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

2023-03-15 高三作文 类别:读后感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

乱离拣得一枝栖,
得知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
莫年当作汉征西。
那一日,三个人相继走向了为后人们最敬佩的英雄,乃至到了今天,我们仍对他们津津乐道。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上的残酷,将士们的赤胆忠心,战士们的英勇杀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不像张飞,做事急躁,不懂得顾全大局;不像刘备,却步不敢前进;不像关羽,因心软把曹操放掉。他运筹于帷幄之中,我仰望,却也遥不可及!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三次请他出山后,他便辅佐刘备完成了三分大业。他运用二十只草船借着大雾,逼近了曹军水寨,借了十万支箭。面对司马懿大队人马的进攻,诸葛亮冷静应对,谈笑间,没有一丝紧张感,他仿佛是一尊神,让人捉摸不透,又望而生畏。他严格按照军法,挥泪斩了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马谡,虽然他很痛心。
刘备也曾说过,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无数事实证明,这水真是波澜壮阔!只可惜,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真希望诸葛亮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亮着,照耀着蜀国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但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诸葛亮真的完成了刘备的夙愿,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国家的兴盛荣衰,谁又能说的清呢?谁又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脚步呢?!
掩卷沉思,豁然开朗,梁启超之言再次振聋发聩: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让我们奋发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

读《三国演义》有感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读《三国》,给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在乱世中生存壮大,绝非易事。如若目光不及五年,十年之长远,则必定失败。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纷纷战火中成就了三位英雄。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曹操。心怀汉室,仁义服人——刘备。青年才俊,年少有为——孙权。
智者务其实,愚者虚其名——曹操
曹操无疑是奸雄中的奸雄,一个“奸”字最能体现他那称霸乱世的能力。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说道德观念,单说对曹操的势力的影响,便是巨大的。掌握了天子,就掌握了话语权。出师有名是很有必要的。也许有人说这是卑鄙的行为,但是曹操不挟天子,别人就不会挟天子了吗?袁绍亦是虎视眈眈,若不是其性格多谋寡决,天子落入谁手还说不定呢。还有人说曹操为了一统天下而不择手段。其实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们不争天下,那他们争什么?争着匡扶汉室?还是争着青史留名?曹操不在乎青史留名,一心只是一统天下,这就是他的潇洒之处,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所以他的事业是没有包袱的。只身刺董狼狈逃窜后不是想着如何苟活,而是想着要起一番大事业,这是在向世人证明他并不是逞匹夫之勇。官渡一战大败袁绍,兴奋却没有冲昏他的头脑,袁绍终成枯骨。这是在向世人证明他称霸乱世的决心。义释关羽,成就其一段千里走单骑的美名,这是在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主。赤壁一战烧掉了他的战船,却没有烧掉他的志气和决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向世人展现一个王者应有的魄力。曹操是一个真实的人,不图虚名,不畏艰险,曹操那务实和乐观的精神是他一生成就的关键所在,乐观让他百折不挠,让他坚持到底。务实让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读完《三国》刘备的一生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他太过心善以至于善良的有些迂腐,然而就是这种迂腐,给他带来了勇冠三军的五虎大将,以及足智多谋的孔明。他的善绝非虚情假意,他不似曹操那般不善,也不似袁绍那般伪善。他的善最终给予他回报,万众归心,天下心服。每一个读完《三国》的人一定都在想:像刘备这样一无所有的落魄贵族究竟如和成就了这样一番大的事业?我觉得就是他的善。他以大仁大义收服天下,没有他的以仁义待人,又怎么会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长坂坡救主,刘璋投降让西川……他与曹操不同,宁可天下人负他,他不负天下人。他以仁义成就他的一生。他教导他的部下要仁义待人,他的部下亦以生命捍卫他的仁义,他以他那至高无上的仁义之心向世人宣告,他也许不是最英明的主子,但他会是最仁义的主子。他是罗贯中笔下的救世主,是枭雄。他的仁义,让我折服。
亲射虎,看孙郎——孙权
碧眼紫髯,英俊相貌下藏着一颗坚毅不屈的心。
韬光养晦,直到赤壁一战杀退曹操百万雄兵,一般人是不具备这种魄力与曹操对抗的。可他不是一般人,只不过他的光芒总是被大都督盖了下去。他会用人。他为了解周瑜的才能,任用他为大都督,对于周瑜的狂傲却不愤怒,作为一名王者,他具有周瑜所缺乏的包容心,这就是他为什么能治理东吴多年的原因。真不愧“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的韬光养晦,他的坚毅不屈,他那宽广的胸襟,无一不是成功所必须的素质,他将这些集于一身,所以他是成功的。
三位英雄,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留下了世人永生难忘的丰功伟绩。
《三国》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文案:

终于硬着头皮把《三国演义》读完了,但读完之后还真是感慨良多,似乎看到了历史的长河浪花咆哮,一泻千里。为文中周瑜的死而悲伤;老将黄忠的英勇而亢奋;庞德的忠心耿耿而震撼;为扶不起的阿斗而哀叹……在这么多的风云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物只有两个:诸葛亮和赵云。
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不用说,这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人是许许多多三国粉丝的偶像,草船借箭、巧借东南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著名事件使世人惊讶他的神机妙算,更使老对头——曹操望风而逃,让刘备这个“编席小儿”坐上了汉中王的显赫地位。他是智慧的化身。可他真是知晓神鬼之机的吗?在我看来不是,在任何一次战斗之前,诸葛亮都事先侦察敌人的部署,观察战斗地形,结合敌方武将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才会出现“料事如神”的结果。例如在赤壁之战中,那股神奇的东南风就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由于他注意观察了天文气象,结合自己平生所学,才准确的预测出了东南风,而且故弄玄虚,装神弄鬼,迷惑了周瑜。又诸如“空城”之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认为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而从容的坐在空城之上弹琴,吓退了率领十万大军的司马仲达。至此,司马懿才有了“司马疑”的美称。当时我想,如果司马懿没有诸葛亮想象的那么聪明的话,老老实实的打进城来,诸葛亮纵使有无穷的智慧,又能怎么样呢?不过,看完之后冷静的想,诸葛亮肯定是做了很长的思考、认真的分析才拿下主意,谁会将自己的脖子主动架到敌人的刀尖上?我真佩服诸葛亮的胆识!
我也非常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当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赵云已经七十高龄了,还在攻打西凉羌兵的战役中一下子刺死五将,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有诗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从这首诗中足以看出赵云的威风。每当读到赵云拼杀的时候,我都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但我选择了这两位,是因为他们比较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这两位身上学到许多许多。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