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 晋江摩尼教草庵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 晋江摩尼教草庵文案: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您正浏览的文章由()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劝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着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着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看待。其诗中还出现“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我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 晋江摩尼教草庵文案:
各位团友,早上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泉州开元寺,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为1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请大家随我下车,关好车窗,代好您的贵重物品,请记住车号为闽D12345。今天我们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这里,道教、伊斯兰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处,这也体现了泉州人兼容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参观的开元寺是一座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我们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好,各位团友,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内,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远看这两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刚刚有人说像是木头做的,又有的说是像砖做的,也有的说是铜做的,那还是让我们到近处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应该知道答案了吧,对它是用石头做的,但非常像木头做的,这座塔是仿木结构,特别是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最具权威性的成就。这对姐妹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他可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两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后又用砖,最后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以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东塔“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仁寿塔”高45米多,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庄严。大家看东塔的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是如此形象,及细微处的衣服上的绦带都有有数十种花样,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熟知,凭想象是设计不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地看塔身,我们可以看见菩萨、高僧、罗汉、神将、金刚等琳琅满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不引起我们注意的在东西塔的须弥座转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别小年这些貌不惊人的畸形人,但他们智力不亚于常人,而且又有体力,所以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常把他们当作苦力来役使。中国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横梁之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把这个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称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常把扛负须弥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礼佛》浮雕,画面上阿育王在宫廷侍女环绕之中,从跪伏的大象背上下来,准备去社拜释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当作踏阶,于是侏儒托举负重,也就成为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泉州东西塔须弥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这些侏儒大家看,个个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们各据一角,以身当柱,作出耸着肩,拱着背,顶托巨塔的姿势;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两手举托,有的双手撑膝,有的歪关侧脑,有的憋气运力,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脸,有的满面苦相,一个个拚力卖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个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唿哨状,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们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须弥座的佛传图浮雕更富有艺术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写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样子真实的表达出来了。泉州东西塔创造了具有宋朝那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也可从这对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时代的科技水平,近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宝塔”邮票发行。从布局来看,东西塔是开元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塔的自身来看,又是独立的建筑,也许可以说,开元寺就像是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自有无穷余韵在心中。
好,各位团友,看完东西塔后,现在我们有15分钟照相时间,15分钟后,我们将继续参观开元寺,谢谢!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欢迎来到泉州开元寺。人们常说:不游开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说,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那么,开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泉州素称“泉南佛国”,那么开元寺便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建设者运用现代化机械从事“高空作业”,古代呢?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更谈不上“直升飞机”和“电脑设计工程”,然而华夏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古建筑。大家看,耸立在草坪上的两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教授曾望塔兴叹:“鬼斧神工”!
据《寺志》记载:东西塔建于南宋,前后历时22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两座塔重约19510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用花岗岩依照木头入榫的结构建造而成,这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相当罕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宋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我们眼前的是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誉为“石塔之王”。近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发行。而西塔“仁寿塔”高度与东塔相差四米多,为44.06米,先东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两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对成双,俗称“东西塔”。
