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舌尖上的饮食作文 舌尖上的饮食安全手抄报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舌尖上的饮食作文 舌尖上的饮食安全手抄报文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代。古人有云:“生饕餮心者,吃客也。”从《红楼梦》可以看出他所体现的大户气概,小资情调的饮食格局。要享有大观园里的美食美器,要花大把银子,要花大把时间,要花大把心思,否则就连一壶茶也喝不到。做一碗茄子,要用几十只鸡做辅料,恐怕连曹雪芹也只是想出来的,这是大户气概。但贾府里的姐姐妹妹胃口都不大,吃药的兴趣远大于吃饭,这是小资情趣。当然,这种大户人家的生活并不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可以享受到的。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不过是饭桌上的”常客”——鸡。
鸡肉既细腻又便宜,鸡脖子肉味婉约,鸡翅肉修长柔软,鸡胸背肉厚实好味,鸡骨软脆,鸡腿健美,鸡爪耐嚼,鸡的五脏六腑都能下酒。鸡的全身上下,一丝不落,都是美味。由于鸡的做法颇多,所以一年有大半的时间都在吃鸡,但最为朴实美味的就莫过于堪称人类文化遗产的鸡汤了。且说我家惯例,鸡是用瓦罐炖,早晨起火,晚上起锅,鸡油全被熬出,汤面一片金黄浓郁,热气不起,油重之故也,类似于过桥米线。鸡肉酥烂,取根骨头都可划开,一缕缕浓香入口。鸡汤是百搭神器,既不喧宾夺主,又有默默奉献鲜甜之味,所以士大夫们大爱之,觉得有君子风度,比猪牛羊都多了点儿斯文劲。如果你认为鸡的制作方法如此单一,就大错特错了。不但可以炒,烤,卤,炸,还可以白切甚至酱油鸡等等。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处江湖之远,居庙堂之高都合适。所以被称赞道:鸡功最巨,诸菜赖之。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古代美食的根深蒂固,现代美食的创新涌现,社会上诞生了一批批以“吃货”为标签的人们。他们对待美食有着一颗好奇心和一种热爱,口舌之欢,想满足内心需求还是非常容易的。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的生活状态,和食物带给人民生活的仪式,乐趣,伦理,文化等。通过对饮食文化的传播,发扬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向世界宣扬我们的饮食之美。
我作为“吃货大军”中的一员,一向以食不厌腻,脍不厌肥而著称。一日不吃肉变觉得没有精神力气。反正在饮食上,我真是奉行蔡元培先生的主张:兼收并蓄。每次遇到好吃的,我就不顾性命一通猛吃,一直满到嗓子眼儿才罢休。每次吃饭过后,都如同一头犀牛横亘在肠胃之间,抑或是在吃了太多螃蟹之后的头晕目眩。其实我也明白太饱太腻的饭菜吃多了并无好处,但就是无法停住进食的脚步。通过我的事例可以引出一个令人沉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腰围腰围越来越大?
据《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一书计算,体重超标的人应当已经超过了两亿,相当于美国胖子的总和,而且将在二十年左右达到美国人的肥胖比例。中国的肥胖症,一部分是因为食物的富足,另一部分是因为纵欲——对食物有种穷凶极恶的热情,这种热情像是对饥饿记忆的一种报复。
如前文所说,中国自古以来也有“饕餮”的说法,而现在的人却误以为这是对食物的赞美,甚至自称“饕民”来表示自己爱吃,会吃,而忽略了这词本身的惩戒和训诫意味,这也是中国人腰围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更应该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只有懂得中国文化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饮食作文 舌尖上的饮食安全手抄报文案: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奶奶开始准备做馒头了。馒头是我们家乡家家户户节日必备的传统美食,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蒸蒸日上。
一大早,奶奶就准备了许多萝卜和肉,还有马齿苋菜干,剁碎,加上调料,做成了美味的馅料。爷爷用温水加发酵粉发了一大盆面,然后用棉被把它们盖住,保持温度,这样是为了让它快速发酵,一切准备就绪。到吃晚饭的时候,奶奶让我们站着吃,速战速决,因为奶奶要用桌子来放馒头,我们匆匆地吃完晚饭,便和奶奶一起做起了馒头。
首先把爷爷发好的面端过来,然后用手轻轻地揉,揉好以后,切成小小的面团,然后再用手按成薄薄的皮,接着用筷子夹起馅包到皮里,然后捏成不同形状的花纹。我看了,连忙抢着也包,于是就向妈妈请教了。
我看着妈妈做馒头,我自己也学着包了一个,四不像。虽然做得不好看,但我接着一下子连做了好几个,竟然一个比一个好,有点像模像样,妈妈和奶奶都表扬了我。我们包了很多,我和爷爷把做好的馒头放进了蒸笼。
蒸了差不多40分钟,香喷喷的馒头出炉了,热气腾腾,犹如一个个胖娃娃。我忍不住抓起一个就咬,松松软软,香香甜甜,舌尖美食独它也!
