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作文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作文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文案: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进入到了关键时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改变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现象,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让教育主动承担起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一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只有改革和创新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以法律作保障,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此,笔者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以下思考:
一、对应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对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一,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应试教育”面对少数学生。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吃偏饭”,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不仅使他们的学习得不到长进,而且在心理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形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结果是“吃偏饭”的学生将来未必个个成材,而被“遗弃”的学生本应该有发挥的潜能却被遗弃或压抑。这种教育只能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其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它的立足点在选拔。所谓伯乐与千里马,老师不应当只是伯乐,因为伯乐是着眼于挑千里马的,而不是着眼于培养千里马的。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在于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致使大部分学生不但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反而成为社会沉重的人口负担。
第二,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造成现在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的现象。尽管有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本身是全面的,但教学时已把那些不考的课程和内容自然地放弃了。这就必然把升学作为培养目标,一切围绕分数转,从而突出智育,忽视其他各育。在不少学校里,德育被架空,或被当作维持教学秩序的手段;体育成绩由于被计入升学总分而成为“应试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则形同虚设。甚至于连学生的早读和自习也全部变成了统考的语文、数学等主课。这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地位,尽管智育被突出,但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内容也往往被忽视。“应试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狭隘视角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这种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完全背离了教育方针的要求。这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第三,教育主体上的模糊性。历史原因造成我国学校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不重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要促使人的社会化被片面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表现为: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师常以批评、训斥、禁止、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教师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一味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权;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从教育目的、教学制度到教材教法过多强求一律,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在独立性和自主性上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觉自理的品质和能力;在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表现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回避矛盾,缺乏社会交往、主动参与,缺乏大胆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和批判性上,不善独立思考,喜欢循规蹈矩,缺乏理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主体性的模糊不清,致使一个人缺乏本应具有的主体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活泼主动地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由于现行用人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的某些负面影响,加之中国长期以来旧文化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上,较普遍地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这一思想观念。因此,为了应试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教师编了很多练习应考能力的题,让学生先练习,最后再去应付考试。所以,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教育效果就带有必然的虚假性,最终,应试教育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问题,始终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决定了它本身难以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难以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难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因此,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二、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延伸,教育体制非改不可,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必须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只有冲破“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各级党政领导应率先转变观念,不要给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也不要把升学率或达标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工作的唯一依据。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转变观念,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把握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应着眼于使学生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为青少年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准备。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态度,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和配套改革措施,并且加快薄弱学校的建设步伐,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加快招生制度和社会选才用人制度的改革进程,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创设宽松的政治气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通过教师去落实,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功。《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必须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将有效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另外,要把职业道德建设当作重中之重,其核心是师德建设。应当肯定,广大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钻研进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但部分老师职业道德低下,缺少敬业精神,不能以身垂范。因此,必须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教师队伍,使其做到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青少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提出明确、具体、全面系统的要求,培养他们全面发展。要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来对待,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即环境课程),使三类课程形成合理结构,发挥其整合一致的育人功能。要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考试,淡化分数,变单一的书面知识型考核为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全面素质评价。为实现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要以“学生素质状况报告单”取代以往单一的学生成绩报告单。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伟大变革,任重而道远。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各种教育法律制度。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思考
依法治教事关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是我国教育工作从主要依据政策转移到主要依据法规,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律的形式,确保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举措,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教育法规是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它集中体现了全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的共同意愿,确立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针和基本原则。《教育法》总则中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从这一性质要求出发,《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还规定了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
