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转让,联系QQ:105765989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

2023-03-21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

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

高三國文複習─韻文篇
樂府詩及近體詩
*文體簡介—樂府
(一)「樂府」的意義
1.「樂府」本為官署之名,秦時已有樂府官,掌國家的祭典樂制。
2.漢武帝時正式成立樂府官署。漢書禮樂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採詩夜誦。」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命李延年作新聲曲。後人便把那些協律的詩歌稱為樂府。此為「樂府」之所本。
3.後來樂府詩的擬製漸多,於是有入樂的、有不入樂的、有創製的、有摹擬的等等之分,但無論名實是否相符,仍一概稱之為樂府。
4.樂府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製作宗廟的樂章,以歌功頌德,點綴昇平;一方面是為了蒐集民間歌謠,了解民間對統治階級的意見,以便採取統治的對策。不論其設置目的何在,在客觀上它起了蒐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當時四散於民間,僅靠口頭流傳的許多作品得以集中和記錄下來,這在文學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二)特色:是配樂的歌辭,有些甚至有明顯的音樂性,如:歌、行、引、曲、辭、吟、謠、調、詠、唱、怨、嘆、弄、操等命題。
(三)演變發展
1.漢樂府:(1)與古詩同為漢代詩歌的雙葩。(2)民歌樂府為精華,大都是人民的口頭創作。(3)名篇:江南可採蓮、陌上桑、孔雀東南飛、上山採蘼蕪。
2.南北朝樂府:南朝樂府婉轉柔美:如長干曲。北朝樂府樸質雄渾:如木蘭詩、敕勒川。
3.新樂府:(1)郭茂倩曰:「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形成於唐初,確立於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2)不入樂,也不沿用舊題,另立新題,形式上已近古體詩。(3)元、白所作新樂府以反映社會寫實為主,如:白居易賣炭翁、杜陵叟。
(四)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1.漢樂府民歌繼承並發展了周代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後代詩歌的影響也表現在這種「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上。
2.漢樂府詩歌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新的詩歌形式的創造上,創造了雜言體與五言體。
3.在藝術手法上,特別是在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漢樂府詩歌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
(五)樂府詩與古詩之比較
樂府詩古詩作者多為民間作品多士大夫之作音樂入樂可歌可誦不入樂不可歌只可誦句法句式自由,多長短句句式較嚴整,多五、七言,亦見雜言句數不限不限對仗不限不限平仄不分不分換韻可以換韻可以換韻發展起於西漢,盛於魏晉南北朝,變調於中唐創始於兩漢,發展於魏晉,衰落於南北朝,復興於唐?宋風格多敘事,南朝尚婉轉,北朝趨樸實雄渾多言情之作,以溫雅為貴價值同為漢代詩歌雙葩影響五言古詩自樂府發展而來,七言絕句源自南北朝樂府小詩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
*「長干行」綜合賞析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1.全詩以女子第一人稱口吻,自少時寫至未來期許,此即所謂的「男子而作閨音」─「其寫景也,忽發離別之悲。詠物也,全寓棄捐之恨。令讀者魂絕色飛,所謂情生於文。」(清代?田同?西圃詞說)2.遊戲之樂:用「折花、劇、騎竹馬、遶床、弄青梅」一連串動作,表現二人青梅竹馬的童稚純真之情。明代?鍾惺說這四句「寫出小兒女來」。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古代規定男女七歲以上授受不親,以別嫌疑。「兩小無嫌猜」句謂當時兩人都很年幼,天真爛漫,所以可以不避嫌疑的弄青梅騎竹馬,以此結上起下。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初嫁嬌羞: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常情羞生,此卻羞熟。彼此已是兩小無猜,卻在「為君婦」後,羞顏未嘗開,明代?譚元春說此處「嬌痴可想」,鍾惺也說「有許多情在裡面,不專是小不解事」。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1.婚後親暱信任:「展眉」承「低頭」而來,情感從嬌痴轉為柔情萬縷。2.「抱柱信」言丈夫有信,「望夫臺」是說自己不及於此,表明各自在對方心目中的牢固地位,作為「願同塵與灰」的補充。「豈」字反問,表達堅決相信之意。3.「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為全文關鍵,乃總結上文的恩愛,又過渡到下文的思夫。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1.離別之苦:以「遠行」的事實相應「抱柱信、望夫臺」的反問。2.既有夫君遠行的離愁,又有對夫君通過瞿塘?灩澦堆是否平安的憂懼,女子的心情只有瀰天的猿猴哀啼可以相應。3.「五月不可觸」既寓含了思婦惦念遠行丈夫的情意,也是以命令句形式,表現女子的懇切叮嚀與嚴重關切。4.水經注引古歌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夫君遠離在外,當聽猿鳴而哀;女子獨守空閨,亦想像猿鳴而沾裳。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1.等待之苦:從三峽的動景中猛然收縮,回到眼前的家園靜景。以「行跡、綠苔、苔深、落葉、秋風、蝴蝶、西園、草」的靜景表現等待的苦惱。2.「遲行跡」,一指之前夫妻舊日在門前庭院所留下的足跡,一指婦人因等待丈夫歸來而徘徊張望所留下的足跡。前者意思較好,表現千般恩愛已成過去之意,思婦的悽惻表露無遺。3.秋風早至,見韶光易逝,故深愁紅顏老去。4.落葉枯黃中,尚有黃蝶飛舞。在生命末期的蝴蝶還可雙飛,反襯自己的形單影隻。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1.夢想之苦:有遊戲之樂、初嫁嬌羞、婚後親暱信任為基礎,故雖有夢想之苦,但還是充滿著希望。2.「將」字寫出盼望之殷,「直至七百里外的長風沙」有義無反顧的懇切,亦是將被動的等待翻轉為積極的熱情。
一、古詩的發展起源發展流變重要作家及作品格律規定1.漢代已有古詩,然古詩之名始於唐代,與近體詩作區隔2.五言古詩由樂府發展而來,最早為東漢班固詠史詩3.七言古詩受樂府影響,最早為曹丕燕歌行兩漢:興起階段1.古詩十九首2.孔雀東南飛3.蔡琰悲憤詩1.句數不拘2.以五言、七言為主3.不講究平仄、對仗4.用韻較寬,可自由換韻魏晉南北朝:繁榮階段1.曹丕燕歌行2.曹植五言詩3.陶淵明田園詩,隱逸詩人之宗4.謝靈運、謝朓山水詩5.徐陵、庾信詩歌華美唐宋:復古階段1.唐代: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2.宋代:蘇軾、黃庭堅等
