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文案: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身死国灭
练习题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8.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10.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皆许以为刺史许:答应。
B.周匝谒于马前谒:拜见。
C.然当为我屈意行之行:走路。
D.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愿:希望。
1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他在胡柳作战,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人俘虏。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庄宗不仅喜欢伶人,而且又有伶人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自己谱曲。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能和陛下共同取得天下的都是些英雄豪杰忠诚勇敢的志士。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说的话虽然是正确的,然而应当迁就我去做这件事。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不听郭崇韬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B.庄宗为自己所溺爱的东西所灭。
C.庄宗被伶人所灭。
D.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伶官传序答案
1.答案:B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2.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答案:C
3.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A
4.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答案:D
5.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答案:B
6.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答案:D
7.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答案:C
8.提示:D项为被动句。答案:D
9.提示: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答案:B
10.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答案:B
11.参考答案: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2.提示:C项,行:实行。答案:C
13.提示:B项“知音”为通晓音乐之意,与今天的“知音”含义不同。答案:B
14.提示:D项,庄宗理解,但并未接受。答案:D
15.答案:A:A项,这两篇文章的立脚点是一致的,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16.参考答案:从他称王开始,直到他当上皇帝,都常常亲自和那些以歌舞谐戏为业的人在朝堂上上演各种杂戏,那些戏子因此得到重用,终于走向了灭亡……,
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文案:
一课一研教学设计(《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三、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具告以事告诉
告之于帝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多么)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用,介词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
与尔三矢给,动词
四、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5)泣下沾襟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2)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使……断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
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从《五代史伶官传序》看欧阳修议论文特色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四岁时丧父,母亲带着他投靠在随州作推官的叔父。生活贫苦,母亲用芦苇杆画地教他识字。二十四岁时中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三年(1070),他自号六一居士,著《六一居士传》。所谓“六一”,是指他藏书一万卷,收集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他一个老翁。这表明他对于政治的厌倦。所以第二年就告老致仕,退居颖州。再过一年,这位文坛领袖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
《五代史》记载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历史。后唐是由庄宗李存勖建立的。伶,是古代宫廷中的歌舞戏剧演员。伶官,是被授以官职的宫廷演员。《伶官传》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胡作非为,扰乱国政的情况。《五代史伶官传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发表感慨和议论的。明人茅坤誉之为“千年绝调”,颇能代表欧阳修议论文的杰出成就。
以下即以该文为例,择要谈谈欧阳修议论文的几个特色:
一、立足现实立意深刻
欧阳修十分注重文章的致用性。他的不少政论性散文都是立足现实,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的。《伶官传序》作为一篇史论,作者自然不会在文中对当时的政治实践直接发之以议论,但是却寓严肃的历史教训于深沉的历史回顾中。文章通过叙述五代时后唐由盛而衰的过程,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说明国家的“盛衰之理”非由天命,实由人事,立意极为深刻。作者是以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叙史事以鉴今,述往昔以讽世,告诫统治者应以史为鉴,力戒奢欲,革除积弊,免蹈覆辙。所以,本文虽属史论,但同样是立足现实,有着现实的警觉作用,体现了欧阳修议论文内容深广、立意深刻的特点。
二、布局谨严条理明晰
欧阳修的散文向以行文从容不迫,层次曲折明晰著称。《伶官传序》首段即开宗明义,揭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点出唐庄宗始得天下、终失天下的悲剧,照应“盛”、“衰”二字,交代论述内容,说明立论根据,并顺势引起下文。第二段紧承上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写唐庄宗兢兢业业,为报父仇的事迹。行文分两层:一层叙李克用临终遗言,说明得天下实非易事;一层叙唐庄宗为实观亡父遗愿而忧劳国事,自强不息,“忧劳可以兴国”的深意隐含字背。第三段写唐庄宗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事迹。行文也分两层:一层叙庄宗灭梁破燕得天下的盛况;一层叙后唐君臣衰败失天下的惨象。两层紧扣“盛”、“衰”二字,处处照应论点,落笔不虚。尤其第二层,夹叙夹议,理从事出,用了两个反诘句来回应首段成败由人的论点。语用反诘,也有助于读者得到理性的启迪。末段归结全文,从后唐盛衰剧变的史实中引出教训,进一步阐明“人事”对于国家的盛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道理。在揭出后唐兴亡的原因之后,最后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作结。从内容看,三句含有鉴往知来的良苦用心;从结构看,三句实为上文论述中心的引申发挥。不难看出,本文布局非常严密,通篇围绕着成败由人这个中心来阐述、论证、发挥,条理清晰,次序井然,欧阳修布局文章的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三、说理透辟叙事简括
