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作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作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文案: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学习语文的感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也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全班互助学习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高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以自主学习为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分析、阅读、写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第斯家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激励。”课堂上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多一些会心的微笑,多一些心灵的沟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创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愈加活跃,想象愈加丰富。尤其是对文化课教学比较“头疼”(喜欢动手而不喜欢学习理论)的高中学生来说,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便是为他们营造了创造思维的快乐天地,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灯下漫笔》时,一上课便对学生说:“今天咱们来讲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振奋。教师接着说:“谁给大家讲讲关于奴隶的故事。”学生们纷纷举手讲出了许多关于奴隶的故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到外国,关于奴隶的故事的确不少,在学生的讲述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社会的时代,有的说就是历史书上的朝代,也有的说就是有奴隶和无奴隶的时代,也还有的说就是旧时代和新时代……课堂交流、探讨的气氛异常高涨。此时,教师说:“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时代也做过明确的划分,大家想不想听听?”这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到这篇课文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知的主动学习中。
2.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高中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专业实际去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弄明白的知识,就大胆的不教,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和引导。
二、以合作学习为手段,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又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计划地组织他们集体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互相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带动,会产生“1+1>2”的效果。
1.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是由前后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组成,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整理后明确分工给各小组,这样学生既可以自主独立学习思考,又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倡学生下座位自由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可以教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学习中去,给予指导。
2.教师引导各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小组间交流是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先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其余小组加以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地方,全班再进行答疑。教师针对答疑的情况,择要精讲释疑,并注重基础和关键点,同时注意语言、情感艺术的巧妙运用,借此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互学、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参与等形式,逐步养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并从中感受到融洽的、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三、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探究学习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课堂中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适宜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饱尝获取知识的快乐。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学中坚持给学生充足时间质疑问难,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通过“记”和“纪”的质疑,提出鲁迅先生是不是写了一个错字,让学生陷入困惑,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又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就怎么不会写错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提问:“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吗?”“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是写了错字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这是一篇白话文;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汉字还没有规范等等……通过质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白话文的一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学好这篇文章,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独特的见解,正是创新思维的反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冲破教师和教材的既定结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应允许学生出现偏误,切莫粗暴的对待他们,挫伤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荒唐和越规往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表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更应结合专业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教师要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乘“想学”“能学”之舟顺利到达“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语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作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文案:
对 语文课程标准 中作文教学新理念的解读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遵循传统封闭的静止教学程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用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取代充满人性美、生活之趣的表达审美训练,程式化教学代替动态教学。由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了三重误区:
误区一:习作空间封闭。不可否认,作文教学虽然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但是如果把学生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必将导致学生写作材料的匮乏,从而思想僵化,缺乏新意。
误区二:表现手法单一。如写记叙文,基本上都是套用“起因——经过——结果”这种单纯的模式。
误区三:评价方法单调。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教师“一手包办”,而评价的方法,也就是打打那些“概念化”的评语而已。
这种急功近利、闭门造车式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的心灵,扼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对作文原本的热情和动机,在被动消极的作文循环中消失殆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颁布,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并在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文教学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趋势可以概括为:“全程开放、张扬个性”。 标准 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它实际上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出路”:从“象牙宝塔”走向“十字街头”,即走“生活化、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之路。
“象牙宝塔”本指文艺家超脱社会现实的艺术天地,“十字街头”即现实生活。在这里,笔者用来比喻两种迥然不同的作文教学:前者囿于封闭的环境进行作文教学,限制作文训练空间、训练手法,偏重形式,忽略内容和主体,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后者是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走向现实生活,注重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从重形式到重内容,以“张扬学生个性”为最终目的。 标准 中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实质上就是从“象牙宝塔”到“十字街头”的巨大嬗变。现就从“学习内容”、“表现手法”、“评价方式”三方面对 语文课程标准 中的作文教学新理念作一点肤浅的解读。
一、习作空间: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我们经常感谓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而另一方面,我们却不让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把学生囿于狭小的语文课堂之中,以致造成学生孤陋寡闻、文思枯竭。
标准 写道:“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贯彻所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开放习作内容,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去努力:其一,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我们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二: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其三,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应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
标准 还写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上面句子中提到的“实际”一词,也就是习作内容的课外延伸。
二、表现手法: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型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片面强调文体规范,片面强调审题、立意等习作技巧,片面强调应付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等不同命题形式的对策。这种“文本主义”的作文教学观念,确实造就出了一批写“规范化”作文的高手,但是它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形式呆板、内容空洞的“八股式”作文的泛滥。著名的特级教师周一贯曾说过:“也许是历来强调小学生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偏重记叙文体教学的误区。其实,从根本上说,记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以‘记叙’方式为主写成的文章。何况,‘文体’与‘写法’(表现手法)并不是一回事,记叙文未必只能用‘三阶段’(发生、发展、结果)和‘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种僵化的程序来写。
标准 变革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倡导“以人为本”,提倡用“开放式”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小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手法还很缺乏,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还很脆弱、稚嫩,写作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我们尽管要教好学生学写记叙文,却不能再像应试作文那样,拿单一的文体知识、章法来束缚学生的手脚。 标准 提倡“以人为本”的作文写作手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淡化“文体意识”,强调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于让他们鼓励学生采用自主表现手法,从而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三、评价方式:从“一统”到“多元”的演讲