二、古詩的流變(一)古詩十九首
1.東漢後期的代表作品是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昭明文選。
2.內容多寫生活離亂,人生感慨,詩風自然質樸。
3.對後世五言詩的發展影響深遠。開啟魏、晉以後文人創作的五言詩風。
4.鍾嶸詩品將之列為上品。
(二)建安時期
以曹氏三父子為主,建安七子為次。
1.曹操工於四言詩,其次為五言詩。其詩風有如天馬行空,不可羈遏。他的短歌行透露出古直悲涼的風韻,是繼詩經以後絕無僅有的四言詩。
2.曹丕的五言詩詩風清雅婉約;而七言詩燕歌行則是七言詩中最早的成熟作品。
3.曹植的五言詩堪稱為建安之傑。其詩風清高,詞采華麗。
4.建安七子中曹丕稱劉楨的五言詩「妙絕時人」;文心雕龍則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三)魏晉時期
1.魏末晉初:嵇康和阮籍的詩作由於受老、莊影響,詩中多虛無之言。詩品評為「託喻清遠,良有鑑裁」。
2.晉詩人:潘岳、陸機。二人開啟六朝以後輕綺詩風。
3.郭璞的詩被譽為過江以後中興第一。
4.晉末陶淵明亦長於五言古詩。詩品推其為隱逸詩人之宗。蘇軾稱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三、古詩的體製時代1.始於兩漢,成熟於魏、晉,沒落於南北朝,復興於唐、宋。2.從古詩十九首的風格來看,大約是東漢作品。作者年代久遠者多已失傳,其餘為文人雅士之作。性質不能歌只能誦。句式多五、七言(以五言詩為主;七言詩居其次)。格律可以換韻,平仄不嚴,句數不拘,不刻意講求對仗。風格以抒情為主,詩風溫厚含蓄。文學地位1.古詩與樂府詩同為漢代文學雙葩(賦是漢代文學的主流)。2.東漢班固詠史詩出,五言詩正式形成;曹丕燕歌行出,七言體正式形成。3.五言古詩乃後世五言絕句之先。
四、古詩十九首的關懷主題(一)遊子思婦的傷別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透過閨人怨別、遊子懷鄉、遊宦無成等內容的描寫,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詩中所流露的遊子思婦的感傷,正是東漢末年政治社會的真實的反映;因作者絕大多數是漂泊在外的遊子,他們身在他鄉,胸懷故土,心繫家園,每個人都有無法消釋的思鄉情結。如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採擷芳草想要贈給遠方的妻子,並且苦苦吟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詩經中有多篇遊子思鄉,思念對象有他們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雙親,桑梓情中滲透親子之愛;古詩十九首思鄉焦點則集中在妻子身上,思鄉和懷內密不可分,鄉情和男女戀情是融匯在一起的。
(二)縱情享樂的傷時
東漢末年已是大亂將臨的時候,到處農民起義,嚴重地威脅著每一個人的安全。在此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環境中,那些感到人生短促、沒有出路的遊子,眼前看到京洛等地的繁華,又不禁發生一連串的縱情享樂思想:「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東城高且長)、「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驅車上東門),甚至秉燭夜遊的想法也都一併產生。這就是東漢末年現實生活的一個側面鏡頭。
古詩十九首的思想感情雖然複雜,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對人生易逝、節序如流的感傷,大有汲汲遑遑如恐不及的憂慮。如今日良宴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為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迴車駕言邁:「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這些都是失意士人面對社會的大動亂,對於現實生活和內心要求時矛盾、苦悶的反映。
五、樂府詩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由此可知,漢代的樂府機關訓練樂工,蒐集歌詞,採集民謠,以了解民情及人民生活。魏、晉、六朝把樂府所唱的詩都叫樂府。唐朝把反映現實的社會詩、諷刺詩,帶有民歌精神的詩叫樂府,但未嘗被入樂。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把歷代樂府詩,上起唐、虞,下迄五代,共分十二類。
1.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因此能深刻反映漢代的社會生活,訴說一般民眾飢餓、貧困、戰爭,以及徭役等現實狀況。
2.樂府詩有關男女感情的作品,大約可顯現出當時婦女追求真情的心聲及棄婦怨女的悲訴。
3.樂府詩在形式上突破了詩經基本四言詩的限制,長短能隨意,可充分發揮作者的詩情,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4.建安詩人用詩歌反映社會民生疾苦而形成的「建安風骨」,唐朝杜甫的「即事名篇」詩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都受到樂府詩的影響。
六、古詩與樂府詩的比較古詩樂府詩來源古詩之名始於唐代,有別於近體詩而言原為樂府官署的名稱,漢武帝開始設立作者作者姓名大多可考由民間採集與士人仿作,作者姓名大多不可考音樂不入樂,不可歌,只可誦可入樂,可被管絃,但是中唐新樂府不可歌,只可誦價值同為漢代詩歌文學雙葩句式句式較嚴整,以五、七言為主句式自由、多長短句發展五言詩起於班固詠史詩,七言詩始於曹丕燕歌行興起於西漢,盛行於魏晉南北朝
七、古詩與樂府詩的異同詩體樂府古詩作者民間士大夫詩風遒勁熱情溫雅含蓄合樂性可歌可誦不可歌字句多長短句多五、七言
八、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比較古體詩(古詩)近體詩(今體詩)絕句律詩句數不定四句八句字數不定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對偶不限不限三四句、五六句須對偶平仄不限每句平仄有規定每句平仄有規定押韻可換韻,可不換韻一韻到底,不換韻一韻到底,不換韻興起時代漢代唐代唐代
九、李白與杜甫的比較人物李白杜甫字號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宦途曾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後遭讒求去。賀知章見其文嘆為「天上謫仙人」嚴武鎮成都,舉為工部員外郎,稱「杜工部」詩派浪漫派社會派詩風清新俊逸,縱橫奔放,浪漫灑脫,詩仙、詩俠詩中多述離亂,世稱「詩史」。其詩沉鬱雄渾,博大凝煉,世稱「詩聖」並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後人為別於杜牧,稱為老杜著作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
一、律詩的格律
五言七言平仄盡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間,並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對(即相反)。對仗除首兩句和末兩句外,總以對仗為原則。字數每句五個字,每首八句,全首共四十個字。每句七個字,每首八句,全首共五十六個字。入韻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韻,第二四六八句入韻,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入韻者,這是變例。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韻,第三五七句不入韻,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不用韻者,這是變例。
