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作文 崤之战翻译古诗文网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作文 崤之战翻译古诗文网文案: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
简介《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另外还编有《国语》。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注释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表修饰)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假设复句)”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秦师遂东(向东进)。
翻译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第一部分:秦穆公决定东征郑国。
注释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胃而下,超乘(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生意)于周,遇之,以乘(四张)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于(经过)敝邑,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从者之淹(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且(并且)使遽(立即)告于郑。
翻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注释
郑穆公使视(察看)客馆,则束载(收拾兵车)、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使皇武子辞(辞谢)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干肉)资(同“粢”,粮食)饩(xì,鲜肉)牵(尚未宰杀的牲口)竭矣。为(使得)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猎场名),犹秦之有具囿(猎场名)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安静,安宁,使动)敝邑,若何?”杞子奔(逃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还是)还也。”灭滑而还。
翻译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才使得你们不得不打算离开了。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第二部分:秦军东征未果,中途灭滑而还。
注释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使之劳苦不堪)民,天奉(奉送、赐予)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吉利)。必伐(讨伐,截击)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秦国的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此时晋文公已死,但还未安葬,故称死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得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国即君位)乎?”先轸曰:“秦不哀(举哀)吾丧而伐(讨伐)吾同姓(同姓国家),秦则(就是)无礼,何施(施恩、报答)之为(宾语前置,“施之何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谋(考虑、打算)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遂发命,遽兴(调动)姜戎。子(晋襄公)墨(名词活用为动词,染黑)衰绖(cuīdié丧服。本应为白色,现因军事需要染黑),梁弘御戎(特指战车),莱驹为右(居右持戈盾保卫君王)。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穿着黑色的丧服)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丧服均用黑色)。
翻译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第三部分:秦军在归途中遭遇晋军伏击,大败。
文嬴(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请(省略“释”)三帅,曰:“彼实构(挑拨离间)吾二君,寡君(自称其父秦穆公)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杀、惩罚)焉?使归就戮(受戮刑)于秦,以逞(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放)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擒)诸(“之于”的合音)原,妇人暂(一下子)而免(赦免、放走)诸国,堕(huī,同“隳”,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fǔ)(晋大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léi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古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要杀牲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意思是三年后要兴师报仇)。”
翻译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伯素服(白色丧服)郊次(等候在郊外。次,停驻),乡(同“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使动用法)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废弃,撤职)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况且)吾不以一眚(shěng,指小的过失)掩大德。”
翻译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第四部分:晋释放三帅,秦军败归后,秦穆公认错。
赏析
《殽之战》是《左传》中描写战争较为精彩的名篇之一,向来与《曹刿论战》相提并论。它在塑造人物方面很有特色,文中主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秦伯、蹇叔、弦高、原轸等。尤其是蹇叔、秦伯两人,作者通过对其三哭的描写,为刻划人物形象,巧妙安排结构而锦上添花,在先秦散文中别具特色。老谋深算的蹇叔,战前力谏秦穆公不可出兵袭郑,并预言出兵必败。但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面对如此刚愎自用的君王,蹇叔丝毫不改自己的主张,倔强刚直的性格在两次哭师的场面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哭秦师统帅孟明,并直言“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不吉利的预言惹得秦伯恼羞成怒,辱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二哭随军而去的儿子,并进一步断言“晋人御师必于殽”儿子“必死是”。蹇叔的两哭,不可小视。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作文 崤之战翻译古诗文网文案: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朝秦暮楚】
拼音:zhāoqínmùchǔ
典故: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叹~,三载依刘。【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兵荒马乱】