各位团友,您可以抬头数一数这东塔共有几层?是的,它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而是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就佛教含义而论,五层古塔象征中国南方较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说”。同时,各位还可看到石塔每层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计一塔共有80尊,两塔则有160尊石雕人物像,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历史上对佛教颇有建树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两尊人物浮雕,一是长胡须的莲花观音,二是手持大刀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孙行者。有人确认这位诞生于南宋的孙行者是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始模特”。说来有趣,90年代,六小龄童到泉州开元寺时,曾被邀请登上西塔与南宋的石刻“孙行者”合影留念,本地传为佳话。
各位还可看到,在东塔下面须弥束腰部位有四十方连环画式的石刻浮雕画,其中有一图“经来白马”尢为珍贵,它讲述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故事。其它几十幅浮雕画取材的大部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经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却都是中国宋代服饰,真可谓是“入境随俗”。
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创建至今七百多年,经受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特别是公元1604年(明万历年间),它们与泉州另一标志景观——宋代洛阳桥一同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东塔刹顶上八条铁链震断了七条,塔身安然无恙,洛阳桥同样纹丝不动。迄今为止,双塔塔基没有下沉,塔身没有倾斜,双塔屹立如山、巍巍壮观。所以,在泉州流传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做人要有骨气的名言,“我站起来就是东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阳桥。”
可以说,东西塔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也是泉州古建筑的“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我们今天无法登塔。他日若有机缘,各位登塔远眺,泉州风光尽收眼底,意趣无穷。
东西塔讲解到此结束,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与这巍巍东塔合影留念。谢谢!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 晋江摩尼教草庵文案:
周末,妈妈带我们全家一起去了灵山---它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我们先到的第一个表演场地----九龙灌浴。我们静静地等待着。终于,莲花打开了,儿时的释迦牟尼佛祖诞生了,在莲花的四周有九条龙,龙嘴里喷射出了水柱,这就叫九龙灌浴。
然后,我们再往右上方走去,走了几分钟,我们就到了梵宫。到了梵宫门口处突然安静了许多,起先的聊天声,欢笑声都消失了,正当我不解的时候,我看到梵宫口的讲解员示意让大家安静。这时一股庄严侵入全身,让我不由得安静了许多。进去的人都张大嘴巴在不停地赞叹。连弟弟都看得眼花缭乱“爸爸,为什么要穿鞋套啊?”我问。爸爸说:“因为梵宫里是神圣的,为了不玷污神圣,所以我们要穿鞋套。”爸爸的解释给梵宫更增添了几份庄严的色彩。梵宫里还禁止饮食,这是对佛的尊敬。
再往上走,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大佛了,我们一起走了上去。走到一小半,我就瘫坐在台阶上走不动了,大口地喘着粗气,而84岁的太婆却在往上走。“你知道太婆这叫什么吗?”妈妈问我。我摇摇头,妈妈继续说:“这叫虔诚。”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继续往上走。终于到了大佛面前,大佛和蔼地看着我,好像在说:“欢迎来灵山。”
这时,妈妈告诉我说:灵山大佛有88米高。我想:“那不是有五个教学楼那么高吗?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看,下面的人全在拍照,他们想拍到大佛的全景,不得不退后老远能拍得到大佛的全身,他有多大呀!”
我不得不感叹:多走多看长见识呀!闷在家里的“小懒虫”们,该出去走走啦!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 晋江摩尼教草庵文案: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留。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外,有2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庵庙堂等古建筑遗存,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双龙戏珠壁、蟠龙石柱]
崇武当代石雕的艺术风格,倾向于繁缛纤巧,是闽南一带环境秀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活美好所产生的心态的体现。石雕师们所采用的传统雕刻方式,主要有沉雕、浮雕、圆雕、线雕,还创造了影雕、微雕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崇武城是一座“石艺城”。
这面“双龙戏珠”壁墙和右边的两根“蟠龙石柱”都属于浮雕。浮雕是在石料表面雕刻半立体型有立体感的图案,多用于建筑物的壁墙装饰。厦门集美鳌园的数百幅青石雕,基本采用此种雕法。这种雕法根据雕件石面脱石深刻程度不同,又
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为单层次的雕像,内容一般比较单一,加工也没有使用镂空透刻手法,显得比较古朴。而“高浮雕”则是以多层次造像来反映比较繁复的内容,加工则更多采用透雕手法镂空,图像更加引人入胜。近些年众多的石龙柱及庙宇壁墙的装饰品,都使用此种雕法,很多纪念性工程也以此种雕法塑造有故事情节的人物活动,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
[惠女石像、惠女风情]
这是一尊采用圆雕手法雕刻的惠女石像。虽然这只是一尊雕像,却可以体现出惠女的独俏风情。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的独特服饰。其元素并不复杂,色彩既不浓烈也不花俏,但搭配穿戴在惠安女子身上,便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活力。这位美丽姑娘身上的“银裤链”,也许令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其实这是惠女服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区别已婚妇女和未婚少女的重要标志,是惠安女结婚时夫家赠送的定情信物,分量越重表示男方对女方的情义越深。惠安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和特别的民俗,更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善良贤惠的民风而著称。惠安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鱼,惠安女便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无论是开公路、修水利、建房屋、雕石刻、织渔网、做买卖,还是操持家务、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分粗活、重活、细活,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称得上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水浒、红楼石像群]
在我们的左右两边,分布着《水浒传》、《红楼梦》等人物群像。右边是水浒人物观赏园,从这个“聚义厅”向前看去,一百零八位水浒英雄,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兵种,形成几个方阵布列。一面是石坡,一面是大海,气势非凡,仿佛水泊梁山搬到了这里。左边一本摊开的《红楼梦》将我们引入到大观园里来,那不是临风殒泪的潇湘妃子吗,那位一定是多情的宝哥哥了,不用说这就是那初入大观园给众位姑娘带来欢乐的刘姥姥了。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啊!
