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诗词中的典故作文 诗词中的典故青鸟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词中的典故作文 诗词中的典故青鸟文案:
之名人篇
一.李广(?--前119年)西汉著名将领,擅射,人称“飞将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曾一箭射死一只猛虎,以虎头骨为枕。也曾将巨石误作虎,以箭射之,箭羽没入石棱,足见其射艺和勇力。
李广一生都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作战四十余年。因智谋超群,骁勇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交战。李广一生未得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战败自杀。
唐诗中常用“飞将军”、“李将军”代称李广,如王昌龄《出塞》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白《悲歌行》:“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常建《吊王将军墓》:“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刘禹锡《平蔡州三首》:“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高适《塞上》:“惟惜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二,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少年立志,刚入朝时作文官,后投笔从戎,因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班超凭其卓越的政治和经济才能,在管理西域的31年中,正确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不但维护了国家安全,也加强了西域与各族的联系。
范晔的《后汉书班超传》云:“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班超投笔从戎是常被后世引用的典故。
唐诗中也作“掷笔”、“弃笔”、“安能事笔砚”、“班超束书”、“班笔掷”等,也常用来指代弃文从武,投身疆场。如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王昌龄《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使臣书之得已不。”鲍溶《壮士行》:“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元稹《记怀》:“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
三,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军事家。
周瑜随孙策南征北战,助孙策成就大事,深得信任。孙策遇刺后,周瑜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开阔,颇具大将风范。老将程普不服周瑜少年得志,屡次当面羞辱他,周瑜采取回避态度,不与之计较,终于以自己的才德另程普甘拜下风。程普感叹:“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三国演义》中的心胸狭窄的周瑜则是作者罗贯中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用以突出诸葛亮,绝非真实的周瑜。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力主抗曹,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乌林打败曹军,是三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以后,他又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并向孙权建议出兵进攻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可惜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病逝,年仅36岁。
诗词中常称周瑜为“周郎”、“公瑾”,有时作为青年才俊的美称。如:
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王维《同崔傅答贤弟》:“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苎》。”
卢纶《送抚州周使君》:“周郎三十馀,天子赐鱼书。”
李贺《春怀引》:“阿候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像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整首词赞颂周瑜,怀古伤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7)字长卿,四川蓬州人,一说成都人,汉代文学家。擅鼓琴,他的琴名曰“绿绮”。司马相如年少时喜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后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王吉。
临邛县有一位富豪,名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姿容美丽,富有文采,更擅击鼓弹琴,但未及出嫁而丧夫。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思慕已久,趁作客之机,以琴为媒,以歌咏怀:“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其措辞大胆热烈,令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后与之一见倾心。当晚,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投奔司马相如。不久又自成都返回临邛,当垆卖酒,以迫其父承认她与司马相如的婚姻。根据这段爱情故事谱成的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唐诗中常以“相如”、“相如赋”称美才子,如杨炯《和刘侍郎入隆唐观》:“汉帝求贤日,相如作赋才”。以司马相如比喻刘侍郎的文采。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以司马相如比康洽的博学。韩愈《酬别留后侍郎》:“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谷先”。
司马相如擅长弹琴,成都有传为司马相如弹琴的琴台。后世用“相如台”来咏琴,也常借以咏蜀地。如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相如文君在临邛开设酒肆,文君当垆买酒,相如清洗酒具。后世把“相如涤器”、“相如蓬门”、“相如穷”、“马卿涤器”等用作文人落魄的典故。杜甫《醉时歌》有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孟郊《赠转运陆中丞》:“莱子真为少,相如未免穷”,以司马相如的贫困失意自喻。
五,管乐即管仲和乐毅。春秋战国时期功勋最卓著的文臣和武将。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有名敬仲,字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年少丧父,自幼生活贫苦,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经鲍叔牙举荐,官拜上卿。他在齐进行改革,分国都为15个士乡和六个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设选拔人才的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作上卿的辅佐。将士乡按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的军事编制进行组织。征税按土地好坏分等,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由官府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因此国力富强。遂在此基础上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有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管子》。管仲被后世称为“春秋第一相”。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末期杰出军事家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曾在燕昭王急于伐齐时深谋远虑,提出“举天下而攻之”的方略,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终报强齐伐燕之仇。