bīnghuāngmǎluàn成语典故: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例句: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兵戎相见】
bīngróngxiāngjiàn成语典故: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烽火连年】
fēnghuòliánnián成语典故: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成语出处: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穷兵黩武】
qióngbīngdúwǔ成语典故: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枕戈寝甲】
zhěngēqǐnjiǎ成语典故: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成语出处:《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祸结兵连】
huòjiébīnglián成语典故: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例句: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化干戈为玉帛】
huàgāngēwéiyùbó成语典故: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成语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龙血玄黄】
lóngxuěxuánhuáng成语典故: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成语出处:《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
百战百胜、步步为营、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战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马革裹尸、乌合之众、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惊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备、浴血奋战、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战无不克、百战不殆、屡战屡败、速战速决、血战到底、以战去战、背城一战、短兵接战、各自为战、决一死战、明耻教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孤军奋战、休兵罢战、骁勇善战、五十步笑百步、兵贵神速、背水一战、枕戈待旦、揭竿而起、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作文 崤之战翻译古诗文网文案: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
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
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十四、故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
译:所以用兵作战,宁可速战速决,千万不可过于慎重,而延误时机。
十五、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所以不能彻底了解用兵危害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利益。
十六、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译:军队所以勇敢杀敌者,需激发其敌忾心;要想使我军夺取敌人物资,就非重赏俘虏者方可。
十七、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译:将敌车换上我方旗帜,加入我军而使用之,又需善待降俘人员,这就是所谓胜敌而越强的道理。
十八、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战争以胜利为第一要务,但不贵持久,一个懂得用兵的将帅,他掌握了民族的生命,亦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十九、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译:战争的法则,以保全国力的完整为上策,如国力受到损害则较差。
二十、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译:所以最高明的战略,是以谋略,战胜敌人;从外交上战胜敌人,也算好的。其次是用野战,打败敌人;最下策是攻击敌人的城堡和要塞。
二一、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译:善于领导战争的统帅,屈服敌人,用不着打战;夺取城池,用不着攻坚;毁灭其国家,亦当速战速决行之。
二二、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是则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谋略等各方面,全面进行斗争,方可达成不劳顿兵力,而获全利的目的,这就是国家战略。
二三、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译:若是弱小的军队,又要固执坚守而不能灵活运用,那就要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
二四、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国家的将帅,是国家的栋梁,将帅健全,国家必定强盛;将帅不健全,则国家必定衰弱。
二五、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译:不了解军中的政策法令,而干涉军政,则使军中迷惑,无所适从。
二六、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三军疑矣。
译:不懂得军中的权变战法,而干涉军事指挥,将使军令紊乱,而使军中产生疑难,并使军心疑惑。
二七、识众寡之用者胜。
译:知道兵力多少用法的,胜利。
二八、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家元首不干涉牵制者,胜利。
二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可以百战不危。
三十、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译:孙子说: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先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妥当,使敌人无机可乘,立于不败之地;在等待敌人发生错误,暴露弱点,自可战胜敌人。
三一、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译:善于作战的将领,却能使敌无法胜我,但不言绝对可以胜敌。
三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计知之,而不能勉强造成之。
三三、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译:使敌无法胜我,是属于防守的事;战胜敌人,则是属于攻击的事。
三四、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译:防守作战,每易感兵力不足用;攻击作战,反常觉兵力有余裕。
三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译:善于防守者,能如遁藏于九地的深渊;善于攻击者,又能像天兵下降。
三六、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诚如是,则防守时,必可确保无虞,攻击时定可大获全胜。
