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

2023-03-1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7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楚歌:楚国人的歌曲。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国人的歌曲。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历史典故】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之争,持续了五年的时间,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但后来刘邦的实力不断壮大,项羽逐渐处于劣势。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东属楚,西属汉,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楚军发起进攻。刘邦的这一举动,项羽猝不及防,被汉军逼到了垓下。韩信又设下十面埋伏,将楚军团团围住。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面对强大的汉军,项羽很难突出重围。为了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命汉军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所有的楚地。项羽夜里听见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惊地问:“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他深感大势已去,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爱的虞姬和那匹乌骓马。想到这里,他一边饮酒,一边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最终自刎于乌江边。
【成长心语】
刚愎自用的项羽因为众叛亲离而陷入了绝境,在现实生活中,陷于绝境的人往往也都是咎由自取,他们平日的举动使所有的人都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当“狼”真的来的时候,也不再有人同情他们,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就在平日里,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多结交一些靠得住的朋友。正所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个朋友多一个机会,得罪一个人就少一些机会。把朋友当做一生的依靠,相信你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平坦、顺畅。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

杨修自视甚高,经常以自己的智慧揣摩曹操的心意。“一合酥”、“门中有活”的故事,无不体现了杨修的智慧,但也因此引起了曹操的猜疑。
一次,曹操带兵攻打汉中,不料却吃了败仗,只好先驻扎在斜谷界口,再作打算。曹操心里盘算着当下的情形,不能进又不能守,进不好取胜,退又丢面子。正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送来一碗鸡汤,里面有几块鸡肋,不禁引发了曹操的感触。就在这时,夏侯惇来问夜间口令,曹操不加考虑地说:“鸡肋!鸡肋!”杨修听到这句口令后,便开始收拾行李,做好回家的准备。夏侯惇看了十分不解,便问杨修为何。杨修说:“鸡肋者,吃它没肉,丢它可惜。我们现在进不能取胜,退又怕惹笑话,丞相刚才说鸡肋,一定是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行李,免得到时手忙脚乱。”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嫉恨杨修看透了他心意,便借口杨修扰乱军心,将他以军法处斩了。
一天,曹操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吓了一跳,问:“您最近身体不舒服吗?为什么瘦得这么厉害呢?”杨彪没有正面回答曹操,而是说:“匈奴贵族金日殚乃汉武帝的近臣,他的两个儿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还被接到宫中抚养。后来,金日殚察觉他的两个儿子婬乱后宫,就把他们杀了,免得生出祸患。真是惭愧啊,我没有金日殚那样的先见之明,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他落得如此下场。大人,不知您见过田里的老牛没有?它们耕完田后总是和小牛腻在一块,还不时地用舌头舔着小牛,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会让我想起我的儿子!”杨彪一边说,一边流泪。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曹刿原因。他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国强兵厉,我怕他们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战旗倒拖,才下令追击他们。”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理解文案:

【出处】(唐·干康)《投谒齐己》。
【释义】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历史典故】
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斗。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战争逐步升级。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一番长途行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首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他们又投奔到另一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成长心语】
尽量以小的付出争得大的胜利,先静观敌方内部的争斗,自己则“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这是一些高明的谋略家经常使用的手段。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的气氛越来越显露时,不可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其形成暂时的联盟,从而增强敌方的内部凝聚力。如果此时能故意让开一步,坐等对方内部矛盾激化并相互残杀,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历史典故阅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精选历史典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