这些教育法规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定了我国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突出强调了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确立了各类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把教育关系主体的行为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针对确立的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结合我国实际,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各种教育法规,在全社会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要把各种教育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普及各种教育法规的精神和法律规范,形成一个有利于全面依法治教的良好舆论环境。尤其是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教育法规,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第三,贯彻教育法规,实现全面依法治教,必须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教育执法监督机制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对教育法律实施的监督,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的执法和监督,司法机关的执法及教育纠纷的调解、申诉和仲裁制度。要加强教育法制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执法程序。要建立健全有关教育的调解、申诉和仲裁制度,以及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手段,及时妥善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要抓紧制定与现有教育法规实施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快教育立法的步伐。
另外,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治教,做贯彻实施各种教育法规的模范,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第四,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提供法律依据。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办学者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教育方针。但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相当数量的中小学难以切实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仍然以应试为目的,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应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如果只重智,以偏概全,学生不可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面,更何况连篇累牍的机械操作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学习教育法规,以法治校,转变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制。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各种教育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牢固树立依法治教育的观念,并结合《纲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把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作文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文案:
在我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生活之际,我从亲朋好友那得到的信息,就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很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也只是偶尔通通电话,而班级同学家长之间的联系大多是空白。但自从我的孩子进入凤鸣实验小学学习后,我才知道以前的认识是那么感性随意。而我感触更深的就是,学校建立的络平台让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快捷,利用络共享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下面就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吧:
一、共享的凤鸣校园
我们家长通过校园对学校的发展、面貌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能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知道近期学校要开展哪些活动,学校即时发布的公告。站设有好多栏目,如\"雁过留声\"、\"家长学校\"、\"校长信箱\"等等,让家长们能畅所欲言,及时和学校沟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二、独一无二的班级博客
在班级的博客上,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更像妈妈一样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老师将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用相机拍摄下来挂在上,使我们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束,老师都会在博客上公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让我们知道自己孩子每阶段学习上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这样在下一阶段中,我们会及时配合老师,引导孩子更快地调整学习状况,有益地良性发展。
当我们做家长的在家与孩子发生争执,或遇上教育孩子的难题时,我们也是通过博客向老师咨询求教。每次都会得到老师真诚热心地帮助,问题很快地解决了。同时也能让家长和老师\"换位思考\",家长更能体会老师的辛苦和难处,老师也能了解孩子的心理波动状况。这样通过博客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通过博客我认识了班上同学们的家长,我们家长们也能彼此熟悉更好地沟通。平时有机会我们做家长地会带着孩子相聚在一起,让孩子们亲密接触大自然,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同时能提高孩子的交际和表达能力,也能使他们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家长们也能在一起互相交流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互相取经彼此借鉴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扩大家庭教育的氛围。
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接触电脑和络,学会利用络查找资料;与同学们在博客上交流,增进他和同学们的深厚友情;在博客上发表一些自己写的做的作品,提高他的学习热情,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让孩子们对电脑和络有个健康地理性地认识,这样他就不易沉溺于络中不能自拔。
三、相互关联的博客群体
我们通过学校校园到其他班级的博客。可以了解到同年级的其他班和高年级的其他班的各类信息。通过校园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我们凤鸣实验小学的家长和学生们成为一个小社会团体,围绕着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为中心,我们共同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在此感谢学校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所做的一切工作。正因为有了您们辛勤的付出,我们的孩子才会学习生活地更轻松,更愉快。谢谢您们!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多年,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等,同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体会。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质量,综合国力的提高,人力强国的建设。但是必须看到,几年来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语数外等主科教学,忽视音、体、美等学科教育和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确实的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日常教学中要依法治教,自觉遵守学校安排的课程、课时、规范学生的作业量、作息时间,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要全面的进行考核,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甚至于只重视考分,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和从事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按照\"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认真组织施教,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贯彻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不考试、不留作业。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懂得创造,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才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努力做一名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被信息包围,却依旧缺乏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却不能够被我们得以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无奈的事情。
不过,在信息素质教育课上,老师幽默机智的上课方式,采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发挥不同老师的优势的多人教学方法......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但是,在我们掌握了如此众多的信息搜集能力之后,我们却渐渐地松弛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一直不停加速转动的思绪浅渐渐地缓了下来,最可悲的是,甚至停止自己的思考能力,完全奉承\"拿来主义\"。
这是一个缺乏的年代。高超的络技术让我们学会如何偷懒,复制粘贴,轻松一点,便解决了我们绞尽脑汁的事情。
曾经的我们,还不会玩电脑,找百度,用Google......于是我们百般思索,万般探究。时间就这样匆匆而逝,我们一长成了大孩子。日益沉醉在现代发达的科技中的我们渐渐懒惰起来。
无论是老师布置的小作业,还是学年论文,亦或是专业考察报告,都希望能在上搜到相关资料,那样写起来就会像飞一样的高效精准,只不过有时会避免不了千篇一律的烦恼。
我们的脑子渐渐停止了思考,从我们懂得了如何偷懒之后。
曾经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偶尔写写小,编编小故事也好。可是,似乎自己从未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也许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达到心中所想,也许是因为懒惰而没有付诸实际。
曾经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这种拼命的精神,也从未达到过这种境界。
时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要努力!是时候该努力了!
