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

2023-03-18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

[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于丹在本书开头就倡导了这样一种朴素而又现实的思想。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曾经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同样,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说,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的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条件。
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于丹认为,仁爱首先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该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我们这里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
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知识分子,他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上的责任太重大了,道路太远了。
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它也会让自己有收获。仁爱是一种不断积累,他需要我们自身的时时呵护。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时时呵护仁爱,会决定我们跟世界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浙江杭州下城区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高级中学高二:丁婧

[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
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来说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是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或有时候过分的苛刻,还有一种是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把所读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相反,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他其实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非常认同。近几年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取代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承担责任,不能寄希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助,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文案:

一本关于于丹《论语》心得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以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有那么神奇么?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读过以后,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我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和不足,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也很深感惭愧,对于《论语》的原文,我有些琢磨不懂,然而却从于丹的心得体会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于丹的每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贴切的词语都会让我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常常会有同感。《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百善孝为先”于丹用一个大树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容的淋漓尽致,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直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我在外学习回家都是空着手回去的。看到同学们每周能用攒下来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些东西,常回家看看我总觉没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去年寒假多了这本书后,我从心理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那时我才15岁,我开始回报,尽管我能做到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的喝的用品,但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都说15岁正是一个青少年的过渡期,我也逐渐长大了、懂事了。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走路,到长大后学习知识,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的教书之道,读到书中有个例子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在巴黎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的媒体了来访。其中一个问到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哪所大学,那个实验室,学到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结果在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有一位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本人要谦虚,如果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长大后,常常发现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处理问题方式其实都是妈妈叫我的,于是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些论语”不……不……是……是……小时候认为是唠叨的论语,那一刻就被说的如此重要,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并且说明了他的好,在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一声众所占据的分量。也会在身边的诚信都是虚假的。“光说不做”一个人的一生就是用诺言来掩盖,生活中的一切一切,我们都是小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努力学习,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对和亲人要诚实守信,厚道,对同学和老师要说到做到,坦诚相待,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从《论语》中的诚心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的路。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忠诚二字,我认为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心在那里,在看了于丹讲了这个卖花好孩子故事后,我突然想起,前两天看过的今日说法,为了让孩子的心站在家长的角度,深深理解,我是一名中学生,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敢说我是会关心,但是我是善良的、有爱的;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其实我们都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理解的心,是我做人的基本。今天,从论语中,我学会了改善自己,读书中反省——我认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孔子所谓的那种心境能够和胸怀,我真的没有。细细品味生活中要做到真的很难。但要努力“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是什么”我深感愧疚。因为我常常把原本简单的事情看得很复杂。把别人的无心当成有心,心里就会胡思乱想,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个人的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点的改进吧。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12暑期征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