欧阳修的议论文,与严密的布局相谐一致的是说理的透辟,为了把道理说得透辟有力,欧阳修十分注意材料与观点之间的严密逻辑和论证过程中的正确推理。《伶官传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接着就用庄宗报仇,建立后唐以及后唐灭亡的史实作为论据。唐庄宗受矢先王,誓报父仇,当其破梁灭燕时,可谓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然而一旦得到天下,便志满意得,生活也渐加奢靡,仅仅四年,便乱亡其国。作者引此史实作为论据,显然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正反对照法,用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作对照,说明“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用后唐兴盛与衰亡的史实作对照,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通过正反对照,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还援引古训以加强论证力量。“满招损,谦得益”,语虽寥寥六字,却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反映了客观真理,以此作为论述的依据,更增强了主要论点的说服力。这篇文章虽为史论,但叙事部分也写得简括有法。文章从李克用临终遗言,写到底宗报仇成功,再写到庄宗图安逸而亡国,既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后唐兴亡的那段史实,也写出了事件的曲折。作者写庄宗得天下是突出其意气之“壮”,写庄宗失天下是突出其意气之“衰”,叙事简括而又绘形绘声,全文抑扬相间地对照写来,极尽吞吐之妙。
四、语誓词工笔力千钧
欧阳修为文“用思甚苦”,尤重视句式的选择与词语的锤炼,所以他的政论、史论多有文约语精、平易畅达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句式的选择同样颇具匠心。文中多用带有感叹意味的句子和反诘句,这样,读来就给人以抑扬顿挫、低昂往复、咏叹不尽的感受。作者还注意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从而造成铿锵、流转、和谐的音节美。对于长句和短句,作者更发挥了短句的优点。
其次,选词用语,也不尚华采,而是于平易中见精粹。全文三百余字,可以说容不得一字更改。至于作者在文中引用或创造的名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前人早已誉之为“千古名言”,这些句子语意深刻、警策动人,即使在今天,仍为人们传诵不已,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最后,本文虚词的运用也值得一提。“也”、“矣”、“欤”、“哉”等虚词,在文中多用以表语气,这些虚词不仅给文章平添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而且使人读来更觉韵味悠长。宋人罗大经说:“欧苏惟用平常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鹤林玉霹》)读了此文,我们是不难体会到欧文在语言方面的这一特色的。
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文案:
伶官传序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创作、文学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3、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课前检测
复习检测
1、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
2、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____________,晦(huì)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李存勖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雠已灭
契丹三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欤
三、相关知识
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四、课堂问题
问题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问题二: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问题三: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四: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问题1:课文是如何表现庄宗的“忧劳”的呢?
问题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他都要“负而前驱”?
问题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问题五:翻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五、目标检测
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负而前驱B一夫夜呼
C仓皇东出D函梁君臣之首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与其所以失之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可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枝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4、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六、配餐练习
A组题: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在序号上打“√”)。
(1)伶(A.líng;B.lín)官传序
(2)方其系(A.Xì;B.jì)燕父子以组
(3)以一少(A.shào;B.shǎo)牢告庙
(4)盛(A.Chéng;且Shèng)以锦囊
(5)还(A.hái;B.huán)矢先王
(6)及仇雠(óu;B,zhī已灭
(7)而智勇多困于所溺(ò;B.n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告: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的时候;组:绳索
(4)函梁君臣之首。——函:
(5)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凯旋)而纳之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其(意气)之盛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A.③④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③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B组题:课内习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概括本段文字的大意。
(2)作者为什么要渲染唐庄宗的“意气之盛”?
