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

2023-03-2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
审美活动,是指一切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的的人类实验活动,对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审美教育是美化人类自身、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与谋划现实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呢?在教学实验中,我认为应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审美活动。
一、教与学审美性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过程的审美性
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这不仅仅是指那些为了某种教学需要而专门设置的创造活动,更主要的是指教师在教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学生在学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独特性和个性应当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成为教学的基本格调或弥漫于教学进程中的一种氛围。创造性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用,在广泛认知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从而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
其次,教学过程的审美性,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结构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建构的。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等等都是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的必备因素,也是其美质的核心。
(二)教学内容的审美性
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科学基础知识范围的教学内容、伦理道德知识范围的教学内容、劳动技术范围的教学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范围的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运动范围的教学内容,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渗透和交融的。教学内容的审美性,绝不仅仅指艺术范围的教学内容的美,而且也指其他范围的教学内容的美。在教学内容美中,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后而具有审美特征的内容,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和善的内容获得美的形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它们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其美的因素都成了教与学的审美性的构成成分。
(三)教学环境的审美性
教学环境包括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是教学的主要外部条件。教学环境的审美性,是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环境的审美性的内容是十分多样的。现代条件下,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得到了长足的丰富和发展。在教学的审美性的多种构成因素中,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却能从教学的外部条件入手,使教学的美的特质变得更加鲜明。
(四)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审美性
所谓劳动形态的审美性,也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行为举止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则
(一)完整性法则应用
完整是指事物保持着它应有的各个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现象。同样,从整体而非分离的水平上来把握教学过程是达到课堂教学结构和谐性的第一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的,它们的联系越紧密、作用越深刻,课堂教学结构便会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完整性。
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并不是要求教与学从量的方面做到平分秋色。教和学的有机联系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达成一种教和学内在的互相一致的结合,这样才会显示出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二)有序和波动性法则应用
事物运行、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声音、形状和动作等,具有合理的时空间隔和有规律的变化,人们称之为有序和波动性。从广义来说,有序与波动性包括比例、均衡等特点。事物结构的有序和波动性能给人心理上一种美的感受,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也应当是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过程。只有有序,才能使教学过程在结构上显得清晰明确。波动性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不应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它应当有起有落,呈曲线状。如果说有序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层次性,那么波动则是强调教学活动的奇异性。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然后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的动态过程。
三、提高学生审美情感的途径
(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简而言之,审美教育在课堂中无处不在,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

审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因此,从提高审美教育实效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发现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段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冬天里,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以形感人。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纸船?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羚羊木雕?的朋友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感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学生引起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中学语言教学,也是愉快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使学生悦耳悦目的。这是篇诗情浓郁、结构精巧的散文。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导入作品的意境并体会作品情感呢?我采用了三者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者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教学,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并配乐朗诵,启发他们展开想象。文章着重描写了春天到来时的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与文章意境近似的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该文配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这首乐曲,收到了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效。在乐曲的熏陶下,同学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这时,我再用此曲作配乐,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引导学生读描绘情景的词句,说描绘的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使春草“嫩嫩的,绿绿的”感觉在脑际浮现;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在耳边轻荡,体会作者由视觉转到听觉,再转到嗅觉,从而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觉发挥想象,细细口味,体会作者运用文字的匠心,这样学生具体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美景。
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并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使自己能辨真假,识善恶,分美丑,自学地投身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连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课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特别是文学作品,美育不仅是其固有的教育内容,而且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互为依附,不可分割。例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在西湖的外湖和后湖之间,峰峦叠嶂,上有孤山寺,寺北面有一座面向西方的精致贾公亭,远远望去湖面上荡漾的波浪与低矮的白云连成一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巢,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欲”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草如茵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勃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
总之,我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审美教育的领域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积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这条路走的更宽更广。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