二、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比較
古體詩(古詩)近體詩(今體詩)絕句律詩句數不定四句八句字數不定二十字二十八字四十字五十六字對偶不限不限三四句須對偶五六句須對偶平仄不限每句平仄有規定押韻可換韻,可不換韻一韻到底,不換韻興起時代漢代唐代
三、唐詩分期與派別
分期時間發展特色派別初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唐詩的形成時期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酪賓王)2.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完成五言律詩的格律。3.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的格律。4.陳子昂、張九齡:開啟盛唐詩風。盛唐玄宗開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唐詩的繁榮時期1.自然派:王維、孟浩然。2.浪漫派:李白、賀知章。3.社會派:杜甫。4.邊塞派:岑參、高適、王之渙、王昌齡。中唐代宗大曆元年至文宗太和元年延續盛唐的局面1.社會派:白居易、元稹、劉禹鍚、張籍。2.怪誕派:韓愈、孟郊、賈島。3.自然派:韋應物、柳宗元。晚唐文宗開成元年至昭宣宗天祐元年由盛轉衰的時期唯美浪漫:杜牧、李商隱、李賀。
四、現代詩與古典詩的比較
種類現代詩古典詩別稱新詩、白話詩舊詩(古體詩、近體詩)年代民國以後清代以前語言白話語法文言語法韻腳不一定押韻押韻,古體詩可換韻句型長短句除樂府詩外,均限定字數句數不限近體詩分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餘不限對仗不必近體詩有規定對仗平仄不限平仄近體詩有平仄限制
唐詩的派別
派別特色代表作家自然派1.歌詠田園山水,詩作閒淡清雅。2.繼承陶潛的田園隱逸與謝靈運的山水。1.王維的輞川詩作最為有名。2.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王孟」。邊塞派寫戰士的壯志豪情;也寫戰爭慘酷。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浪漫派結合詩酒,追求自由解脫。李白。社會派偏重寫實,反映民生疾苦。1.杜甫身歷安史之亂,其中三吏、三別反映戰爭給百姓的苦難。2.元稹與白居易並稱「元白」,共創「新樂府」。
近體詩的流變
時代代表作家唐初唐1.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為五律的前驅。2.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律格律;杜審言完成七律格律。3.陳子昂、張九齡古詩直追漢魏,一掃六朝華麗之習。盛唐1.王維、孟浩然寫田園山水,以淡遠閒靜勝。2.杜甫寫實詠史,刻畫社會人心,稱為「詩聖」,其詩作稱為「詩史」。3.李白清新俊逸,飄然不群,稱為「詩仙」,為浪漫派的代表。4.岑參、高適、王之渙則為邊塞詩人。中唐1.韋應物詩風近似陶潛。2.張籍詩風繼承杜甫之寫實作風。白居易、元稹以通俗的社會寫實詩著稱。3.奇險派中,韓愈以文為詩,雄偉奇崛;孟郊、賈島合稱「郊寒島瘦」;李賀詩幽峭離奇,稱為「詩鬼」。晚唐杜牧高華綺麗,李商隱細密精美,二人並稱「小李杜」。韓偓善作豔詩,以「香奩(音)體」著稱。宋北宋1.宋初楊億、劉筠學李商隱,有西崑酬唱集,稱「西崑體」。是晚唐綺麗詩風的延續,辭藻浮豔,詩意迷離。2.梅堯臣、歐陽脩皆清正可觀,蘇軾則為一代大家。「以文為詩」的詩風形成,西崑體漸漸失去影響。3.黃庭堅為江西詩派的領袖,與陳師道、陳與義並稱江西詩派之三宗。此派重視語言鍛鍊,好造拗句,押險韻,用僻典,造硬語。用前人詩文,奪胎換骨,點石成金。南宋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四人合稱南宋四大家。後期以文天祥的愛國詩篇展現光輝。金元好問詩稱大家,慷慨悲涼。明高啟詩風豪放清逸,與劉基齊名。清王士禎、龔自珍有名於時。
12-4
李商隱、杜牧、溫庭筠比較
姓名李商隱杜牧溫庭筠字號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字牧之原名岐,字飛卿籍貫唐懷州河內人唐京兆萬年人唐太原人經歷1.幼孤貧,能文,令狐楚奇其才,使遊門下為巡官,並授以駢文,獎掖甚力。2.開成二年擢進士,次年赴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為其婿。3.當時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李商隱既受知於令狐楚(牛黨),又見賞於王茂元(李黨),因此無端捲入黨爭,一生漂泊沉淪,抑鬱難歡。1.出身名門望族,是中唐宰相、史學家杜佑之孫。2.唐文宗大和進士,官至中書舍人。3.關心民生疾苦,大力革除弊政,治績卓著。1.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2.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風格1.詩備眾體,尤工七律、七絕,為晚唐唯美浪漫詩風之宗。2.詩中常運用神話素材與歷史典故,詩境縹緲迷離,朦朧隱晦,難以索解;惟穠麗深婉,耐人尋味。1.詩賦、古文俱佳。2.詩風清麗俊爽,於晚唐詩人中自成一格。3.曾作阿房宮賦,駢散並用,膾炙人口。1.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歷代詩論家對其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2.詞多描寫婦女閨情,風格穠豔。著作玉谿生詩集、樊南文集樊川文集、樊川別集、樊川外集溫庭筠集備註與溫庭筠並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

▲中国古典诗歌常识
一、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
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2.乐府诗——标题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
(二)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1.绝句——①五言绝句;②七言绝句
2.律诗——①五言律诗;②七言律诗;③排律
二、词
1.最初成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也称作“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盛行二衰。原本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
2.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0字)
②按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刘永、李清照)
3.词牌——也称词调,指写词一句的乐谱,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
三、曲
1.散曲——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数(散套)