一直以来,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的过程都是教师“一手操办”,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极为不利。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关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标准 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作文评价的这四个标准,凸显出了它全新的作文评价理念:其一,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要求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从学生作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方面加以入手,避免评价过程的繁琐化。其二,形成性评价的进一步加强。终结性评价不可缺少,但是形成性评价却更为重要。 标准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的整个作文过程得到整体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其三,定性评价得到重视。定性评价提倡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其四,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特级教师杨一青曾说过:“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沉重的负担。”它反过来向我们说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在 标准 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得到统一和结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作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文案:
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
在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和领会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参与和探索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本文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实验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谈我的认识。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新课改的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可以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新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在新课改中,我们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并且努力落实到教学当中。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存在着偏差。究其根源,主要是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更没有落实“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因此,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在认识层面上,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语文教学是在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心中装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有行动上的投入和冲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二步,在环境营造上,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
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这种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改前,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流程是比较单一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的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灵活多变,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安排。
二、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改,我们已深深地认识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论,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语文课改的主旋律。但是,在高奏主旋律的同时,我们要进行一些冷静思考,不要陷入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的怪圈,使课改变成一种形式,而达不到课改的目的。
1.全盘否定、抛弃传统教学
在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尽量地减少“讲”的机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答”,老师变成了主持人。其实,这完全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我们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把课堂变得面目全非,学生和主体性不是简简单单的“满堂问”“满堂答”。况且,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任务和目标,如传统教学中的启发诱导的讲述法,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丰富广博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讲述方法,创设情境以声传情,将教师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感染、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与认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吗?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讲述法,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由学生活动。教师的讲,关键是怎样讲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讲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应该采纳的。因此,我们在摒弃教师中心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陷入不必要的误区。
2.忽略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这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应当忽视某一个方面。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有一些教师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就显得不够,更无从谈起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眼于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动脑而不是单纯动嘴,使学生在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对语文进行认识,不要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最后落得“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结局。
3.忽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三、答案的标准化是新课改的“死穴”
上课形式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实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然现实对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各抒己见,可评价体系如何?目前流行的还是考试,考试的答案也多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这跟课堂上的“真知灼见”有一定的出入,怎么办?如果评卷老师大笔一挥——没分,那老师和同学不都成了“杨白劳”了吗?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评价体系不完善,我们将很难继续多种尝试,新课改的精神也很难落实。
总而言之,在语文新课改中,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任务的关系,避免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成分致使课改的目标无法实现。今后,课改的路还很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投身到课改的行列,为语文教育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责编张亚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作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文案:
顺应新课改形势,抓好高中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是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新课改的形势,抓好高中作文教学呢?
1.关注写作过程,强化学生写作的独特体验
在过去相当长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也是作文教学很难有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写作过程的转换理论来看,任何环节都少不了“双重转化”。北师大的刘锡庆对此的看法是:“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感情),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
可见,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物,将“物”转化为“意”,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收集材料,如何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热点、美点和冰点;写作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确定立意、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等,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过程都应该有所展示;写作后的修改、交流、学生相互的思路展示、相互之间的评价都是对过程的关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一重转化中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二重转化、三重转化中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解决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的问题,还要注意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这个关键的问题。
2.作文引入生活是思维训练的前提
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日呢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自身经历、耳闻目睹中寻找鲜活的素材,支农劳动、志愿活动、影视评介、体育竞赛、乡土风情、旅游采访等均可入题;还可让学生记写身边的事件,如购物、捐助、集邮、修电器、办报、做饭、当理财家等过程的得失,在纠纷、竞争、交际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读书、看报、耳闻目睹后对社会种种现象的思考,课文学习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的火花,等等,也都完全可以进入作文。学生有了多元的生活实践,又善于捕捉多方面的感受,那么,课堂作文一定是“乐选”而非苦思。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平时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该是写好作文的“治本”之策。实验修订版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为“治标”提供了有效的训练途径,师生完全可以合理运用,做到“标本兼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3.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做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写作看做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经常通过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的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特别关注自己,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4.加强作文评改的规范性
当前,作文评改存在老师随意打分数,学生只会看分数的不良状况。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的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
教师在开学初,可以发放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每次作文发放一张自评表,学生在写完作文后根据写作实际填写,教师在评改时根据实际写作填写并简要写明理由,以便学生拿到作文后有目标地修改。
在作文评改作文效率方面,教师务必及时评改、讲评,这样学生的写作记忆还较为深刻,教师的讲评效果才更具实效性。但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却是作文效率低下,不但学生的写作效率低下,教师的修改和讲评效率也低下,时常是作文收一周、改一周、评一周,经过三周时间的消磨,作文记忆早已消失殆尽,讲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评改的客观性方面,教师应当公正准确地把握好每一篇作文的评分,不以印象给分,不以字迹给分,不能仅打分数不写评语,应当结合作文的具体实际提出作文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评语应当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发现后进生的长处,指出优等生的不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
5.作文再修改、再评价
还有一个环节当前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就是再修改、再评价。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初评意见后进行的再次改进,教师应根据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作文充分肯定其再次修改后的进步点,对还有不足的地方一笔带过。这一阶段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为修改出来的”,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扬修改成果和鼓励学生,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这对习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其他的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精选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