可是总会有这种这样的借口让我把自己的任务一天一天往后推,直至有一天放弃了曾经设想的的计划。计划永远是最经不起时间消磨的东西,更加经不起我们的不断推拖。
曾经参加一次大型的作文竞赛,当时问了一位资深的教授很俗的问题。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的回答很简单: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于当时思想幼稚的我来说,这句话真的很受用。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将来,我都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只不过我的交际能力太差,所涉及的圈子太窄,以至于今天,我还经常处于一种OUT的状态。
众所周知,大学里有一座宝库,也就是图书馆。能否在大学期间蜕变成\"一只蝴蝶\",除了日常的学习工作之外,就要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了。信息素质的课上,我对图书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深入。不记得何时的我曾这样告诉自己,一定要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巨大的宝库,坚持每天读书。
在书中,我们可以重新获得思考的能力,可以重拾昔日的信念,言谈举止之间便增一份自信、一份优雅。书,让我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地向前滚动,我们必须跑起来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技术越发的高明,但是我们更应该提高的是自己的内涵修养。
信息素质教育课,不仅教会了我搜集信息、查询资料的能力,更让我在这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到,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不至于被无情的岁月狠狠的抛弃。
时光的步伐太快,我们要学会跑起来,才不会被落下。我们被信息所包围,同样要学会把信息包围起来。
寒假期间学习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材料,深受教育和启发,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起来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行为的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确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用端庄的仪表、大方得体的举动,和蔼和亲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去感化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行为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幼儿园到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及周围的事物都与幼儿园有不少的变化,比幼儿园环境严肃多了,给学生的感觉陌生了,对他们的情感发起一轮波动。他们很自然地把感情、期望、爱的要求转移到老师身上。渴望老师象妈妈那样给他们充足的爱。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倾注给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亲骨肉,满腔热情地关怀、全面地照顾、耐心地教育、细致地疏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全面发展。
德为师之本,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教育日新月异,教育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人格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感染仍无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有\"掏出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师德,才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灌输知识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从而\"严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达到提高全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这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条件。一个职业道德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缺乏敬业精神的人。一定是拥有高尚的敬业、进取精神、能够为人师表的人。在教学中更要象慈母般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把深厚的感情倾注到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上。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方式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去把握大纲,深钻新教材,探究新方法组织教学;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各项游戏活动,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综合分析、比较,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再进行筛选,制订一套适用于本校、本班实际的素质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的爱抚的事业。\"抱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教导、训练学生,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的人,责任是何等艰巨。作为教师还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有丰富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吸收最新的信息,充实教学内容,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在素质教育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逐步掌握多方面的技巧、技能。
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一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二是要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三是要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
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四是要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第三,要抓好差生工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把\"差生\"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对于差生,要满怀爱心,重点辅导,并发动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差生,最终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三、作为数学教师,我将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是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我将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教师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得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是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我将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三是克服困难,磨练学生的坚毅性。坚毅性是学好知识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尤其学好数学单评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必须具有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一旦确立一个目标,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意志。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学生在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表现出他有坚毅性:反之,学习中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知难而退就表现出缺乏毅力的品质。\"学贵有恒\",学习一定要有恒心。有的成功就自满,有的失败就灰心,有的出现\"冷热病\"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表现,我将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是形成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性。现代数学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个体的终身来说,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责任性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点,任何事都干不成,干不好。责任性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踏踏实实、一丝不苟。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得学习习惯,责任感得良好个性品质也在其中逐渐得形成。
