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谢定住打虎救母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谢定住打虎救母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明成祖朱棣年间,在大同府的广昌县(今河北涞源县)的白石山下,住着一户姓谢的农民,夫妻二人生有三男一女,你耕我织,日子虽不富裕,倒也不愁吃穿。他们的大儿子叫定住,在年刚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本村私塾读书。
但是,谢定住刚刚念了一年书,父亲便因患急病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共度时光。从此,谢定住无法再去上学,整日帮助母亲下地干活,上山砍柴;此时,他虽然只有七八岁,却顶着个大人干活。不过,小定住因为念了几天书,通情达理,上孝母亲,下爱弟弟妹妹,干活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尽快长大,有一身力气,有一身武艺,既能挑起家庭重担,又没有人敢欺负他们。因此,他猛吃猛干,看见习练武艺的,他也要凑上去学几手。到他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了一副强壮的身板,百多斤的担子挑起来行走如飞,耍起棒来,三五个孩子近他不得。
就在谢定住十二岁那年,山中来了一只猛虎,开始下山偷吃百姓的牲畜,后来,还时有伤人,闹得百姓惊恐不安,不要说再去上山砍柴,就是在地里干活也时时担惊受怕。老虎成了周围百姓的一块心病。有人把这事反映给官府,官府也曾派人来过一两次,但那公差个个都是胆小如鼠,没敢进山就回去交差了。
这一日,谢定住和母亲在地里干完活后,带着弟弟牵着牛回家。母亲说:“咱们走小道吧,大道离山太近,万一碰上老虎下山可不得了。”
定住笑着说:“没啥了不起的,老虎也和人一样,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历史上打虎英雄有的是,有几个被老虎伤着的?最后死的都是老虎,活着的都是打虎的人。”
母子三人正边走边说,猛地听到山中大吼了三声。牛听到这声音,挣脱缰绳跑了;二弟听到这声音,哭着往母亲的怀里扎;田间干活的百姓听到这声音,啥也不顾地往家跑。
定住的母亲也害怕了,对定住说:“不好,老虎下山了,咱们也快跑吧!”
母亲的话音刚落,那虎已经直向定住扑来。
定住急忙对母亲说:“你们快走,我来对付它!”
定住说着,便拿起一把镐头,迎着老虎奔去。
那虎一见,似乎已经明白:“不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今天看来是碰上了一个不要命的!”立即掉回头来,窜回山林。
定住大吼一声:“哪里逃!”便举着镐头向山林中追去。
其实,那虎很是刁滑,并未逃远,而是躲了起来;它看着定住向山林深处追去,遂又飞奔出来,猛地向定住的母亲扑去。由于定住的母亲抱着弟弟,一下子被老虎扑倒在地,那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就咬。母亲吓得大喊救命。
定住追不着老虎,已觉不妙,遂奔出山林,果见那老虎将母亲扑倒,便大喊一声:“母亲,不要怕,儿来了!”接着一个大骗腿,跨上了虎背,抡起镐头,猛地向虎头砸去,不料,这一镐没砸着虎,竟砸在了一棵大树权上,把镐头给震断了。紧急关头,定住从腰中一下抽出砍柴的砍刀来,狠狠地向老虎的眼睛上刺去。
好!那砍刀一下子插入了老虎的眼睛中,那老虎顿时血流如注,疼痛难忍,一下子立起身来,将定住掀到地上,哀嚎着逃入山林。那虎再也没敢出来。
母亲得救了。
此时村中百姓已得知谢定住单身打虎的消息,甚是感动,大家立即聚集起来,前去相助,从山的四面包抄,决心今日将虎除掉。
当人们来到山跟前的时候,见定住母子三人正若无其事地往回走,就知道虎已经被赶跑了。
人们正要向定住表示祝贺,忽然听到山中有人喊道:“老虎死了!老虎死了!”
众人闻言,飞奔过去。只见那虎躺在一片血泊中,流着血的眼睛中还有一把砍刀。有人过去拔出来一看,正是定住砍柴用的砍刀。
百姓欢声雷动,异口同声地“好勇敢的孩子,你为百姓除了一大祸患!”