(3)这里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我们认识历史、社会和人生有何启迪?
C组题:课外阅读题
庄宗既好俳优①,又知音,能度曲②,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③,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④于庭,伶人由此用事⑤,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⑥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⑦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⑧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
①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②度曲:作曲。
③自目:自称。
④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这里用做动词。
⑤用事:当权。
⑥胡柳:在现在山东鄄城西南。
⑦格:搁置,阻止。
⑧屈意:委屈心意,即屈就。
1.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周匝为什么要向庄宗“乞二州”?
(2)郭崇韬对“庄宗皆许以为刺史”一事发表了怎样的意见?
(3)最终庄宗是怎样做的?
2.这段文字写庄宗宠信伶人,有概括叙述,有具体叙述。试简要分析。
3.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文案:
全国2014年10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的写作特点是(A)
A、欲抑先扬B、虚构寓言故事C、广征博引D、连用精妙比喻
2、《论毅力》一文引用了《论语。子罕》的一段论述,据此概括而成的成语是(D)
A、逆水行舟B、乘风破浪C、盘根错节D、功亏一篑
3、下列《吃饭》一文提到的外国人的观点中,文章用“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赚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味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加以补充说明的是(C)
A、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
B、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
C、肚子是人类的真主宰、各种学问和职业的创造和提倡者
D、上帝是“一个伟大的厨师父”,做饭给全人类吃
4、下列《种树郭囊驼传》中人或事的组合中,构成类比关系的是(B)
A、郭囊驼与“他植者”B、种树与治民
C、吏者与“小人”D、官理与官戒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文中,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理由是(A)
A、备四境之难B、顺中国之俗C、圣贤之所教D、蛮夷之所则效
6、《前赤壁赋》采用主客对话表现手法,其用意是(C)
A、制造喧宾夺主、出人意表的效果B、抒写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情趣
C、表达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D、说明事物是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
7、下列《先妣事略》语句中,兼有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是(D)
A、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C、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D、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8、《西湖七月半》:“如沸如撼,如髪如呓,如聋如哑”。这句所形容的声音是(A)
A、人声鼓吹B、弱管轻丝C、皂隶喝道D、浅酌低唱
9、下列《秋夜》意象中,精神上与枣树相互呼应的是(C)
A、乱飞的蝴蝶B、夜游的恶鸟C、小青虫D、小粉红花
10、《香市》“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这段文字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是(D)
A、肖像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场面描写
11、《爱尔克的灯光》:“这就是‘家’!‘甜蜜的家’!”作者连用两个引导的用意是(B)
A、感叹家业凋零、物是人非B、控诉封建家庭摧残年轻生命
C、回忆童年生活的温馨甜蜜D、暗示时局动乱,自己无家可归
12、下列外国作家中,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生活的是(C)
A、契诃夫B、裴多菲C、亨利。梭罗D、欧。亨利
13、下列《湘夫人》诗句中,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焦虑不安的是(B)
A、洞庭波兮叶下B、靡何食兮庭中C、疏石兰兮为芳D、九缤兮并迎
14、下列《陌上桑》情节中,展现了罗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是(D)
A、盛装采桑B、坚拒“共载”C、观者失态D、极夸“夫婿”
15、下列《长恨歌》诗句中,表现了杨贵妃在仙境听说使者到来内心急切的是(B)
A、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账里梦魂惊B、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C、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D、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16、《八声甘州》(对瀟瀟暮雨洒江天)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在全词的结构上起的作用是(C)
A、总领全词B、收束上片C、承上启下D、收束全篇
17、下列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所写事物中,促使“匆匆春又归去”的是(D)
A、蛛网B、落红C、芳草D、风雨
18、下列《雨巷》意象中,最富有象征意味的是(A)
A、“丁香姑娘”B、寂寥的雨巷C、雨的哀曲D、颓圮的篱墙
19、《哦,香雪》写香雪为了小小的“铅笔盒”心愿,不计后果地冲上火车,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是(B)
A、心地纯真B、性格执着C、泼辣鲁莽D、富有激情
20、《宝黛吵架》中写宝黛二人内心后悔,一个临风洒泪,一个对月长吁,与之相对应的话语是(D)
A、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是假意试探B、两假相逢,终有一真
C、不是冤家不聚头D、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二、多项选择题
