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

2023-03-2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

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

【原诗】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释】
琅琊:山名。在今安徽滁县西南。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幽谷:幽深的山谷。
若中音会:好像与音乐的节奏自然吻合。
醉翁:欧阳修的号。见《水调歌头》注。
沈遵:欧阳修《醉翁吟》:“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
绝伦:无与伦比。
绳约:束缚,限制。
捐馆舍:死亡的婉称。《战国策?赵策》:“今奉阳君捐馆舍。”鲍彪注:“礼:妇人死日捐馆舍。盏亦通称。”按欧阳修卒子熙宁五年。
琅然:象声词。响亮的样子。
清圜:清新圆润。
娟娟:美好的样子。杜甫《狂夫》:“风含翠篆娟娟静,雨渑红蕖冉冉香。”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论语?宪问》:“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磐乎!”荷蒉:背着草筐,此喻懂得音乐的隐士。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谓欧阳修吟咏之声跟山间泉水之声相应。
童颠:山顶光秃。《释名?释长幼》:“山无草木日童。”
回川:漩涡。李白《蜀道难》:“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思翁无岁年:谓思念醉翁无时或释。无岁年,不论岁月。
徽:琴徽,系弦的绳。《汉书?扬雄传》:“今夫弦者,高张急徽。”注:“徽,琴徽也。所以表发抚抑之处。”后世多指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为徽。此句谓试听弦外之音。
【翻译】
飞瀑似珠玉叠串琅琅鸣泉,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团圆。我问:是谁?琴弦轻响,优美的旋律,回荡空山,无人应答,静寂塞满广大空间。只有醉翁理解这天上的琴弦。这是大自然的音籁,美妙呵,难以言传。明月中天,清风把琴声送出很远,露水似真珠,眨着笑眼。此时此刻,谁能安恬入眠?背负草编筐篓的人,走过山前,大声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这般!
醉翁长啸,吟诵新的诗篇。余音袅袅,回答的是谷中的流泉。醉翁去了,不再回还。抛下的只是,朝的吟咏,夜的哀怨。山,有时会裸露光秃秃的山巅;水,有时会倒流回环。然而,醉翁呢?他已不会回到少年。醉翁呵,已经归去,幻化成仙。这美妙的乐曲,却留在人间。不信,请你倾听,听呵,听这流注的奔泉。手指弹奏以外,还有新的一两只和弦。
【赏析】
据苏轼自序可知,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在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
,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
【阅读训练】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3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解析】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2.B【解析】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
3.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一、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甜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4.本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滁人如此的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写作特点
1、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语言运用特色。
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现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三)感悟篇
1.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2.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七、中考链接:
(一)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的四时景物的特征。
3、第二段中“”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
6、本文的主旨用原句概括是“”)(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10、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1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12、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
13、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
3.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A.环滁/皆山也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三)问答题:
1、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甲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答: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分)
答:
3.“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

缺乏关键实词意识
“关键词语”就是指对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响的词语。
1.古今异义,以今释古
例: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错误译文:陈尧咨讽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正确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警示:关键词“讽”,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是“讽刺”义,古代是“委婉劝谏”、“暗示”等义,结合语境,此处为“暗示”。
2.词类活用,不能明辨
例: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错误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都很安定。
正确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到来感到安心。
警示:关键词“安”,意动用法,感到安心。而学生漏译了“之”,没有看出是意动。
3.通假现象,暗藏玄机
例: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错误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用没了之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正确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警示:关键词“没”,通假字,通“殁”,死亡。而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没有”。
缺乏特殊句式意识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判断句,要正确翻译这些句子就必须让这些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倒装句式,该调不调
例1: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错误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为什么拿钱财?
正确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警示: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为”是动词,“干”“做”的意思。
例2: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错误译文:脱脱(人名)威胁梁王吓唬他,一定要杀掉王祎
正确译文:脱脱(人名)用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警示:介词结构后置句,“胁王以危言”应是“以危言胁王”。
例3: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错误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很贫穷,你们就可以知道了。
正确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警示:主谓结构倒装,“甚矣吾贫”应为“吾贫甚矣”。
2.省略成分,该添不添
例: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错误译文: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来防守安吉。
正确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吴国定)来防守安吉。
警示:省略句,应补充省略成分“之”。如果不补充,就变成了赵良淳防守。
缺乏文言虚词意识
虚词运用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虚词翻译存在的误区主要是“译与不译不分”。
1.该删不删
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如有的语气词、发语词、助词等,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例: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错误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的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且窃取衣食也如此。
正确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警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骄惰而窃食也”中的“而”,连词,顺承关系,无实意;“也”,句末语气词,无实意。这三个词可以“删”。
2.不该删而删
文言虚词更多的是有实意,而有的考生一并虚化处理。翻译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应翻译。
例: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错误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大船借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确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警示:“以”,介词,利用;“乘”,副词,趁着。
缺少顺畅通达意识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而不能“新译文,老规则,不顺畅”。
例: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错误译文:申甫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来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请求他那方法,做老师侍奉他。
正确译文: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警示:“入”古今同义,用组词法替换,但要通顺,“进入”就比“入到”通畅;“故”古今异义,“过去”比“原来”通顺,“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方式,翻译成“用对待师长的礼节”或“像对待老师一样”。

苏轼《醉翁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作文 醉翁操 苏轼文案:

赤壁赋苏轼
[译文]
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应声高歌。歌中唱道:“船棹呵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那方”。同伴吹起,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呜呜作声:有如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沿长江顺流东下,的战船延绵千里,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
通假字: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之困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状语.
1羽化而登仙羽:像长了翅膀一样
2乌鹊南飞南:向南
3西望夏口西:向西
▲名词用作动词
1下下:攻占
2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打鱼樵:砍柴
3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军
l形容词用作动词
1正:形容词使动整理
2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
▲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作伴友:以…为友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古义-内心所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相与枕藉乎舟中
▲宾语前置
1.何为其然也
2.而今安在哉
3.而又何羡乎
▲定语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
2.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2.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虚词
之:
1纵一苇之所如(主谓间)
2凌万顷之茫然(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扣舷而歌之(无意义,调节音节)
4倚歌而和之(代词)
5羡长江之无穷(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可不译)
而:
1羽化而登仙(连词,表顺接)
2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3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4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7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从,在)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4寄蜉蝣于天地(在)
六个成语
1杯盘狼藉
2遗世独立
3沧海一粟
4正襟危坐
5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6不绝如缕
文体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特点: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文化常识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记日: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
既望:十六
晦:每月的最后一天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