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作文 李嘉诚带儿子开会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作文 李嘉诚带儿子开会文案:
李嘉诚从来不娇惯儿子,他坚信教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处世,比给孩子金山银山要强百倍,所以,两个儿子从小就被要求克勤克俭。
李泽钜和李泽楷虽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却很少有机会享受奢华生活。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出门总是带他们坐电车、巴士。有一次,李嘉诚看到路边报摊有个小女孩边卖报边捧着课本学习,就特意带儿子们去这个报摊买报纸,让他们看看小女孩在艰难环境中认真学习的样子。
李家兄弟在香港圣保罗小学上学。在这所香港顶级名校里,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一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学放学,以至于两个孩子闷闷不乐地问父亲:“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接送,您为啥不让家里的司机也接送我们呢?”李嘉诚笑着跟他们解释:“在电车、巴士里,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看到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不会懂。”于是,两个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那些步履匆忙、满身疲倦的成年人、那些和他们一样挤电车的孩子,让他们懂得,真实的生活充满辛苦和劳累,安逸和奢侈并不是生活的常态。
和学校里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同学们相比,李泽钜和李泽楷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富有。因为爸爸很少给他们零花钱,还经常鼓励他们勤工俭学。李泽钜和李泽楷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杂工和侍应生。李泽楷每个星期日都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看着小小的儿子背着大大的皮袋跑来跑去,李嘉诚很开心,而得知儿子用挣来的钱资助了有困难的人后,他更是笑逐颜开懂得勤劳和独立,懂得助人即是助己,这才是他理想中的好儿子:他开心地对妻子庄月明说:“月明,孩子像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李嘉诚在要求孩子勤俭节约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虽然在对社会捐赠方面他始终都是大手笔,但日常生活中,他克勤克俭,不求奢华:直到今天,他戴的还是廉价的只值26美元的日本手表,穿的仍是10年前的西装,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李嘉诚说:“如今,我赚钱不是为了自己,我不需要更多的钱。”他的言传身教给两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孩子学会做人
李嘉诚认为:子女教育中99%的内容应该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剩下的才是如何做生意。李泽钜和李泽楷从小就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先做好人、做正直的人,然后才能做成功的人。做正直的人必须不贪图小利,多为别人着想;而做成功的人,必须勤奋努力,诚实守信。
李嘉诚自幼家贫,小学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但是他白天打工,晚上去夜校学习:在李家兄弟的童年时期,每天晚上,辛苦工作了一天的李嘉诚都会坐在书桌前阅读、自学外语。每逢星期日,李嘉诚都会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下海游泳,游完泳,必定要给他们上一堂严肃的国学课,他会拿出随身带着的《老子》《庄子》等书,一句一句地读,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讲给儿子们听,时间一长,两个孩子都记住了中国传统的做人准则,比如诚实守信。
其实,做正直的人,李嘉诚的这种思想由来已久。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去世,李嘉诚含泪去买墓地。卖家是两个客家人:李嘉诚将钱交给他们后,坚持要求去墓地看看这两个人看李嘉诚是个孩子,以为好骗,就将一块埋有他人尸骨的墓地卖给了他,并用客家话商量如何掘开这块墓地,将他人尸骨弄走。
谁知,李嘉诚听得懂客家话。他震惊地想,这两人如此心黑,连死人都不放过!想到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即使将他安葬在此,怕九泉之下也不会得到安宁。于是,他告诉卖家不要掘地了,他另外再去买一块墓地好了。
这次买地葬父,给李嘉诚上了一堂关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教育课:他即将走上社会,独自创业,也将面临道义和金钱的抉择。但这次经历让李嘉诚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不管将来创业如何艰险,生活如何艰难,绝对不在生意上坑人,而要在生活中助人。
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李嘉诚将做好人、做正直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了儿子们,并要求他们从生活点滴做起。
有一次,香港刮台风,门前的大树都被刮倒了。李嘉诚看到两个菲律宾工人在风雨中锯树,马上把儿子们从床上喊起来,指着窗外说:“他们很辛苦,你们去帮帮他们。”李泽钜和李泽楷马上穿上衣服走进风雨中。而这时,李嘉诚在他们身后露出了笑容。
学会正确处世
李泽楷曾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
和大部分中国父母一样,李嘉诚也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将来能够成功。而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仅有正直、善良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正确的处世哲学。
李嘉诚常常教育儿子们,要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础条件齐备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别人的便宜。
为了让儿子们真正明白这些道理,李泽钜和李泽楷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他们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