作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世界就像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信息源泉,都是观察的对象,教师应组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1.结合活动组织观察,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秋天,观察丰收的田野;冬天,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如让学生写一处秋景的作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去观察家乡的田野。为了提高观察效果,笔者先到实地去观察,从远近不同角度看这片田野,经过反复比较筛选,设计好了指导学生观察的最佳方案后,再组织学生去观察。笔者先把学生带到距离田野较远的观察点上,从远处进行观察,去感受田野的独特的美;接着又把学生带到田边,让学生从近处观察,欣赏田野里庄稼动态和静态的美。
这样的观察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难以忘怀的美感,而且教给了学生怎样通过观察去发现美、感受美,把他们领进审美的园地。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文水平会明显提高。
2.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观察,从中发现和感受事物美的特征。课间活动时,让学生观察比较各人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的差异。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行人的不同表现。星期天,到市场或超市观察比较顾客或营业员的举止言行。在家吃饭时,偷偷观察自己家人吃饭时的动作、表情、语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会用眼睛看到生活中的美,用鼻子闻到生活中的美,用心思考生活中的美,用行动回报生活中的美,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感受生活美、发现美的特征的良好习惯,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就能写出大量的文质优美的作文。
3.结合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指导学生学会间接观察与想象观察,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能力。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的指导,为学生选择优秀阅读作品和影视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和观看,并指导学生做资料卡片,做摘录笔记,摘抄书中名言、警句、精彩描写、富有哲理的句段,以便储备信息、积累文字材料,从而巩固记忆,增强理解,提高美的欣赏水平。同时还可进行观察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发挥想象,进行仿写、补写、续写等小练笔,引导学生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所积累的美的素材进行创造性组合。渐渐地,学生就能在习作中迸发出创造性灵感。
二、在习作中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养成了经常观察从中感受美的良好习惯,就会激发强烈的表现欲。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素材,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从而写出美的文章。
1.指导美的立意。指导学生立意,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认真动脑,善于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大胆想象,想得深,想得远,有新意。联想思维立意就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法。如学校校园里有一棵雪松,笔者让学生从外形着手,通过写它的样子、颜色体会它的外表美,再引导学生想象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时候,它仍不畏严寒,昂首挺立,让学生感受到雪松的坚强,对雪松产生热爱、敬佩,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种坚强的品格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此,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推陈出新,写出新颖的东西,弘扬自己的个性,同时要珍惜学生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
2.讲究美的结构。一篇文章中,结构和语言一样,都是给文章内容以具体形态的东西。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除了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指导外,还要帮助学生归类总结,进行训练。习作时,笔者常运用“审题想结构”的训练指导法,指导学生看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就会编拟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可能的开头结尾。同时还训练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表达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指导与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边学习边揣摩边实践,不断提高结构表现力。
3.提炼美的语言。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选择法、删换法选择准确的词语;指导学生变换句式,恰当运用常见的修辞使语言优美、深动、具体。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时,笔者出示下面两个句子:小花猫的两只眼睛很大、很亮。\/小花猫的两只眼睛像两只夜光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小猫也能看清东西。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明白了用了比喻的句子更形象、深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任选小花猫身体的某一部位,抓住特点,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进行描述,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把小花猫描述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作的语言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三、在作文批改与讲评中教会学生鉴赏美、评判美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美在哪里?不是,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通过作文批改,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学生作文的批语,要细细斟酌,既要使学生认识作文中美的内容,又要让学生读后明白努力的方向,还要使学生读批语时得到美的享受。批语还要有感情、有爱心,即使是指出缺点,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给学生以 美的示范。必要时还可面批,与学生真诚地交谈,让学生心领神会。
讲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作文讲评可从作文的形式美、内容美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评判美的能力。讲评过程中,对于写作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不妨通过“美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通过美读传达作文中所蕴含的美,让学生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新的写作欲望。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就会写出“美文”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也非一日之功,因此,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发现美、感受美,用灵巧的手法表现美、创造美,更要坚持不懈地用我们的智慧教会学生鉴赏美、评判美。

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最新作文 审美教育课程文案: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统计以美感教育,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发展审美感情、影响人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在美育诸手段中,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美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强有力的感染力,并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公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那么,如何在音乐中实施美育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在和谐优美的情境中体验美
和谐优美的情境不是本来就有的,它需要音乐教师去创设、去营造。和谐优美的情境不单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师本身的形象也是一种情境。教师如果能以完美的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就会使学生产生审美反应,并进而产生审美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教师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仪表和风度两个主面。在仪表方面,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习习惯,要有儒雅的风格特点。必须摒弃那种拙劣的打扮和刻意的修饰,同时注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修边幅。教师的风度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和行为美上。“慧于心而秀于言”,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教养。准确、健康、优美的语言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传递信息;新颖、鲜明、生动的语言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教师的行为美主要体现在言传身教的“美”上。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严以律己,以身立教,成为学生审美的楷模。
除了教师的形象以外,我们可以布置一个布局合理、美观的音乐教室,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二)在歌唱中感受美
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它通过其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弛,音乐的变化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在学习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采用审美化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音乐实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如在学习歌曲《我的祖国》时,让学生通过歌曲中歌词的描述,去想象祖国美丽的山河,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图画,一幅美丽的山川与河流交融的图画。在教唱歌曲的时候,让学生边唱边体会那种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景色。再如,在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时,我让学生通过演唱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歌曲欢快的节奏以及活泼、形象、生动的歌词,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游击队员们还那样乐观?在困难面前我们应如何对待?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同学们一致认为:只有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待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困难,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这时,我们抓住时机,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学好专业技能,将来自己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样,通过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感受让学生获得更强的审美能力,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
(三)在欣赏中塑造美的形象
音乐欣赏是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必须在感受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主动参与意识。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变化等音乐要素塑造美的艺术形象,创设和谐的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美的情操的。如在欣赏《与暴风雪搏斗》时,随着音乐旋律,首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景象。接着,通过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中草原小姐妹不畏暴风雪,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勇敢战胜困难的挺拔英姿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感受到中华儿女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一次集体主义的洗礼。
音乐作品的美表现在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与和声美等。我认为只要经过长期音乐审美的训练,这些音乐的美就能以强烈的力量沁入学生心灵深处,就会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就能把更多的学生引入美妙的音乐殿堂,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的智慧,净化他们的心灵。
(四)引进器乐教学,用实践表现美
“器乐教学”的兴起,势必形成一个音乐素质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极大丰富了音乐教学,它使音乐教育质量和学生音乐素质更快提高成为可能。“器乐进课堂”更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双边或多边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更能训练学生灵敏的听觉、良好的节奏感与乐感,更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观表现地淋漓尽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学习手风琴曲《赛马》时,我先用快速奔放的节奏演奏了一遍,让学生感受赛马场上那种紧张热烈的场面,以及奔跑中的马的形象,通过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力度的强弱,感受乐曲的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动作、表情及各类表现手段正确地把乐曲表演出来。这种练习不仅使学生知、技、情、趣得到了统一,而且将更有效地指导自己今后的音乐实践。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动用所学过的各种知识辨别真伪、善恶与美丑,才能产生对平庸低俗音乐的免疫力,以美的标准来规范自己,达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