“是你又使我们过上了太平日子,真是打虎英雄。”
后来,这事传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耳中,为了表彰这位少年英雄,特地为他建了座“孝勇”牌坊。
谢定住打虎救母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谢传兴,1927年,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县胡集区白云乡石岩村。在当地村里有座“石岩寺”,而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石岩寺里是一所保级(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行政机构是县、乡、保、甲制)学校,学堂的教书先生叫刘光植,别名“杜光梓”,还有一位先生姓邱。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地下党成员,刘光植是党支部书记。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抗日英雄谢传兴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因为是穷人家的孩子,谢传兴没能上学读书,每天放牛时,就偷偷到学校听先生们讲课。久而久之,谢传兴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书先生也渐渐对这个小伙子有了好感。“一天下午,刘先生问我叫什么,我告诉他说‘我姓谢,母亲是在逃难时一个山洞里生下的我,所以我没有大名,只有小名叫山’。他沉思片刻后说‘我给你取名叫谢传兴,好吗?’我当时高兴极了,又蹦又跳的。”谢传兴回忆说。
1942年,谢传兴15岁,刘先生见小伙子忠厚、老实,就让他帮忙送情报。由于好奇,谢传兴问是什么情报?刘先生严肃地说:“不该问的不要问,情报比命更重要,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只要安全送到对方就行了。”最后告知了相互的接头暗号:双方以各自的姓分解成的名字(如胡字为古月,谢字为言身寸)对接。
谢传兴以卖柴作为掩护,把情报装在猪尿泡(一节洗干净的猪肠子)里,然后藏在一根粗柴的缝里。从石岩寺到胡集街上有35里路程,要经过日本鬼子和伪军把守的黄土包、大浴口和胡集街头3道关卡。过黄土包关卡时,一鬼子用“三八大盖”顶住谢传兴的胸口问道:“你的什么的干活?”“太军,我的卖柴的干活。”谢传兴机智地答道。“我那时面黄肌瘦、皮包骨,黑得像炭一样,身上穿得破烂,一双布鞋没有后跟,脚趾都露在外面。旁边一翻译见状,扒光我的脏衣服,进行检查。我人小胆子大,不惊不慌。那翻译在鬼子耳边嘀咕几句后说‘你快快的开路开路。’翻译还给我写了一张‘已检查’的纸条。此后,这纸条成了我每次过关卡的‘通行证’。”据谢传兴回忆说。
到了胡集街上,谢传兴问了好多家饮食店老板要不要“古月”柴,他们都摇头不要。谢传兴又来到一家做粑粑的门前问:“师傅,你要古月柴么?”店家说只要“言身寸”。在收柴时,谢传兴示意了一下眼色,店家老伴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给了谢传兴两个“粑粑”充饥。并说:“你等会,我去去就来。”不一会儿,店家老板把一张纸条塞给了谢传兴,再三嘱咐要安全交给刘先生。后来,谢传兴知道了做粑粑的人姓“胡”,每次接到他送的情报后,就马上转送到街上一开药铺的老板,而他们都是新四军抗日地下党单线联络的交通员和管胡集、王家集、转头湾3个镇的交通总站站长。
为了以防敌人的检查,谢传兴也是经常变换藏情报的方式。有时藏在鞋帮里,有时藏在打湿了的衣领里或斗笠里。敌人见谢传兴经常挑柴去赶集,也就放松了提防,检查也不像刚开始时那么严了。
1943年,春节临近的一天,学堂的邱先生交给了谢传兴一项特殊任务:要护送一位先生到王家集找一个人。先生是生意人模样的打扮,骑在驴子上,而谢传兴就牵着驴子前行。当走到夏家河日伪关卡时,敌人要检查,那先生就说:“太军、老总,我们是到宜城做生意进盐货去的。”并从身上拿出一张经商的手续,鬼子看后又搜查了两人的全身,没发现什么疑点就放行了。“我们刚跨进一农家大门,就听先生喊了对方一声‘王书记’。原来,我护送的先生叫许超,是北山区委书记,是专程去跟王全国(襄西特委书记)汇报工作的。”谢传兴激动地说,“第二天,我们没有走原路,而是改走大浴口,顺利回到了北山抗日根据地。”
从1942年一直到日寇投降,3年时间里,谢传兴护送新四军抗日情报人员和情报达35次之多,并且做到了“保密无误”,为抗日战争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定住打虎救母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谢定住打虎救母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