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诗经》三首作文 诗经三首褰裳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经》三首作文 诗经三首褰裳文案:
《诗经》三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导入课文,理清思路。
二、讲解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诗歌的特点。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
五、概括每首诗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课后心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在串讲的基础上,归纳每首诗歌的内容。
三、归纳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诗经》三首作文 诗经三首褰裳文案: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最初称《诗》,汉武帝始称《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各地的诗歌,诗的作者已无考,传由尹吉普采集,孔子编选。《诗经》共计311首诗,内容包括了爱情、战争、风俗、祭祀、动植物等等,下面让我们看看诗经最美的十首诗歌吧。
野有蔓草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一美人,清扬婉如。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ráng]。有一美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是首恋歌,写在一个零露未干的清晨,男子在田野草蔓间与女子不期而遇,一见倾心。邂逅总是美好的,而邂逅美人的地点在带露的蔓草间,正合我意,让此诗浪漫而唯美。
《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绸缪》描写新婚之夜的缠绵与喜悦。诗借了“束薪”作象征,用“三星”作背景,描写了傍晚到入夜的过程,再借助内心的独白“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真有道不完的情深意长和新婚之夜的憧憬和激动。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全诗采用赋的手法,叙述了战争过程中士兵不得回家和对心上人的思念。诗的第四章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作战期间不时想起曾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不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传诵极广。成语“投桃报李”便出自这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止友人,恋人之间也是如此。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是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末尾这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可谓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而不厌之佳作。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正因为这一份朦胧与期盼,诗人对“伊人”的那种向往、思恋和追求才更为显得强烈和执着,若说穿了,也就没有了韵味。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其心理描写手法开创先河,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像小桃树那样年轻,像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冠于诗三百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位置。《关雎》描写的是一位青年对女子一见倾心,而后朝思暮想,辗转反侧,渴望得到女子芳心的心理感受。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且刻画出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堪称为千古传诵名篇。
供稿老师:李波
2018年5月22日
《诗经》三首作文 诗经三首褰裳文案:
风篇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让我时刻放心上。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这(了解我的)人是谁?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
11.死生契阔(qìkuò),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的新乐土。(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4.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译: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15.交交黄鸟,止于桑。《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译:黄雀叽叽,飞来桑树上。
1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7.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国风·唐风·绸缪》
译: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天上。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好的人呀。你呀你呀,你这样的好,让我该怎么办呀?
18.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译:不是认为荑美丽,因是美人的赠贻。
1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20.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埋怨飞无翅膀。
21.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雅篇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鸿雁·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6.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译: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节南山·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9.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译:兄弟在家内相争,对外抗御他们的欺辱。
10.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译:好比天上上弦月,好比太阳正高升,好比南山寿命长,不会亏蚀不会崩,好比松柏一样茂盛,没有不可你继承。
1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经·小雅·谷风·北山》
译:广大的天下,没有不是王者的疆土。沿着土地到海滨,没有不是王者的臣子,大夫派劳役不均匀,我做的事独自艰辛。
颂篇
1.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诗经》三首作文 诗经三首褰裳文案: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原称《诗》,或称《诗三百》、《诗三百篇》。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共收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而无辞的“笙诗”不算在内)。它是一部乐歌总集,其305篇作品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或出于王都,或出于各诸侯国。《诗经》作品主要来源于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间采集而来,但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因而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诗经》就已编订成书。旧时曾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虽不足凭信。但他曾经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的话。由此看来,孔子也许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国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收诗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为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何以如此分类编排呢?