《三国志》卷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常以管乐自比。
唐诗中常以“管乐”作为对经邦济世之才的称美之词。如孟浩然《赠何七判官昌浩》:“父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诸君推管乐,之子慕巢夷。”
六,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
曹植自幼聪慧,十多岁时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认为儿子中只有曹植“最可定大事”,数次欲立其为太子。但是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触怒曹操。而他的兄长曹丕很擅矫情自饰,终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渐居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217年)年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魏王位,曹植开始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魏明帝继续像曹丕一样,对曹植进行防范、限制和打击。曹植在十二年中数次被迁封,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封号陈王。公元232年曹植抑郁而终,谥号“思”,后人又称他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的作品有《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其前期与后期的诗歌差异很大,前期作品或表现他贵族公子的富贵生活,或表现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而后期作品则主要抒发他对于自己处境的愤慨和哀怨,以及不甘心被弃置、用世立功的愿望。
曹氏父子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曹植的《七步诗》流传千古,其意义早已超越诗歌本身,而带有深邃的政治内涵,成为权势之争、兄弟相残的真实写照。
“陈王宴平乐”典出《文选》卷二七三《国魏曹植明都篇》,后用作咏宴游。如李白《将进酒》中名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陈王见袜”、“袜尘”典出《文选》卷一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唐诗中以歌咏洛神,也用于歌咏美女、女袜。如韩偓《密意》中有“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
“陈王赋”、“陈王”、“陈王诗”典出《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唐诗中常用来称美亲王富有文采,如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
七,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友人赠谥“靖节先生”。浔阳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曾做过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家道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中。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因出身庶族而备受轻视,于是辞官不仕。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因不肯与之同流合污而再次辞官。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投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又因见刘裕铲除异己、谋害忠良,辞职隐居。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转入将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刘敬宣辞职后,他也随之去职。同年秋,因叔父陶逵介绍作了彭泽县令,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再次辞官。从此陶渊明的仕途画上了句号,开始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现存一百二十五首,多为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咏怀诗、饮酒诗、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兴起者,与谢朓、谢灵运等形成的我国南北山水诗派,对于后来由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的山水田园诗派影响巨大。
陶渊明作为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明显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他的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但追求的并非外物本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像。
后来的作品中常以“陶令”、“陶公”、“陶潜”、“陶靖节”等来代指陶渊明,并用来借喻县令、高士和嗜酒者。如孟郊《隐士》:“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李商隐《菊》:“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李白《赠闾丘宿松》:“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杜甫《遣兴五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结社作诗,其中有菊花诗,黛玉《咏菊》诗云:“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探春诗:“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此处“葛巾”暗指陶渊明“葛巾漉酒”之事。黛玉《菊梦》:“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八,谢灵运(385-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诗人,在南北朝时与陆机齐名,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被寄养于钱塘杜家,以“客儿”为乳名,故世称“谢客”。又由于他是谢玄的孙子,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又称为谢康乐。
东晋末年,谢灵运出任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职。南朝宋后,因刘裕采取压制士族政策,谢灵运被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使等职。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谢灵运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他的诗中有很多佳句,如《登池上楼》描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他的诗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清新自然的韵味。谢灵运的作品使得山水诗从玄言诗中独出来,开创了诗歌的新境界。从此山水诗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李白、杜甫、王维、韦应物、孟浩然、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除诗歌外,谢灵运还著有十多篇赋,其中以《岭表赋》、《山居赋》等较为著名。此外,早年信奉佛道的谢灵运还注释过《金刚盘若经》,润饰过《大般涅经》,著有《辩宗论》等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