2.戏剧——①杂剧;②传奇(已供演出的剧本)
▲上古时代
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唱的歌谣。
▲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周初到春秋305篇诗歌,又被成为“诗三百”。汉代始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多用赋、比、兴收发,四言为主,重叠反复、现实主义。
▲战国
屈原(屈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开创楚辞新体诗,著有《离骚》(自述性质,古代最长抒情诗)。西汉刘向所编《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合称“风骚”,称为文学的代名词。
▲两汉
乐府民歌,又称“乐府诗”、“汉乐府”,是可以配乐的诗,叙事性强。乐府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音乐机关,负责作乐、训练演员、采集民歌。名篇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R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三国
三曹,建安风骨。
曹操(魏武帝),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
曹丕(魏文帝),其《燕歌行》是中国最早的七言诗。
曹植(曹子建\/陈王\/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三曹中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作《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
▲晋代
陶渊明(陶潜\/陶元亮\/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性情孤傲,辞官归隐,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趣,讴歌田园风光,对比仕途黑暗虚伪。代表作《桃花源记》、《归来去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南北朝
谢灵运[南朝],开创山水诗派。
乐府诗[北朝],《木兰辞》、《敕勒歌》、《折杨柳歌辞》。
▲初唐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杰: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著《王子安集》,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陈子昂,唐诗革新运动先驱,《登幽州台歌》被誉为“怀古诗绝唱”,哀而不伤。
▲盛唐
王维(王摩诘\/王右丞),“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诗人兼画家,苏轼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孟襄阳),“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合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
王昌龄(王少伯\/王龙标),“边塞诗”代表之一,被誉为“七绝圣手”,擅长边塞诗、宫怨诗,代表作《出塞》、《从军行》。
高适(高达夫\/高常侍),“边塞诗”代表之一,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岑嘉州),“边塞诗”代表之一,与高适合称“高岑”。
李白(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杜拾遗\/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晚唐
韩愈(退之\/韩吏部\/韩文公\/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合称“韩柳”,与孟郊合称“韩孟”。
孟郊(孟东野),苦吟诗人代表,擅长五言,多苦寒之音,与贾岛合称“郊寒岛瘦”,代表作《秋怀》、《贫女词》、《游子吟》。
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主张“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事而作”。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含《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
刘禹锡(梦得\/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
李贺(长吉),“诗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柳宗元(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作《捕蛇者说》、《三戒》(含《黔之驴》)、《永州八记》(含《小石潭记》)、《渔翁》、《江雪》。
杜牧(牧之\/杜樊川),擅长七律七绝,散文化作赋,代表作《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
李商隐(义山\/玉溪生\/樊南生),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
▲五代
李煜(重光\/李后主),南唐国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与其父李璟合刻《南唐二主词》,代表作《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
▲北宋
范仲淹(希文\/范文正),豪放派,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苏幕遮》。
柳永(三变\/耆卿\/柳七\/柳屯田),婉约派代表,大量创作慢词(长调),扩充词的体制容量,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结成《乐章集》。
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含《伶官传序》),代表作《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成《欧阳文公集》,其《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王安石(介甫\/半山\/临川\/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评价“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代表作《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
苏洵(明允\/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代表作《嘉右集》(含《六国论》)。
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文人,开创豪放词派,旷达豪迈,能“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与韩愈合称“韩潮苏海”,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