[寓言园]
现在看到的是“寓言园”,规模较小,但是却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寓言本身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加以夸张而成的故事。因此,这些石雕作品所采用的技艺,也相应摆脱写实的传统,倾向于抽象和夸张。就说这个园的牌坊吧,采取抽象派的手法设计,使含义更加深刻,耐人回味,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许多游客到这里都要在这个牌坊下留影纪念的。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叶公好龙”、“掩耳盗铃”等熟悉的寓言故事。而这边几个貌似简单的几何造型却把“三个和尚”的神情定格在精彩的瞬间。
[黑猫、白猫]
这两只大型的黑猫、白猫,是以大胆的想象加以构筑的。这样夸张的构筑,使它们神态更加活灵活现,内涵更加凝重,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由此而有别于其他的动物雕塑,在“石艺城”自成一格。黑猫、白猫的构想,展示了崇武人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看,它们虎虎生威,跃跃欲试,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教诲,使他们在强劲的海风吹拂下仍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它们还形象地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
[十二生肖园、二十四孝园]
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占据着自己的领地,远方游客更喜欢按自己的属相对号入座,相偎合影,这可是一张过目难忘、极为难得的高品质底片啊。请大家在此与自己的属相合影留念吧。
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华夏道德伦理中最温馨最感人的镜头永远驻足在崇武的海边,让我们放慢脚步,记下这心灵深处的震颤吧。
[戚继光石像]
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正是“石艺城”的中轴线,也是一个制高点,视野宽阔。一尊高10.8米的塑像屹立在这里。你看他面对海峡,神情凝重而威严,请猜猜看这位是谁?对了,他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明代嘉靖末年,戚继光率兵进驻福建沿海抗击倭寇,曾经先驻扎崇武。据志书记载,嘉靖四十二年春季的一天,
戚继光指挥军队在崇武歼灭来犯的倭寇。后来,戚继光兵驻泉州,即派两哨兵力驻扎崇武,亲自到崇武,整顿军伍,加强防备。自此倭寇敛迹,泉州数府安宁。戚继光的功绩,人民世代铭记,他的石像成为“石艺城”最光辉的景点。
[华夏诸神园]
这个展示区称为“华夏诸神”,是“石艺城”中一个比较特别的景点。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众多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神化人物,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神化的世界里,诸路神仙各具仙姿,极具个性。雕刻手法摆脱了写实的局限,倾向于抽象和夸张,大家看那弥勒佛的大肚子与猪八戒相比丝毫不差,大概都是喝惠泉啤酒的结果吧。如果想向哪位神仙问点自己最关心的事,就抓紧时间吧。
[海门深处]
镌刻在高耸的陡壁上的“海门深处”四个大字,楷书竖写,笔力雄劲。民间传说谁能不凭任何工具而摸遍这四个字,便可得到隐藏于岩石间的四鼎黄金和四鼎白银。但至今尚没人敢冒死一试。 为什么这里叫“海门”呢?