古今学者对此聚讼纷坛。现在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是从“《诗》皆入乐”的认识出发,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现在大都认为,“风”即音乐曲调之意。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雅”即“正”,又与“夏”通。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当时宫廷和贵族所用乐歌即为正声、正乐。《诗经》中的《雅》便指王畿之乐,是相对于地方“土乐”而言的“正乐”。这一名称,无疑反映了当时的尊王观念。至于《小雅》、《大雅》之分,则是与它们音乐之不同和产生时代之远近有关的。《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的特点;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颂》诗大多简短,韵律缺乏规则,且不分章,不叠句。这都表明,它是音调缓慢、配合舞蹈的祭祀舞歌。作为庙堂乐章,表现了对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至上的反映。《颂》在当时无疑是最受尊崇的,但今天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它的价值远不如《风》《雅》。
关于《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秦皇焚书,《诗》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兴,广开献书之路,先秦典籍陆续重现。当时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亦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分别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以后百余年间。《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三家诗”晚出。当“三家诗”兴盛时,《毛诗》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东汉以后,《毛诗》盛行于世。“三家诗”先后失传,传下来的便只有《毛诗》,这也就是流传到今天的《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有一小部分是由先世流传下来,又经后世补记或编定的,但这些诗歌的雏形产生的年代则远在西周建国之前,如《商颂》里那些商人用于祭祀英雄祖先的祭歌,《大雅》中那些对周族先王创业立国的颂歌等。
《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的英雄形象,与后世御用文人抽象地颂扬帝王功德的谀词是迥然不同的。
《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还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
《风》诗与《颂》诗、《雅》诗有所不同,它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所有的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劳役兵役繁重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风》诗一百六十篇是《诗经》的主体与精华,后世人们甚至以“风”来代替对《诗经》的称呼。《风》诗多是民间歌谣,形式自由而多样,是反映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比较理想的艺术形式,《风》诗的艺术特色代表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艺术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中的民歌都直面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概括生活画面与艺术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这种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传统。
《诗经》305篇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生活面。就其思想内容看来,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及征役诗、爱国诗等等。可谓丰富多采。
(一)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抛弃了他,但他得到牛羊的哺乳伐木人相救,又受到鸟儿展翅遮护,因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厥声载路。”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颂扬他长于农事、勤奋创业的英雄业绩。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土田的创业精神。《绵》描述了周文王之祖父太王(古公亶父)始迂岐周、以开王业的丰功伟绩,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而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赞美了文王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民族的伟大功绩。《大明》则颂扬了文王、武王父子的非凡功德,着重赞颂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写得绘声绘色,雄伟壮观: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汝,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既有军阵、军容的描绘,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牧野之战的战斗场面和师尚父的鲜明形象。
从《生民》到《大明》五篇作品,合而观之,适成一组史诗。它们虽然简朴,却像是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
(二)颂歌与怨刺诗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可谓开其端者。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多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宫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其主要目的是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的支持,并借助于上帝的权威以慑服臣民,以永保周王之天下。这些谀美的颂歌虽不能说一无可取,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其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实在无足称道。不过,应该指出,正是这一类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成了后世那些讴歌承平、粉饰现实的谀美之作的榜样和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不少与颂歌异调的怨刺诗。在儒者看来,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所谓“刺过讥失”、“匡救其恶”(郑玄《诗谱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和道德、伦理因素,而且指明了怨刺诗的主旨所在。怨刺诗的确是乱世的产物,它们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一些作品出自公卿列士之手,是贵族士大夫们的讽谕劝戒之作。它们或借史讽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荡》)“赫赫宗周,褒姒威(灭)之。”(《小雅·正月》)或揭露现实:“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廉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小雅·正月》)或针砭昏君:“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大雅·板》)或斥责佞臣:“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小雅·巷伯》)总之,不外乎悯时伤乱、愤世哀民,表现出诗人系心国事、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忠心诚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有相通之处。但诗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大胆揭露,客观上具有不容低估的认识价值;诗中所抒发的深沉怨债,也表露了诗人们“忧心殷殷”的忧患意识。