苏辙(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南宋
李清照(易安居士),跨南北宋,宋代婉约派成就最高。代表作《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结为《漱玉词》。
陆游(务观\/放翁),绍兴人,爱国志士,中年从军,宦海沉浮,85岁去世,留下9000多首诗,诗多爱国忧民,有杀敌报国,收复北方、统一祖国的信念。
辛弃疾(幼安\/稼轩),与北宋苏轼合称“苏辛”,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结成《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履善\/文山),民族英雄,状元宰相,宋末起兵抗元,被俘逼降,作《过零丁洋》。
姜夔(尧章\/白石道人),代表作《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
▲元代
元诗初期,从南宋过来的刘辰翁、赵孟頫等崇唐而诗风清丽婉约,从金过来的元好问、刘因等学习苏轼而诗风古朴豪放。
元诗中期,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俱斯,号称“元代四大家”。这时出现了一批能运用汉文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著名的如贯云石、萨都剌等。
元诗末期,出现了许多直接揭露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的作品,代表诗人如朱德润、王冕等。
▲明代
明诗初期,诗坛代表诗人为宋濂、刘基、高启,他们由元人明,诗文兼擅,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明诗至明成祖永乐到明孝宗弘治时期,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弘治、正德年间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为代表的弘正体,他们提倡学习秦汉古文和汉魏盛唐诗歌,反对台阁诗。
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嘉靖体,吹嘘拟古诗风,认为诗自唐玄宗天宝后都不值一看。
万历年间,出现了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体,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许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苏轼。同时出现了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体,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但诗作又流于晦涩纤巧。
▲清代
清诗初期,诗坛出现两类诗人,一类原为明臣后仕清,如钱谦益和吴伟业;另一类甘为遗民,不肯仕清,如顾炎武、吴嘉纪等。
康熙年间,王士滇以倡导\"神韵说\"而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有特色,表现了一种清新蕴藉的风致。
之后,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倡导\"格调说\"的沈德潜,倡导\"性灵说\"的袁枚,与袁枚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及诗风质朴泼辣的郑燮。论诗力主\"肌理说\"的翁方纲,诗作感伤动人的黄景仁等。

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区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诗人谪守巴蜀、受尽劫难的经历。
B、《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谁都会顾及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的现状,虽有惆怅之感,却暗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酬乐天咏老见示》借桑榆比喻自己年岁已高,霞满天却暗含希望。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消极、失望、与世无争,想要安度晚年的愿望。
2、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媞啊漄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跃马:指公孙述。卧龙:指诸葛亮。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望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和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B:《阁夜》颈联用野哭千家写出兵戈未息,战祸相残,痛苦不堪的情景。
C《春望》描写了京城破败萧条的景象,《阁夜》全诗写冬夜凄凉寒怆的景色。两首诗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痛苦,抒发忧国思乡、念家悲己之情。
D、这两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杪:树木的末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机心:机巧的心计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技是对远处风景的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作者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B:《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中最后两句是作者旷达之语,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作者见到麋鹿感到惊恐,形象的表现了作者久居穷荒之地而无可奈何的、孤独忧愤的心情。
C:《天净沙.秋思》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增加了一层荒凉感;《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D《天净沙.秋思》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都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前者以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四、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观沧海》第四句展现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哀婉凄凉的悲秋意绪。