舌尖上的饮食作文 舌尖上的饮食安全手抄报文案:
提到美食,舌尖上满满都是色香味。我尝过广州的外酥里嫩的烧鹅,福州名菜芳香四溢的佛跳墙,新疆香喷喷的羊肉手抓饭,长沙火辣辣的小龙虾……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道看似毫不起眼,实则暗藏美味的——鲍鱼蒸粉丝。无论是白嫩的鲍鱼,还是丝滑的粉丝,或是那香脆可口的蒜泥,都使这道菜无懈可击。要想做好一道“鲍鱼蒸粉丝”,首先要学会挑选鲍鱼。挑选鲍鱼,感觉容易,实则蕴含技巧。挑选时,务必要挑选那些正在蠕动且身子摸上去软绵绵的鲍鱼,这说明它很鲜活。切记不能挑选身子硬邦邦的鲍鱼,那些不是死鲍鱼,就是快要死的鲍鱼,不够新鲜,口感不好。拎着精挑细选的鲍鱼回家后,我打开水龙头,拿着胖墩墩的小鲍鱼开始又刷又洗,直到将其边上一圈黑乎乎的污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小心地按住鲍鱼,用菜刀在它们身上横一道竖一道,切出整齐的刀花,便于入味。制作“鲍鱼粉丝”的关键一步——调酱。鲍汁酱在这道菜中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它就是这道菜的精髓所在。我用热油炸好蒜泥后,小心翼翼地拿出生抽、鲍汁、蒸鱼豉油,每样一大勺,倒在一起后搅拌均匀。刚刚拌好的鲍汁酱黏糊糊的,闻起来有一股酱香排骨的味道,香气扑鼻。经过一个多小时冷水的浸泡,白白的粉丝都变得软软的了,把它们沥干后,
调一些鲍汁酱拌匀后摆在盘子里,再把开好刀花的鲍鱼一个接一个摆在上面,围成一个小小的圆圈,再淋上鲍汁酱,洒上一层绿油油的葱花,就这样,一道“鲍鱼粉丝”已经基本成型了!
我端起摆好盘的“鲍鱼粉丝”,放入已经煮开水的热气腾腾的蒸锅里,五分钟左右,香喷喷的“鲍鱼蒸粉丝”横空出世。我兴奋至极,连忙夹起筷子尝了一口,香嫩可口的鲍鱼夹杂着滑溜溜的粉丝直冲向我的味蕾。我不由得大声赞叹:“好吃,真好吃!”一会儿工夫,一盘“鲍鱼蒸粉丝”被消灭得干干净净,爸爸妈妈都夸我是有天赋的小厨师呢!
舌尖上的饮食作文 舌尖上的饮食安全手抄报文案:
最忘不了的是外公家做的饺饼筒。饺饼筒是方前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制作时,将小麦粉和好,用手将面摊在一种平底的锅上,摊成一张30公分直径大小的软质的面皮,然后将事先炒好的各种料,如粉丝、萝卜、猪肉、豆腐等,根据个人的喜好,将一定量的料均匀地放在面皮上包好就可以吃了,如喜欢香脆的,也可擦上食用油,煎到外面的皮变成黄色再吃。
阿姨把面粉和水和成面糊,熟练地抓起一把,丢在早已烧得滚烫的大煎锅的边上,一圈一圈地把那面糊抹在锅中。直到皮成形,一把糊用完。抹过之处,薄如纸片,不熟练可能就会被烫伤。阿姨说她小时候经常练抹皮,手也被烫伤过好几次,才练就了今天的手艺。我虽然没亲身体验过煎锅有多烫,但只要看煎锅上不停冒着的烟,发出“滋滋”的响声,就可以明了煎锅的温度了。皮不一会儿就熟了,做好的皮摆在一个大的圆形竹篾里,一张又一张,先围成一个圈,再往中间摆。做好的皮,犹如一张张飘舞的裙摆,“飞”到了竹篾里。
外公家的一张小饭桌上,每逢这时总是摆上了各式各样的菜:有绿油油的豆荚,金灿灿的油渣,水灵灵的芹菜,又细又嫩的豆芽,猪肉,猪肝对了,粉丝是绝对少不了的!用油混着粉丝,炒一炒,翻一翻,哇!粉丝大变身——原本又白又硬又干的粉丝变成了油光满面、又软又黄又滑的粉丝了!夹一筷,丝丝缕缕;闻一下,油香缭绕;尝一口,滑而不腻,真棒!除了粉丝,还需要煎豆腐。先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电煎锅上煎。大大小小的豆腐外皮被煎成了焦黄色,这时就得翻个面。煎好的豆腐外焦里嫩,放在嘴里咬上一口,香酥却不失嫩滑。另外,再放一些虾皮作佐料,也可以使饺饼筒变得更有鲜味儿。
到了中午,一切准备停当,大家就各自去取一张皮,按照个人的喜好往里面添馅儿,一卷,就可以吃了。一口下去,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好吃了!我常吃得肚子鼓鼓得像只小蜜蜂。“吃不了还要兜着走”,回家时肯定要带回去几个,可以是早餐,可以是点心,可以是晚饭
妈妈有时在家自己也会做饺饼筒,用小煎锅代替大煎锅,皮做好了,用四五种菜做馅,用皮把馅卷起来,和在外公家做的相比,除了小一号外,基本没啥区别。老实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吃饺饼筒,可我喜欢做饺饼筒时热热闹闹的情景,喜欢大家在为做同一件事,同心协力的氛围,大家就像变成了同一个人似的,为同样的目标努力着,不懈奋斗着
家乡的饺饼筒拥有家乡的气息,朴实、自然,就像观看田野风光一样,让人觉得很舒服。我希望这种气息永远飘荡在家乡中,永远,永远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舌尖上的饮食》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饮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舌尖上的饮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