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

2023-03-20 中考作文 类别:叙事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

《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1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
1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7.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_________为线索,甲文段按_____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____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118.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答案】
115.(1)对……感到诧异(2)类
116.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117.活动空间人物对话
118.两文都描写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两文都是作者的虚构,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结合写作背景来看,文章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
(二)(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
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
(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
(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24.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27.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答: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6分)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予始四望惨淡予:(2)泫然不能自已也已:
14.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2分)
(1)风渐劲时:(2)猛风大起时:
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2分)
答:
(二)(13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2.(4分)(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三)(6分)13.(2分)(1)我(2)停止14.(2分)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15.(2分)抓住特征描写1分,语言优美1分
(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
(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10题(10分)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尝试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无论失败与否,在一番选择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楚大夫屈原,在楚国内忧外患之时忠心为国,为楚王纳谏谋事,可楚王却听信谗言排挤屈夫子,最终国难临头。屈原选择一死唤起国人的良知,投身家乡泽畔,九死不悔。最终,他成功了,其名永垂历史。人们便以端午纪念楚大夫屈原。
明朝朱祁镇为一代英宗,但他起初却为昏君,任用东厂,听信谗言,御驾亲征,不料被擒。在敌营,尝尽世间百态,体会到了人间疾苦。重回明朝却已是毫无权力的太上皇。他做出了大胆的选择,夺回皇位,重新登上大宝。于是,他成功了。任用贤士,虚心纳谏,最终成为一代英宗。
没有伟大的去尝试选择便会一无所获。
李白仕途不顺,便游历山水,选择另一种人生。如果没有李白的大胆选择,怎会有他吟放出那些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如果他没有选择换种人生,那么他会在仕途之路上一帆风顺,做到功成名就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我们要敢于选择,是我们的人生换种活法,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是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是我们的人格得以重塑……
尝试选择,意味着成空与失败并存,但不去尝试,就意味着失败。那么,我们何不尝试选择呢?
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尝试选择

《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古诗文网文案: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源记(节选)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8年第23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思考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3)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4)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今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前面的是一派美好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源记》《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