B、《龟虽寿》前两句否定了神鬼、螣蛇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C、《观沧海》和《龟虽寿》都表现能力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言为心声,人们常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说的就是《观沧海》和《龟虽寿》这类作品。
5、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必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二百二十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己亥杂诗其五》流露了诗人舍和不舍两种情感,诗人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舍的是朝廷的黑暗势力和腐朽统治。
B、《己亥杂诗二百二十》后两句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诗人对人才热烈地渴望。
C、《己亥杂诗其五》中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己亥杂诗二百二十》中哀字表明诗人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D、这两首诗虽开头都含有深沉地悲伤愁绪,但后两句却表现出了诗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问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属于实写,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
B、《别薛华》首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一语双关,把诗人和薛华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薛华》两首诗终篇不着景物而形象婉然,气骨苍然。
D、王勃的诗歌壮阔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这两首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7、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未央怀古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待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释:未央:汉朝宫殿名。故址在陕西西安。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帮助刘邦统一大业。遗基:指残留的未央宫废墟。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伤感悲愤最主要的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B、《山坡羊未央怀古》中“见遗基,怎不伤悲!”一句是作者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想及现实,感念自身的写照。
C、《山坡羊潼关怀古》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来表达作者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山坡羊未央怀古》中用“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来表达自己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
D、两首曲都为张养浩的怀古之作,虽然都有深沉之感,但都体现了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
8、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遣怀杜牧
落魂江南载酒行,楚腰黔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注释:江南:又作江湖楚腰:指细腰美女。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赤壁》后两句巧借东吴二乔的命运,将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的很是蕴藉。
B、《遣怀》中借用了楚灵王好细腰与赵飞燕掌上舞两个典故夸赞扬州歌妓之美,流露出诗人的惬意之情。
C、《赤壁》巧借三国赤壁之战遗物折戟引出对历史的评价。《遣怀》通过对昔日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表达自己对现时处境的不满。
9、九、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赤壁唐代: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代: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首句写了诗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B、《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尾句指明了时令为秋季,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深夜难以入眠,心怀祖国山河的心情。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最后通过一问一答,表达诗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充满愤懑之情;《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用眼前万里江山表达词人虽苍髯白发,但却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D、两首词中辛弃疾都通过寥寥数语,描述了一个萧条破败的风景画。
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小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三节描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为下文诗人直抒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作铺垫。
B、《春夜喜雨》中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猛,后者说明了雨极大。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怒字使秋风拟人化,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春夜喜雨》中的尾联紧扣题目中的喜字,些想象中雨后的清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色。
D、这两首诗都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各异,前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后者赞美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驿二首(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中颔联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和个人遭遇。
