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

2023-03-21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

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
(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文章来源于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
(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浣溪沙①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蒨: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2.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6分)
我是—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变易,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
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
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
长。
3.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4分)
4.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6分)
答案
1.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2.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3分)②《其三》上阕,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缫丝的农家女,顺序从视觉、嗅觉、听觉中来,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3分)(围绕一主要手法作答)
1.C(大海暗喻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2.D(爱用反复,显得韵味悠长)
3.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人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
索(4分)
4.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
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6分)

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

登飞来峰对比阅读
1、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甲文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文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A、《登飞来峰》后两句通过用典直抒胸臆,浮云用来借指奸邪小人。
B、《宿甘露寺僧舍》中的“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
C、“千寻”极言塔之高,“万壑”极言山谷之多,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甲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乙诗后两句想象奇特意境柔美
2.甲文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文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进而得出人生启示:观察问题需客观全面。
C、两首诗都是写景七绝,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
D、在表达技巧上,《登飞来峰》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题西林壁》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
《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
1、甲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文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江雪》中的千山、万径言空间之广,《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道尽历史,一段未来。
B、两首诗都是先小后大,前者先写千山万径,然后将镜头拉回到江心的蓑笠翁,后者先写前后历史u,
C、《江雪》前三句未提雪字,但崇山峻岭无飞鸟,众多道路无人迹,结尾寒江雪三字映射出处处是血,厚重寒冷,寂静无比。
D、《登幽州台歌》传达出一种天地之大却无人赏识自己的无奈-----今生壮志难酬,怎能不怆然涕下?
《己亥杂诗》比较阅读
1、甲诗: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诗: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天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1)那:即“哪”(2)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3)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4)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5)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6)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兴建五年诸葛亮出兵罚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
(7)堪:能够。(8)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比相上下,难分伯仲高低。
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用浩荡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用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脱离官场,仍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志向。
B:乙诗颔联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概括了25年前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而复得的事。
C:乙诗用典明志,借古讽今,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讽喻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行为。
D:甲诗和乙诗表达的共同感情是忧,此外,甲诗表达了喜的感情,乙诗表达了愤的感情。
2、甲诗: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诗: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落红是诗人自比,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
B:造物无言却有情一句,诗人将人的情感和思想赋予在大自然上。
C:千红万紫描绘了诗人眼前百花开放的美好春光,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新雷》以自然喻人事,寄托诗人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游山西村》比较阅读
1、甲文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文过山农家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1)此诗是六言绝句(2)嗔:嫌怨(3)焙用微火烘。
2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出山行的环境。
C、陆游对箫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D、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
登飞来峰比较阅读答案:1、D意境柔美是错误的2、D应该是《题西林壁》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登飞来峰》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
《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答案:1、B、、两首诗都是先大后小。
己亥杂诗比较阅读答案:1、B,没有议论2、C、还没有百花开放,只是安排着。
《游山西村》比较阅读答案:C、箫鼓追随不是劳动的场面。

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 高中语文鉴赏题文案:

陈与义作品精选精练
对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宫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倒装句切入,写诗人被倒映在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这样起句,诗歌显得有波折。
B.第三句写诗人感叹自己整天周旋于公事文书之中,没完没了,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C.第四句触景生情,写诗人看到楼头的阵阵风雨,感知秋意袭来,苍凉萧瑟之景勾起诗人的悲秋迟暮之感。
D.尾联写诗人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诗人借此表现自己忘却烦恼的豁达。
(2)“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园”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1)B
(2)上句直抒胸臆,表达俗事缠身的烦恼和年华老去的无奈;下句情景交融,借燕子南飞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运用叠词,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极富节奏感
元日陈与义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
[注]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屠苏:屠苏酒。刳(k)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4.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3.B(“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这一理解不当,“竟”是最终的意思,“安”是疑问代词,意为“何处、哪里”)
4.拟人。“汀草岸花知节序”,说汀草、岸花应时开放,花草尚知季节转换而百般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用典。“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时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怅恨。(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漫郎
陈与义
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注」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元:本来。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6.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试题分析
(5)C.“表现了诗人的自负”分析错误,这里主要是通过写自己有才华但难以实现来突出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故选C。
(6)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是“天地元须使鬼钱”,想要为官需要钱财贿赂,揭露了社会的腐败;侧面描写结合“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答案:(5)C
(6)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与情感主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用诗歌手法有哪些,比如常见修辞,描写和抒情的手法,以及对比、衬托等一些大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运用及效果。
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高考语文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