“谢公屐”:指谢灵运专为登山发明的一种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支其后齿,便于走山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诗中常以“谢康乐”、“康乐”、“谢康”等来代指谢灵运。如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王维《送康太守》:“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李林甫《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因以投赠》:“作赋推潘岳,题诗许谢康。”贾岛《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九,建安七子指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孔融(153-208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以“孔融让梨”的故事名垂千古。早年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后为曹操所用,又因劝阻曹操攻刘备而被处死。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出众。代表作有《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与曹操论禁酒书》、《杂诗》等。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擅长章奏书记。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以秦朝修筑长城讽喻当时繁重的徭役。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是建安文学精神的代表作。
徐幹(171-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徐幹的代表作《中论》被曹丕赞为“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其情诗《室思》也写得情深意重。
阮瑀(?-212年),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他的章表书记犹以《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最为出色。诗作有《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217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等。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诗作现存十五首,代表作《赠从弟》三首。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后世诗歌中常将七人同时提及,唐诗中常用“建安七子”、“建安才子”称美文士。如孟郊《上包祭酒》:“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曹邺《寄监察从兄》:“空刘建安书,传说七子名。”皮日休《奉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建安七子太微仙,暂上金台许二年。”
唐诗用典之历史故事
伯乐一顾典出《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去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相马专家孙阳特别擅长观察,、品评马匹的优劣,时人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宿名伯乐来称美他。凡是孙阳相中的马,身价立即提高。一次有人牵马到市场区卖,三天无人询问,他请伯乐区相马,立即就有人出高价收购。
“一顾”原指伯乐对马的回望,后世用“伯乐一顾”来表示因受到名人的重视而身价大增。《后汉书隗嚣传》记载:“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宋朝王观国《学林铜斗》云:“凡物不以美恶,稍为名士所称,遂以可贵。所谓伯乐一顾,其价十倍。”也写作“伯乐一盼”、“伯乐顾”,后用于喻指有权势者的赏识。
张九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上惭伯乐顾,中负伯牙知。”李峤《舞》:“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戴叔伦《古意寄呈王侍郎》:“夜光贮怀袖,待报一顾恩。”孟郊《寄陕府邓给事》:“一顾生鸿羽,再言将鹤翩。”
杜鹃啼血典出《十三州志》。“其后有王名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令,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云:‘我望帝也。’”
杜鹃,即子规鸟,别名杜宇、望帝,啼声悲切。传说战国时蜀王望帝杜宇禅位于鳖令,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杜宇死后,精魂化作杜鹃鸟,每到春天就夜夜悲鸣,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滴血染红了杜鹃花,这就是“子规啼血”的来历。
后世以“子规啼血”比喻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惆怅恨然的心情。如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贺《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画堂春》:“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辛弃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金屋藏娇“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姐陈氏,小名阿娇,故世人称“陈阿娇”或“陈娇”。
汉景帝去世后梁王夺位,当初刘彻是太子,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帮刘彻做上皇帝。他与阿娇从小青梅竹马,汉武帝年幼时,馆陶长公主问他要娶什么样的妻子,他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于是有了“金屋藏娇”这一故事。
汉武帝坐上王位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真的为阿娇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并册封她为皇后。“金屋藏娇”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婚姻传奇,是男子对自己的原配正妻许下的结发誓言和婚姻承诺。后世以“金屋”指为男性所宠爱的妇女的住处,也泛指后宫。“金屋藏娇”则用于指男人宠溺爱妻、爱妾。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一句。此处以汉武帝宠阿娇喻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云:“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亦以阿娇喻杨贵妃。王翰《古蛾眉怨》:“传声走马开金屋,夹路鸣环上玉qi。表示汉武帝生前曾宠爱阿娇。
雁足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苏武率领100多人出使匈奴。在苏武准备返国时,匈奴发生内乱,面对匈奴人和汉朝降臣的威逼利诱,他从不屈服,坚守汉使气节。匈奴单于把他流放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放羊。苏武在断绝饮食、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仍旧不辱使节。听说汉武帝驾崩,他面南痛哭以至吐血,哭奠数月。
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结亲和好。汉朝向匈奴索要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到匈奴,苏武使团成员之一常惠趁机夜会汉使,终于使得汉使得知真相。常惠教汉使告诉单于:汉朝天子在翰林院射猎,打下一只雁,见雁腿上系着一封帛书,告知苏武在北方一沼泽中。此计终于迫使单于承认苏武仍健在。于是经过十九年的忍耐,苏武终于回到汉朝。
后来,人们就用“雁足传书”、“雁书”、“鸿雁北来”等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如王勃《采莲曲》:“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李白《千里思》:“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宋朝史达祖《鹧鸪天》:“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李清照《蝶恋花》:“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知音俞伯牙自幼酷爱音乐,擅长弹琴。虽然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声,他却认为一直未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后来俞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国。有一天,在乘船途中,俞伯牙被迷人的月色感染,就弹琴抒怀。当他完全陶醉于自己的音乐之中时,不慎把琴弦弄断了。这时他忽然看到岸边有人一动不动的站着,便让人询问。那人说自己是打柴的,因听到琴声,于是驻足聆听。俞伯牙问他自己弹奏的是什么曲子,那人回答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