B、《金陵驿二首(其一)》首联用夕阳下落之动反衬人沉思之静,引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悲恨。
C、《过零丁洋》和《金陵驿二首(其一)》分别用丹心照汗青和啼鹃带血归表明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
D、文天祥的诗具有崇高气节,悲壮情怀和血性精神,这两首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十三、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包力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路。
菩萨蛮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渔家傲》开头一两句描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勾画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B,《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两句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词人只能将一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
C、《渔家傲》上阕描写记梦的景象,反衬在人间的孤独寂寞;《菩萨蛮》先写早春给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对后面抒发思乡爱国之情起了反衬作用。
D、李清照的词以清新、含蓄、缠绵的婉约风格著称,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十四、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杜工部蜀中离席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题》颔联诗人以春蚕作比,丝与思谐音,妙语双关,以蜡炬作比,象征坚贞的爱情。
B、《杜工部蜀中离席》尾联从美酒、卓文君等可以看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这两首诗,首联都以离别开篇,《无题》抒写相见难,别离更难;《杜工部蜀中离席》抒发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D、李商隐的诗歌锤炼字句,工于造句,语言凝练而丰富,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15、甲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文、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题目均出现地名,甲文为朋友迁谪之地,乙文为当年谢眺、范云离别之地。
B、甲文首句描写暮春萧条景象意为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乙文颈联描写谢公亭春秋两季美景意为反衬诗人的寂寞孤独。
C、甲文通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D、乙文缅怀谢眺,同时也表现本来诗人美好的精神追求。
十六、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枨黄橘绿时。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王喜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
B、《赠刘景文》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C、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壮丽、草木生机勃勃的特点。《赠刘景文》中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枨黄橘绿时都勉励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千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7、甲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文、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B、《峨眉山月歌》抒发了作者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C、两首诗构思精巧,都巧用地名入诗,以明月寄情。
D、两首诗都将月亮人格化,想象奇妙;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十八、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清明黄庭坚(北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A、《观沧海》首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清明》颔联展示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与尾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C、《观沧海》的五六两句,诗人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清明》颈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鞭挞了人性中的丑恶。
D、两首诗都是由写景到抒情,都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十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幢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是人运用了比喻、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B、《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垂死病重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惟妙惟肖的摹写出诗人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惊和心情的悲痛。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都在开篇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直抒胸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通过画面描写,都表达了对朋友遭贬谪的同情、关怀和伤感之情。十九A没有比喻,是拟人。
二十、甲文、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泮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文、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1),三黜名惭柳士师(2)。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3)东过连山(4)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1)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2)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3)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4)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的五六句用沉舟侧畔自喻,既惆怅,又乐观;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愁。
B、乙文五句中的并、尽、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凄婉的传达出来。
C、甲文和乙文都是七言律诗,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乙文抒发的是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
D、两文都采用了用典故的手法,既带有自嘲、又暗示自己贬谪的时间长久,又暗示了对当政者的不满。二十D、没有不满。
ABCD答案一D二、A三、B四、A应气势磅礴五、A,舍与不舍的的内容互换六、A,应是虚写6、A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B、不是惬意之情九、
CE(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十、D不是萧条破败的十一、1、B,风不大,雨也不急。十二、1、A,把拟人改为比喻。十三、1、D、前者不是婉约十四、B十五、C(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十六、D没有勉励朋友的意思。十七、D、乙文没将月人格化。十八D,《清明》没有表现豪迈气概

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 古诗与乐府的区别文案: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9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3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5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6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7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8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9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0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3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4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5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6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8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9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1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1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2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3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6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7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8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9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0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2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5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6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7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8三衢道中(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59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1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2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63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5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6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7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6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9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0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71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2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5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古诗与乐府诗的比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