21、在《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所列举的被他所认为是庸俗可鄙的、却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有(BCE)
A、名誉B、财产C、虚荣D、地位E、奢侈的生活
22、《先妣事略》一文的写作特点有(ADE)
A、文字简洁省净B、叙事和议论相结合C、使用倒序手法
D、寄深味于平易之中E、多用细节描写
23、下列《声声慢》词句中,包含深秋物候特征的有(ACD)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E、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4、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意象中,喻指“我的爱人”的有(ABDE)
A、一条小鱼B、一只小鸟C、一所小草棚D、熊熊的烈火E、黄昏的太阳
25、下列《断魂枪》的人物描写中,属于肖像描写的有(ACD)
A、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
B、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教什么?拿开水浇吧!”
C、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
D、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E、孙老者很坚决,两个“不”字把小辫从肩上抡到后边去
三、词语解释题
26、无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27、抑本其成效之所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推究本源
28、使人飞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同“嘱”,嘱托,请求
29、令西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30、擅强兵坐而观之,相环也
相环:四周皆是
31、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经:原则
32、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夜分:夜半,半夜
33、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无虑:大约
34、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
锸:挖土的工具
3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宛:宛然,好像
四、简析题
36、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所演说》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敬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纯朴劝勉也。
A、划分本段文字的层次,概括它们的内容。
答:从开头到“敬礼有加”为第一层,以下第二层;第一层倡导敬爱师长,以诚相待;第二层倡导同学应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B、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
C、说明这段文字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答:反诘
37、阅读《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A、《香市》的作者是谁?文中所描写“香市”位于哪座城镇?
答:矛盾;浙江桐乡乌镇
B、农民来“香市”祈神赐福,是希望实现什么愿望?
答:希望蚕茧能有廿四分的好收成。
C、“桃源”的典故出自哪篇文章?它在这段文字中借指什么?
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指半封闭式的,受外界经济、政治和战争影响较少的农村。
38、阅读贺铸《鹧鸪天》,回答问题;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睎。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A、说明这首词的构思特点。
答:将生者与死者合写,始终关合自己和妻子双方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隐喻了什么?
答:中老年丧偶,表达自己的寂寞凄凉
C、指出词中表现夫妻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趋势情感的句子。
答:原上草,露初睎。旧栖新垅两依依
39、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A、这节诗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答:新时期的中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B、“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具有什么总体特点?
答:富于生机与活力
C、指出“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寓意。
答;中国刚从文革劫难中解放出来
40、阅读《苦恼》中的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有三天就死了.....上帝的意旨哟。”....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快点赶车吧!”
车夫又伸出脖子,微微挺起身子,笨重而优雅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左近停下来,坐在车座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马涂得挺白。一个钟头过去了,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A、概况以上文字的内容。
答:姚纳向军官乘客诉说儿子病死的痛苦,而军人不愿意听
B、军官乘客对姚纳态度怎样?具体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不耐烦和漠然;催促赶车,闭眼不听述说
C、指出文中塑姚纳形象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答:语言描写;行为举止描写。
五、作文题
41、蚕,吸引了不少我国古代诗人的关注,并引发了他们的种种人生感悟。例如李商隐写过的“春蝉到死丝方尽”这样的名句;陆游在《书叹》一诗中说“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成语“作茧自缚”、“破茧而出”至今仍被使用。请轻围绕以上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的经历,对《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希望对大家写《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