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陈寅恪简介作文 陈寅恪简介怎么读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陈寅恪简介作文 陈寅恪简介怎么读文案: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于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接受清华邀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但要辞职需找个相当资格的人代替,赵元任与系主任都觉得,只有陈寅恪有资格接替他,便给远在柏林大学求学的陈寅恪写信征求意见,陈回信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刘文典鄙视新文学作家,当他得知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钱都不该给。他要是教授,我岂不是太上教授!”
1940年暑假,陈寅属去香港探亲,并等船赴英以应牛津大学之聘,终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困居香港。后在全家返回内地途中,两木箱随身携带的书籍又遭盗窃。据说这是两箱更加珍贵的书籍,所以这一次的打击更大,等于多年心血彻底付诸东流,令陈先生精神几近崩溃。
1925年,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回国。这时,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评价
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讲道:“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陈寅恪简介作文 陈寅恪简介怎么读文案: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游学海外13年带回的却是东方学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这一年他9岁。家国大难之后,陈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门庭,走向了与传统仕宦截然不同的结局。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陈寅恪简介作文 陈寅恪简介怎么读文案:
刚刚到清华执教的时候,由于陈寅恪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但是,满腹才学、风流倜傥、出身名门、兼容中西方文化的青年才俊陈寅恪,很快成为清华园里的一道风景。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在图书馆,还是在青青校园之中的小路上,他都成为同学追逐的人物。而且,很多的同乡、同事也都很热心地为他牵线搭桥,希望陈寅恪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佳偶。但是,奇异的是,他的佳偶却是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遇到的。
后来,很多清华学生的回忆文字中多次提到陈寅恪在清华的传奇故事。人们没有想到,一向专注学问的他,竟然因为一幅字收获了自己的姻缘。
刚刚到清华大学任教的陈寅恪,因为没有家室,学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可是陈寅恪嫌其冷清,不愿住。同事赵元任就盛情邀请他住到了自己的家中。当时赵元任住清华南院一、二号两屋,于是将二号屋让出一半给陈寅恪住。陈寅恪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人代管。平时赵元任和陈寅恪两人谈学论经,十分融洽。陈寅恪对此显然也很满意,他说:“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陈寅恪习以为常、安之若素,赵元任夫妇也毫无怨言。但是,这样总归不是个办法。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是个有名的热心人,菩萨心肠,快人快语。她眼见陈寅恪快四十岁了还单身,实在忍不住便对他说:“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陈寅恪回答:“虽然不是长久之计,现在也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烦事了。”听到这儿,赵元任开玩笑说:“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这时陈寅恪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终于同意可以考虑成家,于是赵元任夫妇就广泛动员同事为陈寅恪操心成家。
有一位体育教师叫郝更生,他的女朋友姓高,女朋友有一个义姐叫唐筼。尽管郝更生是体育教师,但是却十分爱好书画。1928年初春,郝更生与陈寅恪聊天时提到,女友有一位唐姓好友家里挂着一幅字,署名南注生。他向陈寅恪请教“南注生”为何许人,并说了说女教师的情况。陈寅恪听完,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景崧之孙女也。”
陈寅恪读过唐景崧所著《请缨日记》,熟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于日本时的晚清政局,而且自己的舅舅俞明震曾在台湾辅佐唐景崧成立“台湾民主国”,所以他对唐景崧的诸多事情都十分了解。
“南注生”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这是他向郝更生作出的解释。因对这幅字非常感兴趣,他向郝更生提出,希望能拜访其主人。果不其然,女教师叫唐筼,正是唐景崧的孙女。
