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作文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简短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作文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简短文案:
救死扶伤:
【典故】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释义】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医生的职责【结构】联合式【近义词】治病救人【相反词】落井下石【押韵词】桂子飘香、死而不僵、鸿案相庄、纲挈目张、歧路他乡、以柔制刚、剜肉成疮、直接了当、捉贼捉脏、鱼米之乡、......【年代】古代【灯谜】医生【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被处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也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给他写信,叙述自己是怎样忍受痛苦活下来。他当时为李陵辩护,说他英勇善战,使敌人无暇救死扶伤。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作文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简短文案: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作文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简短文案:
【出处】
《左传》。
传说,春秋时期晋景公卧病在床,久治不愈。秦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就向晋国推荐了一位名叫缓的医生,让他去给晋景公治病。
缓立即从秦国出发。当他还在途中赶路时,晋景公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两个小人的对话。一个小人忧心忡忡地说:“缓是本领高强的良医,咱们要赶快找个地方躲避一下才好呢!”另一个小人却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我们只要躲进膏和肓的中间,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缓赶到晋国后,马上去见晋景公,他观察了晋景公的脸色,看了他的舌苔,又仔细地搭了脉,最后摇摇头说:“这个病没法治了。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膏肓之间是药力无法达到的(病入膏肓),因此,这个病没办法医治!”
晋景公听了缓的话,想起梦中的情景,叹了一口气说:“你的诊断很对,你真是个了不起的良医啊!”说完,赠给缓一份贵重的礼物,派人送他回秦国去了。
不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释义
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作文 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简短文案:
公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公元前354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成语救死扶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