三七、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译:就好像举起秋毫,不能算有力量;看到日月,不能算是明眼;听到雷响,不能算是聪耳。
三八、古之所谓是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译:古时所谓善于作战的人,都是胜敌于无形,亦可说是胜的非常容易。
三九、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译:故善于作战者之获得胜利,既无智之名,亦无勇之功。
四十、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译:善战者的战胜敌人,所以完美无缺者,因为他既能妥为部署自己,又能捕捉敌机,已操必胜之算故也。
四一、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所以战胜者,都是先造成必胜的条件,才同敌人开战,只有失败者,才抱着侥幸的心理,先同敌人开战,而徒求力战幸胜。
四二、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善战的将帅,修明军政,确保法制,才能决定胜败之胜。
四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译:兵法上说:第一是「判断」,第二是「部署」,第三是「人力物力的数量」,第四是「比较计算」,第五是「战胜敌人」。
四四、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战争之胜利者,通常集中一切有形无形的优势军力于决战地点,若以镒称铢,等于四、五百倍之悬殊,败者则恰好相反;又好像决八千公尺高谿积水的冲击力量,敌人当然无法抗拒这种形势了。
四五、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译:孙子说:管理众多的部队,如同管理少数的一样,这是属于编组的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号令的问题。
四六、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以兵加于敌,能如以石击卵者,是以我之实,及敌之虚也。
四七、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译:作战的时候,都是用「正」兵当敌,出「奇」兵取胜。
四八、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译:所以善于出奇兵的人,就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
四九、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译:既终而复始,像日月的循环,既死而复生,像四时的往来。
五十、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译:水从险陡的地势流下,激流飞快,以至能冲漂石块,是形势所造成。
五一、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译:凶猛的鹰鸷,高飞急降,能毁折其他小鸟的翅翼,是一鼓作气的力量。
五二、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机发。
译:所以善于作战者,其气势险如张弩,敌人不能抵挡,其节奏短如机发,敌人无法避免。
五三、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译: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在混乱的战斗中作战,要使军队不可混乱。
五四、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译:战车转动,步骑奔驰,在浑沌不清的情形下作战,要使我军不为敌所乘。
五五、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译:「数」是军队的编组,为治乱之源;「势」是破敌的艺术,为勇怯之本;「形」是阵地的部署,为强弱之分歧点。
五六、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实待之。
译:故善于欺骗敌人者,能立于主动的地位,使敌追随我军的创意,示以乱怯若之形,俾敌中我利诱,然后以治勇强的实力而等待之。
五七、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
译:善战的将领,能从战争的态势上,寻求胜利,不从官兵身上苛求责任。所以将帅要能择任干部的长处,造成战争有利的态势。
五八、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译:木石的性格,放在安静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危险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正方形则停止,圆斜形则行动。
五九、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所谓善战敌人的态势,就像转动圆形大石,从千丈高山上滚下来,其势之凶猛可知矣。
六十、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所以善于指挥作战者,能主动制敌,而不受制于敌人。
六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译:要使敌人自己肯来,必用利益去引诱他,要使敌人不敢来,必设法妨害他,叫他不敢来。
六二、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飢之,安能动之。
译:敌欲休息,则设法使他疲劳;敌欲温饱,则设法使他飢饿;敌欲安闲,则设法使他劳动。
六三、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译: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进军,攻击敌人不曾意料的方面。
六四、攻其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译:攻击之所以能夺取目标,获得胜利,乃因我攻击敌防守薄弱或未设防之处。
六五、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译:防守而一定能固守者,乃因我阵地险要,配备严密,使敌人不易攻击或不敢来攻。
六六、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善于进攻的人,敌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敌不知如何进攻。
六七、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译:微妙到使敌人不见我军行动,神化到叫敌人听不出任何声息,为此则敌人的生命,我可掌握之。
六八、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译: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者,是因为攻击敌人空虚的地方。
六九、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译:后退而使敌无法追赶者,是因我行动迅速,敌人来不及察觉。
七十、乖其所之也。
译:设疑异以欺骗敌人之意。
七一、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我们不想作战时,虽画地而守,敌人也不来攻,是因为别的方面,我们已经牵制着他的原因。
七二、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译:虚张声势,使敌多所防备,而我却自匿其形,使敌难测我之虚实,则我的兵力就能够集中,敌军却因备多而分离。
七三、能以众击寡,则我之所与战者,约矣。
译:能以优势的兵力,攻击少数的敌人,则与我所交战者,就弱小易制。
七四、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译:兵力不足,是「被动」时去防备敌人所造成的,兵力忧裕,是「主动」时能使敌人备己所造成的。
七五、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译:如果能判断出将再什么地方与时日作战,则可远涉千里同敌人去会战。
七六、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悉益于胜哉?
