础知识,解题思路变化并不大,只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略加改变,或因果倒置等,因此,考前复习要注意充分领会所学知识会为与适用条件和范围,特别应注意运用自己所掌握知识在新情景下解决问题。为了强化热点,适应考题变化,考前复习应认真分析热点题的演变,利用现有习题通过“改头换面”,一题多变,进行定点练习。还可以围绕热点,进行了试题变形练习,以深化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培养发展思维能力。
三、战胜高原现象
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面有退步的现象。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几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末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高原现象常常发生较低层次的复习进入高层次的复习的过渡时期;或发生在临考复习的中、后期。
当考生朋友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自己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向成功者请教,树立起成功的信念。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几乎每一位考生朋友都要经过高原现象阶段,有些考生朋友甚至可能会遭遇数次,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四、重视复习“错误”
错误往往是很难避免的;同时也是很有价值的,错误对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复习“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如果在应考复习中注意复习“错误”,就能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相同类型的错误。
五、联系资质特点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这是由于我们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基础上展开的,心理发展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学习与发展。因而,考生朋友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最好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与预期的最佳效果。
从气质的角度来看
属于粘液质的考生朋友应克服自己适应环境速度慢、能力差的缺点,绝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到自己的复习效果;同时,要注意改变思考问题表现出的固执呆板、钻“牛角尖”等现象,主动地与学友们一起讨论,扬长避短,切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冥思苦想。属于多血质、胆汁质的考生朋友要克服自己过分情绪化的现象,
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的问题,要重视锻炼自己的毅力,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从性格角度来看
外向型的考生朋友要注意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复习中的盲目化倾向与情绪化倾向,制订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进行迎考复习。内向型的考生朋友则应避免以往遭遇问题后自己苦苦深思,白白浪费时间的现象,多向他人请教,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从心理稳定的角度来看
那些心理不稳定,有明显过度焦虑情绪的考生应看破考试的本质,把它看作平时学习的累积,把它看作是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要机会而非惟一机会,以平常心对待,把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意识化解在平时公招、复习当中;同时,要学会自我安慰,相信自己能考好,有把握考出好成绩,排除各种异常心理的干扰;还可以通过自我放松的办法,最终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场,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早日圆自己的成才梦。

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及答案文案:

1.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和特点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眾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使用的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的范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客观性;③观察的计划性。和其他研究方法比较起来,它有下列特点:①观察法是一种自然的研究方法;②观察法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2)观察法的类型
①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观察,即对要观察的事物的存在的条件不加控制或改变。自然观察法又分为公开的观察利隐蔽的观察两种方式。
实验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在实验中为验证实验假设而收集资料。实验观察因观察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控制,有利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使观察到的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更直接、客观,还可以反复进行,这为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条件。
②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观察者直接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感知的观察方法
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③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以将观察法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参与性观察法就是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参与性观察能使观察者在不破坏研究对象原有的群体结构和活动氛围的条件下贴近地进行直接观察,有利于获得真实可信的资料。
非参与性观察法则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进行的观察。
④有结构观察法和无结构观察法
根据是否对观察适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法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法。
有结构观察法是指在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详细的观察内容和指标体系,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并要求有完整的观察记录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是指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⑤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根据对研究对象行为取样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事件取样观察法则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3)观察研究的设计
总的说来,设计工作应包括观察内容和标准体系的确定、观察活动方式的选择、观察记录方法的制定和观察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①观察内容的确定。确定观察的内容就是解决在观察活动中应观察什么的问题。
②观测指标的设计。在以量化方法为主的观察研究中要求研究者为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设计出科学的观测指标。
所谓观测指标就是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在观察研究中,观察指标一般有三种类型,即定类指标、定序指标和定比指标。
③观察方法的选择。一般说来,选择观察方法时应系统地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观察的目的;研究对象活动的特点;观察者具备的观察条件。
④观察记录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三类:描述记录法;仪器记录法;表格记录法。
(4)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
①观察的准备。观察的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做好观察的计划;培训观察人员;获准进入现场。
②实施现场观察。观察者要做好现场观察工作,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严格执行观察计划;选择最佳观察方位,并合理地使用仪器设备;边观察边思考;防止主观偏见;合理地处理突发事件。
③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④形成研究结论,撰写观察报告。
2.调查法
调意法是教师围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例如,教师通过与大班幼儿进行个别谈话,发现“庆祝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引起幼儿愉快情绪体验的较强刺激物,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
就可以加重这些活动的分量,以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积极情绪。
3.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的主要类型
①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根据实验研究的场所不同,可以将实验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类型。
现场实验也叫做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能和日常的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方便实用,实验的结果也比较容易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经过专门设计的、人工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②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根据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可将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③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将教育实验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类型。
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的教育规律和新的教育方法的实验,它以创新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富于开拓性的实验研究。
验证性实验是指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和变践活动方法为目的的实验。
根据同一个次验中自变量的多少來分,教育实验有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瘦稅。④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指在同一个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3)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实验的准备。这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查研究文献,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实验设计。
②实验的实施。实验的实施阶段研究者应具体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即: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
③实验的总结和评价。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对实验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出实验研究的结论;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实验的内、外效度;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数师利用观察调查」作品分析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例如,幼儿园小班里有一个3岁的儿童,人园以来从未哭过。有客人来参观时,他能在教师的提醒下,主动向客人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纸工作品等。据此,教师可以以这个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索提高儿童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5.人种学研究法
人种学研究通常和人种学相联系,人种学的本义是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下对特定的文化情境作深入、解析性的描述。而把人种学引入教育研究之后,人种学的含义就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者着手之前很少有具体的假设,大量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旨在获得对整体的把握。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最新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只是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