俞伯牙听罢大喜,邀请打柴人上船细谈。打柴人还指出俞伯牙的琴是瑶琴,传为伏羲氏所造。俞伯牙更加佩服,遂又为打柴人弹奏几首曲子,请他辨识其中的意思。当俞伯牙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宏伟气势。”当琴声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十分惊喜,相信自己终于遇到了寻觅已久的知音。二人越谈越投机,感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来这里相会。这个打柴人便是钟子期。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久等不见钟子期来赴约。经过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经染病故去。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以便在中秋相会之期,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诗词中的典故作文 诗词中的典故青鸟文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牌由来】“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牌由来】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牌由来】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多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陆游“怅然久之,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
沁园春·孤馆灯青
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牌由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牌由来】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贺新郎·夏景
宋·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词牌由来】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
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牌由来】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
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牌由来】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准创制。据说,北宋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牌由来】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牌由来】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牌由来】“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锦绣段”,即“锦缎”,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牌由来】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
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诗词中的典故作文 诗词中的典故青鸟文案:
(励志故事)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励志故事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励志故事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励志故事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
励志故事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励志故事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励志故事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
励志故事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励志故事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励志故事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
励志故事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诗词中的典故作文 诗词中的典故青鸟文案:
导读:1.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出处】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
【释义】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祝人长寿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寿比南山、极寿无疆
【同韵词】规圆矩方、挖肉补疮、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惹祸招殃、济世经邦、灌米汤、锐不可当、瘗玉埋香、鼓旗相当、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谜语】最大的寿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描写农奴的生活图景,农奴们一年忙到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他们的主人们每天都是过着莺歌燕舞的生活。他们每年都要搞年终宴会,杀猪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万寿无疆”
2.万死不辞(万死不辞)
【典故】但有使令,万死不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释义】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用法】作谓语;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视死如归、出生入死、在所不辞
【反义词】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韵词】麤衣恶食、聪明正直、揽名责实、绊脚石、纥字不识、麤袍粝食、燕岱之石、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骄横跋扈,为自己修筑宫殿,准备篡位。忠臣王允担心汉室江山,他问自家歌妓貂禅能否帮他的忙。貂禅说她为大人做事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禅许配给吕布后,又进献给董卓,借吕布的手杀了董卓
3.七情六欲
【典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礼记·礼运》
【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五情六欲
【反义词】四大皆空
【同韵词】群分类聚、穿文凿句、拂衣而去、言来语去、井井有序、搓绵扯絮、春秋积序、一替一句、千条万绪、设心积虑、......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4.期期艾艾
【出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口吃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支支吾吾
【相反词】油嘴滑舌
【同韵词】猛志常在、飞土逐害、布衣韦带、优胜劣汰、沉着痛快、意出言外、赤诚相待、吃糠咽菜、万般无奈、胡孙入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朝初年,汾阳侯周昌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宠爱戚姬,想废太子立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周昌不顾个人安危上殿晋见,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为好,就是阻止刘邦废太子。刘邦非常感动,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
5.两袖清风(两袖清风)
【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同韵词】战兢兢、一个萝卜一个坑、虎口余生、声价倍增、一路风清、口口声声、远来和尚好看经、济弱扶倾、画龙点睛、身微言轻、......