译:据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他安能取胜我无国呢?
七七、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译: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人的兵,虽然众多,可使他无法同我们战斗!
七八、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译:检点策划,以求得失与利害;侦查敌情,以了解其动静的道理,并以局部战斗或威力搜索而探求其险易与虚实。
七九、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译:经过推测研判,可以了解敌计划的得失利害。
八十、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译:利用侦查与搜索,可以判明敌运动或驻止的原因。
八一、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译:地形的研判,可以得知何处为生地及死地,可自由运用战力。
八二、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译:以局部接触或威力搜索,可获知敌部署的强弱、虚实之处。
八三、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之,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译:看破战机,取胜敌人,众人只知道我军的胜利,而无法了解我究竟运用何种战法?
八四、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因为我们每次作战,不会用同一战法,都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变化无穷故也。
八五、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译:战争型态有如水,水的形态,是由高处,奔流向下,战争的规律,则为避实而击虚;流水因地形而变化其方向,作战是根据敌情而决定其制胜方法。
八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
译: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形态,也像水没有固定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才算是用兵如神。
八七、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事。
译:用兵的方法,将帅受命于国家元首,从军队动员,编成大军,到达国境同敌人对阵,最困难决定的,就是作战目标。
八八、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译:作战目标的难于决定者,是采取间接路线与从患害中去检讨利益。
八九、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形迂远之路,或诱敌以利,即可出其不意;故我军行动,虽在敌后,及可得先制之利,这就是以迂为直的计策。
九十、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译:争取作战目标,是为的胜利,但亦是很危险的事情。
九一、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译:携带全部装备辎重去行军作战,则行动迟缓,影响战斗,可是留置辎重装备于后方时,行动虽快,有时会失弃之。
九二、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译:凡不了解国际情势者,不能运用外交。
九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译:不熟悉战地山林、险要、沮泽地理形势者,不能行军作战。
九四、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译:作战时,欺诈所以误敌致虚,利诱所以乘敌袭隙,再以分合应敌,极奇正之变。
九五、廓地之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深入敌境候,更应展开战地政务,因粮于敌,分赏部队,再权衡轻重,订定尔后之行动。凡是均以采用间接路线为有利,此为争取作战目标的最好方法。
九六、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译:金鼓旌旗是用来帮助耳目,统一大军行动的。
九七、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加强军中通信联络的方法。
九八、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译:所以打击敌军可以挫折其士气,打击敌军主帅,可以动摇其心,所以军队,早晨起来,朝气锐满,时到中午,逐渐懈怠,傍晚则多现疲乏。
九九、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译:所以善用兵者,要避开敌人朝锐之气,乘其懈惰疲惫时,再同他作战,这是掌握军中士气的方法。
一○○、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译:军中纪律严肃,方能以治待乱,将校指挥若定,始可以静待哗,这是指挥官坚定决心与意志的要领。
一○一、以近待远,以佚代劳,以饱待飢,此治力者也。
译:知迂直之计,制敌机先,即可以佚代劳,以饱待飢,此为保养我军战力,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之要诀。
一○二、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译:敌人若严整以待我,切莫作正面无计谋的攻击,须避其锐锋,出奇兵扰乱,乘其变化而袭击之。