有人说,这里是通往龙宫之门。虽说它最高处也不过10多米。但却甚为怪异。在那一大片灰白色的盘石交叠、峡道壁谷相连的石岩中,天然辟出一道整齐划一、颜色黝黑的石路,直伸向大海深处,大潮退尽的时候,也看不到它的尽头。传说,从这道石路步入水中,便能到达神话中的东海龙宫。有人说,这里是对外开放之门。这种说法具有现代特色。崇武人自古以海为田,这里是历史悠久的渔业航运业名港,尤以“商船渡台捷径”著称。海门深处西邻崇武港,历来是崇武人与各地沿海港交往、开发海洋产业的大门。历史上,崇武随着泉州的繁盛而繁盛,现在,崇武港是福建省最早对台湾开放的港口,建有全国首座对台专用码头,台轮来此停泊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后,崇武敞开海门,对外贸易激增,年出口创汇达20多亿元。把“海门”称为对外开放之门可是一点都没错啊。
它的形成要从崇武半岛的位置说起。崇武半岛地理位置特殊,它突出在台湾海峡之中,闽台两岸崇山壁垒自北而南至此突然敞开大口。台湾海峡的特殊气流和太
平洋副热带的高压气流,从南北两方同时对这里产生明显的影响。福建省沿海的气象,南北部常有较大差异,即以这里为分界,因此这里的海显得特别多姿多彩,其奇幻就在此。
[大地艺术]
最能代表当代崇武石雕风格的,是所有到崇武的人必去看的“大地艺术”,“大地艺术”也叫“鱼龙窟岩雕”。岩雕以明代诗人的诗句“孤城三面鱼龙窟”取名。1992年冬至1997年夏4年多的时间里,被称为“画坛怪杰”的中国美院著名画家洪世清教授在崇武海边以前泗浦为中心1200多米长的滩边岩石上凿建了崇武岩雕群“鱼龙窟”。岩雕共有海生动物雕刻150多件,遍布滩头、水中,其形状大小不一,妙趣横生,有海水里游动的小鱼、沙滩上躲着下蛋的玳瑁、岩石旁横行的螃蟹、绿树下听潮的海豚,还有蜿蜒的鳗、跳跃的九节虾?? 最壮观的是海门亭下这只依岩礁形状雕成的大海龟,长23米,宽15米,气势磅礴,有王者之风,固有“天下第一龟”之称。农历每月初三、十八日9时40分至55分、15时40分至55分都是最佳的观赏时间,如果在中秋节就更为壮观了。洪教授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件大石龟岩雕作品。说来也巧,以前前泗浦曾发生人被海水卷走的事故,自从有了这件大龟岩雕作品,这里再也没发生过溺水死人的事了。后来,洪教授还在这曾坐得发呆的岩石上刻下“观龟石”三个字,这件大龟也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岩雕作品。洪教授雕刻都极为神似而非强调形似。因为这是洪教授首先取岩石的自然原生形态,经过妙想,获取意象;再以海生动物为题材,依态取势,循石造型,保留岩石的原始粗犷和斑斓纹理、少动斧凿,而藉“点睛”之笔线雕、浮雕、圆雕,使其神态栩栩,灵性活现,并注重“残缺美”及“含蓄美”,不求全而神全,笔不周而意周,任其自然风化,潮涨涌退,雨洗风打,此谓“天工造化,人天同构”而与大自然溶为一体。“鱼龙窟”岩雕诞生后,被称为“大地艺术”,中外学者纷纷评价,认为这些作品“不但在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令人惊异的创举”。
洪世清,1929年3月生于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1947年进上海美专,1951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54年留校任教。他在我国文化艺术上有特殊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鲁迅
版画奖,1997年获浙江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中国美院70周年校庆时被评为50位名师之一,被艺术界认定是一位当代罕见的通才、奇才、怪才。岩雕仅仅是他艺术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让“鱼龙窟”更加丰满,洪教授用自己作品换来当代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真迹,勒石30幅于“鱼龙窟”之间。其中有刘海粟大师在98岁高龄时的墨宝“天风海涛”、101岁老艺术家朱屺瞻的题词“天趣”,有西冷印社社长钱君陶题写的对岩雕作品的评价:“白沙海涛、崇武奇礁、世清开凿、石窟拔高、鳞介为材、残缺美娇、贺画霍雕、唯此独豪”,这些对人们欣赏岩雕都是很好的启示。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题写了“崇武岩雕”四字,立碑于高处,起了总揽全局的作用。还有沙孟海、陆抑非等大师珍贵的遗墨留在崇武,与海天共存,也带给游人以美的享受与追思。
[靖海云峰]
靖海云峰是和海门深处仅隔数百米的又一处岩群,俗名为“庵妈后”,是与“海门深处”相媲美的奇景。