【灯谜】马蹄服
【歇后语】胳膊弯里打凉扇
【成语故事】明朝监察御史于谦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收受老百姓的财物,而当时的官场十分腐败。于谦在任巡抚期间回京什么也没有带,特带《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6.空前绝后(空前绝后)
【出处】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宋·赵佶《宣和画谱》
【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极不寻常的盛况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
【相反词】比比皆是
【同韵词】男女老幼、与天地同寿、黄干黑瘦、无出其右、积素累旧、异姓骨肉、一蹴而就、无疆之寿、循循善诱、东挪西凑、......
【谜语】木屐;无始无终
【邂逅语】马蹬子钉掌;女同志穿凉鞋
【成语故事】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善于画山水人物,传说他画龙点睛。唐朝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与书法于一身,让人叫绝。后人说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吴道子则是空前绝后
7.曲高和寡
【出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下里巴人
【同韵词】尻轮神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笔成雅、不变之法、束兵秣马、半真半假、临崖失马、避世金马、......
【年代】古代
【谜语】一钩新月伴新主
【邂逅语】毛驴嗓门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8.如雷贯耳(如雷贯耳)
【出处】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
【解释】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名满天下、闻名遐尔、如雷灌耳
【反义词】无名小卒
【同韵词】......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9.救死扶伤(救死扶伤)
【典故】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医生的职责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治病救人
【相反词】落井下石
【押韵词】桂子飘香、死而不僵、鸿案相庄、纲挈目张、歧路他乡、以柔制刚、剜肉成疮、直接了当、捉贼捉脏、鱼米之乡、......
【年代】古代
【灯谜】医生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被处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也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给他写信,叙述自己是怎样忍受痛苦活下来。他当时为李陵辩护,说他英勇善战,使敌人无暇救死扶伤
10.集思广益(集思广益)
【出处】国家所以设立衙署,盖欲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押韵词】出何典记、小本经济、指天画地、寸长尺技、上气不接下气、春回大地、张筵设戏、啼天哭地、阳煦山立、难兄难弟、......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11.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南朝宋·鲍照《苦热行》
【释义】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含血喷人、指桑骂槐、恶语中伤
【相反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押韵词】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强将猛、称锤落井、多快好省、大梦方醒、大煞风景、飘萍断梗、忠心耿耿、返躬内省
【成语故事】古代传说水中怪物蜮,形状像鳖,只有三条腿,嘴里有一条像弓的横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经过时就喷射沙子,被喷之人就会生病,非常痛苦,严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坏,人们一旦见了一般都是想办法避开
12.画蛇添足(画蛇添足)
【典故】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战国策·齐策二》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多余的事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同韵词】大简车徒、懋迁有无、乌舅金奴、烟波钓徒、华冠丽服、社鼠城狐、修饰边幅、一民同俗、雄飞雌伏、老牛舐犊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13.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出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称赞年轻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同韵词】摧折恶类、好施小惠、亏于一篑、截辕杜辔、风通道会、不进则退、木朽形秽、楛耕伤稼,楛耘失岁、阿尊事贵、倚姣作媚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几个小孩在游玩,他问其中一个不玩的小孩,小孩说疯玩会有伤害的。小孩筑城挡住了孔子的车,孔子问为什么不让车,小孩说从来都是车避让城堡没有城堡让车的,孔子听后叹息道:“真是后生可畏!”
14.祸起萧墙(祸起萧墙)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平平常常、动静有常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15.害群之马(害群之马)
【出处】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庄子·徐无鬼》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危害集体的人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砖加瓦、雍容尔雅、熟羊胛、富商大贾、强不犯弱,众不暴寡、片鳞碎甲、虚舟飘瓦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
【有名的历史典故】
1.曹操有名的历史典故
2.十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小典故
3.有关曹操有名的历史典故
4.有名的历史成语故事
5.「历史典故」
6.「作文素材」十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小典故
7.历史典故汇总
8.凤城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诗词中的典故》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诗词中的典故》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词中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诗词中的典故》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