一○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备邱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所以用兵的法则,敌军先据高地,切莫仰攻之;居高临下时,亦不可迎战;佯作败走时,勿受其骗;朝气旺盛者,不可攻之;诱我之兵,决不可取;未败图归者,不可阻之;被围之敌,不留缺口,则将作困兽之斗,宜引诱其外出,再设法歼灭之;无所归之穷敌,迫之,将被其反噬。以上都是选定一「作战目标」时,所极应避免的。
孙子兵法—解释
1、始计:始,就是初的意思;计就是谋的意思。
2、校之以计:校,比校也;计,核算也。
3、而索其情:索,探求也。情,事实也。
4、道、天、地、将、法:道,是主义。天是时间。地是空间。将是精神。法是纪律。
5、阴阳:是画夜、晴雨、晦明而言。
6、寒暑:是指节令的转换与凉燠的变易而言。
7、时制:时间的限制力和机动力。
8、地者:地,就是指空间而言,包括地形与地略。
9、曲制:就是部曲之节制或是编制(组织制度)
10、官道:就是百官之分或是人事(纪律赏罚)
11、主用:就是主掌军资费用或是主计(经理财务)
12、主孰有道:主,国家的元首。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统一,精神集中。
13、将孰有能:将,包括将帅与全体军官而言。谁的将领具有才能。
14、天地孰得:天地,天时与地利。谁得天时与地利。
15、法令孰行:行,无阻也。谁法令能贯彻执行。
16、兵众孰强:强,指兵力与兵器。谁的军队强大。
17、士卒孰练:练,指技术与能力。谁的士兵有训练。
18、赏罚孰明:明,公平也。谁的赏罚,公正严明。
19、将﹁听﹂吾计:听,接受也。
20、计利以听:计利,计算敌我之利害也。以听,令部属听从之谓。分析情况,计算利害。
21、乃为之势: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也。
22、以佐其外:从外部以佐助也,如运用外交、行反间等。
23、庙算:庙,宗庙也。算,计划也。庙算即等于今日之国防计划。
24、驰车千驷,革车千乘:驰车、革车,均古时军用车辆名称。驷,乘也,一车驾四马。
25、千里馈粮:馈,送也;即运送粮食补给之意。
26、内外之费:指出征军,在国内、外供应等用费而言。
27、宾客之用:指外交、顾问、间谍等用费而言。
28、胶漆之财:当时军用弓矢甲楯等兵器,多以胶漆涂之。
29、车甲之奉:奉,供给之意。燠的变易而言。
30、用战:指用兵作战。
31、钝兵挫锐:钝兵,指兵器弊钝。挫锐,指士气挫折。言军队疲惫,锐气挫失。
32、攻城则力屈:攻城,攻坚也。力屈,力尽也。
33、暴师:谓出征在外,蒙犯风雨也。
34、殚货:殚,尽也。殚货,谓财竭也。
35、拙速:挫,即平凡实用之意,即直接了当的意思。速战速决。民意统一,精神集中。
36、役不再籍:役,即兵役也。籍,即召集或动员的意思。仅行一次动员,以解决战争也。
37、粮不三载:不作第三次粮食运输也。
38、远输:远道运输也。
39、贵卖:物价高昂也。
40、近于师:指大军糜集地区之民众。
41、百姓财竭:物价昂贵,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必因难。
42、中原:指国内也。
43、甲冑矢弩,戟楯蔽橹:均为古代战具也。
44、丘牛革车:辎重革车也。
45、破车罢马:指作战驰车而言。
46、当吾廿锺:锺,古时齐国之容器也。
47、莣秆:莣ㄐ一豆箕也。秆,禾秆也。均为牛马饲料或
48、故杀敌者,怒也:怒,敌忾心也;谓杀敌必激励其敌忾心。
49、取敌之利者,货也:利,战利品也。货,赏赐也;此句言士卒之勇于夺取战利品者,宜有赏也。
50、赏其先得:激励士气,使勉力奋进也。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作文 崤之战翻译古诗文网文案:
鸿门宴《史记》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参考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能够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死在一起。”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离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都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合道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刘邦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并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向他们敬酒祝福健康,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向他们敬酒祝福健康。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营大门。持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好像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好像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私下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什么话用来回答,说:“坐。”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要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刘邦就决定离去。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白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超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