这里是庵山的临海之巅,一大片巨岩兀立海峤,任凭海浪冲击,岿然不动。“海门深处”的岩石好似经过雕刀精工切割镂刻,显得峥嵘瘦削。而这里的岩石却是一大片形成整体,在风浪冲刷下越加浑圆肥实。同样面临大海经受风吹浪打,却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不禁又一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得名于这里的宋代建的佛庵,庵堂则因山临大海常被云雾笼罩而取名“云峰”。明代万历年间曾在城墙上建一座楼阁,取名“朝阳”,为文人聚会的地方。现在古楼早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文昌阁”。现在这里建了一座海拔46米的国际航标灯塔,高耸入云,蔚为壮观。
[崇武海滩]
崇武半岛坐落于惠安大石坛上,属石蛋地形。地势平缓,起伏不大。但是,就是这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半岛,却有着28.8公里长的海岸线,这条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综合着海山之灵秀,显示着奇幻的风采。
狭长的半岛上,遍布着基岩裸露的十几个小山丘。花岗岩山岳延伸入海而成岬角,经潮汐和风雨的长年侵蚀,呈现出一片片质地坚硬的岩群,叠峰垒石,悬
崖峭壁,磊落万状。岩群又把海岸分割成十几个沙湾,有数百米长的,也有上千米的。潮退一弯月,浪涌千堆雪,金沙碧水,洁净柔软,妩媚明丽,各有特色。崇武的海也是别有韵味的。它碧波万顷,浩瀚无垠,清纯无邪,未受污染,天真烂漫,充满生机。它潮汐汹涌,变幻不定,无论何时总把狂暴乖戾和恬静温柔的双重性格一起呈现。初春时,偶尔还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的奇观呢。
[崇武古城概况]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全部由花岗岩构筑而成,是明初我国沿海60多座卫城和所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
崇武古城耸立在小兜寨江湾东侧,负山控海。可以说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险要。《崇武所城志·城池》载:“明初,倭夷入寇,沿海患之。洪武二十年丁卯,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海棋,置卫所以备防御”。城呈荷花形,南北门相距700多米,东西门相距600多米,城内总面积50万平方米,城墙全长实测2567米,石块砌外壁,内堆上泥土。永乐十五年城墙增高4尺。嘉靖三十七年,以乱石筑内墙,壁间夯五花土铺跑马路。此后又经清康熙二十二年、道光二十一年以及1983年、1987年四次大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崇武古城墙基厚4.54米,壁墙高7米,内壁分二层(部分三层),各高近2米。城墙垛子1304个,厚0.4米左右,高、宽及垛口大小都不很统一。另外,还有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全城设有五个敌台。外城壁石料以一道横排一道竖排T字形垒砌。内壁以不规则的石块花砌。内外壁之间以五花土夯实为跑马道。作为军事建筑物,所用石料除城门拱顶使用的经精细雕成外,都只作简单整形。这样使石城外观虽显得粗糙,但却特别坚固,且体现雄浑气势,给人以坚实的美感。
城墙四方设门,上建门楼。西城门楼于嘉靖四年重建,上祀关帝像;东城门楼于嘉靖二十五年重建,上祀观音佛祖像;北城门楼也于嘉靖二十五年重建,上祀赵元帅像。清道光二十一年,在近崇武港低处修水关一道。北、东、西三城门外各加筑半弧月城,俗称瓮城,形成二道城门。北月城门朝西。东、西月城永乐十五年建,门朝南。南城门无月城,只在门外10米左右处筑照墙作屏障。各城门附近设有通城水涵及库潭。城门以木板钉铁皮,上擦桐油以耐海雾。这些城墙、
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备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面鱼龙窟,大乍双峰虎豹关”。可惜岁月沧桑,现在这些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仅能看到这古老的城墙了。 在这座仅半平方公里的城堡里,分布着宋代以来兴建的20多座面积多数在500平方米以上、建筑设计各具特色的寺庙庵堂,几十座有纪念价值的官邸、宗祠、馆堂,百多座厅堂式与殿堂式相结合的民居。这些建筑物,记录了崇武这个小镇的成长历程,表现了崇武建筑匠师的高超技艺,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
[关帝庙]