《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债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如《魏风·硕鼠》愤怒地斥责剥削阶级是贪婪可憎的大老鼠。《魏风·伐檀》发出了奴隶不平的呐喊和反抗的呼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作了愤怒的揭露和理直气壮的责问,辛辣地讽刺了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剥削者。
《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把卫宣公比做丑陋不堪的癞虾蟆,讽刺他夺占儿媳的丑恶行径。《鄘风·相鼠》道:“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以鼠之有齿反衬人之无耻,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异于衣冠禽兽的实质,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蔑视和憎恶的感情。此外,《齐风·南山》《陈风。·株林》也有类似的讽刺。《国风》中的怨刺诗无不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深沉的怨愤,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不平的心声。
(三)婚恋诗《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所谓“婚恋诗”,包括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其突出特点是“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艺术质量甚高。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朱熹《诗集传》卷4);也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寄怀念,还是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
《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其中有些堪称热烈奔放的情歌。其中唱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类似的作品还有《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郑风·溱洧》等等。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诗经》的婚恋诗中,还有一些可称作深沉执着的恋歌。如《王风·采葛》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卫风·木瓜》发出了“永以为好也”的誓词;《郑风·出其东门》中的主人公不为“有女如云”所动心,而对“缟衣綦巾”的爱人一往情深;《秦风·蒹葭》抒写了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缠绵悱恻而又空灵渺远的反复追寻。这些诗篇歌颂了对爱情的忠实、坚贞和专一,展现了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另有一些诗篇表现了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揭示了当时在礼法压迫下婚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便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热烈奔放的情歌令人愉悦,深沉执着的恋歌使人赞叹,痛苦哀伤的悲歌则引发同情、启发深思。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
昔盲恐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盲,比予于毒。(《谷风》)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氓》)
尽管这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和经历有所不同,但命运却一样悲惨。它们都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袁怨和痛苦。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它们是感人至深的爱的悲歌。
(四)农事诗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雅》《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高。如《周颂》中的《噫嘻》《载芟》《良耜》,《小雅》中的《甫田》《大田》《楚茨》等,均为其例。
《国风》里的农事诗则内容丰富,清新生动,文学价值较高。
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一首饱含血泪的奴隶之歌。它反映了奴隶社会中从事繁重劳动的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养蚕、制衣、打猎、盖房,然而他们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并且“无衣无褐”,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此诗客观上揭露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们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表现了辛苦从事农桑稼穑的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生活的画图。
(五)征役诗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苛酷的兵役、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易其有所?”又如《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被迫服役的征夫们内心的哀苦和悲愤。《王风·君子于役》则写一个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她久役不归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易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和痛苦。又如《小雅》中的《大东》《北山》《渐渐之石》,《国风》中的《魏风·涉岵》《邶风·式微》《王风·伯兮》《豳风·东山》等等,也都是征役诗中的出色之作。
(六)爱国诗《诗经》一方面写出了人民从事征役之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们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如《小雅·采薇》中的主人公,舍其室家,抵御外侮,“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但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猖狂的狁侵凌之故,为了保卫家园,不得不奋起战斗,作出牺牲。此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再如《秦风·无衣》,可说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
它表现了当时人民同仇敌忾、勇抗外侮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歌颂了奋起扞卫祖国、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这些爱国诗或沉郁悲慨,或细腻委婉,格调不同,但都充满了爱国激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开端。大部分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周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恋者歌其情,不平者歌其怨”。
我国古人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个字。宋代朱熹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大雅》和《颂》中运用最多,直接写景抒情,铺写所要表达的内容。比的手法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寄寓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兴的表现手法在一首诗的开端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即景生情,用眼前之景引出所咏之词。
《诗经》在结构上采用了复沓的形式,即章与章之间的词句基本相同,每章只变更几个相应的字。这样做,有时为了表示事物发展的顺序程度,有时也只是为了反复咏唱,达到抒情的目的。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也有一些字数多少不同的杂言诗。诗歌大都押韵,隔句押韵,韵在句尾的形式最为常见。这种格式,成为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诗经》三首》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三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诗经》三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