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古从军行 李颀作文 古从军行李颀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从军行 李颀作文 古从军行李颀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案:
古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相关内容鉴赏
作者:佚名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相关内容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相关内容李颀李颀(-),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古从军行 李颀作文 古从军行李颀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案:
出自唐代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古从军行 李颀作文 古从军行李颀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案:
行
驼铃细琐作响,裙摆殷红随风飞扬,遮蔽了幕天席地的昏黄色。残阳如血,歪歪扭扭的脚印零落一排,被风沙一点点侵蚀。如果,我是古楼兰的新娘。
长剑在手,银光雪白,在冷月下泛着青气。风声厉厉,将长袍裹起,直听得猎猎作响。耳畔江水滔滔连绵奔流,无止无息。凝息屏神听远方隐隐的长啸,然后继续前进,一步一挪行都行得惊心动魄。如果,我是乌江边的霸王。
清风淡扫,湖面便淌开了锦缎色的涟漪。碧玉的湖面绿得澄静,深得安详,沉寂的让人留连忘返。长袖轻挽、发髻叮零,缓步在这星眼鬼睒下的河岸。假如,我是洛水中的甄妃。
从沙漠走到碧波,从黄昏走到暗夜,从新娘走到败将,我在一轮又一轮的行走中消逝,这珍贵又脆弱的生命在轻轻悄悄的一轮又一轮的行走中消逝。举步维艰,我的一移一挪都似小人鱼的舞步,带着不见血的硬生生的疼痛。我惶恐,我惊慌,生命在行走点点滴滴不易察觉地流失。从跌跌撞撞的起步到转身急速飞奔,每一步,每一步,都是踩着四散奔逃的生命而进行的。
生命总在不断流逝,那么我,该如何停下颤巍巍的步子?
人们让古楼兰的新娘重现天日,放在澄明的玻璃棺中,还她千年旧梦。斜阳仍是当初的斜阳,新娘却已不复当年的新娘,她已成为传奇,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楼兰的新娘若地下有知,应该是会清浅一笑吧,毕竟,她的灵魂会在所有瞻仰过她遗容的人心里飘荡,在无数揣测她的诗歌、故事中翩然而立。就像席慕容曾经轻轻的哀叹:夕阳西下\/楼兰空自繁华\/我的爱人孤独地离去\/遗我以后的甜蜜和悲凄。
成者为王败者寇,可人们总是说刘邦的狡黠、说刘邦的阴险;叹项羽的优柔、叹项羽的不利;还念念不忘的,是项羽当年的霸气。有路可退,却仍于乌江边自刎,只因愧对江东父老。项王笑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霸王的一生,被书写成一页又一页的传奇,在墨香中被人不尽品尝。
郁郁的甄妃是否已在洛河的柔抚中荡尽了忧伤,凌波御舟,款款而来。曹植叹曰:“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她成了洛神,享受着幽波的静谧,远离浮华的清闲。偶与故人相见一番,就让他写出了名篇《洛神赋》,以至于“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也令多少人记住了这风华绝代、不染尘埃的洛水之神。
生命的行走太匆忙,生命的消逝总是比预料中快,更不易察觉。于是,总有人想挑战,想证明,想“赢得生前身后名”,但却是“可怜白发生”。所以,现在的我,开始行得坦然,每一次都在左顾右盼――不要说我目光短浅,我只是有些参透了生命的无常。
看楼兰的新娘,看霸王看甄妃,生命总在不停流逝,可生命同样也在这流逝中永生,直到天长地久,直至永垂不朽。是的,生命是卑微的存在,可不仅仅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更非为了消逝而存在。谁也不明了谁的一举手、一投足会引起什么,谁敢断定谁的随意挥一挥手就不会影起下个世纪的一场风暴?
所以,请走得安然一些。
在整趟生命的旅途中,目的地都是唯一的――终结。可谁说终结不是一个新的起点,谁说终结意味了一切的消亡,那不是所谓的轮回不尽,而应是传唱的源远流长。不要总是急着想要去赶超生命,一直疲于奔命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生命的美丽的。而用心感受了生命过程中每一处心境的人,才能最快到达永恒,因为,生命的过程不仅仅是时间。
请在生命的距离缩短的过程中,尽量把他无限丰富罢,你赶不上它,至少,你可以充实他,把单一得生命无限放大,让它在你的转身离开之后依然可以绽放光芒。
古从军行 李颀作文 古从军行李颀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案: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2分)
2.(6分)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2分)
3.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4.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5.有人说这首诗是败中见出了豪气,为何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6.试简要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7.有人说,诗中写的是一场败仗,这与李白的豪放诗风不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3.数重围、残兵千骑独
4.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5.这位将军身经百战,铁甲已经破烂了,在这次战斗中已被敌人层层围住,陷入困境。将军却冲向敌营,射死敌将,趁敌慌乱之际,率部杀出重围。可见将军及其部属都是从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所以说这首诗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6.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英勇刚强、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边防战将的形象。
7.不同意。虽是一场败仗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豪气。第一句碎铁衣明写破碎的铁衣,实写铮铮铁汉,想象奇特;第四句中的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李白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把一个败军之将塑造成一个伟大形象,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豪迈的诗风。(如答同意,则不给分)
翻译:
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共拼杀而回。
赏析: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2]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古从军行 李颀》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从军行 李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古从军行 李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