总之,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个人感觉又有了新的提高,下步将倾尽所学,在新的学期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小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5篇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
小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
新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4篇
学前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8篇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作文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文案: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验报告〉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宗旨,以真善美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美育是人全面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如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成长。”
2、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美育具有开发人的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功能,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美育对人的右脑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功能,尤其对发展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直接的作用。美育的内容(自然美、精神美)也决定了实施美育必须在自然实践中,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展开。由此可见,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有着独到的作用。正如决定中指出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中包含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具有激励人主动发展的动因及机制。所以可以充分运用各学科中内涵美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3、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学校教育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心灵。实施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操、性格、意志和信念,从而起到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4、学校办学传统的需要
“建设特色学校,培养新世纪人才”是我校多年来的办学目标,在构建美育教育方面做了些研究和探索,但如何向深层次发展,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就要作些科学的研究。从美育和主体性艺术教育着手,创设校园良好的精神氛围,培养新世纪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鉴于以上认识及分析,我校决定进一步强化美育教育,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其定义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美育特色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美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以美育人的氛围,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多渠道渗透美,。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在上课时,精心展示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美的事物,在师生互动中,努力建构美的互动形式。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美。倡导追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纯朴美、自然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境界的过程。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成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实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党的教育方针。
3、科学研究依据
(1)196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左,右脑功能研究,可提供生理学的依据。
(2)我国学者通过美术,音乐等形式训练培养儿童的实验表明,美育在挖掘人脑的潜能,启迪灵感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实验目标
经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全校教师形成新的美育教育的理念,建立“以美修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美育框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挖掘美的事物,拓宽美的领域,利用美的因素,探索美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双重(教师学生)”育人目的。深入研究美育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途径。
五、实验内容
美育问题的研究现在在教育领域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但是如何使美育注入新的内涵,使美育真正的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我们后石小学做为“省美育名校”将会认真学习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美育研究理念,并融合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其它几育的发展。我们将提供高素质的教师,提供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济来保证深入对美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以美促德规范、引导人。
德育和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师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大量审美因素能使学生透过美而更深刻地求取真。同时,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可以缓解德育中的机械灌输性,增加自觉和活力。教育中的审美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产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推动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
2、以美的环境熏陶人。
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密切,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美化自然环境,让校园处处体现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优化人文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新”,新颖,有独创性;一个“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远”,眼光要远,有超前性,随时代发展不落后;一个“高”,层次起步高,体现真善美的要求;一个“严”,严密、细致、质量好;一个“美”,美观,协调一致,和谐多样,给人美感。
3、以美的教学教育人。
(1)教学,是人们按照教学规律所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科学,又是艺术。当代教育的发展,又赋予这一命题以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有时代的内涵。教学科学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科学化是教师的一种对美的追求。“以美立艺”,即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教学艺术的规律,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掌握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传递具体的直观的信息材料,进行学科的教学。
