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 文案: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更多热门文章:
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意思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意思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
5.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意思
6.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的意思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意思
8.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思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 文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 文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题记
清晨,不知是从哪里来的鸟儿,以一声清脆的啼鸣,划破了沉沉的夜,东方大白。
踏着整齐的步伐,迎着初阳,伴随着嘹亮的军乐,我们再次进入了操场,与前一天的迷茫与疑惑不同,那颗浮躁的心,已被兴奋与激动所充实。笑容仍就灿烂,且添了一份成熟与稳重;步伐依旧有力,且添了一份整齐与自信,累与苦,欢与乐,汇成了一支歌,流过每一个衣着整齐的“小战士的心窝”,流过每一双明亮的眼睛,流过每一张疲惫而坚毅的面庞———随着时间一起流过。
休息时,笑声如同鼓点,珠飞玉溅,疲倦被心底的欢乐一扫而空,友谊美好,回忆友谊的美好,更是如饮美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
军训小学记叙作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 文案:
“同仇敌忾”成语源于《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 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愤恨的人为敌人,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