老百姓又叫它南门关夫子庙或南门关圣庙,是崇武影响最广的一座道教庙宇。崇武人对关帝爷的崇祀最普遍也最虔诚,既深信他会显灵,也崇拜他的人品。据《崇武所城志》记载,崇武城里的关帝神像,最早祀于所公署的谯楼下,明弘治年间移祀于西城门楼,现称西门关帝。南门关帝庙系明嘉靖四十三年建,万历三十三年拓旧址重建,此后,清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四年、光绪十一年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都留有碑记。早年曾改作渔业仓库,现已恢复原貌,庙貌焕然一新。 庙里保存着一些与崇武古城相关的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物和许多古人题写的匾额、楹联。据说关帝这把青龙偃月刀也是古时遗存下来的东西,历来被视为神物。1938年5月17日,日寇军舰炮轰崇武古城,有一发炮弹击中南城门外照墙上沿中部,偏向东再中城门东侧城墙。据说当时有人隐约看到关帝爷在城墙上挥大刀把炮弹拨开,保护了聚集庙前的老百姓。
[张勇府]
“张勇府”是一列四座三开间的大厝,石埕之前原是花园,北端为大门,门内有小巧玲珑的学院南村馆,是培养出不少人才的有名塾馆。张勇府系清朝乾隆年间由渔民出身而当上台湾水师副将、总兵官职的张勇所建。传说乾隆皇帝曾来崇武古城,就住宿在张府南村馆。当年台湾文士要来大陆科考,要过不少关卡,张勇对他们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深得台胞好评。
[城隍庙]
崇武所城兴建时即设城隍庙,以宋代祀灵安王张悃的诚应庙为址。崇武祭祀城隍爷主要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据传这是建城的奠基日,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位城隍爷才是建城的功臣。
城隍庙庙前有百多平方米的石埕,迎面有瓷塑麒麟照墙。庙宇保存了许多石雕工艺品。大家请看,门殿前嵌有多幅精雕细刻的高浮雕,往里走还可以看到在前厅大门正面的石雕云龙图。尤其可贵的是存有两对石狮子,一对造型古朴与石狮市的古石狮相似,是宋代的作品;另一对系峰前村石雕名艺人蒋双家1902年雕刻的,形像活泼可爱,雕工也十分精细。这里的城隍庙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劫难重重,尤其是近代。有史可察的一次是1940年7月16日被入侵的日寇纵火焚毁,可以说这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罪行之一。1946年地方绅士发起重建前殿,近年来民众自发集资全面修复了。
[西沙湾解放军烈士庙]
现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沙湾,都说这里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用得天独厚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但最吸引人的还是这里奇妙的人文景观。您看观海亭的这副对联:“蜂峰灵麓碧波朝圣庙,龟蛇雄踞盘舸成奇观”,这里所说的奇观,指的就是天下第一庙──解放军庙。1949年9月17日,叶飞兵团28军84师251团部分官兵,乘6艘机帆船从平潭岛来到崇武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金门、厦门战役。上午9点多,几架反动派飞机突然出现在崇武渔市上空。这时,一个哭喊着要找妈妈的小女孩从沙滩向农田奔跑,情况十分危急,5个解放军不顾一切从隐蔽的船体下、小树林中冲出并扑向小女孩,用血肉之躯挡住迸飞而来的弹片??小女孩得救了,5名解放军战士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一天,共有24名解放军在西沙湾畔为民捐躯。镇里的百姓按当地风俗在坟墓上搭起一个12平方米的小房子,以供纪念,因此民间称呼他们是“廿四大人”。被救的小女孩叫曾阿兴。1993年,她带头捐出自己省吃俭用的6万元,同时忍辱负重地四处“化缘”,以一颗赤诚的拥军之心感化了周围不少干部、群众。她很快地凑足几十万元盖起了正殿,并把同一天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另外3名解放军英烈“请”了进来,正名为廿七君庙。如今的解放军庙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革命传统教育场所,
很多军人、离休干部、文化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纷纷前来瞻仰,成了惠安县的一道奇而又奇的人文风景。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