(3)由于美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左、右大脑的机能得到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各种能力(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此在学科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运用美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科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目的。
(4)挖掘学科中美育的内容,运用美的情感来唤起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推上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达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意向。
(5)美育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进行学科整合。各学科都有明确的美育教学目标,都担负着美育的任务。例如,语文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美学知识,要认识汉字的结构美、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体育要学习人的健康美和形体美等。运用各学科的内涵的美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通过美的感受体验并运用有关的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低年级重点陶冶爱美的心灵;中年级重点培养审美的情感;高年级重点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为活动的基本内容。
4、以美的艺术智慧人。
美育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与主体性艺术教育的结合,做到以“美”导“真”、以“美”辅“德”、以“美”促“新”。以艺术作为媒介,引发、释放和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促进艺术教育的内化,切实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每个学生身上。扩大儿童音乐、美术审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艺术基础,为将来发展建立丰厚的生长点。
5、以美的心灵完善人。
近年来,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出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极其和谐的状态,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害整体的统一。美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给人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也就是要使人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并开发其它各育无法完成的人的各种潜力。
六、实验过程
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在每个学科教学之中我校倡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境准备入境美
通过谈话法、歌曲感染,图形展示,结合电视录相、投影仪等电教媒体创境引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教学共振,情感共鸣,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网,显示出课堂教学高效性、入境美。
2、教法新颖形式美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采用尝试法,探究法等,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美中启智、美中促学、美中促能、美中施教。
3、挖掘内容展示美
注重挖掘多科教材中美育因素,展示“美”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社会课上让学生体会人类历史美,祖国河山美。语文课上,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行为美;美术课欣赏画面艺术美,作画时的创作美;数学课的数学美、图形美;体育课做到场地设计美,队形排列美,广播操的韵律美、和谐美。尤其是音乐课,构建了“创设情境入境美,技能训练和谐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教学内容的美感得到充分显示。学生在追寻美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益于综合素质的形成。
4、情感贯穿体验美
没有情感的教学,永远是枯燥的、乏味的。教师端正、得体的仪表,紧随课堂节奏,内容或激昂、或沉静、或愉悦或悲伤、语言无时不在投入一种情感,时时感染学生,使学生随之而动,充分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达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5、实践创新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潜能,动手、动脑大胆实践。
6、多种活动培育美
学校开展艺术周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大自然中寻找美;有机整合感悟美;“文、画”共生鲜活学生的日记与习作;演绎课本剧,活化教材。
七、实验成果
我校大力加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使学生学有所长,学生由原来的绘画到现在的粘贴、石雕等艺术创作,由原来的模仿向自我创造型发展,而且学生的作品形成系列画,有彩笔画,有国画,有剪纸,有粘贴,有石雕等,走进美术展室,琳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示了美育研究的成功,那奕奕闪光的奖牌,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的奖状,证书,都满含着教育者辛勤的汗水。学生的绘画,经常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奖项,其中有7幅作品收入全国小学作品丛书之中,。再现了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在音乐方面,我校又加强了实体建设,投资上万元购进电子琴等乐器,配备了大型鼓号队,使艺术特色一年上一个台阶。我校参加市大合唱演出,多次荣获优秀节目奖,优胜单位奖。各种美术班、音乐队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演,并给予很高评价。大大推进我校艺术工作的蓬勃发展,给我校带来可喜变化。学校呈现四新局面即:学校有新形象;领导有新水平;教师有新素质;学生有新质量。教师们在探索美中品位提高,在研究美中素质发展,呈现出四提升局面即: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得到提升;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研究氛围、合作意识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多次在省、市、区进行大型的教学观摩研讨,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学骨干队伍日趋壮大。涌现出一批省、市、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我校被评为“东三省美育名校”、“省美育名校”、“美育先进校”,校长被评为美育先进工作者,教师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课,所撰写的美育论文也曾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论文。04年至05年间,连续两年溪湖区在我校召开“溪湖区小学校本课程研发阶段现场会”和“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场会,同时我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倍受新闻界的关注,我校的《探究式多维赏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走出“朝雾暮霭”扬起课改风帆》等教学经验曾在《辽宁教育》、《本溪教育》、《本溪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市教育电视台、市电台、电视台也给予多次系列报道。正是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推动了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前进,推动了我校的整体发展。
溪湖区后石小学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
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验报告〉
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后石小学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作文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文案:
作为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结语:《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教育文档》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