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争吵是为了工作。这很正常,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
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拿9%。”
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起来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钱当然是赚得越多越好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哈哈!”董事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李嘉诚说:“孩子,这经商之道深着呢,不是1+1那么简单,你想拿11%反而发不了财,你只拿9%,财富才能滚滚而来,”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决策是正确的。
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李嘉诚认为,作为企业家,每时每刻都在与人打交道,注意人们怎么想、怎么做,以及做什么都是日常工作的必修课。他告诉孩子们:“管理要学西方,但在为人处世上,则要学东方,不断修身养性,以谦虚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勤劳、忍耐的品格进取人生。”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教育孩子要信守承诺。他说:“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信守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一旦承诺,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信守诺言。”
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作文 李嘉诚带儿子开会文案:
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处事的能力,能更多的积累商业经验,李嘉诚允许两个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各自在加拿大创业一段时间,以证实自己的才华。当儿子李泽钜在温哥华发展物业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时,李嘉诚总是信赖儿子的意见,放手让他去处理每一个难题。苦尽甘来后,李泽钜也由此得到了面对各种创业艰辛的信心。
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作文 李嘉诚带儿子开会文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编辑部180余位资深编辑及其全球各地24位记者评选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李嘉诚成为全球惟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名列第11位。
2003年7月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富人榜”。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排名榜单第五名。
他响应中央政府科教兴国的号召,捐巨资同教育部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他不仅多年来爱国爱乡,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热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尽心竭力。
“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的支持。”----1993年6月李嘉诚语。
正如香港老前辈庄世平先生所说:李先生为人谦和,坦诚,守信,真是名不虚传。从1980年开始,他陆续斥资18亿元,在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创建了汕头大学;1994年捐资1100万元,帮助家乡潮州贫困地区,建了50所基础教育学校;1997年,捐资1000万美元,为北京大学建新图书馆;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 II发展计划,在清华大学建设国家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等……
多年来李嘉诚总捐款额超过30亿港元,7成多捐款用在内地,两成多用在香港。他几乎每年都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财,兴办大量公益事业。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作文 李嘉诚带儿子开会文案:
几年前的一天,李嘉诚在香港宴请一批来自内地的著名企业家。
大家以为,作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一定是等到大家都坐齐了再入场,然后简单、礼节性地跟大家打个招呼,讲几句话便会匆匆离开。因为大人物一般都是这样的,他们时间宝贵,绝不会提前来或者最后走,更何况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了。事实却是这样:当一行人从电梯里出来时,一眼便看见了李嘉诚——他正站在电梯前等待来宾们,在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亲自向每个人递上名片。
接下来的事情则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接到名片的人,被引领到一个箱子旁抽号,这是接下来李嘉诚和大家拍合影时的座位号,谁能坐在李嘉诚的身边全凭运气,跟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和财富没有丝毫关系。拍完合影后,一行人又被要求再抽一次号,这是吃饭时的座位顺序。
宴会开始前,大家热情地邀请李嘉诚讲几句。李嘉诚谦虚地说,那我就简单说两句吧,全当与各位分享,但在讲话过程中,他分别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原来在场的还有少数几位外国人。
宴会正式开始时,李嘉诚并没有从头到尾都坐在某个固定的位置上,而是分别在每桌上坐15分钟,不偏袒和独爱哪一桌,更不会只与某一个人或几个人交流。李嘉诚并没有提前离席,而是一直等到宴会结束后,把大家送到电梯口,并跟每个人握手道别,包括酒店里上菜和上茶水的服务员,也一个不漏掉,并且感谢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
降低自己,尊重他人,用谦卑的态度,让别人因为他而感到舒服和愉快,这便是李嘉诚做人的低调智慧。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企业家名人故事:李嘉诚带着儿子挤巴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