唐筼又名晓莹,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其祖父唐景崧是同治四年的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等职,后出任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屡建功勋,获清廷“四品衔”、“二品秩”和“加赏花翎”的赏赐,是位爱国将士。唐筼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
陈寅恪与唐筼见面后,彼此一见钟情,都很珍惜这生命中来之不易的姻缘。他们由一幅字而结识,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不久就投入爱河,进入难舍难分的热恋之中。
一直排斥婚姻的大学者,被很多人认为不解风情的木讷学究陈寅恪有了女友,成了清华的大新闻,甚至成了北京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两人的热恋,在当时的清华大学,一时成为校园美谈。
1928年7月17日,经过一段时间爱情历练的陈寅恪与唐筼在上海结婚,婚后夫 妻感情融洽。有诗为证,陈寅恪云:“当时诗幅偶然悬,因结同心悟夙缘。果剩一枝无用笔,饱濡铅泪记桑田。”1951年于二人结婚纪念日,陈寅恪又写道,“一笑风光似昔年,妆成时世镜台前;群雏有命休萦念,即是钟陵写韵仙。”唐筼和陈寅恪诗云:“陵谷迁移廿四年,依然笑语晚灯前;文吴之事吾能及,同隐深山便是仙。”后来陈寅恪又作了首《题与晓莹廿三年纪念日合影时辛卯寄寓广州也》,中有“短檐高屋总伟时,相逐南飞绕一枝。照面共惊三世改,齐眉微嫌十年迟”之句,尽写出两人遭逢世变、相见恨晚、甘苦与共、相偎相依的不渝心志与忠贞爱情。
两人的奇缘成为清华佳话。好友吴宓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七律祝贺:“廿载行踪遍五洲,今朝萧史到琼楼。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横海雄图传裔女,望门耆德媲前修。蓬莱合住神仙眷,胜绝人间第一流。”
两人结婚之后至1937年,生下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其中“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岛名,都与乙未割台有关。陈寅恪给女儿起名字的用意,彰显出这位旷世学人的家国情怀。
陈寅恪简介作文 陈寅恪简介怎么读文案:
陈小从的第二件功绩,是为蒋天枢撰作《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提供了大量可贵的素材。
陈小从“小时候因随父母经常迁徙,没有系统上过学堂,但在祖父和父母的传授下,掌握了中国传统的文史之学,使她的学问超过了学历很高的同代人”(刘经富《百年乡思一肩挑》,此据陈小从著《吟雨轩诗文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304页)。这大概也是陈寅恪选择侄女作为遗稿传承人的原因之一,用陈寅恪的话来说,“只有她还能懂得一点,知道这份文献的价值”。(《陈宝箴集》下册,1844页)
在将祖父遗稿托付给侄女之前,1964年夏,陈寅恪乘弟子蒋天枢来粤贺寿之际,“将为自己编辑出版一套文集的工作,郑重地托付给蒋天枢”。(朱浩熙著《蒋天枢传》,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183页)从此,蒋天枢“把自己宝贵的衰年时光,毫无保留、心安理得地献给了一生最崇拜、最敬重的陈寅恪先生”。(同前,240页)为了帮助人们“不仅从文品而且从人品上了解陈寅恪先生”,(同前,236页)蒋天枢特意撰写了等同于年谱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作为《陈寅恪文集》的附录。
据朱浩熙《蒋天枢传》介绍,为了顺利进行陈寅恪生平资料的抢救工作,蒋天枢分别给陈寅恪的三位女儿、助手黄萱、学生刘节写信,请他们赶写回忆材料;陈流求姐妹不仅自己写回忆录,还动员了解陈氏家族的有关人士和父亲的故旧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蒋天枢传》,236-237页)朱浩熙的这段概述确实没有问题,遗憾的是忽略了另外两位重要的材料提供者——陈小从、陈封怀——的重要贡献。事实上,陈小从、陈封怀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黄萱、刘节,甚至不在陈流求姐妹之下。尤其是陈小从,除了贡献《陈小从记录稿》之外,《陈封怀回忆录》也是1980年春初在广州“封怀口述,小从笔录”而成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1页)而蒋天枢多次引用的陈隆恪诗集《同照阁诗钞》,其时只有手稿,自然只能来源于陈小从——“蒋先生嘱我抄寄先父有关遗诗,以备选入书中,因之对同照阁诗大加赞赏,愿为出版作将伯之呼”。(陈小从著《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182页)
不仅如此,从留存于世的蒋天枢写给陈小从的六十余通未刊信札来看,蒋天枢在编辑《陈寅恪文集》、撰写《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过程中,还曾和陈小从商议过整理《陈宝箴遗集》、汇刊《义宁陈氏五先生诗集》、邀请俞大维为《同照阁诗钞》作序等事。蒋天枢一秉忠厚之风,爱屋及乌,或竭力襄赞,或直言劝阻。对于与陈寅恪遗著整理直接相关的若干问题,如专集名称何以用“文集”而非预设的“全集”,如对于陈寅恪身边诸人文史功夫的评价等等,蒋天枢也在信里留下了第一手史料。这60余通书札完成于1978年至1985年间,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得以保存于其中。假以时日,这批信札终将面世,陈寅恪研究界对一些人、事的看法可能会因此发生改变。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陈寅恪简介》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陈寅恪简介》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陈寅恪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陈寅恪简介》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